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从某种程度来讲,教师的成长亦如蝶的破茧而出,之前总要经历漫长而艰难的蛹化。可人们常常惊叹于他们的光彩,却看不到他们的挣扎。所以,我们剪开这一扇小窗。窗口很小,只希望读者能见微知著,借助窗口的点点光亮,推测优秀教师的蜕变。
作者情况:邢晓燕,199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教龄11年:其中任初中生物课教学7年,任高中生物课教学4年。曾任学校《实施科学课程与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研究》课题组组长。
2003年9月,我加入了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的《面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组。从此,大学教授和研究生走进我的课堂,帮助我研究和分析课堂教学问题,给我理论的指导和改进建议。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一步步提高着自己的专业水平。
第一步:学习反思
《光合作用的发现》是我参加课题组后上的第一节研究课。课后,王教授问了我三个问题:“这节课你最满意的是什么地方?最不满意的是什么地方?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打算?”我有些不知所措。说实话,当时我自己对这节课很满意,但具体哪些地方满意,我也说不清楚。王教授又问我是不是在课下做反思,我说:“找不到时间做,也不太会做。”教授给了我指导:“先尝试着做一些简单的反思,比如反思一下我刚才问你的那三个问题。”
一个星期过去,王教授又带着研究小组来了,原来他们使用S-T分析法和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法,对这节课中师生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诊断性评价结果是:课堂属于训练模式,教师主要通过提问让学生参与学习,这样从表现上看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了,但是实际上学生更多的时候还是处于被动的地位。之后,研究小组给我建议:设计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置多种师生、生生互动模式,改善师生之间的交互行为。这引发了我的进一步思考:如何在一节课中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再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观点来发展教学,从而充分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呢?
第二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
临近期末,课题研究小组又听了我的一节课,课题是《种子萌发的条件》,这是一节实验设计方面的活动课,也是我以前上过的一节很满意的公开课。
课后,研究小组给了我这样的信息:由于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指导,课堂上出现了比较混乱的场面,如8人一组的规模过大,小组出现了分层的现象;部分学生游离在小组之外,没有参与活动;小组内出现了“冲突”,小组成员不会削减冲突,而是以少数服从多数作为决策。而教师在课堂上关注更多的是学生汇报的结果中精彩的部分,并没有去留意每个学生学习的状态。我这才知道,原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很多技巧呢!于是,我开始主动向王教授咨询:如何进行合理的监控和指导,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针对这一问题,王陆教授给我们课题组的成员作了一次题为“几种典型的合作学习模式”的培训,内容包括合作学习概念;合作学习的几种典型模式;开展典型合作学习的关键;对合作学习的反思等相关理论。这使我明白,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时,必须对小组的结构进行设计,并注意结构中地位、角色、规范和权威四要素的关系。
第三步:思考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
2004年4月,香港德贞女子中学师生来京访问,王教授要求我做一节关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课例,我欣然接受。设计这节课时,我应用合作学习的理论,注意学习小组的结构关系以及对学生的指导。课后,研究小组对这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也提出了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但是怎样评价合作学习活动,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在研讨了几种评价方案之后,王教授推荐了课题组成员最新的研究成果——小组学习活动设计与评价方式应用。于是,我开始带着问题去读了这本书,小组学习的评价方式在我脑海里渐渐清晰起来了。
第四步:尝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
2004年5月,课题组给实验学校免费提供了《Discovery探知学堂》学习软件,其中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尤其是一些活动的设计,十分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所以,我就应用这一软件进行了一次网络条件下的合作探究学习实践。教学过程是:学生通过观看Discovery探知学堂中鸟类的影片找出感兴趣的问题,确定探究主题;然后组成兴趣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之后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并且填写一份教师自制的评价量表。课下再根据学生的组内同伴互评、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给出每个学生的成绩。这个成绩不仅能体现出学习小组的整体表现,还关注了每位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这种评价方式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首都师范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时,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对这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邢老师将优秀资源有效地引入到了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对加强学生的信息收集加工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五步:尝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一节高中二年级的生物课。