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结合的一种培养方式,特点在于以实践和应用为导向,通过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培养具有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课程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德国“双元制”在课程设置与体系优化等方面均具潜力。
[关 键 词] 课程;双元制;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7-0039-01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职业院校和企业两个场所的培养。“双元制”是一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双元制”与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不同,更体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更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30%~40%的课程在企业中进行,60%~70%的课程在学校进行。教学内容及形式均有所不同。
应用型本科院校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高校,其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侧重“应用”二字,打造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环节、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教学体系,培养具备知识应用、实践动手、岗位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课程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直接体现教学理念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双元制”优势需要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有更好的展示。本文所指课程包括高等学校所有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包括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课程。
一、课程设置与体系优化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四年的课程主要分布在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及实践环节几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实践教学均应占有一定比例,体现在单独设置的实践课程学时、理论课程中包含的实践教学学时。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的思维习惯。学科教学课程的设置要让学生明白专业知识来源及可扩展应用的领域。专业教育课程侧重专业知识学习、应用及专业能力培养。实践环节课程应当定位于学生展示知识应用、实践动手、岗位能力的平台。
在“双元制”教学模式中,课程体系在于有效而非庞大,在于科学而非复杂。单一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知识之间横向融合、整个实践环节课程之间的纵向衔接是课程设置与体系优化之关键。
二、课程双师制及其团队建立
课程教学由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完成,即高校教师讲授课程理论知识、企业导师讲授实践知识,两者互为基础,让学生的认知由实践上升至理论,再由理论应用至实践。
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负责专业课程群的建设。高校教师分析专业课程群知识点,企业导师细化其应用及其所体现的专业能力,开发与完善新课程对接专业素养与能力。
高校教师进企业、企业导师进高校给“双师型”教师创造成长的条件,工作授课交替为“双师型”教师实现模式,高校企业共同考核为“双师型”教师严格把关。
三、课程教学大纲与企业职业标准有效衔接
在“双元制”教学模式中,课程教学大纲应由高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大纲中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章节与学时分配、重难点讲述等均要与企业职业标准衔接,不能本末倒置,让职业知识与能力在课程教学大纲中均有体现。
在“双元制”教学模式中,课程考核也应当由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完成,课程考核中企业导师评价要占有重要比例。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案例有机结合
课程案例教学直接由企业真实案例进行,以带给学生真实的情景模拟。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能够以企业案例来强化知识点。实践课程要基于企业真实任务驱动,让学生提前感受职业氛围。
五、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互为补充
“双元制”教学模式中,德国职业研究机构编写一整套实践教材,根据职业大类编写不同的实践单元模块(包括教师参考书、习题指导书、工作评估手册等),保证实践教材的统一标准和质量。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根据人才定位与目标、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合程度,组织力量编写合适的实践类教材。同时“双师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随着学科专业发展和企业发展,使得教材“与时俱进”。
六、完整的课程实践体系转变学习模式
马克思认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双元制”教学模式中“工学交替”正是这一理论实践的有力证明。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获取专业能力之时,急需实践之导向,在实践中应用知识,也能产生新的知识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完整的课程实践体系,促进“课堂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使得学生被动学、阶段学转变为主动学、终身学。
参考文献:
[1]隋瑞歆,张亮.德国双元制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4).
[2]关世卿.德國高等教育双元制课程模式探析[J].中国培训,2016(18):107-108.
[关 键 词] 课程;双元制;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7-0039-01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职业院校和企业两个场所的培养。“双元制”是一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双元制”与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不同,更体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更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30%~40%的课程在企业中进行,60%~70%的课程在学校进行。教学内容及形式均有所不同。
应用型本科院校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高校,其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侧重“应用”二字,打造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环节、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教学体系,培养具备知识应用、实践动手、岗位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课程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直接体现教学理念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双元制”优势需要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有更好的展示。本文所指课程包括高等学校所有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包括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课程。
一、课程设置与体系优化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四年的课程主要分布在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及实践环节几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实践教学均应占有一定比例,体现在单独设置的实践课程学时、理论课程中包含的实践教学学时。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的思维习惯。学科教学课程的设置要让学生明白专业知识来源及可扩展应用的领域。专业教育课程侧重专业知识学习、应用及专业能力培养。实践环节课程应当定位于学生展示知识应用、实践动手、岗位能力的平台。
在“双元制”教学模式中,课程体系在于有效而非庞大,在于科学而非复杂。单一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知识之间横向融合、整个实践环节课程之间的纵向衔接是课程设置与体系优化之关键。
二、课程双师制及其团队建立
课程教学由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完成,即高校教师讲授课程理论知识、企业导师讲授实践知识,两者互为基础,让学生的认知由实践上升至理论,再由理论应用至实践。
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负责专业课程群的建设。高校教师分析专业课程群知识点,企业导师细化其应用及其所体现的专业能力,开发与完善新课程对接专业素养与能力。
高校教师进企业、企业导师进高校给“双师型”教师创造成长的条件,工作授课交替为“双师型”教师实现模式,高校企业共同考核为“双师型”教师严格把关。
三、课程教学大纲与企业职业标准有效衔接
在“双元制”教学模式中,课程教学大纲应由高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大纲中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章节与学时分配、重难点讲述等均要与企业职业标准衔接,不能本末倒置,让职业知识与能力在课程教学大纲中均有体现。
在“双元制”教学模式中,课程考核也应当由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完成,课程考核中企业导师评价要占有重要比例。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案例有机结合
课程案例教学直接由企业真实案例进行,以带给学生真实的情景模拟。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能够以企业案例来强化知识点。实践课程要基于企业真实任务驱动,让学生提前感受职业氛围。
五、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互为补充
“双元制”教学模式中,德国职业研究机构编写一整套实践教材,根据职业大类编写不同的实践单元模块(包括教师参考书、习题指导书、工作评估手册等),保证实践教材的统一标准和质量。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根据人才定位与目标、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合程度,组织力量编写合适的实践类教材。同时“双师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随着学科专业发展和企业发展,使得教材“与时俱进”。
六、完整的课程实践体系转变学习模式
马克思认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双元制”教学模式中“工学交替”正是这一理论实践的有力证明。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获取专业能力之时,急需实践之导向,在实践中应用知识,也能产生新的知识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完整的课程实践体系,促进“课堂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使得学生被动学、阶段学转变为主动学、终身学。
参考文献:
[1]隋瑞歆,张亮.德国双元制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4).
[2]关世卿.德國高等教育双元制课程模式探析[J].中国培训,2016(18):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