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雨季节的江城武汉,空气潮湿闷热。那个星期一的早晨,87岁的三舅吃了小半碗北方馄饨,喝下了一杯豆浆,准备去医院,他已是一个癌症晚期病人,他并不知道会在医院待多长时间。他穿上了干净的内衣和白衬衫,目光还在挑选外套。表弟媳提醒说:“爸,您是去医院,进了病房就要换衣服,就穿随便点吧!”三舅摇摇头:“不,不能不像样子。”
三舅是他母亲的弟弟,小母亲三岁,在兄妹中排行老三,所以,按大别山南麓农村的风俗,他管他叫三舅。年轻的三舅简直就是外甥心里的神,茂密的黑发,三七分梳,蓬松而有光泽,走起路来一闪一闪。两条蚕眉斜卧,一双大眼炯炯有神,既饱含爱意又不失威严。中山装,挺挺括括,两条裤缝垂直于油光锃亮的皮鞋。小时候,他就盼着三舅来,就喜欢看伙伴们对三舅向往而又畏惧的表情,他还会不失时机地炫耀:“我三舅是教老师的老师。”当然,三舅每次都忘不了给他带礼物,有好吃的饼干、棒糖,好玩的汽车、手枪,还有农村伢根本没有见过的新衣裳。他印象最深的是三顶帽子和一件大衣。三顶帽子非常别致,一顶是花绒面子的长舌帽,戴在头上很精神,像个小工人;一顶没有帽檐,但有宽大的后脖和双耳,像个空军飞行员;一顶是学生帽,既有帽檐又有护耳,冬天戴着上早操,同学们羡慕得直吞口水。还有那件红色呢绒大衣,据说花了三舅一个月的工资,让母亲心疼了好多天。那件大衣着实让他在伙伴们面前长了脸,他说不清他穿着那件大衣过了几个春节。
三舅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教师,上过私塾,读了传播新思想的黄冈中学。1951年,迎着新中国的曙光,三舅毅然结束县城中药铺的学徒生涯,考进了鄂东最有名的师范学堂。三年后,开启了自己的教师生涯,直到退休。三舅能写一手好字,又长于中国古代文学,还能讲一堂好课,中学的历史、语文和政治,哪门课都深得学生喜爱,其教学成果多次登上大雅之堂,与同行切磋交流,被学校誉为“基础教育的专家”。那天上午,一群老同学还围在病床前回忆罗老师讲课,大家津津乐道,有的说,罗老师的语文课教得好,既讲了文学,又说了人生。有的说,罗老师的历史课最好听,纵横捭阖,故事一个连着一个,一节课45分钟,一会儿就过了。有位年过六旬的奶奶文绉绉地说:“罗老师书法案头挥毫泼墨,三尺讲台妙语连珠,那潇洒的形象永远收藏在学生心中。”话音未落,马上有人接上了:“你们几个都是罗老师的粉丝啊!”一句调侃,点爆了病房的欢笑。
回忆当年的三尺讲台,病床上的三舅表现出平日少有的欢乐,满目深情,神采奕奕,完全不像一个绝症病人。三舅一辈子在乎他的课堂,在乎他的学生!
