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铜仁市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减贫成效,教育在铜仁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意义重大、责无旁贷、大有可为,研究总结现有的精准扶贫铜仁模式,再以农村贫困群体的教育问题尤其是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精准扶贫脱贫的切入点,构建教育精准扶贫脱贫的“七位一体化”工作路径,是实现铜仁市农民教育提升与精准脱贫协同发展,助力2020年全面小康目标的全面实现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七位一体化” 协同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197-03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贵州省铜仁市,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2011年底,该市被整体纳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区域。近年来,该市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以实施精准扶贫为主线,推动减贫摘帽,奋力实现整市脱贫目标。
一、铜仁市“十二五”减贫工作成效和现实贫困情况
“十二五”期间,铜仁市共减少贫困人口减少贫困人口102.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23.21個百分点,有7个国家级扶贫重点县、125个贫困乡镇实现“减贫摘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1年的4002元增加到2015年的6962元{1}。铜仁市取得了脱贫攻坚工作连续六年贵州省第一的快速发展稳步发展的良好成绩,发展速度在武陵山片区位列前茅。铜仁市着力实施精准扶贫,创建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考核和精准管理的“四个精准”机制改革的铜仁经验成为全国“样本”之后,不断探索富有特色的“铜仁经验”。
但是,贫困与发展仍然是铜仁市的基本市情。铜仁“扶贫云”数据平台信息显示,截至目前,铜仁市有贫困县10个,其中贫困村1565个,其中一类803个,二类435个,三类327个;贫困农户19.1万户58.32人。从致贫因素看,缺技术、因学、因病、缺资金为致贫主因。其中缺技术占贫困人口的19.95%,因学占贫困人口的22.44%;因病占贫困人口的23.42%,缺资金占贫困人口的11.14%{2}。
2016年,铜仁市计划实现贫困村退出453个,减少贫困人口20.7467万人,2011—2015年已实现“减贫摘帽”的县及乡镇贫困发生率降幅不低于4.3个百分点{3}。
二、铜仁市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发展的意义
(一)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责无旁贷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一轮脱贫攻坚的重要战略思想,也是实现全面小康,不让一个人掉队的重要举措,全国上下高度重视,已形成共识,把扶贫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强势推进,务求实效。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互为一体,精准是手段,扶贫是主体,脱贫是目的。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中具有基础性、先决性和关键性作用,确保贫困家庭子女等特殊困难群体顺利完成学业,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高贫困家庭脱贫致富能力,促进铜仁市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具有极高的重要性和极强的迫切性。实现精准扶贫的关键就在于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教育工作者投入精准扶贫工作中责无旁贷。
(二)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大有可为
根据国家部署,“十三五”期间要实现7000万人口脱贫,其中,3000万人通过产业脱贫,1000万通过就业转移脱贫,1000万人通过搬迁实现脱贫。不论是产业脱贫、就业转移脱贫还是搬迁脱贫,要想取得预期的成效,绕不过去的点就是给予具备劳动能力的适龄劳动者以就业技能,这是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也是中高等教育尤其是中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蓝海。在国家扶贫攻坚战略中,教育战线承担的使命和责任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加强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通过保障教育机会,努力为贫困家庭拔掉“穷根”;二是建立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贫困家庭就学资助全覆盖体系,不让贫困家庭子女因贫困而失学;三是加大职业教育扶持力度,保障贫困家庭子女通过接受高质量的职业实现就业脱贫;四是加强职业教育对三农的支持,提升农民从事农业和其他产业的技能,推进农村全面实现小康;五是实行贫困生招生倾斜政策,为贫困生提供更多入学机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鼓励企业与各类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以“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等形式开展岗前技能培训、转岗技能培训等,鼓励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支持为相关单位实行订单、定向、定岗培养,探索实行政校行企多方共育,通过高水平的教育,保障贫困家庭子女的高质量就业,实现“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
