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逢到了年底,即使是平日对电影漠不关心的人,多少也会感受到电影界的喧嚣。12月总是一年里电影票房最多的一个月,通常也是爆炸新闻频出的一段时间。按照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12年全国电影总票房收入达到170.73亿元,其中国产片占82.73亿元。中国电影就像所有人期待的那样,继续在票房数和银幕数上突飞猛进,但由于上半年国产电影的疲软,及进口影片数量的增加,使得去年成为近年首次国产片票房不及进口片的一年。
年底最热门的电影话题,当然是《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神奇表现。即使是最疯狂的预言家,在12月之前恐怕也不敢相信它会打破中国电影的所有纪录。这部影片上映至今已一月有余,仍未下档,狂揽12亿票房,成为第一部突破10亿大关的国产电影,它距离《阿凡达》的记录只差1亿左右,完全有可能取而代之。被《泰囧》踩在脚下的包括刚坐上国产电影票房冠军位置不过半年的《画皮2》,以及《泰坦尼克号》3D版。据统计,大约有3600万观众走进电影院观看了这部成本不高的喜剧片。考虑到3D电影的票价远高于普通2D电影,所以看过《泰囧》的观众人数其实已在《阿凡达》之上。
为什么一部成本仅有3000万的喜剧电影,没有超级大明星,不是3D,竟然可以无视电影的各种商业规律,这值得思考。影片由此前在电影市场表现并不十分出色的光线传媒投资出品,是2010年一部还算比较卖座的公路喜剧片《人在囧途》的续集。两部电影都是由徐峥和王宝强主演,《泰囧》又加入了黄渤。这次徐峥饰演的是一个能源公司的负责人,开发出一种神奇的燃料添加剂,叫作“油霸”,拥有不可限量的盈利前景。但他在投入生产之前必须获得占主要股份的投资者老周的授权,于是他启程前往泰国寻找老周,同时他的妻子希望和他离婚。故事情节就是围绕徐峥的角色在泰国的旅程展开,他在路上遇到只会给他添乱的王宝强,还被竞争对手黄渤跟踪。影片添加了很多泰国色彩的笑料,比如人妖、泼水节之类。泰国的风光也令影片增色。观众肆无忌惮地取笑徐峥与王宝强一路上的各种悲惨遭遇,但他们同时也对影片中奋斗、挣扎的中产阶级与“屌丝”抱以同情和自我代入。
《泰囧》是徐峥从影多年来第一部导演作品,此前他在电视剧和舞台剧中均有着长期良好纪录,也曾先后出现在宁浩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无人区》中。观众和投资人对他的认知应该是一名靠谱的喜剧演员,但当导演?没人相信他。
所以那些让徐峥捧着《泰囧》的剧本一次次碰壁的投资人这时候应该都在吃后悔药吧。徐峥的成功,似乎证明了中国电影迄今还没有清晰的产业规律,过去那些经验随时可以作废。但有一点却是非常可靠的结论:任何遵循类型电影生产规律的影片,市场都会给予它回报,而这在中国电影当中是被长久忽视的。
《泰囧》大获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同档期的对手都没有太强的竞争力。在它之前上映的《王的盛宴》和《一九四二》分别由陆川和冯小刚执导,照说这两位的票房号召力加上影片的明星阵容,是远胜《泰囧》的。但《王的盛宴》上映后被观众嘲笑为“王的剩饭”,注定了它的失败;而《一九四二》得到了一些好评,但似乎观众并不太卖面子。分析起来,观众仍然对“贺岁片”这个冯小刚亲手建立的档期有固定的愉悦期待,而《王的盛宴》和《一九四二》并不能满足观众的这种期待。所以《泰囧》上映之后轻松接收了这两部影片留下的空档。在它之后,上映的是三部香港电影,分别为刘伟强的《血滴子》、王晶的《大上海》和成龙的《十二生肖》。前两部的题材,无论是从事清宫暗杀的血滴子,还是上海滩枭雄争霸,都是香港电影中老掉牙的陈腐玩意,过去的确在内地取得过成功,但香港导演近年北上掘金,技穷之时每每都要炒一回冷饭,内地观众早已不胜其烦,所以《血滴子》和《大上海》无人问津一点也不奇怪。《十二生肖》是标准的成龙式功夫片,再用3D的噱头加以包装,影片质量无功无过,观众还算买帐。本来预定和《泰囧》同日上映的王家卫《一代宗师》因后期制作尚未完成,临上映前突然宣布推迟一个月,等于为《泰囧》创纪录留下了绝佳的机会。
