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作为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矿难一直居高不下的现实,文中首先提出原因之一是就是我国矿工防护工具落后,缺乏专门的生产系统进行系统的研究。接下来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矿工个体防护工具的现状,以期待我们能自主创新地设计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矿工个体防护产品。
关键词:矿难;防护工具;人性化;创新
近些年我国矿难事故频频发生,年年“荣登”我国十大灾难的榜首。而美国煤炭年产量接近我国的一半,每年死亡仅30-40人,其原因之一就是美国的个体防护工具先进,在配备、使用、管理等方面比较严格。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政治、矿山开采地貌以及煤矿工人综合素质情况,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的个体防护工具体系研究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大事。
我国矿工个人防护产品还没有作为重要的生产设备系统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市场上的矿工个人装备产品主要有:矿灯、安全帽、安全靴、呼吸器、防护服、防护面罩、自救器、瓦斯检测仪等基本劳保用品,这些都是保护人身安全、防止事故发生的必备物品。目前,我国矿工个体防护工具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尽管矿工能发放一些劳保、防护用品,但大都是市场通用的劳保用品和防护产品,很少有针对矿工作业时的专业产品来防护和保护矿工个体的安全。整体来看,国内矿工个体防护产品无论从种类还是数量或者是效能方面都远远落后与国外同类产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矿工个体防护工具缺乏整体的统一性
随着政府对煤炭行业安全的重视,市场上矿工用具日渐繁多起来,头上戴的有安全帽、防尘口罩;身上穿的有防护服装(主要是防静电),腰间佩戴着自救器、气体检测仪;脚上穿着防护皮靴……,除此以外还有保障生产用到的各种手动工具等。市场上诸如以上功能的产品也日渐琳琅满目,造型、色彩、材料、功能都各具特色,但是却都普遍性的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这些产品的使用者——矿工,忽视了使用主体在特定情景下的使用环境以及使用功能。围绕在矿工身体上的诸多产品缺少在统一指导原则下使若干产品统一、协调的人性化设计因素,这样,造成尽管提供给矿工个体使用的个体防护用品数量日渐增多,但是最终的功能并没有得到提高,各种防护产品各自以自己的形态发挥着自身的功能,但是各个产品的使用环境要求又彼此不同,因此产品间存在产品功能相交、重复和产品功能交织甚至产生盲区等现象。此外,各品种的产品之间兼容性差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安全帽,就一直沿用传统的安全帽的形式和功能,从造型上看不美观,从功能上分析功能单一,这些落后因素都会影响矿工的工作情绪,导致工作热情低落,甚至会分神影响工作效率。
(2)矿工个体防护工具缺少人性化设计关怀
目前我国矿工佩戴的防护产品主要功能就是为了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即满足生产需求和工人的基本生命保障。在设计和使用的过程中忽视了矿工在阴暗、潮湿这样一种工作状态下的心理及生理因素。造成这一情况的出现并非是设计师或者企业某一方面的问题或者责任,这是一个社会综合问题。首先矿工这一群体是属于社会最底层的人群,很少受到社会的关注。在笔者调查的阜新市三个中小型煤矿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矿工均占80%以上,高中以及高中以上文化的占20%左右,其中大专或者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矿工均不足4%,有的煤矿还没有专业技术人员。以点带面,可以看到在我们国家矿业从业人员素质低,工程技术人员缺口多,此外矿工本身对于个人的防护用品也不是很关心,即便是矿上给配备了相关产品,矿工自身也是为了应付检查才随身携带的,更有相当一部分矿工跟本没有接受过培训,自救器怎么使用都不知道,笔者在调查时曾问过一些矿工关于自救器的问题,他们憨厚的笑笑:“你问问周围的这些个人,他们都谁会用?反正矿上说自救器必须领,还押了我们300元钱,到时候你背着就行,会不会用没人管,但是你要是弄丢了或是弄坏了就要把这300块钱扣掉,我们嫌背着这个东西麻烦,不背又自找麻烦,多数到井下后就把自救器撂身边儿了,有安全员来检查再戴上就行了”。这也反映了我国煤炭管理和防护工具存在的问题——监管不到位、使用过程繁琐,因此才导致矿工不愿意使用。试想,在矿难发生后矿工的心理就已经受到干扰了,那时的状态很可能会是手忙脚乱,大脑里一片空白,在这种状态下去开启结构繁琐的自救器……,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不人性的事情。我们国家的安全帽、自救器等设备在设计的时候往往只考虑技术指标,考虑在使用的时候最大功效的问题而很少考虑使用者在佩戴和使用的过程中的舒适度的问题。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往往单纯的为了设计具备某种功能的产品而设计,忽略了产品最终的使用者——矿工,这是有悖于产品设计的基本原则的。
