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一体化的发展,教育国际化逐渐成为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从全球范围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7月5日~8日在法国巴黎总部成功举办的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吸引了各国教育部部长、国际组织代表以及大学、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约1 500人参会。会议回顾并总结了自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召开以来高等教育领域发生的新变化,同时研讨在可预见的未来影响高等教育政策与发展的新动力,进而提出高等教育如何满足国家发展和个人期望的具体行动建议。大会将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视为研讨的重要议题之一,不仅深入探讨了全球化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而且为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与国际化、区域化及全球化有关的11项具体建议。这次大会是世界高等教育与研究面向未来的行动宣言,对当前及今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从国内视角看,近年来,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和院校纷纷将国际化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并以此来提升地方和学校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党中央和国务院近期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组织实施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工程,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进而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推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在上述背景下,2010年5月18日,以“加强国际合作、引进优质资源、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为主题的中法留学教育论坛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会议在北京成功举办。会议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外国教育信息研究室和《世界教育信息》编辑部联合主办,来自高校的研究者与国际教育合作交流部门代表、法语留学与培训机构代表、有志于参与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推进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企业界代表围绕中法留学教育、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本次会议旨在以法国留学教育为切入点,探讨教育国际化的现状与趋势,为我国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与研究奠定基础。会上,《世界教育信息》杂志主编周一首先介绍了杂志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设想,特别强调了今后将努力把杂志打造成为促进教育界与企业界互动交流、友好合作、推动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平台。此外,他还就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当前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各相关方参与教育国际化事业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之后,与会代表对教育国际化相关的问题发表了坦诚而富有价值的观点。虽然来自不同的工作领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问题视角,但对于“加强国际合作、引进优质资源、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共同认可,让与会代表共同探讨和交流了他们对教育、教育创新、教育为社会服务及教育国际化等诸多热点话题。会议气氛融洽、真诚平等,达成预期效果。以下对会议主要观点进行综述。
一、教育国际化是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中美联合培养国际与比较教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师王晶莹从三个方面对教育国际化问题发表了她个人的看法。第一,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教师教育的国际化。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正以新的形式在更多层面上不断展现,质量保证和效益提高越来越成为关注的重点。在我国,一方面,建设“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中央重大决策,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由1 000多万名教师支撑的世界上最庞大的基础教育在推进均衡发展的同时,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逐步确立教师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转向开放、教师教育体制由死板变为灵活、师范大学增强学术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教师教育模式多样化等,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教师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国际化有利于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创新、教材和学科水平提高。多年来,我国职前师范教育课程内容过于单一;而欧美发达国家一流大学教育学院开设的必修、选修课程都在数十种乃至近百种,都建立在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值得我们借鉴,以形成我国自己的“教师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第二,企业参与基础教育是促进教育国际化的催化剂。王博士指出,在美国留学的经历使她深深体会到企业参与到基础教育教学中的力量。当时,她所在的研究机构负责整个伊利诺伊州的中小学科学教师培训,并且和多所公司、企业联合办学,成立了多所特许学校,配置师资,招收学生,按照自己的理念来建构学校的文化。第三,中外教学和就业资源共享是重要因素。美国基础教育急需中小学科学教师,尤其物理、化学等学科,而我国的外语学科又需要本土的教师,如果可以共享教学资源,将可以最大程度上优化彼此的基础教育。例如,国内不少中小学目前开始开设英国A Level,美国ACT、SAT等的拓展型课程,而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新问题,也是我们整合中外教学资源和就业问题的关键。