《泰囧》的意外走红,无疑会令明后年的市场上增加许多跟风的公路喜剧片。这好比当年《疯狂的石头》出世后,黑色喜剧—下多了起来。自打《英雄》以来,国内电影市场上的卖座冠军几乎全被浩大的武侠、战争类型影片包揽,例如《满城尽带黄金甲》、《集结号》、《赤壁》、《让子弹飞》。这些影片都和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没有什么关系。《泰囧》的成功证明,小成本电影也能挣大钱,或许这会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业内日益攀升的制片成本和明星片酬。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画皮2》和《泰囧》这两部暂居国产电影票房榜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影片都是续集。光线传媒的总裁王长田说,《囧途》系列将会继续拍下去,它会成为光线旗下的招牌系列。众所周知,好莱坞电影日益依赖续集的生产,超级英雄拍上三四部是常事,007半个世纪以来拍了二十多部也看不到终结的迹象。这种做法的确有利有弊,利在于建立观众熟悉的品牌,营销事半功倍;弊在于会让创意日益枯竭。但对于起步中的中国电影来说,尚未享受过其利,也就谈不上担忧其弊了。如果《画皮》和《囧途》都能被培养成卖座系列,这是所有人应乐见其成的一件事。
《泰囧》的丰收似乎体现了中国电影观众的习惯正在悄悄发生改变。过去,观众更乐于走进电影院观看以特效为卖点的超级大片,好莱坞影片自不必说,国产片同样必须是大成本才能有大票房。很多观众觉得,中小成本影片在电脑上看看盗版就足够了,花钱去电影院是不必要的浪费。按照这个标准,《泰囧》正好属于那种看盗版就足够好的影片。但现在坚实的票房数字证明,观众的心理已经与往日不同,他们渐渐明白,不论一部电影的成本大小,它的理想观影场所都只能是电影院。和其他观众一起哭一起笑,这才是看电影的最大乐趣。《泰囧》能够办到,将来一定会有更多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办到。
比起《泰囧》在票房上的无往不利,原定和它同日打擂的王家卫《一代宗师》延后到1月8日才上映。可以预料的是,《一代宗师》不太会取得《泰囧》那样辉煌的商业成功,但它在另外的层面同样为当下的中国电影留下了特殊的烙印。 围绕《一代宗师》的评价之争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很少有哪部电影分裂到这种程度。赞美方认为这是王家卫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可以和《重庆森林》、《东邪西毒》或《花样年华》相媲美,说这部影片完美再现了民国时的风情,梳理了中华武术之传承,且演员性格刻画生动。批评者提出,这根本不是一部完整的影片,只是仓促交差的半成品,故事支离破碎,台词啰嗦自恋,更兼错植了破坏情绪的赵本山、小沈阳师徒。
对一部电影看法不一原是常事,但意见不一者之间彼此攻讦,实在不成体统。这般有失斯文之事,在《一代宗师》身上发生了不少。眼见这种情况,影评人妖灵妖回忆起1994年香港公映《东邪西毒》时发生过类似的事,于是他在网络上提出公开建议,由正反两派影评人坐到一起,举行一次态度端正的讨论会。讨论并不是辩论,不是为了统一彼此的认识,求一个结果,而是交换看法,加深对《一代宗师》的了解,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整理自己的电影观。
凤凰网和搜狐网立即响应,分别在1月12日和14日举行了两次讨论会,与会人员包括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影评人、学者、传媒人。讨论气氛不可谓不热烈,也有很多深具见地的观点被提出来。但初衷是对网络争论缺点加以纠偏的这两场讨论会,在某些方面反而更进一步凸显了网上争论的所有缺点。把网上网下所有的言论累加起来,最清晰不过地反映了我们目前的电影评论氛围存在多大的问题。
妖灵妖首先总结了现今存在的三类不令人欣赏的评论“方法”:一是骂街型,这种评论只有态度,而且是非常恶劣的态度,每个人都有权喜欢或讨论一部影片,但专业人士骂街式的批判没有带来任何益处;二是糊涂型,基本概念混乱,说话前后矛盾、颠三倒四;三是文革型,指不分青红皂白将夸赞影片者诬为“水军”,这既是企图担任品味的独裁者,又说明了批评人无尊重对立者的雅量。