三、铜仁市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七位一体化”路径选择
精准扶贫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造血式的精准扶贫脱贫机制,教育是开发农村贫困群体潜在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通过培养其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改变弱势群体及其后代的弱势地位。可以说,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是解决农村贫困群体问题的根本出路。在扶贫脱贫史上,具有普适性的一个目标就是,把外界扶助转化为内在的自我救助。以农村贫困群体的教育问题尤其是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精准扶贫脱贫的切入点,构建教育精准扶贫的“七位一体化”工作路径,提升弱势群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增强其社会竞争力,使他们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致富,把解决农村贫困群体相关问题落到实处,实现铜仁市农民教育提升与精准脱贫协同发展,助力2020年全面小康目标的全面实现,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一)政府扶贫统筹规划一体化
牢固树立“一盘棋”的大扶贫思想,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维合一,以思想扶贫为切入点、党建扶贫为先导、技术扶贫为引领、产业扶贫为重点、园区建设扶贫为基础、教育扶贫为支撑、金融扶贫为纽带、电商扶贫为特色、生态扶贫为助力、行业扶贫为抓手,社会扶贫为辅助,统筹安排多层次跨部门协同扶贫工作,并依据致贫因素多层次特征,抓住技术能力贫困、资金瓶颈等致贫主因,因户施策,辩证施治,把精准扶贫开发与生态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和铜仁市城镇化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建立扶贫产业与贫困户利益紧密连接机制,重点发挥铜仁市高校专业技术资源优势,加强对村委主任、支书以及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驻村干部的培训,借力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行动,坚决落实“五个一批”部署,创新“政、校、行、企、户、人”多主体协同发展的教育扶贫模式,通过教育扶贫探索电商扶贫、生态扶贫等弯道取直的新路子,凝心聚力创建具有铜仁特色的扶贫模式。 (二)跨行业部门联动一体化
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聚焦靶心、统一领导、协同联动是精准发力的关键。全面落实贵州促进精准扶贫“1+10”文件精神,采取“政府统一规划、部门协同合作、教育机构积极投入、行业专业管理、农民参与实施、效果专家考核”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现“区域、市、区(县)、乡(镇)、村”五级政府联动,“扶贫办、教育局、农委、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农牧科技局、农业推广站”协同合作,“扶贫园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参与农户”携手联姻的跨行业多部门工作格局,达到“领导重视、责任落实、指导到位、宣传有效、参与主动、管理精细、增效显著”的示范推广效果,打造“聚焦靶心、精准发力”的精准教育扶贫典型。各市、区(县)整合宣传资源,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手机短信、微信、手机报、宣传画、宣传横幅、板报等各种载体,宣传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意义、帮扶内容和典型事迹等,提振贫困群体脱贫的信心,便利地利用可获得的精准扶贫脱贫资源,助推农村居民脱贫致富。
(三)多渠道资金捆绑一体化
以教育扶贫为突破口,围绕教育扶贫所对应的产业、基地、贫困户状况、生态环境、交通及水电基础设施条件等,综合考虑扶贫所在地致贫因素和发展重点,着手建立政府扶贫资金整合机制,统筹安排辖区内外各类扶贫资金,统筹各类扶贫资金和农村发展资金捆绑使用,加强中央、省级相关涉教和涉农资金与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特色产业发展扶贫基金、公益事业扶贫基金的有机衔接,做到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规模效益;用好支农再贷款、扶贫再贷款、政策性贷款,充分发挥扶贫开发基金会等平台作用,引导鼓励各类金融及社会资本加大对教育精准扶贫的投入力度。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方面资金,也要结合脱贫攻坚任务和贫困人口变化情况,完善资金精准使用机制,精准有效使用资金。积极探索开展产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机制创新,借鉴易地扶贫搬迁筹资模式,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有效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和杠杆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帮扶资金参与脱贫攻坚,实现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立体化综合性扶贫。
(四)扶贫云供需信息一体化
搭建一体化的贫困对象动态信息管理平台,是正确识别贫困对象、摸清扶贫底数、掌握致贫主因、了解扶贫需求、实施“点”上精准扶贫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充分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创新打造的贵州省“扶贫云”平台,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对象,对症下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对象精准、原因清楚、管理规范,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从根本上帮扶解决生计问题,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发展内生动力。当贫困群体存在生活贫困时,供给现金或实物的扶助;当贫困群体缺乏服务时,给予服务救助;对具有心理困惑和内在思想观念贫穷落后的贫困群体,需要提供制度性的心理疏导和转变思想观念的心理扶贫;对缺技术和技能造成的贫困群体,提供相应的职业教育支持,以期有效提高扶贫供需匹配度。