二、高校国际化进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为应对教育国际化趋势,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和院校纷纷将教育国际化作为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以提升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曾留学英国多年的江西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合作中心主任蔡进宝副教授介绍了地方高校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的典型案例。
该校一直以来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已同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荷兰、日本、冰岛、泰国、巴西、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的高校和企业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特别是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开展了十余年的合作交流,双方每年都开展多次师生互访,并就联合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进行探讨。学校应邀出席了在泰国举行的世界大学校长高峰论坛;先后派出代表团和学者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加拿大邦德国际学院、芬兰赫尔辛基工业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访问和讲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所等国外百余位知名学者也应邀来校讲学;与冰岛大学合作开展环保、功能材料、铝深加工技术等方面研究,指导阿克雷利大学建立冶金系,学校科技代表团在冰岛访问期间,受到冰岛总统柯雷姆松及教育部部长奥立齐的接见和赞赏;与印度尼西亚BBIM公司建立了科研信息互通机制和全面技术合作开发平台;承担了赞比亚谦比西铜矿“矿山采掘信息化”、卢旺达“钽铌氧化物制备中的钨回收工艺设备系统技术开发”、越南“褐铁矿磁化熔烧及磁选工业生产技术开发”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0余项。
在回顾江西理工大学在教育国际化方面取得的历史成绩的基础上,他分析了该校在新时期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目前,江西理工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情况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由于地域限制等原因,国际交流范围不广,深度不够;第二,缺乏国际交流意识,国际交流的层次和水平较低;第三,人员互访“形式”多于“内容”;第四,师生缺乏国际化意识,过于满足现状。
据蔡主任介绍,本着“创建江西一流、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的发展战略,江西理工大学下一步将围绕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留学生教育等工作,加大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内涵建设和工作力度,全面推进江西理工大学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氛围国际化等,并具体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开展工作。第一,深化各类人员的出国培训,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工作团队。为实现这个目标,他建议学校成立校级推进国际化工作委员会,在学校领导下,深化学校各类人员出国培训,拓宽交流和合作的范围,提高管理水平,进而打造出一支具有国际视野、能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的优质师资队伍,使学校各项教育工作逐步融入到世界教育的大系统中去。第二,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内涵建设。一方面巩固学校在国际交流和合作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结合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加大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在“引进”和“推出”方面加大力度。“引进”就是根据学校各学院的学科优势和发展需要,引进科技和外藉师资、引进国外学术研究成果、引进国外产学的结合模式等;“推出”就是把学校的科研成果通过国际学术会议、海外海外媒体发表、中外教授“一对一”的科研合作等方式推向国际,从而实现“引进”与“出口”并行,让学校的科研从成果到理念都进入国际视域。第三,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资金来源。一方面,全方位争取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科技部、外专局等国家单位以及省有关学位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在学生联合培养,学历、学位、学分互认及质量认证,学生互换,教师互派,学者互访等方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第四,发展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多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为提高学校科研教学水平,扩大学校国际化影响,利用现有关系积极发展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长期稳定合作的伙伴关系,建立国际合作基地,构筑国内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框架。在此基础上,负责联系或协助学校各学院多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并对会议的顺利召开提供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协助相应的会务、翻译、日程和外籍与会人员的管理工作。第五,做好日常外事接待,加强外教管理,充分发挥长短期外籍专家的作用。做好日常外事接待,做到以情留人,让来校的外籍专家积极地投入到学校国际化战略发展的各项工作中来;通过学生评教、中国教师听课等方式加强对外教的教学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向外教反馈信息,帮助外教改进教学,改善教学质量。同时,充分利用外籍专家的特长,帮助学校科研成果推向国际。
尽管江西理工大学并非国家重点大学,其教育国际化的实践经验也谈不上特别丰富和成功,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但蔡主任却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上了一堂如何有效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课。这是来自于地方院校对于教育国际化真实的反思和回应,令人深思。
三、法国在教育资源、留学费用、