此外暴露出来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很多论者喜欢将个人口味绝对化,从而导向“电影是不可评论”的极端。一个人对某部电影喜好与否,表面上看是个人口味,但个人口味何以形成,这个问题大可探究。个人口味不外乎和一个人的成长经验、观影历史和知识背景等因素相关,不同的初始变量会形成不同的喜好判断。同时,一部影片在拍摄完成后,它的存在状态就是绝对客观的了,它所讲的故事,所突出的视听风格,所依赖的类型模式,都有相对成型的规律。所以,每个观众和特定影片的相遇,其实都是命中注定的久别重逢。有的观众喜欢这个镜头,有的观众喜欢那句台词,每一个“品味决定”都是有迹可寻的。厘清这些决定的因果关系和互相影响,正是电影评论的一部分工作。影评人和观众、观众和观众之间交换彼此的“品味决定”,并非为了改变对方看法,而是借别人的审美历史,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年底最热门的电影话题,当然是《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神奇表现。即使是最疯狂的预言家,在12月之前恐怕也不敢相信它会打破中国电影的所有纪录。这部影片上映至今已一月有余,仍未下档,狂揽12亿票房,成为第一部突破10亿大关的国产电影,它距离《阿凡达》的记录只差1亿左右,完全有可能取而代之。被《泰囧》踩在脚下的包括刚坐上国产电影票房冠军位置不过半年的《画皮2》,以及《泰坦尼克号》3D版。据统计,大约有3600万观众走进电影院观看了这部成本不高的喜剧片。考虑到3D电影的票价远高于普通2D电影,所以看过《泰囧》的观众人数其实已在《阿凡达》之上。
为什么一部成本仅有3000万的喜剧电影,没有超级大明星,不是3D,竟然可以无视电影的各种商业规律,这值得思考。影片由此前在电影市场表现并不十分出色的光线传媒投资出品,是2010年一部还算比较卖座的公路喜剧片《人在囧途》的续集。两部电影都是由徐峥和王宝强主演,《泰囧》又加入了黄渤。这次徐峥饰演的是一个能源公司的负责人,开发出一种神奇的燃料添加剂,叫作“油霸”,拥有不可限量的盈利前景。但他在投入生产之前必须获得占主要股份的投资者老周的授权,于是他启程前往泰国寻找老周,同时他的妻子希望和他离婚。故事情节就是围绕徐峥的角色在泰国的旅程展开,他在路上遇到只会给他添乱的王宝强,还被竞争对手黄渤跟踪。影片添加了很多泰国色彩的笑料,比如人妖、泼水节之类。泰国的风光也令影片增色。观众肆无忌惮地取笑徐峥与王宝强一路上的各种悲惨遭遇,但他们同时也对影片中奋斗、挣扎的中产阶级与“屌丝”抱以同情和自我代入。
《泰囧》是徐峥从影多年来第一部导演作品,此前他在电视剧和舞台剧中均有着长期良好纪录,也曾先后出现在宁浩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无人区》中。观众和投资人对他的认知应该是一名靠谱的喜剧演员,但当导演?没人相信他。
所以那些让徐峥捧着《泰囧》的剧本一次次碰壁的投资人这时候应该都在吃后悔药吧。徐峥的成功,似乎证明了中国电影迄今还没有清晰的产业规律,过去那些经验随时可以作废。但有一点却是非常可靠的结论:任何遵循类型电影生产规律的影片,市场都会给予它回报,而这在中国电影当中是被长久忽视的。
《泰囧》大获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同档期的对手都没有太强的竞争力。在它之前上映的《王的盛宴》和《一九四二》分别由陆川和冯小刚执导,照说这两位的票房号召力加上影片的明星阵容,是远胜《泰囧》的。但《王的盛宴》上映后被观众嘲笑为“王的剩饭”,注定了它的失败;而《一九四二》得到了一些好评,但似乎观众并不太卖面子。分析起来,观众仍然对“贺岁片”这个冯小刚亲手建立的档期有固定的愉悦期待,而《王的盛宴》和《一九四二》并不能满足观众的这种期待。所以《泰囧》上映之后轻松接收了这两部影片留下的空档。在它之后,上映的是三部香港电影,分别为刘伟强的《血滴子》、王晶的《大上海》和成龙的《十二生肖》。前两部的题材,无论是从事清宫暗杀的血滴子,还是上海滩枭雄争霸,都是香港电影中老掉牙的陈腐玩意,过去的确在内地取得过成功,但香港导演近年北上掘金,技穷之时每每都要炒一回冷饭,内地观众早已不胜其烦,所以《血滴子》和《大上海》无人问津一点也不奇怪。《十二生肖》是标准的成龙式功夫片,再用3D的噱头加以包装,影片质量无功无过,观众还算买帐。本来预定和《泰囧》同日上映的王家卫《一代宗师》因后期制作尚未完成,临上映前突然宣布推迟一个月,等于为《泰囧》创纪录留下了绝佳的机会。
《泰囧》的意外走红,无疑会令明后年的市场上增加许多跟风的公路喜剧片。这好比当年《疯狂的石头》出世后,黑色喜剧—下多了起来。自打《英雄》以来,国内电影市场上的卖座冠军几乎全被浩大的武侠、战争类型影片包揽,例如《满城尽带黄金甲》、《集结号》、《赤壁》、《让子弹飞》。这些影片都和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没有什么关系。《泰囧》的成功证明,小成本电影也能挣大钱,或许这会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业内日益攀升的制片成本和明星片酬。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画皮2》和《泰囧》这两部暂居国产电影票房榜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影片都是续集。光线传媒的总裁王长田说,《囧途》系列将会继续拍下去,它会成为光线旗下的招牌系列。众所周知,好莱坞电影日益依赖续集的生产,超级英雄拍上三四部是常事,007半个世纪以来拍了二十多部也看不到终结的迹象。这种做法的确有利有弊,利在于建立观众熟悉的品牌,营销事半功倍;弊在于会让创意日益枯竭。但对于起步中的中国电影来说,尚未享受过其利,也就谈不上担忧其弊了。如果《画皮》和《囧途》都能被培养成卖座系列,这是所有人应乐见其成的一件事。