可以搭载扶贫云系统,开发教育扶贫云端数据平台,发布供需信息,完善“户、村、乡(镇)、区(县)、市”一体化电子信息档案,增加教育扶贫供需信息,实行“国家、省、市(州)、区(县)、乡(镇)、村、户”七级联网运行,实现网络化管理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效推进和开展精准扶贫,加强教育扶贫过程质量监控。也可依托铜仁市智慧城市云数据中心,构建统一的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渠道,建成包括贫困生资助体系在内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平台,助推教育扶贫精准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线上共享。全面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实现铜仁市内农村中小学校宽带网络接入率达100%;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实现铜仁市农村中小学普通教学班级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级配备率达100%;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中小学教师和初中阶段以上学生利用网络空间进行交流学习。实施乡村教师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中小学的深入广泛应用,让农村偏远地区学校学生接受良好教育。
(五)多元扶贫功能融合一体化
基于不同扶贫需求组织实施的不同扶贫项目,具有不同的扶贫功能,进而产生不同的扶贫效益。多年的扶贫实践经验证明,只有找准穷根,聚焦提升贫困对象“可持续增收能力”这一核心需求,以农村产业扶贫增收为重点,实施一村一特、一户一策、一乡多业、主业支撑、市场导向、科技引领,转变粗放扶贫模式,整合不同功能的扶贫项目,创建基于贫困对象核心需求的大扶贫格局,聚焦一点,精准发力,协同配合,实现不同扶贫功能在“点”上聚合,进而推动精准扶贫良性互动,提速升级,由消除绝对贫困向消解相对贫困转变。铜仁市碧江区于2015年率先启动和探索试点此项工作,具体做法是:围绕因病、因学、因资金缺失、发展能力不足、文化素质偏低、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差、产业发展滞后等多元化致贫因子,区委区政府按照“聚焦主业、增加收入、提升能力、各有侧重”的总体思路,统筹布局和安排各类扶贫事业,实现多元扶贫功能融合一体化。具体而言,即党建扶贫侧重扶组织,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思想扶贫侧重扶观念,唤醒农民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科技扶贫侧重扶技术,提升农民技术使用能力;教育扶贫侧重扶智力,提升农民发展才能;文化扶贫侧重扶思想,增强农民发展意识;产业扶贫侧重扶收入,增强农民发展积极性;资金扶贫侧重扶动力,提升農民自主发展实力;行业扶贫侧重扶发展,赋予农民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
(六)多层次教育扶贫一体化
立足当地教育扶贫需求,切实整合普通高校、各级职业院校、各级广播电视大学、社区教育中心、培训中心、行业协会、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以重点高校、重点专业、重点师资为抓手,以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网络构建为重点,强化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的统筹和综合利用,有机整合铜仁市教育资源,构建以重点高校和电大为龙头,中等职业学校、农业技术推广学校、民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和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村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社区市民学校和农家书屋为基础的教育网络,形成高、中、初三级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在校学生培养与短期技术培训结合,中职生培养、高职学历教育与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公办与民办兼顾,多元化、多层次、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改善区域性的教育发展困境,推动教育资源更精准地向贫困地区倾斜,探索针对贫困家庭需求的精准教育扶贫,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心理教育帮扶,充分发挥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效益上的乘数效应。 要充分注重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发挥,以农民为主体开展脱贫工作,引导农民参与到职业教育培训的整个过程当中,参与到脱贫致富的过程中,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在引导和实施的过程中,从脱贫工作的汁划、筹备,直到脱贫工作的开展及脱贫结果的评估,都必须农民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为根本依据,以保证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发挥职业教育与培训解决农民问题的有效性。
(七)多主体监管考评一体化
