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运用语言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mz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我们都认为:词语,只有理解了,才能用。这句话没错,如果连词语的意思都不理解,何谈运用。可是,理解了,学生一定会用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教师还没有教如何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课堂充斥了“理解”,但对如何“运用”却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地在课末做一下点缀,甚至根本没有。而在课后的各种检测题中,要求学生运用的题目却屡见不鲜。这样的教学,怎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学生是在自主摸索中形成自己的语用能力的。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的观点是在运用中学习运用。下面,以词语的运用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趁热打铁,即学即用
  案例:
  稻田里的毛毛雨下个不停。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不一会儿,杂草纷纷倒了下去。(《小稻秧脱险记》)
  在这里,“有气无力”这个词与上文出现“气势汹汹”“不由分说”“一拥而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生动活泼,使人仿佛看到杂草歪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这样的词,有必要让学生不仅理解,更能使用。在理解了这段话后,我及时出示了以下两段话,引导学生填空:
  小明的妈妈生病了,躺在床上。该吃晚饭了,她有气无力地对小明说:“ ”
  400米跑终于结束了。我有气无力地对前来搀扶我的同学说:“ ”
  这样的填空,不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有气无力”,更让“有气无力”这个词与生活相连,刻上了生活的印迹。相信,当学生遇到相似情境时,“有气无力”这个词会脱口而出。
  即学即用,并不会花多少时间,也不必担心影响教学的整体性,却很好地让学生有了一次实践的机会。同时,正因为是即学即用,因此不求词义的全面、运用方式的多样,只在某一点能适当地运用就可以了。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突破。
  二、一课一词,扎实指导
  一课一得,是底数。一课一词,也是底数。现在的课,特别是公开课,已经很少看到指导造句了。虽然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有造句练习,但这些练习都是作为作业布置的,在课上鲜有指导。批阅学生的造句,教师往往只关注句子是否完整、是否有错别字、标点是否正确,到底这个句子的质量如何,却往往忽视。究其原因,主要是考虑考试时不扣分。这是一种短视行为,并没有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出发思考造句的功能。
  与上面的即学即用不同,一课选一两个词进行指导,必须耐心细致、面向全体、扎实有效,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牢固掌握这个词的运用,并举一反三,获得运用的规律,提高语文能力。我十分欣赏于永正老师对造句的指导。从他的指导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指导的基本策略。
  1.熟读,理解例句。每一次在课末进入造句环节时,于老师总是先出示文中例句,再次熟读,了解词语在文中的位置和意思。
  2.仿说,发现规律。在指导“寻找”(《狐假虎威》)一词造句时,于老师以原句“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为例子,指导学生口述“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个猎人……”和“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小鹿……”,让学生接着说下去。这两句话与原句在形式上相同,学生能较容易地续说。在学生说的过程中,于老师适时引导:“除了寻找食物,还可以寻找什么?”“它找到了吗?请接着往下说。”这样的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了“寻找”一词的运用规律。
  3.变式,活学活用。还是以“寻找”为例。如果仅是指导到上面一步,我想,学生的造句虽然在内容上会有些不同,但形式会雷同,把孩子教死了。于老师深谙其理,即时表演,作出寻找橡皮的样子,边找边说:“我的橡皮怎么不翼而飞了?”然后,请学生根据眼前的情境,用“寻找”说一句话。这样,不同的句式如清泉般从学生口中汩汩而出。
  汉字的多义现象普遍存在。在进行造句指导时,也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做充分地考虑,同时,一定要有语境。如果只是一句“下面请同学们用××词造句”,既不负责任,更无益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前后勾连,反复实践
  教师在指导如何运用新词时,眼里不仅要有这个词所在的句段和课文,还要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在曾经的语境中运用;反过来,已经积累的词语也可以在新学的课文中进一步加以运用。能在不同的课文语境中运用,比刻意创设的情境更能增强学生的运用意识,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例如,对《雾凇》一课中“情不自禁”一词的运用,我是这样操作的。
  1.将最后一节熟读成诵。
  2.教师引导在本课的第二节中运用:当夜幕降临时,看到眼前的雾气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时,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当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时,人们又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
  3.引导学生联系之前学过的课文,继续强化对“情不自禁”的运用:当人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说、做。比如,在《咏华山》中,当小寇准登上华山,看到壮丽的华山美景时,就情不自禁地吟诵……;在《桂花雨》中,当桂花香与檀香交融在一起,父亲就情不自禁地诗兴大发,即时口占一绝……;在《珍珠鸟》中,当作者看着趴在肩头熟睡的小珍珠鸟时,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呼唤……
  4.再次诵读《雾凇》最后一节。
  四、回归生活,师生互动
  学到的词语,最终是要走向生活的。学生能在生活中善于运用这些学到的词句,才真正显示学习语文的作用。时常有家长说:学了那么多课文,也背了很多,怎么也不见我孩子用?虽然我们会解释,语文学习不是“工业”,而是“农业”,一时半会儿是看不出来的,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才会有质变。但是,学过的词句,一点都不用或很少用,的确值得我们反思。在教学中,除了常规的运用练习之外,我更注重在生活中的随机运用。比如,看到雨后的天空,我会让学生感受“一碧如洗”(《北大荒的秋天》)的景象;教室门前的石榴树开花了,我会让孩子观察想象,体会什么是“活泼的小喇叭”(《石榴》);如果上课有人在悄悄讲话,我会让学生用“窃窃私语”(《海底世界》)描述眼前的情景……
  学习《掌声》一文时,正好有一位学生开小差而被叫起回答问题,“犹豫”、“慢吞吞”就这么形象地展现在眼前;之后,由于专心听讲,好几个问题都被他精彩地回答了,我及时让学生给予“热烈”、“持久”、“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位乖巧的学生在掌声的激励下,竟然也像文中的小英一样“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后来,我让这位学生将本节课的经历写下来。一篇同题作文《掌声》就这样产生,课文中的许多词语都在文中得到了适当的运用。
