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证据意识对于学生充分了解事实真相,还原历史原貌,继而真实准确、客观公正地分析、评判历史事实,思辨地学习历史至关重要。历史的学习不仅是对已成事实的文字的机械记忆,而是要明白整个历史事件起源、发展真实情况,即真实严谨的史料证据来佐证历史,这样才更具说服力。在初中历史中,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以推动历史学习。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证据意识 史料 培养途径
所谓证据意识,即学生在学习中,依据各种形式的事实证据,妥善处理矛盾、化解各种纠纷,使事态达到科学化、平衡化的一种心理过程。值得一说的是,历史学习尤重证据意识。科学、准确、高效学习“真历史”,拒绝“伪历史”,需要历史证据做支撑。在证据意识的推动下,学生秉承“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辩证、科学”的原则来学习历史,学习效果才会更佳。
一、抓住历史教材,遍寻有效的“证据”
历史教材是一部“以事实说话,拿证据说理”的书籍,它蕴含着多元多样、缤纷荟萃的历史史料,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什么才具备科学性、真实性与说服力?不是個人言论,也不是粗俗史,野史,更不是堆砌成堆的理论性阐述,而是各种各样能“服人心、达人意”的证据。历史证据的形式有很多,有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录像、历史遗址等形式。抓住教材,在教材中,或教材外遍寻有效“证据”十分必要。
例如,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知识授课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大一统过程中,汉武帝为“统一”这一目的所实施的一个重要政策“推恩令”,教师可展示图片史料和具体的文字史料,拿证据事实还原汉武帝推恩令实施时的一些真实情况,让学生形成“证据”意识。首先,展示教材史料《梁王出行》:“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库府珠玉宝器,多于京师”,让学生分析史料内容,指出“该情况与‘推恩令’实施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研究,很快得知,正是因为诸侯势力强势,中央受威胁,推恩令才有了实施的客观缘由,这一史料证据,让学生更真实学习历史。接着,教师展示“西汉初期中央与地方封国力量对比”这一图片史料,很多学生通过“诸侯国渐多,势力渐弱”的图片感受到“推恩令”重要与必要,逐步养成了“看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
二、巧用科学方法,增强“证据”意识
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搭建“证据意识”养成平台的重要举措。初中历史教材重事实证据的呈现,而这些史料证据需要有恰当方法来渗透,来展现,来表达,这就意味着,必须有智慧的方法与策略来支撑。历史虽然无法重演,但强有力的证据能再现历史发展的整体轮廓、乃至细枝末节,这是学生了解历史最真实、最可靠的方式。为了让学生增强“证据”意识,教师可采用问题式、讨论式、对比分析式的方法来优化教学。
例如,部编版初中历史《三国鼎立》的内容,“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对“三国鼎立”这一历史现象的形成具有推动性的意义。在教学中,“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学习很重要,学生可对比、分析,科学学习。教师可展示关于两次战争的“历史史料”,并以问题来连接。首先,展示“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图”,并展示曹操诗歌“白骨露于野,……”,让学生通过对比图片和诗歌,感受东汉末年,百姓苦不堪言,社会动荡不安的真实情况,而对于这一情况,曹操统一之心坚定异常。教师可提出以下疑问:“面对此情此景,曹操雄才伟略,它为统一北方做了哪些努力?官渡之战他为什么可以胜利?请分析、讨论、回答。”史料让学生更清晰曹操审时度势之雄心壮志,对“官渡之战”胜利更能深刻把握。其次,以同样的方式展示“赤壁之战”史料,提问、让学生分析,最后,将两次战争汇聚一起,让学生分析对比,增强证据意识。
三、重视任务与活动,以实践找“证据”
诚然,脚踏“实践”,方可离“真知”更近。对于学生来说,即使再充分的证据,一些学生也会抱着质疑的态度,去批判、去深究,这是好的。但是,在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来寻找“证据”,从实践中经历波折与困难得到的一些“证据”,往往被学生认为是最可靠,最值得信任的。因此,教师要重视任务布置和多种实践活动的开展,指导学生以实践找“证据”。
首先,布置任务。历史学习根源于“证据”,为了让学生形成“心有证据,融通历史”的意识与习惯,教师可基于“证据”布置一定的历史小任务,激励学生去学习,如撰写历史小论文。例如,在《百家争鸣局面》课堂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百家争鸣文化之多元”为论文话题,写一篇小论文。毋庸置疑,学生在写作论文时,一定会以大量的史料来佐证观点,于是,他们在课下便会搜寻真实有效的证据,这对其“证据意识”的形成十分重要。其次,组织主题辩论活动、史料知识竞赛活动。关于前者,教师可以选取教材中具有争议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学会在辩论中呈现“事实证据”来达到辩论成功的目的。关于后者,教师可呈现一定的史料,让学生基于史料进行知识竞赛。这种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史料,养成实事求是精神很重要。
总而言之,证据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在课堂上荟萃多种历史证据,以证据为重点,打造证据化的历史课堂,让“证据”衍生在每一个历史内容、每一节历史课堂的边边角角。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意识到“证据”在历史学习,乃至终生学习中的意义,继而养成“凡事求证据、事实要真实、看事实说话”的思辨性学习习惯。毋庸讳言,这将直接助力学生的初中历史学习,全面提高其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蔡振莺.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9):242.