为不断强化扶贫效果督查监管,在财政督查、纪委督查、金融机构督查与扶贫办监管协同对扶贫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的效果进行定量考核的同时,也可以全面面向社会通过优选选择第三方机构选择,评价工作全面委托,保证评价工作的公正性和独立性,打破地方政府和农户的信息垄断权,避免信息失真。坚持择优委托,坚持科学性,在推进过程中坚持“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把握节奏,注重实效,扩大影响”的原则,重点加大对精准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等工作的监管力度,注重督查结果运用,密切监控资金流向,严防挪用和套取国家扶贫资金的现象,在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的同时,提高社会群体对绩效评价的认识和项目运行质量。通过第三方绩效评价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可以为更好地改进工作提供依据。将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列为铜仁市各级政府民生工程工作年终考核内容,将教育精准扶贫内容纳入对各级政府和党政主要领导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考核内容。教育精准扶贫实行“月报告、季督查、年考评”的工作机制和市级重点督查、县级定期巡查的督查机制,确保教育精準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再辅以抽查和倒查方式督查,对主管、分管和直接工作人员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表现作为提拔和重要岗位任职的重点考核指标,对各区县每季度脱贫攻坚工作开展评比活动,进行综合和单项指标排名,以比促学,以学促进,切实加快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进程。
[本文是2014年贵州省教育规划立项课题(2014C033)项目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的主持人是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戚敏副教授,研究方向是区域经济发展、农村社会保障。]
注释:
{1}数据来源:2016年铜仁市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铜仁市统计年鉴,2015年铜仁市统计年鉴
{2}数据来源:铜仁市扶贫办
{3}数据来源:铜扶领办〔2016〕1号文件
参考文献:
[1] 游明伦,侯长林.职业教育扶贫机制:设计框架与发展思考[J].职教论坛,2013(30):19-22.
[2] 职业教育订单培养精准扶贫大有可为[EB/OL],http://news.163.com/16/0307/10/BHI2415F00014AED.html
[3] 游俊,冷志明,丁建军.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4-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0-85
(作者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铜仁 554300)
[作者简介:戚敏(1981—),女,河南郑州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农村社会保障;游明伦(1969—),男,贵州石阡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教学工作部部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责编:若佳)
关键词: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七位一体化” 协同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197-03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贵州省铜仁市,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2011年底,该市被整体纳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区域。近年来,该市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以实施精准扶贫为主线,推动减贫摘帽,奋力实现整市脱贫目标。
一、铜仁市“十二五”减贫工作成效和现实贫困情况
“十二五”期间,铜仁市共减少贫困人口减少贫困人口102.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23.21個百分点,有7个国家级扶贫重点县、125个贫困乡镇实现“减贫摘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1年的4002元增加到2015年的6962元{1}。铜仁市取得了脱贫攻坚工作连续六年贵州省第一的快速发展稳步发展的良好成绩,发展速度在武陵山片区位列前茅。铜仁市着力实施精准扶贫,创建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考核和精准管理的“四个精准”机制改革的铜仁经验成为全国“样本”之后,不断探索富有特色的“铜仁经验”。
但是,贫困与发展仍然是铜仁市的基本市情。铜仁“扶贫云”数据平台信息显示,截至目前,铜仁市有贫困县10个,其中贫困村1565个,其中一类803个,二类435个,三类327个;贫困农户19.1万户58.32人。从致贫因素看,缺技术、因学、因病、缺资金为致贫主因。其中缺技术占贫困人口的19.95%,因学占贫困人口的22.44%;因病占贫困人口的23.42%,缺资金占贫困人口的11.14%{2}。
2016年,铜仁市计划实现贫困村退出453个,减少贫困人口20.7467万人,2011—2015年已实现“减贫摘帽”的县及乡镇贫困发生率降幅不低于4.3个百分点{3}。
二、铜仁市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发展的意义
