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设问,能紧紧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生求知欲,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驱使学生回忆、想象、创造、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一、课堂提问的技巧
1.提问不能盲目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喜欢信口开河,随意、无目的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这样容易把学生思维误入歧途,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备课时就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整体设计出在课堂中哪些地方要提问、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提问,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同时要考虑运用哪些知识回答.提问后给学生留有适当思考时间,且答后通过评价给出准确的答案.
2.巧选角度,激活思维
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进而激活学生多方面思维.罗增儒教授曾讲:“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有疑’之间,这是问的.”
3.巧设坡度,承上启下
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梯度,又要难易适当.提出的问题既要考虑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又要考虑基础一般甚至基础差的学生的实际,既要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平.
4.提问既面向全体,又张扬个性
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智力加工,具有很强的个体特色.教师应留给他们适当而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有些教师说让学生看书,但还没等学生看完就开始讲了;有些教师在学生看书、思考的时候,不断地插话、干预,使学生思维不能连续.
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讨论、归纳的时间.通过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但在回答问题时不可大合唱,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发现他们运用知识分析、思维、归纳、口述的能力.
5.正确对待学生的答案
当学生不能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回答偏离你拟定的答案时,应正确引导,并给予肯定,若教师以亲切的语言和诚恳的态度来安慰、鼓励他们,则可消除他们的紧张压抑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时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从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6.课堂上不能“满堂问”
目前有一种看法,就是课堂教学要学生“人人参与”.如何“人人参与”呢?就是举手的人多,发言的人多.于是课堂出现满堂问的情境,一堂课教师发问七八十次.这样琐碎的问题把统一完整的教学内容肢解成一个个互不联系、毫无生气的零件,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思维.
二、巧妙设问,激励解惑
1.设问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思维
好的新课引入方法,能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如在《三角形》一节教学中,引入设问:“同学们你们看电信部门的钢架铁塔为什么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回答:“这样好看.”“这样做不仅美观,而且还有它更重要的作用,你想知道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将会知道其中的奥妙.”同学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知识、积极思维的情境之中.
2.学习知识问题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上教师首先依据教学目标,提出由本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各个知识点设计成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书本和查阅资料,教师再适时施以巧妙点拨和诱导,使学生养成思维习惯.逐步形成“提出问题(师)——综合探究(生)——分析推理(生)——得出结论(生师)”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方案设计》一节教学时教师巧妙引入新课,在提出本节课教学目标后,提出:(1)我们身边有没有正方形?你能发现吗?正方形有哪些主要性质?(2)如何在正方形中摆设两排花圃,使它分成的四部分面积相等?(3)你有多少种方法?与你的同伴交流.这样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既获取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三、课堂提问,及时评价
答后评是教师处理信息反馈的重要环节.学生回答后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听听其他同学有无补充.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学生反馈信息要及时准确地评价.恰如其分的否定会使学生及时纠正思维的错误;恰到好处的肯定或表扬,则会进一步调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会“问”,把握好“问”的时间,“问”的方式,通过“问”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把学生训练成一个勤于思考的人.因此教师平时要认真备课、巧设问题,及时解惑,做好答后评价.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课堂提问的技巧
1.提问不能盲目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喜欢信口开河,随意、无目的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这样容易把学生思维误入歧途,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备课时就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整体设计出在课堂中哪些地方要提问、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提问,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同时要考虑运用哪些知识回答.提问后给学生留有适当思考时间,且答后通过评价给出准确的答案.
2.巧选角度,激活思维
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进而激活学生多方面思维.罗增儒教授曾讲:“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有疑’之间,这是问的.”
3.巧设坡度,承上启下
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梯度,又要难易适当.提出的问题既要考虑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又要考虑基础一般甚至基础差的学生的实际,既要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平.
4.提问既面向全体,又张扬个性
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智力加工,具有很强的个体特色.教师应留给他们适当而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有些教师说让学生看书,但还没等学生看完就开始讲了;有些教师在学生看书、思考的时候,不断地插话、干预,使学生思维不能连续.
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讨论、归纳的时间.通过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但在回答问题时不可大合唱,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发现他们运用知识分析、思维、归纳、口述的能力.
5.正确对待学生的答案
当学生不能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回答偏离你拟定的答案时,应正确引导,并给予肯定,若教师以亲切的语言和诚恳的态度来安慰、鼓励他们,则可消除他们的紧张压抑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时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从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6.课堂上不能“满堂问”
目前有一种看法,就是课堂教学要学生“人人参与”.如何“人人参与”呢?就是举手的人多,发言的人多.于是课堂出现满堂问的情境,一堂课教师发问七八十次.这样琐碎的问题把统一完整的教学内容肢解成一个个互不联系、毫无生气的零件,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思维.
二、巧妙设问,激励解惑
1.设问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思维
好的新课引入方法,能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如在《三角形》一节教学中,引入设问:“同学们你们看电信部门的钢架铁塔为什么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回答:“这样好看.”“这样做不仅美观,而且还有它更重要的作用,你想知道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将会知道其中的奥妙.”同学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知识、积极思维的情境之中.
2.学习知识问题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上教师首先依据教学目标,提出由本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各个知识点设计成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书本和查阅资料,教师再适时施以巧妙点拨和诱导,使学生养成思维习惯.逐步形成“提出问题(师)——综合探究(生)——分析推理(生)——得出结论(生师)”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方案设计》一节教学时教师巧妙引入新课,在提出本节课教学目标后,提出:(1)我们身边有没有正方形?你能发现吗?正方形有哪些主要性质?(2)如何在正方形中摆设两排花圃,使它分成的四部分面积相等?(3)你有多少种方法?与你的同伴交流.这样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既获取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三、课堂提问,及时评价
答后评是教师处理信息反馈的重要环节.学生回答后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听听其他同学有无补充.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学生反馈信息要及时准确地评价.恰如其分的否定会使学生及时纠正思维的错误;恰到好处的肯定或表扬,则会进一步调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会“问”,把握好“问”的时间,“问”的方式,通过“问”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把学生训练成一个勤于思考的人.因此教师平时要认真备课、巧设问题,及时解惑,做好答后评价.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