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丛里有一条镶花马鞭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f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丛里有一条马鞭。
  这条马鞭用一张牛皮编成,牛角把手上镶嵌着金色和银色的金属线条,构成流畅的上下起伏的波浪线图案,精美又结实。马鞭对于哈萨克男人来说,是灵魂,也是生命。可是,现在它却静静地躺在草丛里,无所事事。
  太阳和月亮轮番出现在它的头顶,光和影在它身边悄悄流淌。它的把手上依然留有主人的握痕,那里散发出哈萨克男人身上特有的草原气息。鞭子上的牛皮已被磨得光滑,那是驱赶牲畜时的印记,也是抵御狼和棕熊的痕迹。这些都是草原留在马鞭上的岁月……
  不远处的山坡上开满金黄色的山花。那里吸引了人们,传来一片欢声笑语。牛羊从草丛边走过。有时会看到它,却只是看看。草丛里的泥土上有蚂蚁、蚂蚱和不知名的昆虫。它们都很忙碌,看到马鞭也只是绕道走过。草丛上方飞过蜜蜂、蜻蜓,还有魅力十足的蝴蝶。它们对它更是不感兴趣,它们喜欢草原上的绿草和鲜艳的花朵。热风从远处吹来,在草地上打旋儿,一只蚂蚱敏捷地从旋风中弹出,钻进前面的草丛……
  夏季慢条斯理地来了。
  不知道过了多久,总之是一段时间后。天空颤巍巍地飘起细小水粒,不知是雾气还是雨水。草儿停止生长,树叶的边缘开始干枯卷曲。风吹到人脸上有一种凉飕飕的感觉。
  山坡上的花儿开始凋谢,赏花摄影的人也渐渐散去。来草原休闲度假的人们,在草原上兜个圈儿,就缩着个脖子躲进毡房,喝着奶茶,听一曲冬不拉弹奏。蚂蚱也蹦不动了,在草丛里一点点儿地挪动身躯……
  雾气或是雨水打湿了马鞭。吸足水分的皮子,有些发胀变形。
  枯草凑到一起,像干巴巴的皱眉老头儿。树叶的颜色开始变黄,接着火红——它在绽放最后的美丽。之后,它还在努力,它想抓住自己的生命之源不放,但终于抓不住了,松手了,放弃了,飘落了。树儿像没有心理准备却一再脱发的中年男人,摊开双手,蹙着眉,不知所措地在风雨中摇曳。
  草原上的秋季已来到。
  马鞭由一开始的棕黄色转变成难看的黑棕色,接触泥土的部位甚至有些发绿。把手上镶嵌的金属线条,也随着牛角的发胀变形而被挤出不再适合自己的位子。整个马鞭散发着臭皮子的味道。
  草原上开始刮起沙尘暴,一米之外休想看清对方。接着,飘起雪花,并且渐渐稠密。很快,枯黄的草原换了一件白色外套,遮盖住秋季衰老的痕迹。
  冬天來了。
  太久太久的寂寥之后,厚厚的雪层下有水流动,枯草、树叶在泥水中腐烂变质,回归为零。
  积雪消融减少,树上冒出嫩芽,黑黑的泥土裸露出来,也露出了马鞭。它瘫痪在泥土里,无精打采,像个面部浮肿的肾病患者。
  扎特里拜老人骑着马和他的牧羊犬远远走来。马鞭的奇怪味道引起了牧羊犬的注意,它跑过去,蹙着鼻子,左嗅嗅,右嗅嗅,吹动了浮在上面的片片枯叶。它抬起头,脸上的表情疑惑而迷茫,它冲着老人汪汪直叫,好像在说:“快来!快来啊!看看这是什么?”
  老人停下脚步,走过来瞥了一眼,“谁的马鞭?”他随口说着,一时没有认出那是一年前放牧时丢失的镶花马鞭。正要走时,马鞭旁边脱落的金属片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他自己打造的。
  “啊!是你!你怎么会在这里?”扎特里拜老人弯下身子,拍着膝盖,惊喜地喊道。他蹲下身子,小心翼翼捡起马鞭,“原来你在这里啊,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寻找你。”他上下翻看丑陋的它,认真捡起那些金属碎片,观察着,“走吧,我的孩子,我带你回家。虽然你变得如此难看,但你代表着草原精神。”他把马鞭小心翼翼捧在手心。
  半个月之后,镶花马鞭基本恢复了从前的模样,但是不能使用,因为它的身体僵硬容易断裂。不过,扎特里拜老人像珍宝一样将它收藏起来。
  春天来了!镶花马鞭终于回到家里。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5岁那年,父母请人给我看了一次相。  看相人并没有看我长得怎么样,五官如何,是否健壮,只问了我的生辰八字。然后两目紧闭,抬手掐算,满脸严肃,嘴里还念念有词,给人感觉他掌握着多么高深莫测的学问,觉得这行当也有公式、有定律、有运算。父亲在一旁静静地杵着,紧张地等着答案,那神情像是等着法官的宣判。几分钟以后,看相人睁开眼,脸也舒展开来,拖着长长的语调说:“这孩子命成不错,但犯西方。”“犯西方,就是往西方