(3)矿工个体防护产品标准老化、科技含量低、防护性能不高
我国矿工个体防护产品体系不完备,产品多年一贯制,科技含量低,款式陈旧,功能单一,材质低劣,安全系数低,个体防护产品标准,亟待充实完善,如安全带还沿用20世纪80年代的标准,那时从业人员体轻身瘦,目前普遍体重身肥,加之材质低劣,安全性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在某矿难中生还矿工吴某在回忆矿难发生后情景时说,事故发生后,他打开随身携带的井下自救器,却不好使,感觉不通气。当时井下灰尘很大,严重缺氧,他呼吸艰难。获救前的十几个小时,他完全是靠趴在一个煤水洼里挺过来的。他说:“平时没事,自救器都是密封着的,外面贴着封条,出了事打开以后,才知道这玩意是坏的[2]”
近两年来我国矿工个体防护工具产业有了新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国家安全生产大环境等的影响和诸多因素制约,发展速度并不快,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产品的科技含量太低。由于没有雄厚的资金、国际化的背景、先进的科技技术等因素的支持,在市场上失去了与国外知名品牌同类产品竞争的能力,以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我们的企业也只能是简单的模仿国外的产品,但在模仿和测绘的过程中却没有融入中国设计市场的实际,就像我们国内的山寨版手机,从外型看和大品牌的手机十分相似,可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质量问题,根本问题就在于缺乏技术含量。
国产产品在与国外产品竞争的拼杀中,或是因为品质原因,或是因为设计原因,或是因为材料工艺原因逐渐败下阵来。国外产品在进入我国煤矿市场后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如果我们的企业只是模仿国外产品,不进行自主研发设计矿工个人相关产品,并让这样的状况长期发展下去的话,未来的矿工用品市场必将完全由国外的企业占据,我们的企业我们的设计将失去这块阵地,失去话语权,更谈不上自主创新地拥有自己的矿工个人防护系统了。因此如何正确对待着眼于从科学技术方面提升我国个体防护救助工具的水平,这是我国个体防护产业发展中的一个新的亮点。
(4)矿工个体防护工具缺少民族表现元素,少有创新
我国的矿工个体防护工具产品少有创新,这是不争的事实,大多直接模仿或者抄袭国外先进企业的产品,在防护用品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也是一条发展的必经之路,可是发展到了现在,作为一个产煤第一大国,拥有世界上矿工数量最多的一个国家,我们的防护用品却仍没能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道路来,这是让人汗颜的,当然这里的因素比较复杂,比如在国内开设工业设计的各大高校,没有一家开设矿工个体防护工具设计这样的课程的,这就导致没有相应的设计人才向社会输送,学生毕业进入企业以后完全是陌生的领域,一切都要从头学习,这是人才的浪费!即便是有些劳动防护科研机构也很少从事矿工个体防护工具新产品的研发,企业基本上不具备研发能力,新产品问世很少,这些都是导致我国个体防护新产品研发工作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的客观因素。此外,多数报刊很少刊登矿用个体防护新产品的信息,一些安全科技交流会、研讨会上也极少看到矿用个体防护装备方面的交流论文,更别说获得高级别的科技鼓励,具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那就更少之甚少了。笔者在图书馆翻阅《中国个体防护装备》刊物时,里面涉及到矿用防护产品的内容显得极为可怜和寒酸。
记得诺基亚曾经生产过一款“倾慕”手机,手机造型简洁大方,功能和科技含量与其他款手机无异,华丽的仿皮质材料、雅致的蚀刻金属和透明侧条交相辉映,其最突出的地方是表面欧式图案的应用,极具民族特色,颜色也选用了与图案文化背景相符合的储石和金黄,彰显欧洲民族风味,这款手机把欧洲民族文化的元素很好的结合到了现代通讯产品设计当中,这是其他手机所没有的特点,因此一上市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欢迎。再如2010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东方之冠,在其设计理念“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指导下对传统元素进行了开创性的现代转译,选择了容易被世界理解的中国元素 “故宫红”作为建筑物的主色调,应该说中国馆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再回过头来看我国的矿用防护工具产品,缺少设计内涵,完全没有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特色,这在一个产煤和用煤大国是不应该的。
如果我们的企业长期不进行自主研发设计矿工个人相关产品,只是简单的模仿、测绘国外产品,未来的矿业用品市场必将完全由国外的企业占据,我们的企业、我们的设计应该充分的提炼民族设计符号并应用在矿工防护产品设计上,这样才能自主创新地设计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矿工个体防护产品,实现让我们引领市场而不是市场引领我们。
[参考文献]
[1]张艳平,矿工个体防护与危难救助工具协同设计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
