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

来源 :艺术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x85695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自治,从宗教势力和真理观的世界中突围,在一块纯白的画布上划疆而治,这是浪漫主义之后艺术家积极谋求的结果。现代艺术家追求拥有对艺术品内容和形式的自决权,不理会外界的评判,不委身大众品味。艺术家自我赋权,他们要求艺术自律。抽象表现主义将这一企图和野心推向极端,格林伯格说艺术的本质就是回到平面,艺术家在画布上涂上一笔颜料作为作品的概念便已成立。艺术家成了立法者,他们占领了画布实施自治,在画布这块自治区里面他们成了艺术的王。这一点,早被柏拉图所看透,所以他要放逐诗人(艺术家等同),将他们赶出理想国。
  然而艺术家不会轻易地舍弃自己的权利,丢失自己的自治区;相反,他们不仅巩固自己的自治区,还要主动出击,把柏拉图那不理想的理想国彻底地变成乌托邦。
  艺术家们离开了画布,走出了工作室,这是他们以往所固守的自治区。艺术家走到大街上,走进现实的公共空间。他们野心勃勃,他们是社会实验的先锋,他们要在工作室外面建立新的自治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侯翰如此次在广东时代美术馆策划的“自治区”就是这样一次关于自治的激进实验,当代艺术介入社会的实践方式以及展览模式构成我们探测自治和民主这种模糊权利形式的另一种样板。
  艺术家走到了大街上,这也标志着现代主义那种封闭性的自治和自主的终结。艺术家融入到大众之中,成为本雅明笔下的“城市漫游者”,他们一起打量街两边“拱廊”的景观可被解释为艺术家和观众之间严格的划分的界限向着平等敞开。郑国谷和他的阳江组在这次展览中的现场活动《醒时墨在(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就是一次最激进的平等和民主的实践。自愿进入到这个活动中的人,可以和艺术家坐在一起吃喝玩乐,你可以喝得酩酊大醉,喝与不喝在这里都是一视同仁。最重要的是,你还可以拿着毛笔画别人的脸,包括艺术家的脸。艺术家不再是这里的王,他和每一个观众一样,都是平等的。当然,你画别人脸,就得承受别人画你的脸,民主就是大家商量好了,遵守同一个游戏规则。
  所以,自治也就意味一种谈判和协商,这也恰恰是其最核心的东西。艺术家是一个小自治区,这个小自治区和另一个艺术家的小自治区之间怎么共存。艺术家的自治和美术馆的自治之间如何达成共识,做成最基本的—次展览,这些其实都是对最基本的对民主和平等的考量,也是对于自治维度的现时尝试。
  就广东时代美术馆来说,我们看到了他们自治的这种实践精神。他们举办社区艺术节,培训居民拍摄独立影像。他们和社区居民打成一片,将社区建成一个当代艺术实践的自治区。同时,他们也保证每个展览项目的自由,这也就有了侯瀚如这次策划的“自治区”这样极具挑衅行为的展览。将一个自治的空间转变成公共讨论、公共教育、平等交流、相互协作和民主实践的平台。这个平台用侯瀚如的话说:就是“自治区”故事的开始。而这些有关“自治区”的故事,正在进行着中国最微观的民主和平等实践,他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历史筹划着。
其他文献
广东时代美术馆自建立之初就力求深入社区,深入大众的日常生活。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摸索,尽管遇到一系列的质疑和挑战,但时代美术馆具有前瞻性的活动充分展现了在社会现实剧烈变化的中心,如何采取艺术行动进行干预和占领的实验过程。通过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它生产出了一种打破传统艺术自治区界限的、极具活力的自治空间。  美术馆的概念危机  关于广东时代美术馆,我想还是从我的一篇旧文说起,旧文是为“一个(非)美术馆
期刊
在这个充斥着正能量口号的社会,琴嘎公然打出了“暗能量”的旗帜,把被正能量的形式和口号所掩盖的冲突、矛盾着的现实揭示给人看。就如大多数人更愿意接受电影《少年派》中动物版本的故事一样,对于现实的残酷和灰暗,人们总是不忍直视。  “近年的研究表明,宇宙是由暗能量主导的,而不是通常所能见到的和目前已知的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能量。”一个社会的运转也是如此,很多时候,起到决定性主导的往往不是人们看到的表象世