[2] 刘洪生,田鹏飞,谢丽婷.地方史史料在中学生证据意识培养中的运用初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11):33-37.
[3] 董亮.浅谈历史课堂学生史证意识的培养[J].中学课程资源,2018(07):47-48.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证据意识 史料 培养途径
所谓证据意识,即学生在学习中,依据各种形式的事实证据,妥善处理矛盾、化解各种纠纷,使事态达到科学化、平衡化的一种心理过程。值得一说的是,历史学习尤重证据意识。科学、准确、高效学习“真历史”,拒绝“伪历史”,需要历史证据做支撑。在证据意识的推动下,学生秉承“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辩证、科学”的原则来学习历史,学习效果才会更佳。
一、抓住历史教材,遍寻有效的“证据”
历史教材是一部“以事实说话,拿证据说理”的书籍,它蕴含着多元多样、缤纷荟萃的历史史料,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什么才具备科学性、真实性与说服力?不是個人言论,也不是粗俗史,野史,更不是堆砌成堆的理论性阐述,而是各种各样能“服人心、达人意”的证据。历史证据的形式有很多,有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录像、历史遗址等形式。抓住教材,在教材中,或教材外遍寻有效“证据”十分必要。
例如,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知识授课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大一统过程中,汉武帝为“统一”这一目的所实施的一个重要政策“推恩令”,教师可展示图片史料和具体的文字史料,拿证据事实还原汉武帝推恩令实施时的一些真实情况,让学生形成“证据”意识。首先,展示教材史料《梁王出行》:“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库府珠玉宝器,多于京师”,让学生分析史料内容,指出“该情况与‘推恩令’实施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研究,很快得知,正是因为诸侯势力强势,中央受威胁,推恩令才有了实施的客观缘由,这一史料证据,让学生更真实学习历史。接着,教师展示“西汉初期中央与地方封国力量对比”这一图片史料,很多学生通过“诸侯国渐多,势力渐弱”的图片感受到“推恩令”重要与必要,逐步养成了“看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
二、巧用科学方法,增强“证据”意识
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搭建“证据意识”养成平台的重要举措。初中历史教材重事实证据的呈现,而这些史料证据需要有恰当方法来渗透,来展现,来表达,这就意味着,必须有智慧的方法与策略来支撑。历史虽然无法重演,但强有力的证据能再现历史发展的整体轮廓、乃至细枝末节,这是学生了解历史最真实、最可靠的方式。为了让学生增强“证据”意识,教师可采用问题式、讨论式、对比分析式的方法来优化教学。
例如,部编版初中历史《三国鼎立》的内容,“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对“三国鼎立”这一历史现象的形成具有推动性的意义。在教学中,“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学习很重要,学生可对比、分析,科学学习。教师可展示关于两次战争的“历史史料”,并以问题来连接。首先,展示“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图”,并展示曹操诗歌“白骨露于野,……”,让学生通过对比图片和诗歌,感受东汉末年,百姓苦不堪言,社会动荡不安的真实情况,而对于这一情况,曹操统一之心坚定异常。教师可提出以下疑问:“面对此情此景,曹操雄才伟略,它为统一北方做了哪些努力?官渡之战他为什么可以胜利?请分析、讨论、回答。”史料让学生更清晰曹操审时度势之雄心壮志,对“官渡之战”胜利更能深刻把握。其次,以同样的方式展示“赤壁之战”史料,提问、让学生分析,最后,将两次战争汇聚一起,让学生分析对比,增强证据意识。
三、重视任务与活动,以实践找“证据”
诚然,脚踏“实践”,方可离“真知”更近。对于学生来说,即使再充分的证据,一些学生也会抱着质疑的态度,去批判、去深究,这是好的。但是,在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来寻找“证据”,从实践中经历波折与困难得到的一些“证据”,往往被学生认为是最可靠,最值得信任的。因此,教师要重视任务布置和多种实践活动的开展,指导学生以实践找“证据”。
首先,布置任务。历史学习根源于“证据”,为了让学生形成“心有证据,融通历史”的意识与习惯,教师可基于“证据”布置一定的历史小任务,激励学生去学习,如撰写历史小论文。例如,在《百家争鸣局面》课堂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百家争鸣文化之多元”为论文话题,写一篇小论文。毋庸置疑,学生在写作论文时,一定会以大量的史料来佐证观点,于是,他们在课下便会搜寻真实有效的证据,这对其“证据意识”的形成十分重要。其次,组织主题辩论活动、史料知识竞赛活动。关于前者,教师可以选取教材中具有争议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学会在辩论中呈现“事实证据”来达到辩论成功的目的。关于后者,教师可呈现一定的史料,让学生基于史料进行知识竞赛。这种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史料,养成实事求是精神很重要。
总而言之,证据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在课堂上荟萃多种历史证据,以证据为重点,打造证据化的历史课堂,让“证据”衍生在每一个历史内容、每一节历史课堂的边边角角。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意识到“证据”在历史学习,乃至终生学习中的意义,继而养成“凡事求证据、事实要真实、看事实说话”的思辨性学习习惯。毋庸讳言,这将直接助力学生的初中历史学习,全面提高其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蔡振莺.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9):242.
[2] 刘洪生,田鹏飞,谢丽婷.地方史史料在中学生证据意识培养中的运用初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11):33-37.
[3] 董亮.浅谈历史课堂学生史证意识的培养[J].中学课程资源,2018(07):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