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学价值论的三个基本问题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_j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价值本质、价值源泉和价值尺度是价值论的三个基本问题,它们决定价值论的性质,并通过价值论决定经济学的性质。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有两种路线,逐渐演化出两种对立的价值论和经济学体系。两种经济学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隔阂和对立使价值论以不同的方式退出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社会实践对两种经济学的融合与突破提出了迫切需要,也提供了现实条件,这就要求对价值论展开广泛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价值本质;价值源泉;价值尺度;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财富论
  中图分类号:F014.31;F0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1)02-0060-08
  
  经济学说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价值论都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价值是什么?价值从哪里来?价值的度量标准是什么?分别对应价值本质、价值源泉和价值尺度。价值本质明确价值论的讨论对象,是基础的基础,不做出回答,就不能谈论价值问题;价值源泉探讨获得价值的基本途径,不做出回答,价值问题就失去了实践意义;价值尺度是度量价值的标准,不做出回答,价值论就难以真正回归实践。
  
  一、问题的起源
  
  在经济思想史中,价值论三个基本问题逐渐浮现的过程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政治经济学逐渐形成的过程同步。17、18世纪的欧洲处于国家间激烈竞争和商业活动迅速拓展的时期,各国在竞争中的地位最终取决于经济实力,因此,积累财富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在为国家(或国王)增加财富的名义下,以财富为研究对象的资产阶级经济思想纷纷涌现。这些早期经济思想面临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财富?财富从哪里来?财富如何衡量?重商主义做出了回答,并以此开启了经济研究的道路。
  早期重商主义由一些跨国商人以小册子的形式提出了直观的财富论。他们认为财富就是作为国际通用货币的贵金属,国家的财富来自于贵金属的净流入,黄金的数量自然成为财富衡量的标准。由此提出片面强调出口,限制黄金流出的政策主张。早期重商主义之后,更多人开始脱离财富直观的金属货币形式,认识到交换中的财富无非是吃、穿、住等物质条件,是生产超出消费积累下来的剩余产品。对于财富源泉的回答也逐渐脱离了商人的视角,不再归之于贱买贵卖,而是归之于自然或劳动,开始以国家拥有的人口(劳动力)或自然资源禀赋来衡量一国的财富。在比直观的金属货币论更进一步的诸多财富论思想中,重农学派的财富论在理论形态上相对明确,与重商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在法国,重商主义政策导致了社会结构失调,农业凋敝,国力衰退,这促使法国人更深刻地反思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尤其是财富观,为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寻找出路。在此过程中,法国重农学派建立了新的财富观。重农学派反对重商主义把货币本身当作财富,认为货币只是交换的媒介或工具,那些被人们需要且能够买卖的物品才是财富;他们认为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源泉,社会新增的财富的最初形式就是农业的纯产品;在对财富的分析中,魁奈的《经济表》以本国货币标价的纯产品度量国家的年增财富及其流通。对有关财富的三个基本问题的回答体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经济思想的基本对立。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从财富论向价值论的转变。当形式多样的能满足需要并能相互交换的物品取代金属货币成为财富的内容以后,对财富问题的认识客观上需要从千差万别的物品中抽象出单一的财富性质。古希腊哲学的抽象思维为这一需要提供了认识方法。借助于古希腊的抽象思维方法,配第、洛克、坎蒂隆、魁奈、加利安尼和孔狄亚克等人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发展了古希腊哲学中的价值思想片断,对财富的讨论脱离了表面的物质形态,开始探究其抽象的经济性质(客观的或主观的)。“价值”一词就用于指代使物品成为财富的经济性质,对财富的讨论逐渐转移到“价值”的名义下进行。最终,亚当·斯密建立起第一个相对完整的价值论,尽管其研究对象是财富,但基本概念是“价值”。以价值论为基础,斯密的政治经济理论具备了相对统一的逻辑体系,形成了独立的政治经济学学科。
  价值论是财富论的抽象理论形态,价值论的三个基本问题也是财富论的三个基本问题的抽象理论形态。随着财富论的三个基本问题抽象为价值论的三个基本问题,早期经济思想凝结成了政治经济学。
  
