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价是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是以揭示主、客体关系为目的的一种认识手段。要把握正确的评价,我们必须从主体需要、客体的属性与功能以及以主体的需要来衡量客体的属性与功能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体育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是一般评价活动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体育课程的要素、过程和效益进行价值评判的活动。在体育课程评价的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以期使评价客观、科学、合理,从而真正达到评价的目的。
一、对体育课程评价目的的再认识
教育评价活动同其他教育活动一样,都有着明确的目的,追求某种结果,而不是盲目的、无意识的活动。教育目的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和制约着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评价目的受到体育教学目的的影响,决定了评价目的具有一定的可调性。评价目的需要根据体育教学目的和实际情况来调节,以使整个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真实反映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促进体育课程的优化和发展。评价目的虽然受到教学目的的影响,但又是评价体系的规范性指南和评价实施的追求标准,因此,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此处的相对是指评价过程中评价目的是相对稳定的,不能因为评价过程遇到突发事件而质疑评价目的,评价目的的可调性是相对体育教学而言的。另外,评价目的又具有激励性,使整个评价体系在客观评价体育课程的基础上促进体育教学的开展,改变过去评价体系的甄别和选拔特性,突出激励和发展“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使得评价体系成为体育课程的有机环节。评价能使学生形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体育课程评价的原则
首先,应有利于增进学生身体、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为目标。确立大学体育课程的评价内容和标准,首先应从素质教育的育人角度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综合进行评价,要能反映学生所掌握的生理、营养、社会、环境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健身意识和锻炼习惯,能对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起指导作用,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实到实处。
其次,应有利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大学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觉锻炼和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重新构建的大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应有助于新体育课程真正达到竞技体育娱乐化、趣味化、健康化,有助于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强化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体现大学体育的作用和价值。
最后,应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新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应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促使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关注的核心着眼于满足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其全面发展,让整个课程设计始终把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传统的强调整齐划一、高度规范化,而常常导致刻板无趣令人生厌的体育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三、体育课程评价的方法
体育课程评价方法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每一项具体的评价内容,都要通过适当可行的评价方法来实施。传统的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多以“量化”指标来评判学生成绩,教师普遍认为“量化”的东西比较客观、便于操作,过分注重“达标”,把高度、远度、力量、速度等运动成绩作为学生体育成绩评价的尺度,这也是目前普通高校一直沿用的。然而,评价一个学生的体育成绩不能仅用定量指标去衡量。随着新的体育课程的实施,仅仅从单维的生物健康方面来评价学生成绩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需要,单凭分数无法揭示和说明大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在新体育课程的推行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决定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因此,评价方法的制定必然是一个细致复杂、难度很大的新课题,但也是必须组织力量攻关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制定评价方法总的思路上应考虑两个方面的有效结合:一是硬性指标(定量指标)与软性指标(定性指标)相结合;二是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四、关于体育学习评价的改革
要确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课程学习评价指导思想和课程学习评价目的观,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形成”、“改进”和“发展”为主,真正使评价成为教学改革的推动因素。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不是对学生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和更严的标准,而是要求社会和学校以人为本,给予学生更大的宽容和更多的自由,使他们具有更强的做人的尊严和享有更充分的乐趣。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不应成为学生充分享受体育的障碍。
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纠正、改进、激励、强化等教育功能,是有效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强有力的措施。同时,这一评价对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终身体育的实现、健康状况的维持和发展等将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闻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目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4).
[2]周义义.普通高校新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初探[J].上体育与科学,2007(5).
[3]高升.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方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3).
[4]李同彦,李永奇.高校体育教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若干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5).
一、对体育课程评价目的的再认识
教育评价活动同其他教育活动一样,都有着明确的目的,追求某种结果,而不是盲目的、无意识的活动。教育目的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和制约着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评价目的受到体育教学目的的影响,决定了评价目的具有一定的可调性。评价目的需要根据体育教学目的和实际情况来调节,以使整个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真实反映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促进体育课程的优化和发展。评价目的虽然受到教学目的的影响,但又是评价体系的规范性指南和评价实施的追求标准,因此,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此处的相对是指评价过程中评价目的是相对稳定的,不能因为评价过程遇到突发事件而质疑评价目的,评价目的的可调性是相对体育教学而言的。另外,评价目的又具有激励性,使整个评价体系在客观评价体育课程的基础上促进体育教学的开展,改变过去评价体系的甄别和选拔特性,突出激励和发展“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使得评价体系成为体育课程的有机环节。评价能使学生形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体育课程评价的原则
首先,应有利于增进学生身体、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为目标。确立大学体育课程的评价内容和标准,首先应从素质教育的育人角度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综合进行评价,要能反映学生所掌握的生理、营养、社会、环境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健身意识和锻炼习惯,能对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起指导作用,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实到实处。
其次,应有利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大学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觉锻炼和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重新构建的大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应有助于新体育课程真正达到竞技体育娱乐化、趣味化、健康化,有助于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强化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体现大学体育的作用和价值。
最后,应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新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应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促使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关注的核心着眼于满足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其全面发展,让整个课程设计始终把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传统的强调整齐划一、高度规范化,而常常导致刻板无趣令人生厌的体育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三、体育课程评价的方法
体育课程评价方法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每一项具体的评价内容,都要通过适当可行的评价方法来实施。传统的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多以“量化”指标来评判学生成绩,教师普遍认为“量化”的东西比较客观、便于操作,过分注重“达标”,把高度、远度、力量、速度等运动成绩作为学生体育成绩评价的尺度,这也是目前普通高校一直沿用的。然而,评价一个学生的体育成绩不能仅用定量指标去衡量。随着新的体育课程的实施,仅仅从单维的生物健康方面来评价学生成绩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需要,单凭分数无法揭示和说明大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在新体育课程的推行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决定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因此,评价方法的制定必然是一个细致复杂、难度很大的新课题,但也是必须组织力量攻关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制定评价方法总的思路上应考虑两个方面的有效结合:一是硬性指标(定量指标)与软性指标(定性指标)相结合;二是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四、关于体育学习评价的改革
要确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课程学习评价指导思想和课程学习评价目的观,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形成”、“改进”和“发展”为主,真正使评价成为教学改革的推动因素。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不是对学生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和更严的标准,而是要求社会和学校以人为本,给予学生更大的宽容和更多的自由,使他们具有更强的做人的尊严和享有更充分的乐趣。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不应成为学生充分享受体育的障碍。
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纠正、改进、激励、强化等教育功能,是有效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强有力的措施。同时,这一评价对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终身体育的实现、健康状况的维持和发展等将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闻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目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4).
[2]周义义.普通高校新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初探[J].上体育与科学,2007(5).
[3]高升.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方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3).
[4]李同彦,李永奇.高校体育教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若干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