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中学”的理念就在于“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明白了”。这种理念旨在让孩子们有机会亲历探索大自然的过程,通过自己观察、提问、假设、验证等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幼儿的合作行为是幼儿社会化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表现。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幼儿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协调活动,以促进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
在开展“做中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让幼儿合作完成一项小实验或者一个小任务,尤其是到了中、大班。那么,怎样的合作才是真正有效,对活动有助推作用的呢?通过一学年的实践,现总结如下。
一、营造合作的氛围,引发幼儿合作的愿望
对于刚升入中班的孩子而言,他们逐渐摆脱了小班时间独自游戏的特点,开始喜欢和同伴交往,愿意合作,但由于其年龄特点,在合作游戏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分歧、争执。因此,在“做中学”活动中,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营造合作的氛围,引导幼儿愿意合作的愿望。
(一)明确合作数量,交代合作要求
在合作之初,教师要清楚交代合作的人数、合作的内容,幼儿可以明确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比如,在开展《小乌龟》活动中,为了便于幼儿清楚观察小乌龟的特征,有考虑到幼儿刚升入中班,因此我的要求是:两个朋友一组,观察小乌龟,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纸上。清晰的要求为后面的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孩子们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同伴,观察起小乌龟的特征来。
(二)给与充分合作的时间
在“做中学”活动中,我们要给与幼儿充分合作的时间,让幼儿自主协商分工,切忌走过场。在开展《饮料变变变》的科学活动中,我提出的要求是:两人一组,用勺子将紫甘蓝汁分别倒入四杯透明的饮料中,观察他们颜色的变化,并记录下来。在活动中,孩子们开始商量起来,有的说:“我先倒,你来记录。等一会我们交换。”两人很快做起小实验来。而有的小组则不同,两人先关注在倒紫甘蓝汁,然后一起饮料的变化,最后再记录结果。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给与幼儿充分的实验时间,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做实验、观察变化,并进行记录和讨论。
二、选择适合的活动,提高合作的效率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做中学”活动都需要幼儿合作进行的,有的活动更适合幼儿独自操作、摆弄。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内容时进行取舍,选择适合合作的活动,提高幼儿合作的能力。
(一)修改原活动方案,将合作融入其中
“做中学”活动在我园已开展多年,积累了很多优秀的活动方案,这些活动也经常为我们所用。为了让我们班级的孩子体验到合作探究的乐趣,我也对部分活动环节进行了修改,更符合我们班级当前孩子的需要。如在开展《电动玩具和发条玩具》时,原教案是独自操作、摆弄。我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分成三次操作,第一次操作是自己玩玩玩具,说说这些玩具的玩法。第二次装电池活动中,我让幼儿两两组合,想办法让篮子中的玩具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同伴间的经验得到了共享,对于有些玩具需要两个人合作安装玩具的,他们操作起来也更方便,大大缩短了操作时间,使得活动顺利开展。
(二)选取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形成共鸣,更利于合作
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疑问是“做中学”科学活动的主题、内容的重要来源之一。孩子们有兴趣和有疑问的事物,他们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于以“做中学”的方式进行科学探究,因此,作为教师要认真倾听幼儿的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价值判断。正如盖雷先生所说:“教师要倾听孩子们的提问,教师要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在儿童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和编制孩子们感兴趣的,并有益于形成某一(某些)重要科学概念的问题。
三、重视合作后的交流,分享合作的方法
有效的交流分享有助于幼儿经验的提升,同时,一些关键性的提问,也能提高幼儿的合作行为,帮助幼儿积累更多的合作的方法。
(一)关键性提问,总结幼儿合作的方法
合作后的交流分享也十分重要,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关键性提问,帮助幼儿积累一些有效的合作方法,提高幼儿合作的能力。如在《造高楼》活动中,我提出问题:“你们一组成功了吗?怎么会失败的呢?”有的孩子说:“**小朋友一个人搭,我们积木少了,就没成功。”于是我及时小结:“原来,我们三个人要用一篮子积木搭一幢高楼,就有可能成功。”又有孩子提出:“我们一开始搭的很高,可以被他一碰就倒了。”于是我又进行回应:“看来,在造高楼的过程中,既需要人造,也需要有人看护,防止其他朋友不小心碰到。”在一来一往的师幼互动中,孩子们知道了合作造高楼的重要性。而老师的回应也给与幼儿一些有效的合作的方法。
(二)关键性提问,激发幼儿合作探究的乐趣
提问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效果。合理的提问能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思维,促使幼儿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收到预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不合理的提问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会抑制幼儿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 在幼儿教学中必须注重提问的艺术,将合理、适当的提问贯穿教学之中。
在“做中学”中,需要教师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来启发幼儿,鼓励幼儿合作探究。但往往在活动中会出现一部分幼儿主宰,部分幼儿旁观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采取合适的提问方式,让幼儿明白合作可以让活动更加顺利,体验到合作探究的乐趣。
例如,在开展《造高楼》的活动时,一组幼儿在两次造高楼的过程中都失败了,原因是三人互不相让,自顾自造高楼,可以看出三人在合作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他们体验不到合作的乐趣。因此,在交流分享中,我根据这一情况组织大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你们成功了吗?你们是怎么合作的?”通过讨论,他们发现三个人分工合作,成功的几率就是更大。