[2]胡社荣,刘海荣.煤矿超大死亡事故及其原因雏析[J].中国矿业,2009(5)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 阜新 123000)
关键词:矿难;防护工具;人性化;创新
近些年我国矿难事故频频发生,年年“荣登”我国十大灾难的榜首。而美国煤炭年产量接近我国的一半,每年死亡仅30-40人,其原因之一就是美国的个体防护工具先进,在配备、使用、管理等方面比较严格。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政治、矿山开采地貌以及煤矿工人综合素质情况,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的个体防护工具体系研究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大事。
我国矿工个人防护产品还没有作为重要的生产设备系统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市场上的矿工个人装备产品主要有:矿灯、安全帽、安全靴、呼吸器、防护服、防护面罩、自救器、瓦斯检测仪等基本劳保用品,这些都是保护人身安全、防止事故发生的必备物品。目前,我国矿工个体防护工具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尽管矿工能发放一些劳保、防护用品,但大都是市场通用的劳保用品和防护产品,很少有针对矿工作业时的专业产品来防护和保护矿工个体的安全。整体来看,国内矿工个体防护产品无论从种类还是数量或者是效能方面都远远落后与国外同类产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矿工个体防护工具缺乏整体的统一性
随着政府对煤炭行业安全的重视,市场上矿工用具日渐繁多起来,头上戴的有安全帽、防尘口罩;身上穿的有防护服装(主要是防静电),腰间佩戴着自救器、气体检测仪;脚上穿着防护皮靴……,除此以外还有保障生产用到的各种手动工具等。市场上诸如以上功能的产品也日渐琳琅满目,造型、色彩、材料、功能都各具特色,但是却都普遍性的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这些产品的使用者——矿工,忽视了使用主体在特定情景下的使用环境以及使用功能。围绕在矿工身体上的诸多产品缺少在统一指导原则下使若干产品统一、协调的人性化设计因素,这样,造成尽管提供给矿工个体使用的个体防护用品数量日渐增多,但是最终的功能并没有得到提高,各种防护产品各自以自己的形态发挥着自身的功能,但是各个产品的使用环境要求又彼此不同,因此产品间存在产品功能相交、重复和产品功能交织甚至产生盲区等现象。此外,各品种的产品之间兼容性差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安全帽,就一直沿用传统的安全帽的形式和功能,从造型上看不美观,从功能上分析功能单一,这些落后因素都会影响矿工的工作情绪,导致工作热情低落,甚至会分神影响工作效率。
(2)矿工个体防护工具缺少人性化设计关怀
目前我国矿工佩戴的防护产品主要功能就是为了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即满足生产需求和工人的基本生命保障。在设计和使用的过程中忽视了矿工在阴暗、潮湿这样一种工作状态下的心理及生理因素。造成这一情况的出现并非是设计师或者企业某一方面的问题或者责任,这是一个社会综合问题。首先矿工这一群体是属于社会最底层的人群,很少受到社会的关注。在笔者调查的阜新市三个中小型煤矿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矿工均占80%以上,高中以及高中以上文化的占20%左右,其中大专或者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矿工均不足4%,有的煤矿还没有专业技术人员。以点带面,可以看到在我们国家矿业从业人员素质低,工程技术人员缺口多,此外矿工本身对于个人的防护用品也不是很关心,即便是矿上给配备了相关产品,矿工自身也是为了应付检查才随身携带的,更有相当一部分矿工跟本没有接受过培训,自救器怎么使用都不知道,笔者在调查时曾问过一些矿工关于自救器的问题,他们憨厚的笑笑:“你问问周围的这些个人,他们都谁会用?反正矿上说自救器必须领,还押了我们300元钱,到时候你背着就行,会不会用没人管,但是你要是弄丢了或是弄坏了就要把这300块钱扣掉,我们嫌背着这个东西麻烦,不背又自找麻烦,多数到井下后就把自救器撂身边儿了,有安全员来检查再戴上就行了”。这也反映了我国煤炭管理和防护工具存在的问题——监管不到位、使用过程繁琐,因此才导致矿工不愿意使用。试想,在矿难发生后矿工的心理就已经受到干扰了,那时的状态很可能会是手忙脚乱,大脑里一片空白,在这种状态下去开启结构繁琐的自救器……,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不人性的事情。我们国家的安全帽、自救器等设备在设计的时候往往只考虑技术指标,考虑在使用的时候最大功效的问题而很少考虑使用者在佩戴和使用的过程中的舒适度的问题。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往往单纯的为了设计具备某种功能的产品而设计,忽略了产品最终的使用者——矿工,这是有悖于产品设计的基本原则的。
(3)矿工个体防护产品标准老化、科技含量低、防护性能不高