三舅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选择教师职业后,一辈子不移其志,不忘初心。即使是成为“臭老九”,受尽屈辱,仍然埋头教书,可以一个学期不进商店,能够一年不走亲戚,俨然就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陶渊明”,但是,三舅拿了四十年粉笔,干了近三十年教导主任,却从来没有过厌倦,似乎学校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每一声上课铃都很顺耳,每一节课都必须教好,每一页作业都应该留下老师的笑脸。一言以蔽之,三舅酷爱教学、积极向上的热情一辈子没有改变。
然而,钦佩之余,外甥对三舅也曾有太多的不能理解。
上世纪80年代的一天,恰逢新学年开学,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去看望三舅。那是一所位于长江边的公社中学,学校学生多,校园面积大,但是,清一色的矮旧平房,条条通道都是泥巴路,下雨天一步一滑。一排所谓的双职工宿舍,全是一间房隔成两半,门口搭一小屋烧火做饭,三舅一家五口就蜗居在这里。如同当头一盆凉水,浇灭了外甥看望三舅的激情,他在心里感叹:“没有想到,堂堂公社中学的办学条件这么差!”那天,三舅还特别忙,一直到下晚办公的时间,还没有回到宿舍。什么特殊情况?怀揣着好奇,他寻着办公室窗前的那束灯光,悄悄地来到了三舅的跟前,三舅正面对一张大表格,不停地移动着写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小牌子。见到外甥,三舅分外高兴:“记得来看三舅哇?走,回家!”灯光下的三舅,明显地消瘦了,腰背开始弯曲,额头上有了深深的皱纹。这是怎么了,还是三舅吗?是那个篮球场上左手上栏的骁勇健将吗?是那个书画案头挥毫泼墨的儒雅先生吗?才50岁啊,怎么就老之将至呢?顷刻间,沉积多年的不理解涌上了心头。三舅在师范毕业的头几年明明留在城市,黄冈地区文教科的教研员,湖北省函授师范学校的老师,都是不错的岗位,后来怎么就一步一步地远离城市,甚至是偏远的农村中学,住旧房,走泥巴路,还起早贪黑地干工作。这到底为了什么?面对外甥的疑问,三舅没有狭隘地生气,也没有马虎地作答,而是把外甥送到学生宿舍,为外甥铺好床铺。
那一夜,三舅再次同外甥聊起了古人,聊起黄州的苏东坡,还即兴朗诵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舅声情并茂,雄浑沉稳,气势磅礴。外甥明白了三舅的用心,搭乘着古老的词句,来到了高山之巅,俯瞰那滔滔东去的长江,把人世间的一切看得微不足道。临离开前,三舅说:“开学了,我还在抢着调整全校各班级的课程表,教书几十年,这是头一次。我可是个老教导主任啊!”望着无奈的三舅,他一脸茫然,嘴巴张了张,不知道该說什么。三舅自说自应:“分配的新教师不愿来,只能给现有的教师加码,可是,有两个教师的课程多,左排右排错不开时间。”
轮到外甥不好意思了,他红着脸,词不达意:“这学校的条件也太差了,三舅年龄大……”
不等他说完,三舅说:“条件差点儿,不要紧,只要学生愿意读书,教师能够教书就行了。”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他理解了,也明白了,三舅是教师!
责任编辑:子非
三舅是他母亲的弟弟,小母亲三岁,在兄妹中排行老三,所以,按大别山南麓农村的风俗,他管他叫三舅。年轻的三舅简直就是外甥心里的神,茂密的黑发,三七分梳,蓬松而有光泽,走起路来一闪一闪。两条蚕眉斜卧,一双大眼炯炯有神,既饱含爱意又不失威严。中山装,挺挺括括,两条裤缝垂直于油光锃亮的皮鞋。小时候,他就盼着三舅来,就喜欢看伙伴们对三舅向往而又畏惧的表情,他还会不失时机地炫耀:“我三舅是教老师的老师。”当然,三舅每次都忘不了给他带礼物,有好吃的饼干、棒糖,好玩的汽车、手枪,还有农村伢根本没有见过的新衣裳。他印象最深的是三顶帽子和一件大衣。三顶帽子非常别致,一顶是花绒面子的长舌帽,戴在头上很精神,像个小工人;一顶没有帽檐,但有宽大的后脖和双耳,像个空军飞行员;一顶是学生帽,既有帽檐又有护耳,冬天戴着上早操,同学们羡慕得直吞口水。还有那件红色呢绒大衣,据说花了三舅一个月的工资,让母亲心疼了好多天。那件大衣着实让他在伙伴们面前长了脸,他说不清他穿着那件大衣过了几个春节。
三舅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教师,上过私塾,读了传播新思想的黄冈中学。1951年,迎着新中国的曙光,三舅毅然结束县城中药铺的学徒生涯,考进了鄂东最有名的师范学堂。三年后,开启了自己的教师生涯,直到退休。三舅能写一手好字,又长于中国古代文学,还能讲一堂好课,中学的历史、语文和政治,哪门课都深得学生喜爱,其教学成果多次登上大雅之堂,与同行切磋交流,被学校誉为“基础教育的专家”。那天上午,一群老同学还围在病床前回忆罗老师讲课,大家津津乐道,有的说,罗老师的语文课教得好,既讲了文学,又说了人生。有的说,罗老师的历史课最好听,纵横捭阖,故事一个连着一个,一节课45分钟,一会儿就过了。有位年过六旬的奶奶文绉绉地说:“罗老师书法案头挥毫泼墨,三尺讲台妙语连珠,那潇洒的形象永远收藏在学生心中。”话音未落,马上有人接上了:“你们几个都是罗老师的粉丝啊!”一句调侃,点爆了病房的欢笑。
回忆当年的三尺讲台,病床上的三舅表现出平日少有的欢乐,满目深情,神采奕奕,完全不像一个绝症病人。三舅一辈子在乎他的课堂,在乎他的学生!