期刊
艺术家夏国在其最近的展览《美丽新世界》中,大量利用霓虹灯和LED。这些霓虹灯管形成了各种形状:大脑、弓、套索、铁丝网。这些物体的能指非常固定,观众很容易就会想到一些关联的形象。夏国并不担心作品被误读,他认为“误读也算是构成概念的一部分”。  一个绚丽的发着光的用来自杀用的套索,一个绝望的物象和充满希望的形态,这让我联想到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那里的人们幸福到眩晕,因为摆脱自由的重负而狂喜,对
期刊
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罗斯的一个医生家庭,其代表作有《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罪与罚》。  1840年11月14日,克劳德·莫奈在法国巴黎出生,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  1863年12月12日,爱德华·蒙克在挪威勒滕出生,其代表作《呐喊》具有鲜明的表现主义特征  1840年11月12日,法国雕塑家罗丹出生于巴黎,被认为是l9世纪和20世纪
期刊
当下,艺术界最不缺的应该是艺术杂志。2007年中国当代艺术迅速升温,促使一部分人对当代艺术抱有幻想,其中各种以当代艺术为名的杂志的纷纷涌现便是现象之一。突然之间一本艺术杂志诞生了,突然间某本杂志销声匿迹了。这种迅速的变化就像前浪的消失是为了迎接更大浪潮的到来。  与此同时,各类时尚、娱乐刊物纷纷以跨界的名义设置当代艺术板块和栏目,乃至创办艺术刊物。大众传媒发现了当代艺术中的时尚因素,这里也有传奇、
期刊
《日常转译》是12月24日发生在重庆的展览。在展览泛滥成灾和仰望明星的时间,不大肆渲染,没有成功艺术家参与的展览,大都是悄悄发生,迅速湮没。大众更喜欢凑热闹,更容易被声名和艺术之外的东西所牵引。就像人们往往看见一个迎面扑来的浪头而忽略下面涌动的暗流。所以,对于“日常转译”这样的展览,如果没有传播似乎就根本没有发生。但是,它却是一个不应被忽视的展览,尽管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它的意义。  这不仅仅是一个
期刊
在末日的第二天,象征着救赎与重生的日子,迎来了比利时艺术家贝林德·德·布鲁伊克在中国的首次个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她创作了大量由蜡或马皮制作的雕塑,利用坚硬与柔软的巨大反差,营造出一种庞大、疏离却不安的戏剧性效果,勾起人们内心挥之不去的关于爱与痛、理与欲、生与死的挣扎。当同时代的许多艺术家高调地宣布摒弃情感,转向晦涩的哲理沉思或敏感的政治话题时,她却执着地从对周遭世界的具体体验中把握一些看似
期刊
明明是一个画展,却起名为“这是一个画展”。策展人王麟试图用这样一个展览名称以及他所精心挑选的“去绘画性”的作品来完成一种对绘画及展览的颠覆与反方向思考。  参加展览的六名艺术家被策展人分为两组进行集中展示,一组由程广峰、邓猗夫、卢征远所组成,另外一组则是由黄淋、盛天泓、谢冰鑫所组成。第一组的艺术家所展示的作品更类似于综合性材料作品,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了外行人的创作,这些外行人之前甚至从未有过创
期刊
这篇小文的起因,是我在10月14日参加了一次关于艺术史写作的讨论会。  年轻策展人卢迎华在会上提出了关于把历史写作作为艺术创作去进行,并通过策展体现出来的观点。实际上,卢迎华在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上已经对这一观点做了一个尝试。这个名为《偶然的信息:艺术不是一个系统,不是一个世界》的展览试图对1990年代的艺术史作一番梳理和回顾,同时也穿插了一些和1990年代作品毫无关系的作品,而1990年代的一些
期刊
在历史的长河里,四百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四百年意味着不可企及的时间间距。四百年前,安徽歙县桃源坞一户普通的人家诞下了一个小男孩,或许他的父母都不曾想到这个孩子在四百年后仍被人以各种形式缅怀纪念。渐江,这个名字原本是一条普通河流的名字,因为一个画家的名字关联,而被后来的无数文人骚客及民众朝圣。画家渐江(弘仁)离我们的时代已经很遥远,但对每个喜爱中国画的人来说,他一直是艺术上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