通过一学年的探索和摸索,从一开始合作的争吵,到现在同伴之间有商有量,合作探究,孩子们探究的兴趣也更高了。
幼儿的合作行为是幼儿社会化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表现。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幼儿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协调活动,以促进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
在开展“做中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让幼儿合作完成一项小实验或者一个小任务,尤其是到了中、大班。那么,怎样的合作才是真正有效,对活动有助推作用的呢?通过一学年的实践,现总结如下。
一、营造合作的氛围,引发幼儿合作的愿望
对于刚升入中班的孩子而言,他们逐渐摆脱了小班时间独自游戏的特点,开始喜欢和同伴交往,愿意合作,但由于其年龄特点,在合作游戏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分歧、争执。因此,在“做中学”活动中,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营造合作的氛围,引导幼儿愿意合作的愿望。
(一)明确合作数量,交代合作要求
在合作之初,教师要清楚交代合作的人数、合作的内容,幼儿可以明确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比如,在开展《小乌龟》活动中,为了便于幼儿清楚观察小乌龟的特征,有考虑到幼儿刚升入中班,因此我的要求是:两个朋友一组,观察小乌龟,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纸上。清晰的要求为后面的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孩子们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同伴,观察起小乌龟的特征来。
(二)给与充分合作的时间
在“做中学”活动中,我们要给与幼儿充分合作的时间,让幼儿自主协商分工,切忌走过场。在开展《饮料变变变》的科学活动中,我提出的要求是:两人一组,用勺子将紫甘蓝汁分别倒入四杯透明的饮料中,观察他们颜色的变化,并记录下来。在活动中,孩子们开始商量起来,有的说:“我先倒,你来记录。等一会我们交换。”两人很快做起小实验来。而有的小组则不同,两人先关注在倒紫甘蓝汁,然后一起饮料的变化,最后再记录结果。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给与幼儿充分的实验时间,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做实验、观察变化,并进行记录和讨论。
二、选择适合的活动,提高合作的效率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做中学”活动都需要幼儿合作进行的,有的活动更适合幼儿独自操作、摆弄。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内容时进行取舍,选择适合合作的活动,提高幼儿合作的能力。
(一)修改原活动方案,将合作融入其中
“做中学”活动在我园已开展多年,积累了很多优秀的活动方案,这些活动也经常为我们所用。为了让我们班级的孩子体验到合作探究的乐趣,我也对部分活动环节进行了修改,更符合我们班级当前孩子的需要。如在开展《电动玩具和发条玩具》时,原教案是独自操作、摆弄。我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分成三次操作,第一次操作是自己玩玩玩具,说说这些玩具的玩法。第二次装电池活动中,我让幼儿两两组合,想办法让篮子中的玩具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同伴间的经验得到了共享,对于有些玩具需要两个人合作安装玩具的,他们操作起来也更方便,大大缩短了操作时间,使得活动顺利开展。
(二)选取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形成共鸣,更利于合作
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疑问是“做中学”科学活动的主题、内容的重要来源之一。孩子们有兴趣和有疑问的事物,他们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于以“做中学”的方式进行科学探究,因此,作为教师要认真倾听幼儿的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价值判断。正如盖雷先生所说:“教师要倾听孩子们的提问,教师要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在儿童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和编制孩子们感兴趣的,并有益于形成某一(某些)重要科学概念的问题。
三、重视合作后的交流,分享合作的方法
有效的交流分享有助于幼儿经验的提升,同时,一些关键性的提问,也能提高幼儿的合作行为,帮助幼儿积累更多的合作的方法。
(一)关键性提问,总结幼儿合作的方法
合作后的交流分享也十分重要,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关键性提问,帮助幼儿积累一些有效的合作方法,提高幼儿合作的能力。如在《造高楼》活动中,我提出问题:“你们一组成功了吗?怎么会失败的呢?”有的孩子说:“**小朋友一个人搭,我们积木少了,就没成功。”于是我及时小结:“原来,我们三个人要用一篮子积木搭一幢高楼,就有可能成功。”又有孩子提出:“我们一开始搭的很高,可以被他一碰就倒了。”于是我又进行回应:“看来,在造高楼的过程中,既需要人造,也需要有人看护,防止其他朋友不小心碰到。”在一来一往的师幼互动中,孩子们知道了合作造高楼的重要性。而老师的回应也给与幼儿一些有效的合作的方法。
(二)关键性提问,激发幼儿合作探究的乐趣
提问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效果。合理的提问能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思维,促使幼儿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收到预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不合理的提问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会抑制幼儿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 在幼儿教学中必须注重提问的艺术,将合理、适当的提问贯穿教学之中。
在“做中学”中,需要教师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来启发幼儿,鼓励幼儿合作探究。但往往在活动中会出现一部分幼儿主宰,部分幼儿旁观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采取合适的提问方式,让幼儿明白合作可以让活动更加顺利,体验到合作探究的乐趣。
例如,在开展《造高楼》的活动时,一组幼儿在两次造高楼的过程中都失败了,原因是三人互不相让,自顾自造高楼,可以看出三人在合作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他们体验不到合作的乐趣。因此,在交流分享中,我根据这一情况组织大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你们成功了吗?你们是怎么合作的?”通过讨论,他们发现三个人分工合作,成功的几率就是更大。
通过一学年的探索和摸索,从一开始合作的争吵,到现在同伴之间有商有量,合作探究,孩子们探究的兴趣也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