(一)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责无旁贷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一轮脱贫攻坚的重要战略思想,也是实现全面小康,不让一个人掉队的重要举措,全国上下高度重视,已形成共识,把扶贫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强势推进,务求实效。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互为一体,精准是手段,扶贫是主体,脱贫是目的。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中具有基础性、先决性和关键性作用,确保贫困家庭子女等特殊困难群体顺利完成学业,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高贫困家庭脱贫致富能力,促进铜仁市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具有极高的重要性和极强的迫切性。实现精准扶贫的关键就在于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教育工作者投入精准扶贫工作中责无旁贷。
(二)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大有可为
根据国家部署,“十三五”期间要实现7000万人口脱贫,其中,3000万人通过产业脱贫,1000万通过就业转移脱贫,1000万人通过搬迁实现脱贫。不论是产业脱贫、就业转移脱贫还是搬迁脱贫,要想取得预期的成效,绕不过去的点就是给予具备劳动能力的适龄劳动者以就业技能,这是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也是中高等教育尤其是中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蓝海。在国家扶贫攻坚战略中,教育战线承担的使命和责任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加强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通过保障教育机会,努力为贫困家庭拔掉“穷根”;二是建立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贫困家庭就学资助全覆盖体系,不让贫困家庭子女因贫困而失学;三是加大职业教育扶持力度,保障贫困家庭子女通过接受高质量的职业实现就业脱贫;四是加强职业教育对三农的支持,提升农民从事农业和其他产业的技能,推进农村全面实现小康;五是实行贫困生招生倾斜政策,为贫困生提供更多入学机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鼓励企业与各类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以“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等形式开展岗前技能培训、转岗技能培训等,鼓励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支持为相关单位实行订单、定向、定岗培养,探索实行政校行企多方共育,通过高水平的教育,保障贫困家庭子女的高质量就业,实现“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
三、铜仁市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七位一体化”路径选择
精准扶贫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造血式的精准扶贫脱贫机制,教育是开发农村贫困群体潜在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通过培养其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改变弱势群体及其后代的弱势地位。可以说,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是解决农村贫困群体问题的根本出路。在扶贫脱贫史上,具有普适性的一个目标就是,把外界扶助转化为内在的自我救助。以农村贫困群体的教育问题尤其是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精准扶贫脱贫的切入点,构建教育精准扶贫的“七位一体化”工作路径,提升弱势群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增强其社会竞争力,使他们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致富,把解决农村贫困群体相关问题落到实处,实现铜仁市农民教育提升与精准脱贫协同发展,助力2020年全面小康目标的全面实现,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一)政府扶贫统筹规划一体化
牢固树立“一盘棋”的大扶贫思想,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维合一,以思想扶贫为切入点、党建扶贫为先导、技术扶贫为引领、产业扶贫为重点、园区建设扶贫为基础、教育扶贫为支撑、金融扶贫为纽带、电商扶贫为特色、生态扶贫为助力、行业扶贫为抓手,社会扶贫为辅助,统筹安排多层次跨部门协同扶贫工作,并依据致贫因素多层次特征,抓住技术能力贫困、资金瓶颈等致贫主因,因户施策,辩证施治,把精准扶贫开发与生态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和铜仁市城镇化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建立扶贫产业与贫困户利益紧密连接机制,重点发挥铜仁市高校专业技术资源优势,加强对村委主任、支书以及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驻村干部的培训,借力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行动,坚决落实“五个一批”部署,创新“政、校、行、企、户、人”多主体协同发展的教育扶贫模式,通过教育扶贫探索电商扶贫、生态扶贫等弯道取直的新路子,凝心聚力创建具有铜仁特色的扶贫模式。 (二)跨行业部门联动一体化
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聚焦靶心、统一领导、协同联动是精准发力的关键。全面落实贵州促进精准扶贫“1+10”文件精神,采取“政府统一规划、部门协同合作、教育机构积极投入、行业专业管理、农民参与实施、效果专家考核”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现“区域、市、区(县)、乡(镇)、村”五级政府联动,“扶贫办、教育局、农委、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农牧科技局、农业推广站”协同合作,“扶贫园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参与农户”携手联姻的跨行业多部门工作格局,达到“领导重视、责任落实、指导到位、宣传有效、参与主动、管理精细、增效显著”的示范推广效果,打造“聚焦靶心、精准发力”的精准教育扶贫典型。各市、区(县)整合宣传资源,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手机短信、微信、手机报、宣传画、宣传横幅、板报等各种载体,宣传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意义、帮扶内容和典型事迹等,提振贫困群体脱贫的信心,便利地利用可获得的精准扶贫脱贫资源,助推农村居民脱贫致富。