  二、古典派的两条路线
  
  斯密对于价值本质和价值源泉的回答并不明确,或者说存在前后矛盾。对于价值源泉,斯密有多处明确的阐述,而对价值本质,斯密以自己的形式提出了问题:“构成真实价格的各部分,究竟是什么?”在讨论初期原始社会时,斯密认为构成价值的就是人们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劳动也就是价值的源泉。同时,在超出原始社会更一般地讨论价值问题时,他也明确提出过“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值,”“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从这一方面看,斯密认为价值的本质和价值的源泉是劳动。据此,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斯密的价值论是劳动价值论。但在引入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进入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之后,斯密又提出构成价值的是工资、利润和地租这三种收入,并明确表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这样价值本质和价值源泉又似乎是三种收入,斯密的价值论似乎是三种收入价值论,这是要素价值论和生产费用价值论的前身。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斯密对这两个问题的不明确的回答不但导致他自己的价值论和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逻辑矛盾,也成为此后价值论纷争与政治经济学分裂的一个重要根源。
  在价值论的三个基本问题中,斯密对价值尺度的回答始终如一,即以交换来的劳动作为价值尺度。在初期原始社会,交换来的劳动与耗费的劳动相一致,都可以作为价值尺度。但是,一旦出现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那么商品可以交换来的劳动与它所耗费的劳动不再一致,斯密放弃了耗费的劳动,只把交换来的劳动作为价值尺度。
  李嘉图批评了斯密在价值论上的不彻底性,在坚持财富的基本性质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上,以更彻底的方式发展了劳动价值论。李嘉图前后一致地坚持一切社会中价值都由耗费的劳动决定,这个判断将价值本质、价值源泉和价值尺度统一于劳动。但是这种逻辑上的统一性的代价是损失逻辑与现实的一致性。几乎在每一个与现实相对照的重要逻辑环节上,李嘉图都遇到了现实中的反例,迫使他在严密逻辑与重要现实之间保留了大量的“例外”。更沉重的代价是,在逻辑回到现实的核心环节——真实价值尺度上,李嘉图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李嘉图在他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终生寻找不变的价值尺度而不可得。尽管耗费的劳动可以作为价值理论上的内在尺度,却无法成为衡量现实中价格相对变动的真实的尺度。在现实中,同样的劳动耗费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商品以极不相称的比例进行交换,商品的价格并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国内文献对可转债的研究都是基于国外的模型并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研究可转债定价时有必要考虑转股价修正条款,本文基于AFV模型建立了包含转股价修正条款的可转债定价模型,并利用有限差分法进行数值求解,充分说明转股价修正条款对可转债定价的影响不容忽视。  关键字:可转换债券;AFV模型;转股价修正条款;有限差分法  中图分类号:F930.91;F2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供应商对不同类的反映其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关注程度存在显著的差异,其排列顺序与其所看重的相应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的排序相同,其中企业风险、敏感性、稳定性指标最受其关注。不同性质、是否上市、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企业的供应商对同一类的非财务指标的关注程度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企业应披露有关信息,以满足本企业供应商关注相关信息的需要。  关键词:供应商;非财务指标;利益要求;
期刊
摘 要:  过高的劳动力/土地比例造成我国农业生产中高土地贡献率、低劳动力贡献率并存的均衡状态。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阻碍了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形成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对国际农业生产的非参数DEA分析表明,我国农业处于效率边界之上,因此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方式提高农村人口收入的空间不大,难以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减少农业劳动力数量,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根本出路。  关
期刊
摘要:由于地方政府的“政策效力半径”与自然的“经济半径”之间存在差异,加上地方政府较多关注于本地区经济利益,在市场经济的边界溢出效应下,地理空间上势必形成省区之间的空白区域。当官员更多考虑自身晋升时,经济溢出效应的增大会缩小政策效力半径,使边界效应增大。应建立服务型政府,以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政府的主要投资方向,对政府和市场的界限进行重新考虑和界定;还应完善上级对下级地方政府的政策协调,同时
期刊
摘 要:根据对重庆市的抽样调查,较低的收入和消费、较少的社会资源、相对封闭的人际交往,是目前大多数进城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贫富差距大、社会存在诸多不公平”是农民工较为一致的对社会公平的评价;提高经济收入、希望家庭和睦是农民工最迫切的需求;“明天会比今天更好”是绝大多数农民工对未来的预期。农民工因职业分化而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利益分化进一步导致社会意识多样化;大多数农民工尚未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应
期刊
摘要:年龄结构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经济收入偏少且不稳定、职业流动性较小等特征,使农民工低层灵活就业群体(如“棒棒”群体)在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时面临缴费标准较高与缴费能力较低、流动性较强与医保关系转移接续难、参保意愿强烈与医疗保险知识欠缺等矛盾。应合理设置农民工灵活就业群体医疗保险的缴费标准;提升医疗保险统筹层次,实行全国“一卡通”制度;充分发挥社区在医疗保险中的作用,并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医药费用
期刊
摘要: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发端于国外,逐渐被国内学者引入并得到重视和发展。复合生态系统管理是在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门新兴交又边缘学科和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流域及流域经济、流域环境概念又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由此,树立流域可持续发展现,从流域环境与发展统一的角度考虑基于流域生态系统、流域经济系统和流域社会系统的流域复合系统管理.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
期刊
摘要:重庆最具活力的40个小城镇集中代表了西部直辖市小城镇的成长历程。5个突出特征刻画了重庆小城镇发展的特色路径和模式:(1)经济、社会、生态并重的综合性目标,(2)主导产业明确、集聚经济明显的产业结构演化路径,(3)突出以人为本的多元功能体系,(4)市场、社会和政府三位一体的推动力量。(5)集自身开放、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于一体内陆开放方式。重庆小城镇发展的经验表明,在政府以适当方式和力度推动下,
期刊
摘 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大量增加,必须对这些失地农民进行妥善安置。留地安置这种模式从失地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保障出发,以其独有的优越性弥补征地补偿费用的不足,适于重庆市城市化进程提速、财力有限、大规模外延扩张的实际,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安置模式之一。目前,重庆的留地安置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负面影响,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搞好留地开发规划和建设,完善监督机制和监督程序,并合理确定留地
期刊
摘 要: 城乡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城乡间要素的流动,促进社会总产出的增加,达到城乡协调的目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通过促进城市资本要素向农村流动、城市现代化要素向农村流动、进城务工农民工返乡、城市高素质人才下乡等途径,促进城乡互补与互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而第三产业促进农村要素向城市流动,主要表现在促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和促进土地要素在各交易主体之间流转两个方面。   关键词: 第三产业;城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