  作为教师,我也不端着教师的架子,时时让学生关注我的表现,用学过的词语作简要地描述:听到好消息,“喜滋滋”“乐呵呵”(《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不高兴时,“一声不吭”(《军神》);坐着,腰板“挺拔”(《北大荒的秋天》);走起路来,“一摇一晃”(《掌声》)……
  回归生活,师生互动,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学到的词语不是冷冷地躺在书本中的,而是应该让它们跳出书本,和自己、和生活融为一体,形成强烈的学以致用的意识。教师有教“用”的意识,学生有学“用”的意识,何愁学生语文能力不提高?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传统文化中,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教材,具有其他文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诗歌讲究押韵,追求语言的音乐美,因而吟诵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能使人产生情的共鸣;诗歌较注重画面的显现,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能给人美的享受;诗歌语言凝炼,蕴含深义,能让人获得理的启迪。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古诗文却很难走进学生心田。究其原因,其难有三:1、写作时代久远,与学生阅历和生活经验落差较大;2、语言凝练,思维跳跃,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在课堂上,我们却常常遭遇这样的尴尬:小组交流轰轰烈烈,全班交流则静默一片……是孩子们交流的欲望被遏制了?是他们课前的预习、先前的讨论不够充分?还是我们追求的自主学习无形之中已经让我们对孩子放任自流了?怎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让自主学习更给力,从而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呢?  一、有效引领,唤醒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  预习作为课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一直认为,指导写作是一个艰难的教学过程;批改作文,是一项浩大的修改工程。最令人头疼的是在批改作文时遭遇习作千篇一律的境况。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文章千人一面之态,如荒原野草又逢春,迅速蔓延。造成学生作文雷同的根本原因就是范文。我曾禁止学生模仿范文,可总是屡禁不止。  这一现象让我深思:学生的习作为何总受范文的左右?虽然明令禁止,为何总不奏效?看来,一味禁止是行不通的,况且苏教版语文
一、“温热有隙效应”,机智地对待建构式生态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案例一:记得一位学生在一篇《我的梦想是……》命题作文中写道:爸爸出差去外地了,他临走时对我说,儿子,你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做个科学家。妈妈却对我说,你要当个警察,这样谁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更不想当警察。我的理想是变成神奇无比的腰带,永远拴在妈妈的腰上。因为妈妈很孤单,很胆小,所以我想永远陪着她……  建构式生态课堂,是现下教师所追求的
设计理念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本文想象极为丰富,语言极为优美,带领我们访问“山里的朋友”,讓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教学本文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的感受。让我们带
长久以来,在作文批改这个环节上,有不少老师觉得很无奈。他们付出了汗水,但学生的作文水平却得不到提高。这份无奈难道无法消解吗?为了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习作水平,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坚持“三步走”的作文批改法,即:学生互批—教师赏批—学生自批。这种作文批改法就像三部和奏曲,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还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习作的有效性。  一、前奏曲——学生互相批改,以悟写作之道  学生的作文水平往往
设计小学语文作业,须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揣测编者的出发点,抓住小学生喜新厌旧的作业心理,重视作业选择的层次性、启发性、趣味性、针对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为出发点,在作业内容上也遵循“确保基础,激发兴趣,发展个性,加强特长”的设计原则。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内容,以“少而精”为准则,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作业训练的效果。  一、作业设计有趣味,有吸引力  兴趣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第五册开始,每册安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对这个教学内容,笔者甚感困惑——综合性学习能否与课文课后作业等同,学生已经形成了课后作业只要阅读课文就可独立完成的思维定式,因此,综合性学习这项内容能否像布置课后作业那样,让学生直接当成课外作业回家完成,第二天在班上交流一下而已。长期如此,学生肯定会对综合性学习失去兴趣,综合性学习的功能完全丧失。如何让全体学生能真正自觉地、不折不扣地完成学
古语有云:学贵有疑。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断探究,才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汲取新鲜知识,增长才干,使学生的基本素养得到长足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必须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质疑探究。  一、预设文本情境,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习的过程,只有在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后,预期的学习效果才会达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我尝试、发现、探究、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业面批语言也是教师与学生直接对话、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积极认真作业的态度,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的面批语言来维持。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善于分析,敏锐地捕捉学生作业中的各种信息,对学生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因此,教师除了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外,也要精心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激发学生作业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体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