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式”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n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观念、方式在不断地发生着新变化,中小学教育科研也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局面,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和教育反思等研究方法和成果表达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教师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笔,讲述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涯,生成了中小学教育科研所特有的“行走式”风景。
  
  教育日志——记录“行走”中的精彩瞬间
  
  教育日志也称教学日志、研究日志、工作日志或教师日志,是教师对自己日常的教育生活事件的记录,是教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自由写作,没有必须遵守的规范。教师在把真实的生活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记载的时候,也就是在梳理着自身的行为,有意识地表达自己,教师的认知方式与情感的洞察力等也会不断增强。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日志既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成果表达方式。
  教师和学生之间特定的关系决定了师生间有着太多的情感故事,有着太多的心灵接触,有着太多的难忘的瞬间……只要教师愿意拿起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下教育教学实践中属于自己的“此时此地”的情境(包括背景材料和有价值的细节、片段、事件),不管将来成功与否,都会留下一份珍贵的研究资料,也能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提供可参考的依据。中央教科所袁振国所长就认为,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最有效的科研方法就是记教育日记,也可以是周记、月记,但主要是要有记录,把想到的问题记录下来,这就是科研的起点。
  很多教育家的成功之路就是从记教育日志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从成为教师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写教育日记,一写就是32年。他认为:“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如果有高超技巧的、有创造性的教师,在结束他的一生时,把自己在长年劳动和探索中所体会到的一切都带进了坟墓,那会损失多少珍贵的财富啊!我但愿把许多本教师日记搜集起来,保存在教育博物馆和科研机构里,当做无价之宝。”正是这几十年的教育日记,使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被后人称为“活的教育学”、“教育的百科全书”。
  由此可见,坚持写教育日记能让教师学会思考,萌发自己的教育见解,教育观念,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实现从“教书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教育叙事——讲述“行走”中的真实故事
  
  教育叙事就是叙述教育故事,展现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行为。对于教师本人而言,它是彰显教师知识,分享教师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教育研究而言,它是一种真正的原创。
  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具有叙事的能力。许多教师擅长叙述故事,善于绘声绘色地描述课堂中所发生的事情。在平时工作中,教师互相之间也常常以讲述事情的方式进行交流。可以说,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教学故事,写出自己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这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做也都会做的事。但写作教育叙事时,须放弃大段理论观点的阐述,代之以真情实感的流露。教师要从自身解惑的需要着眼,拥有自我改变、自我超越与自我实现的内在驱力,逐渐摆脱“已成的我”;要从个体的存在关怀入手,通过事实反思与思想提升,追寻乐而忘返、陶然自得的“高峰体验”,使自身的焦虑得以缓解,职业倦怠得以克服,自信心得以提高,难以释怀的情绪得以释放。一部好的教育叙事,不仅是教师自身心路历程的真实反映,同时也是其他教师借以反思自身的基础和对照学习的镜子。
  由于教育叙事直接指向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教师在进行叙事研究时,就会把自己摆进去,聚焦自己在特定教学情境的经历和体验,描述自己教学生活中的实际遭遇、困惑和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抒写自己的感悟。这是对自己生存和发展意义的不断叩问与探索。因此,教育叙事不仅能够让教师的教育生活富有意义,更有助于教师走上幸福的生活。
  教育叙事作为行动研究、质的研究的重要介质,在当前教育教学实践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所认同。同时,作为一种新的科研范式,教育叙事必将走进教师教育领地。
  
  教育案例——共享“行走”中的个体智慧
  
  教育案例是教坛新概念。教师把教育教学中发生的典型事件记录下来,加上反思和感悟,就是一则教育案例。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的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是融记叙、说明、议论于一体的新型文体。
  每一位教师在其教育教学生涯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比如,你可能会面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可能会面对一些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你的学生中,有些人某门或某些学科成绩较好,而其他学科却显得薄弱,还有的认知与情感发展不均衡。你可能会在课内外教学组织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难题;可能在与同事和学校管理者交往中有时会应对自如,有时会束手无策。诸如此类的事件,实际上都可以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成为大家共同探讨的对象。可以说,教育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也非常适合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来写作。
  教育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过分偏重教育原理(原则、观念),难免空泛;过分依赖教学经验(技能技巧),易致盲目。以案例为基础的探讨恰好可以弥补这两者的缺失。教育案例分析的是在真实教学情境下,面对不确定的、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教师所作的决策判断或困惑分析,从而促进教师反思,增长教育的智慧。阅读教育案例时,教师能够得到更多来源于同事的帮助。正如一位教师所说:“教育案例,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充满智慧,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教育反思——激活“行走”中的成长动力
  