就业前景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会上,专门从事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事务的欧中文化合作中心中国代表处副代表李占先先生介绍了法国留学的有关情况及面临的问题。与英、美、澳等国相比,法国教育不仅有着同等水平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且费用低廉。其主要优势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句话:优质的教育资源,相对低廉的留学费用,良好的就业前景。具体体现在八个方面。一是法国文凭在中国得到承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法国高等教育和科研部达成的关于高等教育学位和文凭的换文协议,两国彼此认可由对方颁发的文凭。二是法国留学免学费。法国20%以上的中央政府预算用于教育,在公立学校,如综合性大学中,国家直接承担每一个大学生的大部分学费,每人每年约1.2万欧元,使大学生应缴纳的注册费保持在全世界最低水平,学校仅收每人每年200欧元~300欧元的注册费。三是签证率高。法国政府欢迎中国学生选择法国留学,今年全国大学生签证率在90%以上。四是可以“本硕连读”。整个法国高等教育体制都是围绕着“受教育是公民基本权利”这个原则而制定的,具体表现在普及高等教育,就像我国普及中小学一样。读硕士采用的是申请录取制,没有指标限制。这给大专生读本科、本科生读硕士提供一条在中国不可能的求学捷径。五是享受法国政府的各种生活补贴。例如,住房补贴40%~60%,交通补贴50%,大学生食堂用餐补贴50%,等等,同时社会医疗保险体制很完善,一年的保险费仅在190欧元左右。法国是目前唯一对外国留学生给生活补贴的国家,由此也是费用最低的留学国家。六是留学生能合法打工,降低留学成本。法定学生一年累计工作时间为822.5个小时(学习期间每周20小时内),法国实行的最低工资标准为有效工作时间内每小时毛工资8.03欧元。七是享受公正、平等的学习氛围。外国学生和法国本国学生得到同等尊重。不仅入学要求相同,享受待遇相同,而且颁发的文凭和注册的费用也一样,没有任何歧视。八是我们国家重视,社会需要。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为留学生落户提供一切便利条件。根据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情况统计,法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收入均名列前茅。
随后,李占先分别分析了法国留学的语言学习、签证、费用、勤工俭学、学业安全和人身安全问题,以及结束法国大学预科后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的几率问题。最后,他还特别分析了留法学生在顺利拿到学士或硕士学位后在国内外的就业情况及趋势以及中国政府的相关鼓励政策。
四、外语培训亟需国家规范和鼓励
曾留学法国多年的上海芳赛法语培训中心副校长余晓女士结合自己多年在法国留学及在国内从事法语教学实践的经验,分享了她对中国法语教学及培训市场的几点感悟。第一,中国法语教育培训市场现状。从宏观层面来看,整个外语培训行业的目标市场人数不增反降。而从微观层面暨法语培训市场来看,法语培训在中国外语培训的市场中一直处于第三外语的尴尬局面。虽然学习法语的人数仅次于英语和日语,但其市场影响力及学员人数皆远远低于这两种语言。根据学员的需求不同,目前法语培训市场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以国内考级或学历教育为目的;二是以求学或移民为目的;三是以实用为目的。
第二,法语教育培训教学及相关机构。由于法语教学的特殊性,以下三类机构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教学特点:首先,各类高校法语系大多强调法语的应试能力;其次,法国外交部和教育部下属的非盈利性的语言文化机构——法语培训中心(以下简称法盟),以传播法语和法国文化为宗旨,更多侧重法语的口语能力和文化理解;最后,鉴于以上两类培训机构在实用性、多样性及灵活度上不能完全满足法语培训市场的需求,各类民办法语培训机构便应运而生。
第三,法语民办培训机构的困境及应对设想。法语培训市场的机构众多,但一直良莠不齐,原因就在于成本控制操作不易。首先,以上海为例,教育部门对培训机构硬件软件要求逐年提高,成立一家语言培训机构,需要在经营地所属教育局进行申请,租赁房屋需达500平方米以上,而在上海,这样500平米的房租成本大约为5万~10万/月,巨额的成本压力,使很多小型培训机构很难生存。其次,法语培训机构之间竞争激烈,尤其体现在价格上,法语培训市场的课时收入比英语低很多,而教师工资则与英语教师基本持平。高昂的教务支出及场地成本,加之法语培训市场的特殊性,导致大部分民办法语培训机构无法达到一定规模。各类语言机构只能以开设大班来寻求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平衡。但是由于学习法语的学员基数远远小于英语和日语,所谓的大班教学也只是在20-30人之间,这就导致很多培训机构因无法控制成本而入不敷出,现金流产生困难,进而破产,更有甚者有的培训机构直接卷款潜逃。因此,法语培训市场需要规范,但是在规范的过程中,民办培训机构是需要国家大力支持的,从申请办学资质到开班授课,都需要一个相对宽松但规范的政策。民办法语培训机构的申请不应只把硬件条件的达标作为唯一标准,而应该根据民办培训机构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微调。国家政策更大程度的放开,将鼓励高品质的民办学校走进高校,走进基础教育;让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教育中来,鼓励更多的专业人士办学、办好学,这将有可能开拓中国教育的新局面。
第四,中国第二外语教学的展望。今日之中国,需要更多开放性的复合型人才,而与外界交流的第一步就是语言。我们希望他国更多地了解中国,就更需要一批精通外语的爱国青年弘扬我们的中华文化。
五、国际教育研究亟待进一步加强
在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期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确立了“促进中心三刊科学发展”的调研课题。其中,《世界教育信息》编辑部对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展望》在内的国内外国际比较教育期刊,对北大、北师大、华东师大等上百家国际教育研究、合作、交流机构,对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国际教育前沿区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调研,同时加强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各国驻华使领馆教育处组和我国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的联系与沟通。在此基础上,编辑部根据教育部党组领导对加强境外教育舆情工作的指示精神及新近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内容,提出建设我国国际教育情报分析与战略研究智库的初步设想。
结合与会代表的观点,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熊建辉博士在介绍当前教育国际化的国际、国内背景的基础上,提出当前要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三个规划纲要的实施为重要契机,通过引进跨部门、跨领域的国内外优质资源,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逐步打造服务于我国教育战略咨询、决策管理、资源共享的国际教育信息研究智库。为此,他结合国内外有关智库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关于国际教育信息研究智库建设的愿景、目标、具体行动等方面的意见。他认为,创建国际教育研究智库是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国际教育化进程中教育改革与发展亟需填补的空白点,将成为我国政府教育部门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和世界教育权威信息的重要来源。国际教育研究智库的创建和发展壮大有必要组建团队、广纳资源、创造机会,以调动政府部门、高校、使领馆教育处组、文化交流机构、有眼光的战略投资家、业内专业研究工作者及相关资源,形成一个蔚然壮观的行业发展景象,推动建立健全、健康、理性的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发展体系,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为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北京易捷威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永中就建设国际教育信息研究智库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建议。