三舅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选择教师职业后,一辈子不移其志,不忘初心。即使是成为“臭老九”,受尽屈辱,仍然埋头教书,可以一个学期不进商店,能够一年不走亲戚,俨然就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陶渊明”,但是,三舅拿了四十年粉笔,干了近三十年教导主任,却从来没有过厌倦,似乎学校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每一声上课铃都很顺耳,每一节课都必须教好,每一页作业都应该留下老师的笑脸。一言以蔽之,三舅酷爱教学、积极向上的热情一辈子没有改变。
然而,钦佩之余,外甥对三舅也曾有太多的不能理解。
上世纪80年代的一天,恰逢新学年开学,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去看望三舅。那是一所位于长江边的公社中学,学校学生多,校园面积大,但是,清一色的矮旧平房,条条通道都是泥巴路,下雨天一步一滑。一排所谓的双职工宿舍,全是一间房隔成两半,门口搭一小屋烧火做饭,三舅一家五口就蜗居在这里。如同当头一盆凉水,浇灭了外甥看望三舅的激情,他在心里感叹:“没有想到,堂堂公社中学的办学条件这么差!”那天,三舅还特别忙,一直到下晚办公的时间,还没有回到宿舍。什么特殊情况?怀揣着好奇,他寻着办公室窗前的那束灯光,悄悄地来到了三舅的跟前,三舅正面对一张大表格,不停地移动着写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小牌子。见到外甥,三舅分外高兴:“记得来看三舅哇?走,回家!”灯光下的三舅,明显地消瘦了,腰背开始弯曲,额头上有了深深的皱纹。这是怎么了,还是三舅吗?是那个篮球场上左手上栏的骁勇健将吗?是那个书画案头挥毫泼墨的儒雅先生吗?才50岁啊,怎么就老之将至呢?顷刻间,沉积多年的不理解涌上了心头。三舅在师范毕业的头几年明明留在城市,黄冈地区文教科的教研员,湖北省函授师范学校的老师,都是不错的岗位,后来怎么就一步一步地远离城市,甚至是偏远的农村中学,住旧房,走泥巴路,还起早贪黑地干工作。这到底为了什么?面对外甥的疑问,三舅没有狭隘地生气,也没有马虎地作答,而是把外甥送到学生宿舍,为外甥铺好床铺。
那一夜,三舅再次同外甥聊起了古人,聊起黄州的苏东坡,还即兴朗诵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舅声情并茂,雄浑沉稳,气势磅礴。外甥明白了三舅的用心,搭乘着古老的词句,来到了高山之巅,俯瞰那滔滔东去的长江,把人世间的一切看得微不足道。临离开前,三舅说:“开学了,我还在抢着调整全校各班级的课程表,教书几十年,这是头一次。我可是个老教导主任啊!”望着无奈的三舅,他一脸茫然,嘴巴张了张,不知道该說什么。三舅自说自应:“分配的新教师不愿来,只能给现有的教师加码,可是,有两个教师的课程多,左排右排错不开时间。”
轮到外甥不好意思了,他红着脸,词不达意:“这学校的条件也太差了,三舅年龄大……”
不等他说完,三舅说:“条件差点儿,不要紧,只要学生愿意读书,教师能够教书就行了。”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他理解了,也明白了,三舅是教师!
责任编辑:子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