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的小学阅读课上“满堂问”替代了“满堂灌”,学生疲于应付老师一个又一个的提问,无暇自主阅读、潜心会文、交流共探、积词累句和自我表达。过多的提问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主动阅读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意识、习惯以及能力没有得到加强,弱化了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意识、习惯与能力,导致阅读教学效率低下,使得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缓慢。
其实,在阅读课上,教师只需精问几个大问题,用这些问题构建一个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营造出一个完整统一的问题情境,就能成功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以几个相关联的大问题为线索,并引导学生在“步步推进,层层剥笋”中展开学习活动,通过扎实有效的学习活动解决问题,就能实现阅读教学的综合效益。不少教师成功的实践告诉我们:这不失为一剂把阅读课堂还给学生的良药。
所谓大问题,就是指向范围大、包容信息多的问题。我们在阅读课堂所问的大问题常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如:读了这一部分(段句),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你理解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有什么你没有想到的?你还想知道什么?你还有别的理解或感受吗?……这样的问题不指向具体的课文内容,学生根据这样的导引方向寻求自己的理解、感悟,实际上就是在培养自身自主阅读的能力。
阅读课上,教师在切入文本抛出大问题后,如果只是讲讲、读读、答答,很容易落入“串讲串问”的窠臼,致使课堂教学效益低下。所以,阅读数学的关键是在提出大问题之后,教师怎样以大问题为纽带和线索构建学习活动,并以学习活动连缀为课堂推进的程序。如在学习《学与问》第4小节时,可以提出这样的大问题:“请大家再看第4小节,你还能从中看出什么?有什么疑问?”再围绕这个大问题安排学习活动,并以学习活动连缀为课堂推进的程序:
1.自读、思考、批注;
2.讨论交流。
(1)预设:(出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你能联系课文,借助字典,解释出这句古诗的意思吗?(简介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全诗及意思。)
(2)预设:“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仍然”是什么意思?沈括依然在思考些什么呢?①全体起立,结合课文展開想象并做思考的动作。②指名表演并评价:看了他的表演,你有什么想法?
3.自由朗读第4小节,想一想:从沈括的事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板书:勤学好问,观察思考)
连缀式的活动设计出来后,按序做扎实,就逐步完成了阅读课堂的预设目标。
通过以上案例可知,从“大问题入手”以后,教师还应该采用“小问题追问”进行配合,这样的小问题直接指向具体课文内容的一个方面。但要注意的是,“小问题”并不是一些零零碎碎的问题,仍只需精选几个,用以提挈着学生更深入地自主阅读,从而得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比如在进行《学与问》第2小节阅读教学时,笔者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这一部分,并说出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一个大问题,用这样的方式入手目的是引领学生自主阅读的,接下来是与学生的交流:
生1:我感受到了哥白尼喜欢提问题;
生2:我体会到哥白尼从小就喜欢提问题;
……
如果只停留在这样的层面,那学生的阅读就是肤浅的,阅读教学就是不深入而且低效的。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因势利导,用更贴近课文内容的小问题进行追问、导引学生“沉下去”,做深入的自主阅读,形成较为深刻系统的理解和感悟,之后再交流,并在交流互动中实现阅读教学综合的、全面的以及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训练。
然而,当这样的追问展开后,有的教师不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从而形成系统感悟的时间,问题一抛,就急不可待地让一些举手的学生回答,于是,课堂又在“问——答——讲”的状态中进行着,陷入“串讲串问”教学的窠臼。
(待续)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北凌小学】
其实,在阅读课上,教师只需精问几个大问题,用这些问题构建一个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营造出一个完整统一的问题情境,就能成功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以几个相关联的大问题为线索,并引导学生在“步步推进,层层剥笋”中展开学习活动,通过扎实有效的学习活动解决问题,就能实现阅读教学的综合效益。不少教师成功的实践告诉我们:这不失为一剂把阅读课堂还给学生的良药。
所谓大问题,就是指向范围大、包容信息多的问题。我们在阅读课堂所问的大问题常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如:读了这一部分(段句),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你理解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有什么你没有想到的?你还想知道什么?你还有别的理解或感受吗?……这样的问题不指向具体的课文内容,学生根据这样的导引方向寻求自己的理解、感悟,实际上就是在培养自身自主阅读的能力。
阅读课上,教师在切入文本抛出大问题后,如果只是讲讲、读读、答答,很容易落入“串讲串问”的窠臼,致使课堂教学效益低下。所以,阅读数学的关键是在提出大问题之后,教师怎样以大问题为纽带和线索构建学习活动,并以学习活动连缀为课堂推进的程序。如在学习《学与问》第4小节时,可以提出这样的大问题:“请大家再看第4小节,你还能从中看出什么?有什么疑问?”再围绕这个大问题安排学习活动,并以学习活动连缀为课堂推进的程序:
1.自读、思考、批注;
2.讨论交流。
(1)预设:(出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你能联系课文,借助字典,解释出这句古诗的意思吗?(简介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全诗及意思。)
(2)预设:“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仍然”是什么意思?沈括依然在思考些什么呢?①全体起立,结合课文展開想象并做思考的动作。②指名表演并评价:看了他的表演,你有什么想法?
3.自由朗读第4小节,想一想:从沈括的事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板书:勤学好问,观察思考)
连缀式的活动设计出来后,按序做扎实,就逐步完成了阅读课堂的预设目标。
通过以上案例可知,从“大问题入手”以后,教师还应该采用“小问题追问”进行配合,这样的小问题直接指向具体课文内容的一个方面。但要注意的是,“小问题”并不是一些零零碎碎的问题,仍只需精选几个,用以提挈着学生更深入地自主阅读,从而得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比如在进行《学与问》第2小节阅读教学时,笔者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这一部分,并说出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一个大问题,用这样的方式入手目的是引领学生自主阅读的,接下来是与学生的交流:
生1:我感受到了哥白尼喜欢提问题;
生2:我体会到哥白尼从小就喜欢提问题;
……
如果只停留在这样的层面,那学生的阅读就是肤浅的,阅读教学就是不深入而且低效的。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因势利导,用更贴近课文内容的小问题进行追问、导引学生“沉下去”,做深入的自主阅读,形成较为深刻系统的理解和感悟,之后再交流,并在交流互动中实现阅读教学综合的、全面的以及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训练。
然而,当这样的追问展开后,有的教师不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从而形成系统感悟的时间,问题一抛,就急不可待地让一些举手的学生回答,于是,课堂又在“问——答——讲”的状态中进行着,陷入“串讲串问”教学的窠臼。
(待续)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北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