第一,应把国际教育放到一个多维、立体、生态的系统去研究。第二,应从不同的维度搭建国际教育信息研究智库的架构,包括国际政治、经济与教育的大背景以及中国教育地外开放的战略定位;不同产业的发展与国家优势、人力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企业、家庭及个人的需求,如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社会责任的承担等,教育的投资包括企业、公益基金、国际组织的基金、政府补贴、家庭等,教育的受益方包括个人、弱势群体等;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第三,应从智库使用者的角度去分类组织信息。第四,应明确信息的收集与发送渠道(如是否免费)、信息的分类与安全。第五,明确智库的运作模式,是采取商业模式、政府资助模式、非营利组织模式,还是发挥各方力量,加强国际教育信息研究,服务战略咨询决策?这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的课题。
六、企业界逐渐成为
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外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项教育改革的成功都有赖于各方力量的参与,包括来自民众的、社会的、受教育者的、政府的、企业的等各方面的力量。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经济论坛合作,提出要加强与全球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将之视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之一。在本次会上,作为参与教育改革与创新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企业界代表进行了教育体制外的思考与呼吁,畅谈了他们对投身教育发展,特别是国际教育信息交流与合作的理念和实践。
本次会议的资方代表、广东天乙电子发展限公司董事长王仙槐先生首先援引美国亚洲文化学院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全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郭玉贵关于中国企业界参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的观点,指出在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产业升级换代和向知识经济的转型是必然趋势,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能够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高效生产力、自我学习能力和知识自我更新能力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此过程中,企业界作为人才最大的需求方之一,不应该也不能够缺席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打破企业界和教育界的隔阂,政府必须有所作为。事实上,2010年2月28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有关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中,首次提出“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而温家宝总理主持五次教育改革座谈会中的首次会议(2010年1月11日),即邀请了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卢正刚等企业,他们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王仙槐认为,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他结合最近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精神,提出以下看法和建议。第一,加快国际教育研究智库建设的步伐,调动各方积极性,合理有序地开展工作,为国人造福,为国际教育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添砖加瓦。第二,加强中国文化尊崇导向,如天人合一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四个学会”中,有一项是“学会共处”;而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有太多可挖掘、借鉴、倡导的内涵。为此,他将之归纳为“三和”:与己和、与人和、与自然和。做到这三点,才是真正的学会共处,才是理想的全人类共处家园!其实,所有教育分为两种: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如果还需细分则有交叉,可分为四种: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包括对教育的投入,如政策、资金、时间、精力等的投入,如何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化价值,即如何提高教育效率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毋庸置疑,自学是教育效率最高的方式之一,也是资源利用率最好的方式之一,那么,现行的世界教育结构是否可改为:基础义务教育阶段(学会认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基础性学习)可定为12年,从3岁(幼儿园)到初中;大力缩减现行的高中、大学(特别是普招类院校)的投入,而大大增加学会做事的职业教育,如管理类、师资类、医学类、艺术类、为企事业可用的各类技术类、日常生活的社会化类,等等。第三,现实世界中还存在7亿多成人文盲,这应是汇集全世界教育资源和财富来优先解决的问题。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制定和落实具体政策、资金、师资、教学设施等,让所有人都具备基本阅读能力,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应尽的义务。第四,在大部分人拥有基础认知学习能力、共处学习能力、做人学习能力的前提下,调集大量资源普及网络学习终端、阅读室、图书馆,等等。根据个人成长所需,自主选择所学内容,极大地丰富开放的、免费的、方便的数字化学习内涵,以满足人们终生学习与发展所需。如能至此,则更顺应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福建厦门万策智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晓翎简要介绍了公司的情况。万策智业是一家集软件研发与教育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属于厦门市双软认定企业,至2009年底已获得四项软件著作权证书。在前期的软件开发过程中,万策智业接受高校的委托,把大学生实训作为重点,帮助大学生提高软件开发技能。到目前为止,已与国内97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28所高校签订了深度合作协议。万策智业在厦门软件园二期建立了到目前为止福建最大的软件实训基地,承接到包括NET、JAVA、C 和嵌入式等四个开发环境的学生就业前技能实战训练项目;同时,与厦门软件园合作,以厦门政府投资2 000多万元的软件园数字媒体技术服务平台作为动漫实训平台,联手打造国内最大的动漫实训基地;此外,该企业还与厦门路桥集团合作,把总面积27万平方米的国家4A级风景区——厦门火烧屿岛打造成国内首个软件营销实训基地。四年来,三大实训基地已为合作院校近万名大学生提供了实战训练,从而为国内300多家与万策智业合作的企业输送了3 000多名优秀人才。在介绍公司情况的基础上,朱晓翎表示,希望今后加强国际教育领域的交流,寻求国际合作机遇,为软件人才参与国际交流提供服务。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次会议以小型高端为特色,取得预期效果。与会代表达成了以下共识:加强国际合作、引进优质资源、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是教育管理部门、专业研究者、实践工作者、企业界等各方的共同使命;而进一步加强中外留学及国际教育研究,为国家教育管理宏观决策提供战略咨询,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共享专业智识,为我国教育国际化实践提供权威、专业、可靠的信息服务已经势在必行。
