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fei741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本人通过网络平台学习了淮安市胡忠祥老师执教的录像课《小石潭记》。胡老师突破固有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把课堂主阵地还给学生。他在学生预习反馈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提出了课堂学习的主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循序渐进地进行课堂教学,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对“青树翠蔓”“往来翕忽”“凄神寒骨”中“蔓”“翕”“凄”等词语进行深入解读是本节课的亮点。这些都是对文章内涵的巧妙挖掘,是对学生思维的有效培养,是课堂深度学习的具体表现。
  其实,“深度学习”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是由瑞典哥德堡大学研究者基于学习本质的层级理论提出的。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意义是: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注重能力的提升;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同时,注重知识系统的构建。在知识能力提升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美育。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一些教学策略实现深度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呢?
  一、提升教师教学素养,奠定深度学习的基本点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作为指引者,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的素养对整个课堂深度学习的实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人认为,在构建深度学习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自身素养的提升。首先,语文教师应该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语文教师不仅要学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还要多阅读文学作品。其次,语文教师要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因为教师的亲和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富有亲和力的语文教师,更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和配合,真正实现师生间的平等沟通,从而为课堂深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我曾布置学生完成一篇习作《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从学生的作文中可以发现,全班45人,喜欢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的有27人,喜欢学识渊博的老师的有32人,喜欢“严格又有爱”的老师的有23人。由此可见,做一名受学生爱戴的老师,需在专业能力、学识素养、教学方式、育人方式等方面不断修炼。
  二、抓好課前预习,让学习习惯成为深度学习的着力点
  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效的课前预习,对于深度学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可见,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教是为了不教”的基础。比如学习《陈涉世家》,该文篇幅较长,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点也很多。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资料、司马迁的生平以及《史记》等相关知识,会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大有裨益。如果学生课前不查阅相关资料和工具书,学习的进程肯定是缓慢的,缓慢的进程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预习是课堂学习的铺垫,能为深入有效的教与学奠定基础。
  三、优化教学方法,用教学手段创造深度学习的兴趣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强化练习法、游戏竞赛法、小组学习法、个别辅导法等。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饶有兴味地学习知识、深刻地理解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深度课堂。深度课堂应该是注重能力提升和思维培养的课堂。“语”和“文”是语文课堂的显性特征,教师应该遵循语文课堂的特征,优化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环节的特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分析词类活用等文言文知识点的时候,可以采用游戏竞赛的方法,比比谁列举的词类活用现象最多。或在设计课堂导入部分时,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利用与本文相关的文史知识,以提问的形式导入,看谁课前预习最充分。这样就能做到“课伊始,趣已生”,就能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纵向深入。
  四、营造和谐氛围,让教学情境成为深度学习的感知体验点
  “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一名好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必须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具有人格魅力。从我校每年学生对老师的评分情况来看,教学思想僵化、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的教师往往不受学生欢迎。同样以《陈涉世家》为例,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多用小故事来写人物。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陈涉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穿插讲述《史记》中的小故事,帮助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精神和个性特性,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字的表层释义上,填鸭式地向学生直接灌输知识。这就是说丰富的教学手段要与负责的工作态度相结合。
  五、优化课堂教学,把教学内容作为深度学习的关键点
  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多元的,如何将这些教学内容用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方式讲授给学生,是实现深度学习的一个关键点。初中学生的知识储备毕竟有限,理解一些教学内容难免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用恰当的方式将这些教学内容进行转化、迁移、勾连、引申,以便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进行讲授。本人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中学生的生活体验,寻找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点,采用多举例、多联系的方法将一些难懂、枯燥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如前文提到的《小石潭记》,胡老师在分析鱼儿悠闲的情态时,抓住“翕”字的结构:上面的“合”写出鱼儿吐泡泡的一张一合,下面的“羽”写出鱼儿动作的轻盈。从而引导学生体味出在作者眼中,此时的鱼儿是快乐的、悠闲的,景中含情,更深入地理解了作者此时的心境。再如,肖培东老师在教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时,设计了“与其说柳宗元游西山,不如说柳宗元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也逐渐加快,很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都流入了城市,随之在农村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都进城务工去了,不能对他们实施有效的管教,致使他们成为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不管是在身体发育方面、文化教育方面,还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暴露出一些突出的問题,逐渐成为当今社会性的教育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一、绪论  为贯彻落实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2017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做出了重大调整,其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以其鲜明的实用性特征被正式纳入到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占必修课程总学分的八分之一,成为高中语文课程不可或缺的一个独立单元。这
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在我市已使用一年多。在多次听课中,我发现教师在课堂中对新课文的讲解、把握以及呈现的教学方式方法依旧是老套路,教师们只看到教材改革的表面变化,而对于支撑教材改革背后的理念却依然认识不清。因此,有必要梳理一下部编教材的几大变化及对教学的要求。  一、部编教材的变化  变化一:立德树人  部编教材编者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渗透“立德树人”思想,采
语文教师的成长之路,是以阅读为基石的,在我的十五年语文阅读经历与教学实践过程中,一路邂逅“高山”,访寻“景行”,其中令我“仰止”最久、“行止”最深的是李泽厚、孙绍振、木心这三位先生……  一、溯洄从美,让阅读成为“寻美”历程  阅读李泽厚,是为了给自己求学期间大量的中外文学类作品阅读经历一个沉淀,因为我深知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经典文本,而每篇经典都蕴聚着天地不言的大美。李泽厚主要是一位美学大家,但也涉
如何创生有效的教学内容,并很好地实施,仍然是许多一线教师的困惑。经过长期思考实践,笔者发现一条有效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方法——关注文本高频言语形式。  一、发现高频言语形式  一篇课文,值得教给学生的语文知识往往有很多,符合学生学情并且值得学生吸收借鉴的阅读经验也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常常觉得这个应该教,那个也值得教,但由于受到教学时间和学生精力的制约,教师又必须选择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这就决定了对教学内
“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声音、语言描述以及其他辅助工具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情境使教学内容重现的一种教学方式。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情境性比较强,而且学生正处于认知的发展阶段,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情境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取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一、情景教学的作用  首先,情境教学的应用有利于提升学生
一、焦母的择媳标准是什么?  《孔雀东南飞》中,焦母对刘兰芝不满,原因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即说刘兰芝不知礼节,一举一动全凭她自己的意思,不把别人(主要是她这个婆婆)放在眼里。焦母对儿媳妇的要求是什么呢?两个字:“贤”“艳”。她劝焦仲卿“遣”送刘兰芝回家,便许诺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在焦仲卿下定决心与刘兰芝共赴黄泉时,焦母又劝儿子道:“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
名著,既是人类传播智慧、传承思想的载体,又是文化积淀、价值溯源的集中体现。阅读文学名著,是学生接受良好的文学艺术熏陶,体悟人生经验与智慧,丰富人性情怀和精神理性的重要途径。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始对名著阅读专门提出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也提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好书、整本书,主要是指经典名著。第一次出現名著
人类的情感意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了使之表达得鲜明真切,具体形象,古人常常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  古诗词创作中的化虚为实,有不少是通过比喻来实现的。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在这些词句中
[摘 要:新时期,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应用,计算机进入到了千家万户。与此同时,加上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使得互联网更是一跃成为人们生活生产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中,作为用户联通网络的重要通道,同时也作为一种快捷便利的媒介主体,特别是那些色彩搭配新颖、视觉效果突出、信息量丰富、使用起来方便快捷的网页,更是对用户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换言之,现如今影响甚至一个网站生存发展的一个关键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