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著,既是人类传播智慧、传承思想的载体,又是文化积淀、价值溯源的集中体现。阅读文学名著,是学生接受良好的文学艺术熏陶,体悟人生经验与智慧,丰富人性情怀和精神理性的重要途径。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始对名著阅读专门提出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也提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好书、整本书,主要是指经典名著。第一次出現名著阅读题是在1997年湖北宜昌语文中考试卷中,随后,各地不断探索和完善名著阅读的有效评测方式,以期推动名著阅读教学的真正落实和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
然而,通过对近几年名著阅读题的比较研究,笔者发现,各地名著阅读的命题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2017年和2018年江苏省十三市语文中考试卷中出现的名著阅读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名著阅读的命题现状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2017—2018年江苏省十三市中考名著阅读命题现状
2017年江苏省十三市中考名著阅读共计考查29题,总赋分77分;2018年江苏省十三市中考名著阅读共计考查35题,总赋分141分。对命题中不同题型及能级考查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统计结果显示,在名著阅读命题的题型和能级定位方面,识记背诵能力在名著阅读考查中仍占有较大比例,考查内容大多围绕“主要人物的信息”“重要情节的概括”“人物形象的分析”等提炼性知识,学生在进行知识点背诵之后便能轻松得分,这使学生形成了“伪阅读”也无大碍的意识,不利于促进其真正的“整本书阅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此外,命题形式主要是填空题、选择题或简答题,导致考查能级过低或缺少应有的能级梯度,而更能体现思维能力的复合题型或创新题型有待进一步探索。
然而,不难看出,2018年较2017年已发生了一些变化,单一识记背诵能力的命题逐渐减少,大多采用在情境中考査识记,同时,命题者开始意识到名著阅读考查中需要体现作品鉴赏与综合读写能力,这对于促进“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可以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另外,2018年中考名著阅读试题不仅呈现出关注综合能力的趋势,而且开始关注学生阅读经验与自身体验的结合,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读写结合意识。
【例1】(2018年江苏南京卷,第18题)
2018,日新月异的年头;2018,气象万千的时代。请以“_________在2018”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①选择文学名著中的一个人物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南京卷大胆地将名著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这不禁引发我们对于名著阅读的考查走向综合性和整合化测评这种新趋势的思考,这种高度开放式的考查形式,旨在鼓励学生基于名著阅读的感悟、理解、分析、评价,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想象。安德森将教育目标分为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前三者是“低阶思维能力”,后三者是“高阶思维能力”。引领学生进入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创造,这种读写结合的模式无疑是可以尝试探索的。
二、基于现状对命题策略的若干思考
(一)重视命题材料的价值体现
1.避免狭隘,选择多样性的阅读材料
“名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有价值的出名著作”,由此可见,“经典名著阅读”相对于一般书籍的阅读,应该更强调价值及对人发展的意义。也就是说,除了强调提升语文素养的文学名著,我们也应该对非文学的学术著作加以关注,不宜窄化“名著阅读”的性质定位,导致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发生偏向。因此,关注非虚构性作品、人物传记等的阅读,区分不同性质文本的阅读方式,引导学生根据“掌握信息”“理解内容”“审美鉴赏”“分析运用”等不同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从而建构完整的阅读体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中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在最新部编版的语文教材中,我们也发现了名著阅读书目中除了纳入“四大名著”,国外经典长篇小说《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之外,还纳入了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人物传记《名人传》、科普著作《昆虫记》、人文著作《傅雷家书》、哲学著作《培根随笔》。这类“人文”“科学”“哲学”等交叉学科的名著引入,更能丰富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促使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理性精神互相渗透融合,从而提升认知和建构水平。
命题者在选择命题材料时,是否也该适当考虑材料性质的多样性,兼顾语文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在本学期的一次测评调研中,我们就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例2】
阅读《昆虫记》选文(略),回答问题。
《昆虫记》是科学和文学结合的完美典范。请结合选文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在本题的命制中,我们提出让学生从“科学和文学”两个方面来对材料进行研读分析,这种将语文人文性和科学性有机结合的命题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根据名著的特点,从不同角度提取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信息重整、分析建构、思维优化等方式,帮助学生会读、读懂、读好,培养其阅读的关键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2.避免随意,选择思维性的命题材料
命题材料的随意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材料与命题之间的必然性联系不大,“为考而考”,材料的选择只是为了引出考点。比如:
