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歌谣 唯美的爱情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MM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情境导入
  课前播放王菲演唱的唯美爱情歌曲《传奇》。
  师: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
  王菲演唱的《传奇》,是对唯美爱情的歌唱。唯美的爱情从远古走来,唯美的爱情从《关雎》起源。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学课堂,走进《诗经》,走进远古的歌谣、唯美的爱情诗篇《关雎》。
  (板书课题:远古的歌谣、唯美的爱情、关雎。)
  师:这就是我们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来读一下:
  众生:学习目标
  1、一咏三叹读《关雎》
  2、诗情画意绘《关雎》
  (屏幕展示,生齐读。)
  二、一咏三叹读《关雎》
  师:著名大词人苏轼说过:三分诗,七分读,一并十分。如何读出美感、读出情趣、读出意境,这也是我们的诵读目标。首先倾听名家的诵读。
  师:一首《关雎》的经典朗读、名家演唱让我们如痴如醉,心潮澎湃,好像进入梦境一般,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请同学们谈谈你的听读感受。
  生1:无论是朗诵和演唱都是非常有感情的,我仿佛看到一位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和渴慕。但有一个问题可不可以提?经典诵读把“钟鼓乐之”中“乐”读“lè”。演唱时,“钟鼓乐之”中的“乐”读“yuè”。老师,我们应该怎么读?
  师:我们看课下注释,“乐之”是使她快乐的意思。同学们在这里“乐”应该怎么读?明白吗?
  生2:明白,应该读“lè”。
  师:其实读“yuè”也可以,可以当做“悦”字讲,高兴、快乐的意思。我认为还是读“lè”比较恰当。
  师:这首诗写了淑女和君子的故事,我首先找一位漂亮的女同学,再找一位帅气的男同学,来演绎一下《关雎》的朗诵。
  男女生:
  男女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女: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男: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男: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男: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女: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男: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女: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男: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男女合: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屏幕展示,男女生按要求合读,学生自发鼓掌。)
  师:谁来点评一下他们的朗读?
  生1:我认为男同学读的很有情感,女同学读的节奏快一些,应该读慢一下,读出美感。
  师:你读慢一些,你应该读得更好,男同学读得有情感,我要向他学习,你和老师合作一下,我们来共同读一遍。
  师生:女生和师合作美读。(生笑)
  男女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女: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男: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男: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男: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女: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男: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女: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男: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男女合: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屏幕展示,女生和师按要求合读,读后学生自发鼓掌。)
  师:下面全班男女同学按要求美读诗文。
  众生:(合读)
  男女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女: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男: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男: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男: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女: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男: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女: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男: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男女合: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男女生合作有感情的朗读。)
  师:诗歌既要诗意地读,又要背诵,要寻找背诵的技巧。从语言的特点有哪些发现?让我们用很短的时间就能背诵?
  生1:这首诗很好背的,因为四字叠用,反复吟唱的的比较多。
  师:有哪些地方找一找?
  生2:“窈窕淑女”和“参差荇菜”均出现四次,变换的词语“左右流之”“寤寐求之”“左右采之”“琴瑟友之”“左右芼之”和“钟鼓乐之”是四字词语的变换,比较好记。
  生3:我们重点记住这几个词很快就会背诵了。
  师:看看诗歌的第一句能不能去掉?读一读试试?
  生1:诗歌的第一句是不能去掉的,是由物及人的写法。
  师:这种写法就是由物引到人,由关雎的对唱引出君子对淑女的追求,起兴的写法,在诗经中最常用。
  众生:齐诵《关雎》
  师:同学们比较有智慧,找规律、技巧去学习,这就是高效学习。
  三、诗情画意绘《关雎》
  师:《关雎》景美、人美、情美,也是一个美的故事,看看诗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关雎》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屏幕展示。)
  师:我们在概括故事内容的时候,要掌握概括内容的方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个要素加在一起就是故事的内容。
  生1:讲述了一个君子在河边看到淑女采摘荇菜,非常喜欢她,对她有好感,就去追求她,结果没有追求到,就日日夜夜地去思想她,晚上睡也睡不着。
  (生大笑。)   读诵古人的诗文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高声朗诵”,一种是“密咏恬吟”。高声朗读是为了畅其气,就是把你那种感发的精神提起来;密咏恬吟是小声地静静地吟诵,这是为了得其韵,就是慢慢地体会它的韵味之所在。下面看看李老师是如何做的。
  师:同学们美听《关雎》诵唱,请谈谈听读感受。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和渴慕。
  生:经典诵读把“钟鼓乐之”中“乐”读“lè”。演唱时,“钟鼓乐之”中的“乐”读“yuè”。老师我们应该怎么读?