编辑:邓明茜
从国内视角看,近年来,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和院校纷纷将国际化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并以此来提升地方和学校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党中央和国务院近期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组织实施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工程,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进而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推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在上述背景下,2010年5月18日,以“加强国际合作、引进优质资源、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为主题的中法留学教育论坛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会议在北京成功举办。会议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外国教育信息研究室和《世界教育信息》编辑部联合主办,来自高校的研究者与国际教育合作交流部门代表、法语留学与培训机构代表、有志于参与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推进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企业界代表围绕中法留学教育、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本次会议旨在以法国留学教育为切入点,探讨教育国际化的现状与趋势,为我国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与研究奠定基础。会上,《世界教育信息》杂志主编周一首先介绍了杂志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设想,特别强调了今后将努力把杂志打造成为促进教育界与企业界互动交流、友好合作、推动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平台。此外,他还就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当前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各相关方参与教育国际化事业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之后,与会代表对教育国际化相关的问题发表了坦诚而富有价值的观点。虽然来自不同的工作领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问题视角,但对于“加强国际合作、引进优质资源、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共同认可,让与会代表共同探讨和交流了他们对教育、教育创新、教育为社会服务及教育国际化等诸多热点话题。会议气氛融洽、真诚平等,达成预期效果。以下对会议主要观点进行综述。
一、教育国际化是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中美联合培养国际与比较教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师王晶莹从三个方面对教育国际化问题发表了她个人的看法。第一,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教师教育的国际化。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正以新的形式在更多层面上不断展现,质量保证和效益提高越来越成为关注的重点。在我国,一方面,建设“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中央重大决策,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由1 000多万名教师支撑的世界上最庞大的基础教育在推进均衡发展的同时,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逐步确立教师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转向开放、教师教育体制由死板变为灵活、师范大学增强学术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教师教育模式多样化等,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教师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国际化有利于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创新、教材和学科水平提高。多年来,我国职前师范教育课程内容过于单一;而欧美发达国家一流大学教育学院开设的必修、选修课程都在数十种乃至近百种,都建立在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值得我们借鉴,以形成我国自己的“教师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第二,企业参与基础教育是促进教育国际化的催化剂。王博士指出,在美国留学的经历使她深深体会到企业参与到基础教育教学中的力量。当时,她所在的研究机构负责整个伊利诺伊州的中小学科学教师培训,并且和多所公司、企业联合办学,成立了多所特许学校,配置师资,招收学生,按照自己的理念来建构学校的文化。第三,中外教学和就业资源共享是重要因素。美国基础教育急需中小学科学教师,尤其物理、化学等学科,而我国的外语学科又需要本土的教师,如果可以共享教学资源,将可以最大程度上优化彼此的基础教育。例如,国内不少中小学目前开始开设英国A Level,美国ACT、SAT等的拓展型课程,而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新问题,也是我们整合中外教学资源和就业问题的关键。
二、高校国际化进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为应对教育国际化趋势,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和院校纷纷将教育国际化作为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以提升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曾留学英国多年的江西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合作中心主任蔡进宝副教授介绍了地方高校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的典型案例。
