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临的意义:文本的阅读及扭曲

来源 :艺术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pmine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意义”,皆非现场产生,而是在时间的绵延中滞后“生成”。并且,这种滞后生成的“意义”也非确定结果,而是在假定存在的“意义”引导下产生的暂时性“意义”。所有暂时性“意义”构建的“意义场”。成为“主体”假想的“结果性意义”的“镜像”。
  关于文本阅读,所有思考都基于一个起点——意义是什么?它具有怎样的生成机制以及演绎过程?而提出“降临的意义”概念,并非时间性的结果描述,而是针对意义发生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也即,所有意义在阅读中具有一种暂时性,并非终极结果。而这种不确定中呈现出的对于意义到来的准备,才是真正的意义发生过程。怎样理解这一概念呢?我试图从以下几张图片入手,通过推导的拓扑学模型加以解释。
  首先,图一所显示的,是意义作为能指的所指,与能指具有时间上的间隙。该怎样理解这种间隙呢?我想举一个极端案例,就是莫言获诺贝尔奖这件事情。为什么?因为莫言获奖的文学创作,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即已开始,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一漫长过程中,中国因为从未获奖,产生一种自我贬低论,甚至认为中国文学根本一无是处,在未来数十年都无法获奖。其中,自然包括了今天获奖的莫言。应该说,莫言的突然获奖,使先前关于中国文学的意义描述,发生了颠覆性转换。但指出这一点,并不是为了正确或错误的评述,而是为了指出:虽然莫言的创作作为事件早已发生,但它作为诺奖获得理由的所指,却是滞后性的,与其能指本身具有时间上的缝隙。如果将莫言获奖结合图一,我们会发现:
  莫言创作“红高梁”系列、“丰乳肥臀”乃至“蛙”时,这些作品作为能指(A)已经产生,但它们所具有“诺贝尔奖”的意义(B),却不是与它们的产生同时产生。两者间存在必然的时间缝隙。对此,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作为B存在的莫言,是对作为A发生的莫言的一次异化,是作为一种描述对于A的“入侵”,并使莫言具有了世界级文学大师的意义。当然,举出这样的例子,并不想介入关于莫言创作的价值讨论,而是为了说明能指在时间的延异中产生意义,也即所指的现象。从某种角度看,莫言创作这件事情作为能指,在其发生之际并不具备“诺贝尔奖”概念的文本形态,它仅是今天获奖而提前做出的结构上的准备。也只有当它成为诺奖获得的原因时,它们作为新的文本结构才得以形成,并因此具备了新的描述。就此而言,我们可以推导出:图一中的A作为“能指”,在其发生之中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文本”形式,仅是可以引发“所指”的结构准备。“能指”只有在经过“描述”而形成的“文本”形态中,才能获得“所指”(B),而A、B之间,存在着“描述”发生的时间间隙a。
  但是,这么说会产生一种误解。也即莫言没有获奖之前,其创作便没有获得“文本形态”。事实情况,并非如此。因为莫言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其创作具有另外的描述,也即意义指向。如果我们将这种意义指向视作图一中的B,那么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的意义,就成为了B之后的新意义,也即新的所指。我们将这种新的所指确定为C,那么图一可以演化为图二:
  图二中,一个能指“A”在时间的流动中,会产生不同的所指“B”、“C”、“D”。也即,莫言创作,只是意义发生的前结构,它会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B”、“C”、“D”的文本形式,并获得不同的意义指向。但这些能指指向,仅是作为某个“文本”形式而获得的“所指”,并非“能指”的真正“意义”,只是暂时性结构捕获的片段性“所指”,并因为时间的延续而获得新的“描述”,并形成新的“文本”。而从A到B、C、D的过程,可视作“所指”不断发生“延异”的过程,也即A作为意义载体的先验性并不存在,它是为B、C、D的即将到来作出结构上的前提,抑或准备。它的真正意义是不断为将临的“意义”准备“所指”载体。
