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课堂提问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4108432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设问,能紧紧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生求知欲,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驱使学生回忆、想象、创造、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一、课堂提问的技巧
  
  1.提问不能盲目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喜欢信口开河,随意、无目的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这样容易把学生思维误入歧途,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备课时就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整体设计出在课堂中哪些地方要提问、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提问,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同时要考虑运用哪些知识回答.提问后给学生留有适当思考时间,且答后通过评价给出准确的答案.
  2.巧选角度,激活思维
  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进而激活学生多方面思维.罗增儒教授曾讲:“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有疑’之间,这是问的.”
  3.巧设坡度,承上启下
  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梯度,又要难易适当.提出的问题既要考虑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又要考虑基础一般甚至基础差的学生的实际,既要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平.
  4.提问既面向全体,又张扬个性
  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智力加工,具有很强的个体特色.教师应留给他们适当而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有些教师说让学生看书,但还没等学生看完就开始讲了;有些教师在学生看书、思考的时候,不断地插话、干预,使学生思维不能连续.
  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讨论、归纳的时间.通过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但在回答问题时不可大合唱,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发现他们运用知识分析、思维、归纳、口述的能力.
  5.正确对待学生的答案
  当学生不能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回答偏离你拟定的答案时,应正确引导,并给予肯定,若教师以亲切的语言和诚恳的态度来安慰、鼓励他们,则可消除他们的紧张压抑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时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从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6.课堂上不能“满堂问”
  目前有一种看法,就是课堂教学要学生“人人参与”.如何“人人参与”呢?就是举手的人多,发言的人多.于是课堂出现满堂问的情境,一堂课教师发问七八十次.这样琐碎的问题把统一完整的教学内容肢解成一个个互不联系、毫无生气的零件,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思维.
  
  二、巧妙设问,激励解惑
  
  1.设问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思维
  好的新课引入方法,能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如在《三角形》一节教学中,引入设问:“同学们你们看电信部门的钢架铁塔为什么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回答:“这样好看.”“这样做不仅美观,而且还有它更重要的作用,你想知道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将会知道其中的奥妙.”同学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知识、积极思维的情境之中.
  2.学习知识问题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上教师首先依据教学目标,提出由本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各个知识点设计成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书本和查阅资料,教师再适时施以巧妙点拨和诱导,使学生养成思维习惯.逐步形成“提出问题(师)——综合探究(生)——分析推理(生)——得出结论(生师)”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方案设计》一节教学时教师巧妙引入新课,在提出本节课教学目标后,提出:(1)我们身边有没有正方形?你能发现吗?正方形有哪些主要性质?(2)如何在正方形中摆设两排花圃,使它分成的四部分面积相等?(3)你有多少种方法?与你的同伴交流.这样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既获取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三、课堂提问,及时评价
  
  答后评是教师处理信息反馈的重要环节.学生回答后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听听其他同学有无补充.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学生反馈信息要及时准确地评价.恰如其分的否定会使学生及时纠正思维的错误;恰到好处的肯定或表扬,则会进一步调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会“问”,把握好“问”的时间,“问”的方式,通过“问”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把学生训练成一个勤于思考的人.因此教师平时要认真备课、巧设问题,及时解惑,做好答后评价.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其他文献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家要想写出生动感人,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作品,只有深入生活实际,寻找生活素材,经过提炼加工才能写出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中学生写作文又何尝不
探讨了暗挖法施工的地铁隧道防水工程中易发生渗漏的原因,提出了在地铁隧道工程潮湿环境下采用防水层满粘法施工的对策,介绍了满粘法施工选用的材料及施工工艺.
用不同温度和日长处理盆栽材料,测试苎麻雄性不育系的温光反应;于雌雄性器官发育期取盆栽植株顶部展开叶往下数第7叶,分析不育系的生化代谢;根据杂交及自交后代育性分离情况,
情感是一种推动人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精神动力。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仅有认识过程参与,而且也有情感过程参与。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类的感情,从来就不会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它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具有重大作用。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
何为世界意识?著名历史学者冯一下先生认为:世界意识是由世界整体意识、世界多样化意识、交流合作意识、关爱和谐意识、国际竞争意识等诸多微观概念所构成的宏观概念。概括起来说,世界意识就是指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评价本国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    一、中学历史世界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1.汲取历史教训的需要  近代中国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
所谓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人在学习时,在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五个方面的不同表现,他们对人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这些方面和学习活动紧密相连,如果开发得好,会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实践证明,一个人成才的关键是具备良好的智力因素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没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人是成不了才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相差无几,在同等智力的条件下非智力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一个人成才是靠99%的汗水加1%的灵
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地。在高校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符合和谐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
利用青海玉树地震台记录的2006年和2010年玉树两次地震序列数字化波形资料,基于Sato的尾波单次散射模型,计算玉树地区尾波Q值,并拟合Q值对频率的依赖关系。总体上,该地区尾波Q值
陶行知提出了平民性、终身性、全面性和主体性等成人教育思想。研究和借鉴陶行知成人教育思想对于当前成人教育改革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新颁布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教学过程中“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让研究性学习走入初中语文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采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