《泰囧》的丰收似乎体现了中国电影观众的习惯正在悄悄发生改变。过去,观众更乐于走进电影院观看以特效为卖点的超级大片,好莱坞影片自不必说,国产片同样必须是大成本才能有大票房。很多观众觉得,中小成本影片在电脑上看看盗版就足够了,花钱去电影院是不必要的浪费。按照这个标准,《泰囧》正好属于那种看盗版就足够好的影片。但现在坚实的票房数字证明,观众的心理已经与往日不同,他们渐渐明白,不论一部电影的成本大小,它的理想观影场所都只能是电影院。和其他观众一起哭一起笑,这才是看电影的最大乐趣。《泰囧》能够办到,将来一定会有更多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办到。
比起《泰囧》在票房上的无往不利,原定和它同日打擂的王家卫《一代宗师》延后到1月8日才上映。可以预料的是,《一代宗师》不太会取得《泰囧》那样辉煌的商业成功,但它在另外的层面同样为当下的中国电影留下了特殊的烙印。 围绕《一代宗师》的评价之争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很少有哪部电影分裂到这种程度。赞美方认为这是王家卫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可以和《重庆森林》、《东邪西毒》或《花样年华》相媲美,说这部影片完美再现了民国时的风情,梳理了中华武术之传承,且演员性格刻画生动。批评者提出,这根本不是一部完整的影片,只是仓促交差的半成品,故事支离破碎,台词啰嗦自恋,更兼错植了破坏情绪的赵本山、小沈阳师徒。
对一部电影看法不一原是常事,但意见不一者之间彼此攻讦,实在不成体统。这般有失斯文之事,在《一代宗师》身上发生了不少。眼见这种情况,影评人妖灵妖回忆起1994年香港公映《东邪西毒》时发生过类似的事,于是他在网络上提出公开建议,由正反两派影评人坐到一起,举行一次态度端正的讨论会。讨论并不是辩论,不是为了统一彼此的认识,求一个结果,而是交换看法,加深对《一代宗师》的了解,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整理自己的电影观。
凤凰网和搜狐网立即响应,分别在1月12日和14日举行了两次讨论会,与会人员包括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影评人、学者、传媒人。讨论气氛不可谓不热烈,也有很多深具见地的观点被提出来。但初衷是对网络争论缺点加以纠偏的这两场讨论会,在某些方面反而更进一步凸显了网上争论的所有缺点。把网上网下所有的言论累加起来,最清晰不过地反映了我们目前的电影评论氛围存在多大的问题。
妖灵妖首先总结了现今存在的三类不令人欣赏的评论“方法”:一是骂街型,这种评论只有态度,而且是非常恶劣的态度,每个人都有权喜欢或讨论一部影片,但专业人士骂街式的批判没有带来任何益处;二是糊涂型,基本概念混乱,说话前后矛盾、颠三倒四;三是文革型,指不分青红皂白将夸赞影片者诬为“水军”,这既是企图担任品味的独裁者,又说明了批评人无尊重对立者的雅量。
此外暴露出来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很多论者喜欢将个人口味绝对化,从而导向“电影是不可评论”的极端。一个人对某部电影喜好与否,表面上看是个人口味,但个人口味何以形成,这个问题大可探究。个人口味不外乎和一个人的成长经验、观影历史和知识背景等因素相关,不同的初始变量会形成不同的喜好判断。同时,一部影片在拍摄完成后,它的存在状态就是绝对客观的了,它所讲的故事,所突出的视听风格,所依赖的类型模式,都有相对成型的规律。所以,每个观众和特定影片的相遇,其实都是命中注定的久别重逢。有的观众喜欢这个镜头,有的观众喜欢那句台词,每一个“品味决定”都是有迹可寻的。厘清这些决定的因果关系和互相影响,正是电影评论的一部分工作。影评人和观众、观众和观众之间交换彼此的“品味决定”,并非为了改变对方看法,而是借别人的审美历史,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