  所以,即便看似终身成就奖的“诺贝尔奖”,对于莫言创作而言,也仅是一种暂时性的意义获得,只是在时间延异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片段性结构的文本,而非某种终极性的文本意义。关于莫言的创作,会持续地在时间的流动中发生意义转变。如果,我们将这种转变视作一种对于某种确定性结果的接近,那么图二就可以转化为图三:
  图三中的X,并非一种已被确定的文本形态,而是概念中假定的A的目标文本。但作为A的目标文本,永远处于虚线区域,是无法达到的意义状态。然而,也正是因为目标文本X的虚拟存在,才导致临时性文本B、C、D的出现。从某种角度上看,B、C、DT是永远在预期中出现的X在现实的“投影”,具有暂时性的存在结构。对此,我们可以认为:作为A的能指,在B、C、D的“所指”延异中,形成“意义场”,它理论上的“意义”X永远处于穿越“意义场”的时间箭头前方,处于一种不可达到的状态。作为建构“A——B、C、D——X”认知模型的“主体”,也仅是“B、C、D”的“映像”,永远处于对于“X”的追寻而不达的“B、C、D”场中,也即“意义”永远只是被“意义场”取代了的假想。就此而言,无论莫言获得了怎样奖项,产生怎样的解读文本,都不是莫言创作的真实文本,而是一种永远无法抵达的目标文本的暂时性获得,并且这种暂时性获得的文本结构会持续地在假定存在的×引导下不断产生新的意义,也即被解读的文本形态。对于这种理解方式,我们进一步将图三拓扑化,我们可以获得图四:
  图四中,作为A的能指,在时间轴(t)与文本描述(w)的移动中,指向无法触及的X,形成波动性的运动轨迹。在这一波动性的运动轨迹中,阅读呈现为一种扭曲的认知方向,并因为这种扭曲而获得为“将临的意义”建构“所指”载体的“意义”。
  那么,在这样的图示中,W作为文本区,正是我们感知到的意义的存在区,它以语言的方式获得描述,并给我们仿佛真实的认知体验。但这种仿佛真实的认知体验,恰恰是概念中“即将到来的X”与W的重叠所导致的认知假象,是被W的语言素材入侵的主体假想。对于这种“入侵”,我们可以进一步将图四转化,形成图五:
  图五中的左区为能指区,与右区“所指”分别构成我们“生活的世界”与“存在的世界”。也即,我们生活在看似真实的能指区,却是通过虚拟的“所指”区来赋予真实以描述。作为我们的世界的入侵者,文本通过语言的方式进入,并成为“生活的世界”与“存在的世界”的裂口填充,并使得两个半圆得以获得表面上的统一。在这种统一的幻象中,能指运动每每会通过语言文本的投射获得a、b、c、d的镜面假象,并因此确认A、B、C、D的存在感。同时,它们在假定存在的终极文本X的引导下,不断地围绕时间的延异而发生折叠,并将圆形拉伸为椭圆状。从某种角度上看,我们的人生正是在这种天然被语言撕裂的两个世界中,—方面生活在A、B、C、D的区域中,但却通过a、b、c、d的镜像来获取关于自己的描述。描述的发生,正如A——a的关系,是通过语言的镜面获得的镜像投射,永远处于暂时性结构的获得中。所谓真正的意义结构X,则永远处于即将到达而终不能到的状态。
其他文献
这篇小文的起因,是我在10月14日参加了一次关于艺术史写作的讨论会。  年轻策展人卢迎华在会上提出了关于把历史写作作为艺术创作去进行,并通过策展体现出来的观点。实际上,卢迎华在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上已经对这一观点做了一个尝试。这个名为《偶然的信息:艺术不是一个系统,不是一个世界》的展览试图对1990年代的艺术史作一番梳理和回顾,同时也穿插了一些和1990年代作品毫无关系的作品,而1990年代的一些
期刊
在历史的长河里,四百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四百年意味着不可企及的时间间距。四百年前,安徽歙县桃源坞一户普通的人家诞下了一个小男孩,或许他的父母都不曾想到这个孩子在四百年后仍被人以各种形式缅怀纪念。渐江,这个名字原本是一条普通河流的名字,因为一个画家的名字关联,而被后来的无数文人骚客及民众朝圣。画家渐江(弘仁)离我们的时代已经很遥远,但对每个喜爱中国画的人来说,他一直是艺术上近
期刊