期刊
青浆,是我们苏北农村一种普通的饭食。浆是自留地里收的花生磨的,青头是园头地脑长的。家常的青菜萝卜的清淡和花生的浓香拥抱在一起,再点上一把虾皮,就能激发出美好的味道。  老家房前屋后的小园地里,乡亲们总爱种些花生、玉米、西红柿、黄瓜,父亲也一样。在离家不远的后山坡上,有两块长条状的自留地。自留地是包产到户之前生产队按集体耕地面积比例分配给社员的,照顾社员种点儿蔬菜瓜果。我们家的五分地,一直保留至今,
期刊
所谓吊锅,就是一种带有耳襻的小铁锅。过去,一直是乡下特别是山里人所特有的。如今,城里也开始雨后春笋般兴起这个农家产品了。这个支棱着两只耳朵,有点儿憨呆、有点儿土气的铁锅登堂入室到了城里,再用原来的名字,显然不合时宜,于是,文人墨客们就赋予它“吊锅”的雅称。  在故乡地坪河,乡亲们都管它叫“炉子锅”。吊锅,在地坪河可谓历史悠久。我们小时候,地坪河的冬天清冷得出奇,房前屋后的水塘都结了厚厚的冰,上面可
期刊
我和元伟结识五十年,屈指数来,我们最近一次相聚也是六年前的事了。  那是2013年春夏之交,我退休后第一次携家人出行,专程去看望早已调离新疆的元伟一家。火车凌晨两点到达,老远就看见元伟夫妇等候在出站口。分别多年,异地重逢,他没有一点儿大企业老总的派头,指名道姓的招呼,略带调笑的问候,一如过往那样默契、自然。而后,他一把抢过我手里的行李车走在了前面。上汽车时人多超员,他执意让妻子一个人打的先走,自己
期刊
回到家乡,阵阵桂花香,如影随形,陪伴着我的脚步,衣袂飘拂,花香飘逸,我几乎要醉倒在家乡的怀抱里。  家乡在闽西武平,在闽赣两省的交界处,叫桂坑。上苍把它放在一个很不起眼儿的山沟里,重重山峦,像绿色的围墙,守护着这座只有一千来人的村子。村道两旁是新种的桂花树,只有几年树龄,却长得比人高了,它们粗壮的枝干,擎着一把大伞,迎风摇曳,它们的叶子微微发红,仿佛含羞的少女,迎迓故人归来。  走在这坚实而又温暖
期刊
在我很小的时候,常听母亲说牙痛,尤其是碰到冷热食物,痛得她难受。这,也成了我的一块搁在心中的石头。  临海,是当时台州地区行政公署的驻地,我后来分配在地区水利局工作。单位的路边,有一爿镶牙店。每每走在上下班的路上,都要经过这爿牙店,我也几次走进牙店打听“行情”。后又到当地的台州医院作了咨询。经过仔细比较,觉得这爿牙店镶牙不但方便,而且收费也比大医院合理,技术是祖上传下来的,让人放心。  有一年的春
期刊
2002年初夏,我路费几乎用尽的时候,终于在昆山找到一份工作。最怕的就是过周末:一个人待在狭小的出租屋里,没有电视,翻来覆去看家里带来的两本书。更糟糕的是还要忍受饥饿——周末休息,吃不成公司食堂,没到发薪水的日子,只能一天吃一顿饭。我把五十元钱细细地卷起来,藏在贴身处以备不时之需。  这里离上海很近,像我这样来自农村的年轻人大多去建设上海了,那里是最肯包容的地方,只要有力气就行。我不想去,守着读书
期刊
梅雨季节的江城武汉,空气潮湿闷热。那个星期一的早晨,87岁的三舅吃了小半碗北方馄饨,喝下了一杯豆浆,准备去医院,他已是一个癌症晚期病人,他并不知道会在医院待多长时间。他穿上了干净的内衣和白衬衫,目光还在挑选外套。表弟媳提醒说:“爸,您是去医院,进了病房就要换衣服,就穿随便点吧!”三舅摇摇头:“不,不能不像样子。”  三舅是他母亲的弟弟,小母亲三岁,在兄妹中排行老三,所以,按大别山南麓农村的风俗,他
期刊
我们家有一个盛菜用的小盆,它有大碗那么大,一巴掌高,盆口向外闪着,檐上有一圈绿边,里边的盆底还画着在波浪中跃起的一条红色的鱼,恰如鲤鱼跳龙门。它身着银白色瓷衣,盆底有几处已被时光磨破,露出了黑褐色铁骨。就这个普普通通的小盆,已陪伴着我们整整度过了四十个春秋。  提起它的来历,得从我们结婚时说起。1978年,我与周三村姑娘李玉环自由恋爱,那时我们家生活很贫困,全家八口人,兄妹六个,我是老大,父亲和我
期刊
我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成为姐姐的弟弟的,她比我大九岁。  从我有记忆开始,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姐姐的背上度过的,那时,由于母亲忙于农活儿,带我的任务就全落在她一人的身上了。及至我慢慢地长大,姐姐也总是一边操持着农活儿、家务,一边为我忙这忙那的,当我生气的时候,千方百计地哄我。我知道在姐姐的心中,她一定是多么的愛她的这个弟弟。每当父母从外面带来什么好吃的东西,他们总是先给我最多的一份儿,而只是象征性地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