  教育反思指的是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的批判性思考。它不同于日志、叙事的一般记录和白描,也不像案例,有明确的问题发现、分析、解决线索,而是在记录教育事实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思考和批判。教育反思不仅仅被视为一种批判性思维活动,还进一步强调教育反思的文本化。也就是说,教育反思可视为一种写作的文体,它把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和评判活动记录下来,成为促进教师成长的一种科研范式。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教育反思虽然始于某一现象或问题,但并不意味着只是就事论事。它要求教师以研究主体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不能一味地认同他人的观点和认识,要彻底摆脱指令性课程范式下作为课程依附者和消极执行者的被动角色。同时,作为研究的教育反思,具有持续性、不间断性、批判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它让教师在实践中能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使教师批判和研究的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反思,教师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升自己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术型”和“创造型”角色的转换。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对日后的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 反思=成长”。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不断的教育反思,教育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在不断的反思中,教师会不断地发现问题,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与时俱进。教育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育智慧,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途径。古语说,“飞瀑之下,必有深潭”,这“深潭”是“飞瀑”常年累月冲击而成的。教师持之以恒的教育反思宛如源源不断的“飞瀑”,必能造就教师高超的教育艺术、丰硕的教育成果之“深潭”。
其他文献
多年来,我一直不断追问,办学如何让人的生命通过教育更富有价值和内涵,让每一个学习者获得生命的幸福感,让我们的学生和教职工们都富有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激情与活力?为此,在“以人为本”的科学思想和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在创建学习型学校的过程中,我走过了“生命价值教育”的探索之路,提出“为师生创造生命价值而服务”的办学理念。    一、“为师生创造生命价值而服务”内涵    生命价值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
记住王寅是在《书城》的扉页上,那些似乎不经意的摄影作品,配上简约的解说文字,瞬间惊艳。于是,这本书摆在案头。  这是一本当代艺术家的访谈。这当然不只是一本访谈,那些问与答之间密不透风的美的交锋,在我眼中幻化成一节又一节挖掘人性的人生课堂。  如关于台湾艺术家蒋勳的访问。  王寅:你每年大概要作300次讲座,很多像今天这样公益性、普及性的讲座,我也注意到下面有些学生在打瞌睡……你觉得还有必要和他们这
编者按:从某种程度来讲,教师的成长亦如蝶的破茧而出,之前总要经历漫长而艰难的蛹化。可人们常常惊叹于他们的光彩,却看不到他们的挣扎。所以,我们剪开这一扇小窗。窗口很小,只希望读者能见微知著,借助窗口的点点光亮,推测优秀教师的蜕变。    作者情况:邢晓燕,199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教龄11年:其中任初中生物课教学7年,任高中生物课教学4年。曾任学校《实施科学课程与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研究》课题
【摘要】教无定法,在初中思品课中引入活动的方式对提高教学效果是一种重要的措施。活动设计的方案选择有许多,真正能成为高级活动的方式具有三个基本点,分别是任何教育都是通过自我教育来实现的,平等和尊重是发自内心的行为,活动事件的真实性和生活性。从三个基本点出发的初中思品课活动,一般都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关键词】高级活动;自我教育;平等和尊重;真实性;生活性  初中思品课是一门专门育人的课程,它只
周勇的《大师的教书生活》出版于2008年4月,能在第一时间先睹为快,多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金洪芹编辑的推荐,这里深表谢意。  其实,对周勇民国教师的研究,曾在其主持的“民国教师”栏目中已有一定的了解,当时曾深被其平实、蕴藉、直透心灵的叙事风格所吸引。同时也因为有了“民国教师”的了解,之后,就常常到周勇的“菁菁斋”中一坐,成为其看客之一,由此也益发艳羡其刨“故纸堆”的勤奋、真诚与自得其乐。因
语文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专业发展中遇到许多困惑,并存在一定的专业发展误区。笔者基于一所学校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该校的语文教师专业引领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对不同层面的专业引领者的需求,并对该校语文教师存在的误区进行了分析,试图通过此个案研究揭示出小学语文教师这一群体专业引领的有效途径。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我国基础教育倡导校本研究,专业引领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视,“泛学科”
内容提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学德育的实效性需要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与整合利用,而物质课程资源的有限性又使得课程人力资源的整合利用被提上日程。生活化和实践性是中学德育课程的核心特质,如何从课程人力资源的现状出发,以课程发展的视野,重新审视今天德育工作中资源与实效之间的关系,是德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时代命题。从社区的角度分析,创设学校与社区的对话机制、互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是实现
北京钟鼓楼附近一条幽静的小巷中,有一所全国闻名的德育特色校——北京雷锋小学。教学楼外墙上,雷锋叔叔的笑脸迎接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这里学习知识、陶冶品行,又目送着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学校原名西城区双寺小学,自1973年开展学雷锋教育,1990年北京市政府、市教育局(市教委)正式命名为北京雷锋小学,成为全国第一所雷锋生前没有来过却以“雷锋”作为校名的学校。  自命名为北京雷锋小学以来,学校在深入挖
活动的提出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他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个民族的精神需要代代相传,教育承载着传承民族精神文化的历史使命。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文化资源
一、教育目的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理解奥林匹克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知识与技能:了解与奥运会有关的知识,包括奥运会历史、奥运会吉祥物、奥运会运动项目常识、奥运会赛场礼仪等内容。   3.过程与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答题,提高竞争意识,增强团队精神。      二、教学目标   通过观看伦敦、巴黎、马德里、莫斯科、纽约等城市申办2012年夏季奥运会的宣传片,提高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