(三)多渠道资金捆绑一体化
以教育扶贫为突破口,围绕教育扶贫所对应的产业、基地、贫困户状况、生态环境、交通及水电基础设施条件等,综合考虑扶贫所在地致贫因素和发展重点,着手建立政府扶贫资金整合机制,统筹安排辖区内外各类扶贫资金,统筹各类扶贫资金和农村发展资金捆绑使用,加强中央、省级相关涉教和涉农资金与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特色产业发展扶贫基金、公益事业扶贫基金的有机衔接,做到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规模效益;用好支农再贷款、扶贫再贷款、政策性贷款,充分发挥扶贫开发基金会等平台作用,引导鼓励各类金融及社会资本加大对教育精准扶贫的投入力度。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方面资金,也要结合脱贫攻坚任务和贫困人口变化情况,完善资金精准使用机制,精准有效使用资金。积极探索开展产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机制创新,借鉴易地扶贫搬迁筹资模式,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有效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和杠杆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帮扶资金参与脱贫攻坚,实现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立体化综合性扶贫。
(四)扶贫云供需信息一体化
搭建一体化的贫困对象动态信息管理平台,是正确识别贫困对象、摸清扶贫底数、掌握致贫主因、了解扶贫需求、实施“点”上精准扶贫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充分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创新打造的贵州省“扶贫云”平台,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对象,对症下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对象精准、原因清楚、管理规范,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从根本上帮扶解决生计问题,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发展内生动力。当贫困群体存在生活贫困时,供给现金或实物的扶助;当贫困群体缺乏服务时,给予服务救助;对具有心理困惑和内在思想观念贫穷落后的贫困群体,需要提供制度性的心理疏导和转变思想观念的心理扶贫;对缺技术和技能造成的贫困群体,提供相应的职业教育支持,以期有效提高扶贫供需匹配度。
可以搭载扶贫云系统,开发教育扶贫云端数据平台,发布供需信息,完善“户、村、乡(镇)、区(县)、市”一体化电子信息档案,增加教育扶贫供需信息,实行“国家、省、市(州)、区(县)、乡(镇)、村、户”七级联网运行,实现网络化管理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效推进和开展精准扶贫,加强教育扶贫过程质量监控。也可依托铜仁市智慧城市云数据中心,构建统一的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渠道,建成包括贫困生资助体系在内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平台,助推教育扶贫精准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线上共享。全面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实现铜仁市内农村中小学校宽带网络接入率达100%;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实现铜仁市农村中小学普通教学班级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级配备率达100%;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中小学教师和初中阶段以上学生利用网络空间进行交流学习。实施乡村教师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中小学的深入广泛应用,让农村偏远地区学校学生接受良好教育。
(五)多元扶贫功能融合一体化
基于不同扶贫需求组织实施的不同扶贫项目,具有不同的扶贫功能,进而产生不同的扶贫效益。多年的扶贫实践经验证明,只有找准穷根,聚焦提升贫困对象“可持续增收能力”这一核心需求,以农村产业扶贫增收为重点,实施一村一特、一户一策、一乡多业、主业支撑、市场导向、科技引领,转变粗放扶贫模式,整合不同功能的扶贫项目,创建基于贫困对象核心需求的大扶贫格局,聚焦一点,精准发力,协同配合,实现不同扶贫功能在“点”上聚合,进而推动精准扶贫良性互动,提速升级,由消除绝对贫困向消解相对贫困转变。铜仁市碧江区于2015年率先启动和探索试点此项工作,具体做法是:围绕因病、因学、因资金缺失、发展能力不足、文化素质偏低、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差、产业发展滞后等多元化致贫因子,区委区政府按照“聚焦主业、增加收入、提升能力、各有侧重”的总体思路,统筹布局和安排各类扶贫事业,实现多元扶贫功能融合一体化。具体而言,即党建扶贫侧重扶组织,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思想扶贫侧重扶观念,唤醒农民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科技扶贫侧重扶技术,提升农民技术使用能力;教育扶贫侧重扶智力,提升农民发展才能;文化扶贫侧重扶思想,增强农民发展意识;产业扶贫侧重扶收入,增强农民发展积极性;资金扶贫侧重扶动力,提升農民自主发展实力;行业扶贫侧重扶发展,赋予农民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