在设计上我大胆地调整了教材知识的顺序,以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切入点(复习基因分离定律和减数分裂,模拟减数分裂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减数分裂过程中,两对等位基因怎样分配),并进行深入探究,做出合理假设,再进行实验验证,最后总结得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探究,我巧妙地设计了一种磁性模型,使学生可以动手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分离,在基因分离定律的基础上建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教学一直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进行,没有教师的大段讲解,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指导者。
但是,课后通过Flanders互动分析,发觉课堂沉寂比率高达33.7%。原因是这节课虽然给了学生很多思考的时间,但是由于这部分内容相对较难,学生总是处于思考中,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思路,大多数学生也没有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而只有让学生把思维活动及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教师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从而调整和发展课程,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一年后,我利用互动式电子白板和网络重新改进了这节课,利用互动式电子白板让学生动手模拟基因分离过程,并对信息进行即时的保存,使之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通过网络展示各小组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及进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始终处在互动之中,学生热情高涨而又井然有序,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从事意义建构的过程。
苏州电教馆的金陵馆长听了这节课后在Blog中这样写道:“这堂课给了我这样的印象:学生在互动式电子白板和网络中从事着紧张、微笑着的意义建构。课堂气氛并不‘闹猛’,但学生却真的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从事着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探究。”
特级教师王能智老师说过,优秀教师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胜任教学阶段,教学研究阶段,研究教学阶段。我非常幸运,在初步实现了胜任教学的目标后,得到了来自大学教授的指导,他们帮助我进行教学反思,又利用技术对课堂教学进行量化分析,这些都成为我不断进步的推动力。在他们的指导和推动下,我通过认真而系统的教学反思,从教学事件中发现问题,再通过理论学习,集体研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顺利进入教师成长的第三个阶段——研究教学阶段。我从2004年开始担任学校科学课课题组组长,与学校理化生地四个学科的老师共同进行实施科学课程,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研究,我们的多节科学课被国家基础资源库收录;我们多次做市级研究课,与香港、保定等地区教师进行交流;我们多次到广州、山西等地进行科学课的教材培训……
回顾两年来的课题研究,我深深感到: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出发点和基础;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专家引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力引擎。
(作者单位:北京市京源学校)
编辑 付江泓
作者情况:邢晓燕,199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教龄11年:其中任初中生物课教学7年,任高中生物课教学4年。曾任学校《实施科学课程与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研究》课题组组长。
2003年9月,我加入了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的《面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组。从此,大学教授和研究生走进我的课堂,帮助我研究和分析课堂教学问题,给我理论的指导和改进建议。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一步步提高着自己的专业水平。
第一步:学习反思
《光合作用的发现》是我参加课题组后上的第一节研究课。课后,王教授问了我三个问题:“这节课你最满意的是什么地方?最不满意的是什么地方?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打算?”我有些不知所措。说实话,当时我自己对这节课很满意,但具体哪些地方满意,我也说不清楚。王教授又问我是不是在课下做反思,我说:“找不到时间做,也不太会做。”教授给了我指导:“先尝试着做一些简单的反思,比如反思一下我刚才问你的那三个问题。”
一个星期过去,王教授又带着研究小组来了,原来他们使用S-T分析法和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法,对这节课中师生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诊断性评价结果是:课堂属于训练模式,教师主要通过提问让学生参与学习,这样从表现上看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了,但是实际上学生更多的时候还是处于被动的地位。之后,研究小组给我建议:设计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置多种师生、生生互动模式,改善师生之间的交互行为。这引发了我的进一步思考:如何在一节课中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再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观点来发展教学,从而充分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呢?