该校一直以来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已同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荷兰、日本、冰岛、泰国、巴西、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的高校和企业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特别是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开展了十余年的合作交流,双方每年都开展多次师生互访,并就联合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进行探讨。学校应邀出席了在泰国举行的世界大学校长高峰论坛;先后派出代表团和学者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加拿大邦德国际学院、芬兰赫尔辛基工业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访问和讲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所等国外百余位知名学者也应邀来校讲学;与冰岛大学合作开展环保、功能材料、铝深加工技术等方面研究,指导阿克雷利大学建立冶金系,学校科技代表团在冰岛访问期间,受到冰岛总统柯雷姆松及教育部部长奥立齐的接见和赞赏;与印度尼西亚BBIM公司建立了科研信息互通机制和全面技术合作开发平台;承担了赞比亚谦比西铜矿“矿山采掘信息化”、卢旺达“钽铌氧化物制备中的钨回收工艺设备系统技术开发”、越南“褐铁矿磁化熔烧及磁选工业生产技术开发”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0余项。
在回顾江西理工大学在教育国际化方面取得的历史成绩的基础上,他分析了该校在新时期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目前,江西理工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情况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由于地域限制等原因,国际交流范围不广,深度不够;第二,缺乏国际交流意识,国际交流的层次和水平较低;第三,人员互访“形式”多于“内容”;第四,师生缺乏国际化意识,过于满足现状。
据蔡主任介绍,本着“创建江西一流、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的发展战略,江西理工大学下一步将围绕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留学生教育等工作,加大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内涵建设和工作力度,全面推进江西理工大学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氛围国际化等,并具体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开展工作。第一,深化各类人员的出国培训,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工作团队。为实现这个目标,他建议学校成立校级推进国际化工作委员会,在学校领导下,深化学校各类人员出国培训,拓宽交流和合作的范围,提高管理水平,进而打造出一支具有国际视野、能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的优质师资队伍,使学校各项教育工作逐步融入到世界教育的大系统中去。第二,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内涵建设。一方面巩固学校在国际交流和合作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结合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加大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在“引进”和“推出”方面加大力度。“引进”就是根据学校各学院的学科优势和发展需要,引进科技和外藉师资、引进国外学术研究成果、引进国外产学的结合模式等;“推出”就是把学校的科研成果通过国际学术会议、海外海外媒体发表、中外教授“一对一”的科研合作等方式推向国际,从而实现“引进”与“出口”并行,让学校的科研从成果到理念都进入国际视域。第三,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资金来源。一方面,全方位争取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科技部、外专局等国家单位以及省有关学位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在学生联合培养,学历、学位、学分互认及质量认证,学生互换,教师互派,学者互访等方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第四,发展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多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为提高学校科研教学水平,扩大学校国际化影响,利用现有关系积极发展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长期稳定合作的伙伴关系,建立国际合作基地,构筑国内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框架。在此基础上,负责联系或协助学校各学院多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并对会议的顺利召开提供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协助相应的会务、翻译、日程和外籍与会人员的管理工作。第五,做好日常外事接待,加强外教管理,充分发挥长短期外籍专家的作用。做好日常外事接待,做到以情留人,让来校的外籍专家积极地投入到学校国际化战略发展的各项工作中来;通过学生评教、中国教师听课等方式加强对外教的教学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向外教反馈信息,帮助外教改进教学,改善教学质量。同时,充分利用外籍专家的特长,帮助学校科研成果推向国际。
尽管江西理工大学并非国家重点大学,其教育国际化的实践经验也谈不上特别丰富和成功,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但蔡主任却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上了一堂如何有效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课。这是来自于地方院校对于教育国际化真实的反思和回应,令人深思。
三、法国在教育资源、留学费用、
就业前景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会上,专门从事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事务的欧中文化合作中心中国代表处副代表李占先先生介绍了法国留学的有关情况及面临的问题。与英、美、澳等国相比,法国教育不仅有着同等水平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且费用低廉。其主要优势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句话:优质的教育资源,相对低廉的留学费用,良好的就业前景。具体体现在八个方面。一是法国文凭在中国得到承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法国高等教育和科研部达成的关于高等教育学位和文凭的换文协议,两国彼此认可由对方颁发的文凭。二是法国留学免学费。法国20%以上的中央政府预算用于教育,在公立学校,如综合性大学中,国家直接承担每一个大学生的大部分学费,每人每年约1.2万欧元,使大学生应缴纳的注册费保持在全世界最低水平,学校仅收每人每年200欧元~300欧元的注册费。三是签证率高。法国政府欢迎中国学生选择法国留学,今年全国大学生签证率在90%以上。四是可以“本硕连读”。整个法国高等教育体制都是围绕着“受教育是公民基本权利”这个原则而制定的,具体表现在普及高等教育,就像我国普及中小学一样。读硕士采用的是申请录取制,没有指标限制。这给大专生读本科、本科生读硕士提供一条在中国不可能的求学捷径。五是享受法国政府的各种生活补贴。例如,住房补贴40%~60%,交通补贴50%,大学生食堂用餐补贴50%,等等,同时社会医疗保险体制很完善,一年的保险费仅在190欧元左右。法国是目前唯一对外国留学生给生活补贴的国家,由此也是费用最低的留学国家。六是留学生能合法打工,降低留学成本。法定学生一年累计工作时间为822.5个小时(学习期间每周20小时内),法国实行的最低工资标准为有效工作时间内每小时毛工资8.03欧元。七是享受公正、平等的学习氛围。外国学生和法国本国学生得到同等尊重。不仅入学要求相同,享受待遇相同,而且颁发的文凭和注册的费用也一样,没有任何歧视。八是我们国家重视,社会需要。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为留学生落户提供一切便利条件。根据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情况统计,法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收入均名列前茅。