艺术自治,从宗教势力和真理观的世界中突围,在一块纯白的画布上划疆而治,这是浪漫主义之后艺术家积极谋求的结果。现代艺术家追求拥有对艺术品内容和形式的自决权,不理会外界的评判,不委身大众品味。艺术家自我赋权,他们要求艺术自律。抽象表现主义将这一企图和野心推向极端,格林伯格说艺术的本质就是回到平面,艺术家在画布上涂上一笔颜料作为作品的概念便已成立。艺术家成了立法者,他们占领了画布实施自治,在画布这块自治
期刊
胡适称“历史就像一个任人装扮的小姑娘”时,很多人不以为然,并义愤填膺。为何?因为在他们看来,“历史”是神圣“事实”,不容“戏谑”。然而,胡适因此被责难,却很冤枉,因为,他根本没说过这句话。那些义愤填膺的人们,着实上了“事实”的当——他们愤然捍卫“历史作为真实”的教义时,他们认为“真实”的“敌人”却是虚构。“小姑娘”在胡适口中,并不指向“历史”,而指“实在”,是介绍实验主义哲学时打的比方:“实在是我
期刊
自我组织的背后是一种制度反思与批判,也是一种自主意识与诉求,亦是一种策略与应对,因此在不同语境,自我组织的诉求内容有所不同。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自我组织并不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一个新现象。“文革”后的各种画会,85时期的各种艺术群体,90年代开始的实验艺术团体、艺术家的自营空间与自主的展览实践,2000年以来的各种非盈利空间的尝试,这些都可以纳入自我组织的概念下,甚至还可以包括“画家村”与“艺术区
期刊
这场2012年克鲁格《资本论》小感冒,起源于三年前我读到詹明信发在《新左派评论》上的“马克思与影像”,今年终于由歌德学院牵头,刮起这场从北京到杭州到南京到上海的《资本论》电影小旋风。11月30日~12月1日,这场《资本论》献映活动在民生美术馆和同济大学的收官现场,有同志认为,我们是在将这部左派电影强加给大家,使电影成了理论,没有电影,却叫他们去看,是冒犯,至少是占了他们便宜。  理论可以做成电影,
期刊
每逢到了年底,即使是平日对电影漠不关心的人,多少也会感受到电影界的喧嚣。12月总是一年里电影票房最多的一个月,通常也是爆炸新闻频出的一段时间。按照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12年全国电影总票房收入达到170.73亿元,其中国产片占82.73亿元。中国电影就像所有人期待的那样,继续在票房数和银幕数上突飞猛进,但由于上半年国产电影的疲软,及进口影片数量的增加,使得去年成为近年首次国产片票房不及进口片的一
期刊
尽管邱志杰不断反复地讲重写,但当我们看到这么多艺术家的作品放在一起的时候,我想问这样一个“重写”的基础是什么?比如利奥塔的重写现代性,他的基础是现代性的方案,这样一种基础代表了态度和立场,也代表了一种逻辑,就是用这种重写到底要带来什么,必须要有一个基础。我认为这个双年展关于重写的基础是不够明确的。  上海双年展相对于广州三年展来说主题更明确。它分为主题馆和城市馆。主题馆每个单元从词源来看,比如溯源
期刊
2012年年底,广东时代美术馆举办了“下一站,黄边”社区艺术节活动,这次活动打破了以往的艺术家沙龙活动形式,将艺术引入居民社区,与居民和观众形成互动,期望把普通大众吸引到美术馆,挑战博物馆艺术的光环。它侧重观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使观众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体验参与者,拉近了艺术与观众的距离,也对传统艺术边界的理解形成挑战。  下一站,黄边  今天的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范围而渗透到大众
期刊
何岸说:“我的记忆如碎片寸寸掉落……”  这里刊发的是作为艺术家的何岸的三篇文字,是小说?是散文?是自传?抑或是随笔?我们不得而知。然而抚读着这些碎片,我们可以说:“这些碎片寸寸割心……”  碎片  我在这座城市飘荡已经有六年多了,六年前来到这里时,我身无分文,对未来没有任何的憧憬,认识的人只有我的女朋友,到现在都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熬过来的。  几个月地下旅馆的生活,让我不知所措。每天除了在白天大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