【例3】
《西游记》选段(略)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始对名著阅读专门提出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也提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好书、整本书,主要是指经典名著。第一次出現名著阅读题是在1997年湖北宜昌语文中考试卷中,随后,各地不断探索和完善名著阅读的有效评测方式,以期推动名著阅读教学的真正落实和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
然而,通过对近几年名著阅读题的比较研究,笔者发现,各地名著阅读的命题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2017年和2018年江苏省十三市语文中考试卷中出现的名著阅读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名著阅读的命题现状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2017—2018年江苏省十三市中考名著阅读命题现状
2017年江苏省十三市中考名著阅读共计考查29题,总赋分77分;2018年江苏省十三市中考名著阅读共计考查35题,总赋分141分。对命题中不同题型及能级考查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统计结果显示,在名著阅读命题的题型和能级定位方面,识记背诵能力在名著阅读考查中仍占有较大比例,考查内容大多围绕“主要人物的信息”“重要情节的概括”“人物形象的分析”等提炼性知识,学生在进行知识点背诵之后便能轻松得分,这使学生形成了“伪阅读”也无大碍的意识,不利于促进其真正的“整本书阅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此外,命题形式主要是填空题、选择题或简答题,导致考查能级过低或缺少应有的能级梯度,而更能体现思维能力的复合题型或创新题型有待进一步探索。
然而,不难看出,2018年较2017年已发生了一些变化,单一识记背诵能力的命题逐渐减少,大多采用在情境中考査识记,同时,命题者开始意识到名著阅读考查中需要体现作品鉴赏与综合读写能力,这对于促进“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可以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另外,2018年中考名著阅读试题不仅呈现出关注综合能力的趋势,而且开始关注学生阅读经验与自身体验的结合,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读写结合意识。
【例1】(2018年江苏南京卷,第18题)
2018,日新月异的年头;2018,气象万千的时代。请以“_________在2018”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①选择文学名著中的一个人物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南京卷大胆地将名著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这不禁引发我们对于名著阅读的考查走向综合性和整合化测评这种新趋势的思考,这种高度开放式的考查形式,旨在鼓励学生基于名著阅读的感悟、理解、分析、评价,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想象。安德森将教育目标分为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前三者是“低阶思维能力”,后三者是“高阶思维能力”。引领学生进入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创造,这种读写结合的模式无疑是可以尝试探索的。
二、基于现状对命题策略的若干思考
(一)重视命题材料的价值体现
1.避免狭隘,选择多样性的阅读材料
“名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有价值的出名著作”,由此可见,“经典名著阅读”相对于一般书籍的阅读,应该更强调价值及对人发展的意义。也就是说,除了强调提升语文素养的文学名著,我们也应该对非文学的学术著作加以关注,不宜窄化“名著阅读”的性质定位,导致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发生偏向。因此,关注非虚构性作品、人物传记等的阅读,区分不同性质文本的阅读方式,引导学生根据“掌握信息”“理解内容”“审美鉴赏”“分析运用”等不同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从而建构完整的阅读体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中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在最新部编版的语文教材中,我们也发现了名著阅读书目中除了纳入“四大名著”,国外经典长篇小说《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之外,还纳入了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人物传记《名人传》、科普著作《昆虫记》、人文著作《傅雷家书》、哲学著作《培根随笔》。这类“人文”“科学”“哲学”等交叉学科的名著引入,更能丰富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促使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理性精神互相渗透融合,从而提升认知和建构水平。
命题者在选择命题材料时,是否也该适当考虑材料性质的多样性,兼顾语文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在本学期的一次测评调研中,我们就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例2】
阅读《昆虫记》选文(略),回答问题。
《昆虫记》是科学和文学结合的完美典范。请结合选文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在本题的命制中,我们提出让学生从“科学和文学”两个方面来对材料进行研读分析,这种将语文人文性和科学性有机结合的命题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根据名著的特点,从不同角度提取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信息重整、分析建构、思维优化等方式,帮助学生会读、读懂、读好,培养其阅读的关键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2.避免随意,选择思维性的命题材料
命题材料的随意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材料与命题之间的必然性联系不大,“为考而考”,材料的选择只是为了引出考点。比如:
【例3】
《西游记》选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