随后,李占先分别分析了法国留学的语言学习、签证、费用、勤工俭学、学业安全和人身安全问题,以及结束法国大学预科后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的几率问题。最后,他还特别分析了留法学生在顺利拿到学士或硕士学位后在国内外的就业情况及趋势以及中国政府的相关鼓励政策。
四、外语培训亟需国家规范和鼓励
曾留学法国多年的上海芳赛法语培训中心副校长余晓女士结合自己多年在法国留学及在国内从事法语教学实践的经验,分享了她对中国法语教学及培训市场的几点感悟。第一,中国法语教育培训市场现状。从宏观层面来看,整个外语培训行业的目标市场人数不增反降。而从微观层面暨法语培训市场来看,法语培训在中国外语培训的市场中一直处于第三外语的尴尬局面。虽然学习法语的人数仅次于英语和日语,但其市场影响力及学员人数皆远远低于这两种语言。根据学员的需求不同,目前法语培训市场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以国内考级或学历教育为目的;二是以求学或移民为目的;三是以实用为目的。
第二,法语教育培训教学及相关机构。由于法语教学的特殊性,以下三类机构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教学特点:首先,各类高校法语系大多强调法语的应试能力;其次,法国外交部和教育部下属的非盈利性的语言文化机构——法语培训中心(以下简称法盟),以传播法语和法国文化为宗旨,更多侧重法语的口语能力和文化理解;最后,鉴于以上两类培训机构在实用性、多样性及灵活度上不能完全满足法语培训市场的需求,各类民办法语培训机构便应运而生。
第三,法语民办培训机构的困境及应对设想。法语培训市场的机构众多,但一直良莠不齐,原因就在于成本控制操作不易。首先,以上海为例,教育部门对培训机构硬件软件要求逐年提高,成立一家语言培训机构,需要在经营地所属教育局进行申请,租赁房屋需达500平方米以上,而在上海,这样500平米的房租成本大约为5万~10万/月,巨额的成本压力,使很多小型培训机构很难生存。其次,法语培训机构之间竞争激烈,尤其体现在价格上,法语培训市场的课时收入比英语低很多,而教师工资则与英语教师基本持平。高昂的教务支出及场地成本,加之法语培训市场的特殊性,导致大部分民办法语培训机构无法达到一定规模。各类语言机构只能以开设大班来寻求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平衡。但是由于学习法语的学员基数远远小于英语和日语,所谓的大班教学也只是在20-30人之间,这就导致很多培训机构因无法控制成本而入不敷出,现金流产生困难,进而破产,更有甚者有的培训机构直接卷款潜逃。因此,法语培训市场需要规范,但是在规范的过程中,民办培训机构是需要国家大力支持的,从申请办学资质到开班授课,都需要一个相对宽松但规范的政策。民办法语培训机构的申请不应只把硬件条件的达标作为唯一标准,而应该根据民办培训机构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微调。国家政策更大程度的放开,将鼓励高品质的民办学校走进高校,走进基础教育;让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教育中来,鼓励更多的专业人士办学、办好学,这将有可能开拓中国教育的新局面。
第四,中国第二外语教学的展望。今日之中国,需要更多开放性的复合型人才,而与外界交流的第一步就是语言。我们希望他国更多地了解中国,就更需要一批精通外语的爱国青年弘扬我们的中华文化。
五、国际教育研究亟待进一步加强
在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期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确立了“促进中心三刊科学发展”的调研课题。其中,《世界教育信息》编辑部对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展望》在内的国内外国际比较教育期刊,对北大、北师大、华东师大等上百家国际教育研究、合作、交流机构,对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国际教育前沿区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调研,同时加强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各国驻华使领馆教育处组和我国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的联系与沟通。在此基础上,编辑部根据教育部党组领导对加强境外教育舆情工作的指示精神及新近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内容,提出建设我国国际教育情报分析与战略研究智库的初步设想。
结合与会代表的观点,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熊建辉博士在介绍当前教育国际化的国际、国内背景的基础上,提出当前要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三个规划纲要的实施为重要契机,通过引进跨部门、跨领域的国内外优质资源,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逐步打造服务于我国教育战略咨询、决策管理、资源共享的国际教育信息研究智库。为此,他结合国内外有关智库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关于国际教育信息研究智库建设的愿景、目标、具体行动等方面的意见。他认为,创建国际教育研究智库是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国际教育化进程中教育改革与发展亟需填补的空白点,将成为我国政府教育部门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和世界教育权威信息的重要来源。国际教育研究智库的创建和发展壮大有必要组建团队、广纳资源、创造机会,以调动政府部门、高校、使领馆教育处组、文化交流机构、有眼光的战略投资家、业内专业研究工作者及相关资源,形成一个蔚然壮观的行业发展景象,推动建立健全、健康、理性的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发展体系,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为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北京易捷威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永中就建设国际教育信息研究智库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建议。第一,应把国际教育放到一个多维、立体、生态的系统去研究。第二,应从不同的维度搭建国际教育信息研究智库的架构,包括国际政治、经济与教育的大背景以及中国教育地外开放的战略定位;不同产业的发展与国家优势、人力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企业、家庭及个人的需求,如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社会责任的承担等,教育的投资包括企业、公益基金、国际组织的基金、政府补贴、家庭等,教育的受益方包括个人、弱势群体等;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第三,应从智库使用者的角度去分类组织信息。第四,应明确信息的收集与发送渠道(如是否免费)、信息的分类与安全。第五,明确智库的运作模式,是采取商业模式、政府资助模式、非营利组织模式,还是发挥各方力量,加强国际教育信息研究,服务战略咨询决策?这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的课题。