我国矿工个体防护产品体系不完备,产品多年一贯制,科技含量低,款式陈旧,功能单一,材质低劣,安全系数低,个体防护产品标准,亟待充实完善,如安全带还沿用20世纪80年代的标准,那时从业人员体轻身瘦,目前普遍体重身肥,加之材质低劣,安全性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在某矿难中生还矿工吴某在回忆矿难发生后情景时说,事故发生后,他打开随身携带的井下自救器,却不好使,感觉不通气。当时井下灰尘很大,严重缺氧,他呼吸艰难。获救前的十几个小时,他完全是靠趴在一个煤水洼里挺过来的。他说:“平时没事,自救器都是密封着的,外面贴着封条,出了事打开以后,才知道这玩意是坏的[2]”
近两年来我国矿工个体防护工具产业有了新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国家安全生产大环境等的影响和诸多因素制约,发展速度并不快,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产品的科技含量太低。由于没有雄厚的资金、国际化的背景、先进的科技技术等因素的支持,在市场上失去了与国外知名品牌同类产品竞争的能力,以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我们的企业也只能是简单的模仿国外的产品,但在模仿和测绘的过程中却没有融入中国设计市场的实际,就像我们国内的山寨版手机,从外型看和大品牌的手机十分相似,可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质量问题,根本问题就在于缺乏技术含量。
国产产品在与国外产品竞争的拼杀中,或是因为品质原因,或是因为设计原因,或是因为材料工艺原因逐渐败下阵来。国外产品在进入我国煤矿市场后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如果我们的企业只是模仿国外产品,不进行自主研发设计矿工个人相关产品,并让这样的状况长期发展下去的话,未来的矿工用品市场必将完全由国外的企业占据,我们的企业我们的设计将失去这块阵地,失去话语权,更谈不上自主创新地拥有自己的矿工个人防护系统了。因此如何正确对待着眼于从科学技术方面提升我国个体防护救助工具的水平,这是我国个体防护产业发展中的一个新的亮点。
(4)矿工个体防护工具缺少民族表现元素,少有创新
我国的矿工个体防护工具产品少有创新,这是不争的事实,大多直接模仿或者抄袭国外先进企业的产品,在防护用品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也是一条发展的必经之路,可是发展到了现在,作为一个产煤第一大国,拥有世界上矿工数量最多的一个国家,我们的防护用品却仍没能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道路来,这是让人汗颜的,当然这里的因素比较复杂,比如在国内开设工业设计的各大高校,没有一家开设矿工个体防护工具设计这样的课程的,这就导致没有相应的设计人才向社会输送,学生毕业进入企业以后完全是陌生的领域,一切都要从头学习,这是人才的浪费!即便是有些劳动防护科研机构也很少从事矿工个体防护工具新产品的研发,企业基本上不具备研发能力,新产品问世很少,这些都是导致我国个体防护新产品研发工作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的客观因素。此外,多数报刊很少刊登矿用个体防护新产品的信息,一些安全科技交流会、研讨会上也极少看到矿用个体防护装备方面的交流论文,更别说获得高级别的科技鼓励,具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那就更少之甚少了。笔者在图书馆翻阅《中国个体防护装备》刊物时,里面涉及到矿用防护产品的内容显得极为可怜和寒酸。
记得诺基亚曾经生产过一款“倾慕”手机,手机造型简洁大方,功能和科技含量与其他款手机无异,华丽的仿皮质材料、雅致的蚀刻金属和透明侧条交相辉映,其最突出的地方是表面欧式图案的应用,极具民族特色,颜色也选用了与图案文化背景相符合的储石和金黄,彰显欧洲民族风味,这款手机把欧洲民族文化的元素很好的结合到了现代通讯产品设计当中,这是其他手机所没有的特点,因此一上市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欢迎。再如2010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东方之冠,在其设计理念“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指导下对传统元素进行了开创性的现代转译,选择了容易被世界理解的中国元素 “故宫红”作为建筑物的主色调,应该说中国馆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再回过头来看我国的矿用防护工具产品,缺少设计内涵,完全没有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特色,这在一个产煤和用煤大国是不应该的。
如果我们的企业长期不进行自主研发设计矿工个人相关产品,只是简单的模仿、测绘国外产品,未来的矿业用品市场必将完全由国外的企业占据,我们的企业、我们的设计应该充分的提炼民族设计符号并应用在矿工防护产品设计上,这样才能自主创新地设计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矿工个体防护产品,实现让我们引领市场而不是市场引领我们。
[参考文献]
[1]张艳平,矿工个体防护与危难救助工具协同设计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
[2]胡社荣,刘海荣.煤矿超大死亡事故及其原因雏析[J].中国矿业,2009(5)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 阜新 1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