第二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
临近期末,课题研究小组又听了我的一节课,课题是《种子萌发的条件》,这是一节实验设计方面的活动课,也是我以前上过的一节很满意的公开课。
课后,研究小组给了我这样的信息:由于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指导,课堂上出现了比较混乱的场面,如8人一组的规模过大,小组出现了分层的现象;部分学生游离在小组之外,没有参与活动;小组内出现了“冲突”,小组成员不会削减冲突,而是以少数服从多数作为决策。而教师在课堂上关注更多的是学生汇报的结果中精彩的部分,并没有去留意每个学生学习的状态。我这才知道,原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很多技巧呢!于是,我开始主动向王教授咨询:如何进行合理的监控和指导,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针对这一问题,王陆教授给我们课题组的成员作了一次题为“几种典型的合作学习模式”的培训,内容包括合作学习概念;合作学习的几种典型模式;开展典型合作学习的关键;对合作学习的反思等相关理论。这使我明白,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时,必须对小组的结构进行设计,并注意结构中地位、角色、规范和权威四要素的关系。
第三步:思考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
2004年4月,香港德贞女子中学师生来京访问,王教授要求我做一节关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课例,我欣然接受。设计这节课时,我应用合作学习的理论,注意学习小组的结构关系以及对学生的指导。课后,研究小组对这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也提出了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但是怎样评价合作学习活动,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在研讨了几种评价方案之后,王教授推荐了课题组成员最新的研究成果——小组学习活动设计与评价方式应用。于是,我开始带着问题去读了这本书,小组学习的评价方式在我脑海里渐渐清晰起来了。
第四步:尝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
2004年5月,课题组给实验学校免费提供了《Discovery探知学堂》学习软件,其中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尤其是一些活动的设计,十分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所以,我就应用这一软件进行了一次网络条件下的合作探究学习实践。教学过程是:学生通过观看Discovery探知学堂中鸟类的影片找出感兴趣的问题,确定探究主题;然后组成兴趣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之后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并且填写一份教师自制的评价量表。课下再根据学生的组内同伴互评、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给出每个学生的成绩。这个成绩不仅能体现出学习小组的整体表现,还关注了每位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这种评价方式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首都师范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时,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对这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邢老师将优秀资源有效地引入到了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对加强学生的信息收集加工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五步:尝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一节高中二年级的生物课。在设计上我大胆地调整了教材知识的顺序,以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切入点(复习基因分离定律和减数分裂,模拟减数分裂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减数分裂过程中,两对等位基因怎样分配),并进行深入探究,做出合理假设,再进行实验验证,最后总结得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探究,我巧妙地设计了一种磁性模型,使学生可以动手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分离,在基因分离定律的基础上建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教学一直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进行,没有教师的大段讲解,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指导者。
但是,课后通过Flanders互动分析,发觉课堂沉寂比率高达33.7%。原因是这节课虽然给了学生很多思考的时间,但是由于这部分内容相对较难,学生总是处于思考中,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思路,大多数学生也没有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而只有让学生把思维活动及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教师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从而调整和发展课程,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一年后,我利用互动式电子白板和网络重新改进了这节课,利用互动式电子白板让学生动手模拟基因分离过程,并对信息进行即时的保存,使之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通过网络展示各小组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及进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始终处在互动之中,学生热情高涨而又井然有序,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从事意义建构的过程。
苏州电教馆的金陵馆长听了这节课后在Blog中这样写道:“这堂课给了我这样的印象:学生在互动式电子白板和网络中从事着紧张、微笑着的意义建构。课堂气氛并不‘闹猛’,但学生却真的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从事着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探究。”
特级教师王能智老师说过,优秀教师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胜任教学阶段,教学研究阶段,研究教学阶段。我非常幸运,在初步实现了胜任教学的目标后,得到了来自大学教授的指导,他们帮助我进行教学反思,又利用技术对课堂教学进行量化分析,这些都成为我不断进步的推动力。在他们的指导和推动下,我通过认真而系统的教学反思,从教学事件中发现问题,再通过理论学习,集体研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顺利进入教师成长的第三个阶段——研究教学阶段。我从2004年开始担任学校科学课课题组组长,与学校理化生地四个学科的老师共同进行实施科学课程,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研究,我们的多节科学课被国家基础资源库收录;我们多次做市级研究课,与香港、保定等地区教师进行交流;我们多次到广州、山西等地进行科学课的教材培训……
回顾两年来的课题研究,我深深感到: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出发点和基础;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专家引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力引擎。
(作者单位:北京市京源学校)
编辑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