(六)多层次教育扶贫一体化
立足当地教育扶贫需求,切实整合普通高校、各级职业院校、各级广播电视大学、社区教育中心、培训中心、行业协会、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以重点高校、重点专业、重点师资为抓手,以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网络构建为重点,强化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的统筹和综合利用,有机整合铜仁市教育资源,构建以重点高校和电大为龙头,中等职业学校、农业技术推广学校、民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和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村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社区市民学校和农家书屋为基础的教育网络,形成高、中、初三级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在校学生培养与短期技术培训结合,中职生培养、高职学历教育与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公办与民办兼顾,多元化、多层次、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改善区域性的教育发展困境,推动教育资源更精准地向贫困地区倾斜,探索针对贫困家庭需求的精准教育扶贫,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心理教育帮扶,充分发挥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效益上的乘数效应。 要充分注重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发挥,以农民为主体开展脱贫工作,引导农民参与到职业教育培训的整个过程当中,参与到脱贫致富的过程中,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在引导和实施的过程中,从脱贫工作的汁划、筹备,直到脱贫工作的开展及脱贫结果的评估,都必须农民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为根本依据,以保证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发挥职业教育与培训解决农民问题的有效性。
(七)多主体监管考评一体化
为不断强化扶贫效果督查监管,在财政督查、纪委督查、金融机构督查与扶贫办监管协同对扶贫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的效果进行定量考核的同时,也可以全面面向社会通过优选选择第三方机构选择,评价工作全面委托,保证评价工作的公正性和独立性,打破地方政府和农户的信息垄断权,避免信息失真。坚持择优委托,坚持科学性,在推进过程中坚持“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把握节奏,注重实效,扩大影响”的原则,重点加大对精准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等工作的监管力度,注重督查结果运用,密切监控资金流向,严防挪用和套取国家扶贫资金的现象,在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的同时,提高社会群体对绩效评价的认识和项目运行质量。通过第三方绩效评价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可以为更好地改进工作提供依据。将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列为铜仁市各级政府民生工程工作年终考核内容,将教育精准扶贫内容纳入对各级政府和党政主要领导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考核内容。教育精准扶贫实行“月报告、季督查、年考评”的工作机制和市级重点督查、县级定期巡查的督查机制,确保教育精準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再辅以抽查和倒查方式督查,对主管、分管和直接工作人员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表现作为提拔和重要岗位任职的重点考核指标,对各区县每季度脱贫攻坚工作开展评比活动,进行综合和单项指标排名,以比促学,以学促进,切实加快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进程。
[本文是2014年贵州省教育规划立项课题(2014C033)项目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的主持人是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戚敏副教授,研究方向是区域经济发展、农村社会保障。]
注释:
{1}数据来源:2016年铜仁市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铜仁市统计年鉴,2015年铜仁市统计年鉴
{2}数据来源:铜仁市扶贫办
{3}数据来源:铜扶领办〔2016〕1号文件
参考文献:
[1] 游明伦,侯长林.职业教育扶贫机制:设计框架与发展思考[J].职教论坛,2013(30):19-22.
[2] 职业教育订单培养精准扶贫大有可为[EB/OL],http://news.163.com/16/0307/10/BHI2415F00014AED.html
[3] 游俊,冷志明,丁建军.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4-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0-85
(作者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铜仁 554300)
[作者简介:戚敏(1981—),女,河南郑州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农村社会保障;游明伦(1969—),男,贵州石阡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教学工作部部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