六、企业界逐渐成为
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外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项教育改革的成功都有赖于各方力量的参与,包括来自民众的、社会的、受教育者的、政府的、企业的等各方面的力量。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经济论坛合作,提出要加强与全球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将之视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之一。在本次会上,作为参与教育改革与创新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企业界代表进行了教育体制外的思考与呼吁,畅谈了他们对投身教育发展,特别是国际教育信息交流与合作的理念和实践。
本次会议的资方代表、广东天乙电子发展限公司董事长王仙槐先生首先援引美国亚洲文化学院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全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郭玉贵关于中国企业界参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的观点,指出在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产业升级换代和向知识经济的转型是必然趋势,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能够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高效生产力、自我学习能力和知识自我更新能力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此过程中,企业界作为人才最大的需求方之一,不应该也不能够缺席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打破企业界和教育界的隔阂,政府必须有所作为。事实上,2010年2月28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有关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中,首次提出“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而温家宝总理主持五次教育改革座谈会中的首次会议(2010年1月11日),即邀请了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卢正刚等企业,他们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王仙槐认为,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他结合最近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精神,提出以下看法和建议。第一,加快国际教育研究智库建设的步伐,调动各方积极性,合理有序地开展工作,为国人造福,为国际教育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添砖加瓦。第二,加强中国文化尊崇导向,如天人合一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四个学会”中,有一项是“学会共处”;而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有太多可挖掘、借鉴、倡导的内涵。为此,他将之归纳为“三和”:与己和、与人和、与自然和。做到这三点,才是真正的学会共处,才是理想的全人类共处家园!其实,所有教育分为两种: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如果还需细分则有交叉,可分为四种: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包括对教育的投入,如政策、资金、时间、精力等的投入,如何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化价值,即如何提高教育效率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毋庸置疑,自学是教育效率最高的方式之一,也是资源利用率最好的方式之一,那么,现行的世界教育结构是否可改为:基础义务教育阶段(学会认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基础性学习)可定为12年,从3岁(幼儿园)到初中;大力缩减现行的高中、大学(特别是普招类院校)的投入,而大大增加学会做事的职业教育,如管理类、师资类、医学类、艺术类、为企事业可用的各类技术类、日常生活的社会化类,等等。第三,现实世界中还存在7亿多成人文盲,这应是汇集全世界教育资源和财富来优先解决的问题。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制定和落实具体政策、资金、师资、教学设施等,让所有人都具备基本阅读能力,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应尽的义务。第四,在大部分人拥有基础认知学习能力、共处学习能力、做人学习能力的前提下,调集大量资源普及网络学习终端、阅读室、图书馆,等等。根据个人成长所需,自主选择所学内容,极大地丰富开放的、免费的、方便的数字化学习内涵,以满足人们终生学习与发展所需。如能至此,则更顺应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福建厦门万策智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晓翎简要介绍了公司的情况。万策智业是一家集软件研发与教育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属于厦门市双软认定企业,至2009年底已获得四项软件著作权证书。在前期的软件开发过程中,万策智业接受高校的委托,把大学生实训作为重点,帮助大学生提高软件开发技能。到目前为止,已与国内97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28所高校签订了深度合作协议。万策智业在厦门软件园二期建立了到目前为止福建最大的软件实训基地,承接到包括NET、JAVA、C 和嵌入式等四个开发环境的学生就业前技能实战训练项目;同时,与厦门软件园合作,以厦门政府投资2 000多万元的软件园数字媒体技术服务平台作为动漫实训平台,联手打造国内最大的动漫实训基地;此外,该企业还与厦门路桥集团合作,把总面积27万平方米的国家4A级风景区——厦门火烧屿岛打造成国内首个软件营销实训基地。四年来,三大实训基地已为合作院校近万名大学生提供了实战训练,从而为国内300多家与万策智业合作的企业输送了3 000多名优秀人才。在介绍公司情况的基础上,朱晓翎表示,希望今后加强国际教育领域的交流,寻求国际合作机遇,为软件人才参与国际交流提供服务。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次会议以小型高端为特色,取得预期效果。与会代表达成了以下共识:加强国际合作、引进优质资源、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是教育管理部门、专业研究者、实践工作者、企业界等各方的共同使命;而进一步加强中外留学及国际教育研究,为国家教育管理宏观决策提供战略咨询,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共享专业智识,为我国教育国际化实践提供权威、专业、可靠的信息服务已经势在必行。
编辑:邓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