  师:我们看课下注释,“乐之”是使她快乐的意思。同学们在这里“乐”应该怎么读?明白吗?
  师:我首先找一位女同学,再找一位男同学,来演绎一下《关雎》的朗诵。
  通过听读,男女生合读,师生合作配乐朗读等形式,学生有了自己的体会,并提出相关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结合注释去学习,并修正了读音,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接着教师又进一步引导:
  师:诗歌既要诗意地读,又要背诵,要寻找背诵的技巧。从语言的特点有哪些发现?看看如何让我们用很短的时间就能背诵?
  学生找到了一些四字叠用,反复吟唱的,如“窈窕淑女”和“参差荇菜”;变换词语的,如“左右流之”“寤寐求之”“左右采之”“琴瑟友之”“左右芼之”和“钟鼓乐之”。学生在读中发现了语言的规律,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记忆,以便达到熟读成诵。
  在朗读中,学生修正了读音,吟出了自己的体会,发现了语言中重章复唱的特点,在复唱中,感情一步步加深,看到淑女,由“好逑”“求之”“友之”到“乐之”,思念在逐渐加深。
  三、读中有思,思中有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读写的关系,在读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的写作。叶圣陶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和写是密不可分的,在读中激活学生写作的潜能,下面看看李老师是如何把学生引入藕花深处的?
  师:《关雎》景美、情美、人更美,是充满诗情画意的诗篇。让我们走进《关雎》营造的意境中,看看营造了几幅画面?
  生:雎鸠和鸣图、一见钟情图、少女采荇图、长夜难眠图、钟鼓迎娶图。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一幅一幅图画浮现在脑海里,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加深了对情美、景美的认知,激起了一层层涟漪。
  教师又提出:选择一个画面,发挥想象,描述画面,可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以及相关环境的一些细节描写。(雎鸠和鸣图、一见钟情图、少女采荇图、长夜难眠图、喜庆迎亲图)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表达:
  示例:我透过雎鸠和鸣这幅画面,仿佛看到了大地刚从薄明的晨曦中苏醒过来,一条弯弯的小河静静流淌,阵阵微风吹过河面,荡漾起层层涟漪,阳光洒在河面上,河面亮闪闪的犹如长长的锦缎。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嬉戏玩耍,一和一唱:“呱呱呱呱,来吧来吧”,“呱呱呱呱,急啥急啥”;“呱呱呱呱,来呀来呀” ,“呱呱呱呱,来啦来啦”……
  生:我通过少女采荇图,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清清的小河边,一位身穿粉红色衣裙的少女正两手不停地在水中采摘荇菜。她黑瀑似的长发轻束脑后,直垂腰际。她双袖挽起,露出了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转,笑容粲然,像三月桃花一样美丽。
  ……
  法布尔在《昆虫记》中说:“我察看到的这些孤零零的点,究竟是按照怎样的规律一个挨一个地组合成整体画面的?光线昏暗的灯无法让我看清。……科学也是这样,它所做的也是用提灯照亮;它一点儿一点儿地察看小方砖,以此来探索由各种事物构成的永无穷尽的马赛克铺层”。教学也如此,李老师通过自己的示范引导,运用一些描写手法,再加上合理的想象,为学生写作点亮了一盏灯,让他们在昏暗中,看清前面的一点凹凸不平,并把这盏灯让学生自己提着,探知前方的道路,这样不断地引导,学生会找到出口,会发现柳暗花明的另一片天地。
  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拨,写出了一幅幅如在目前的少女采荇、彻夜难眠、钟鼓迎亲等画面,让景美、情美、人更美有了依托,更具体可感,学生在读中品味、赏析,在写中感悟、提升。
  四、提升情感、净化心灵
  好的课堂,能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是人文精神挖掘、传递的课堂。李老师的这节课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浸润。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展示自己写给妻子的诗《读你》:“你是一本书/我轻轻地翻开你/你的目光闪亮如月/你的心灵澄明如水/我凝神倾听/领略你的魅力/明白你的深邃/读你读出一段经典人生。”学生心中对爱的憧憬升华到至善之境,对“娴静漂亮”的淑女、“多才多艺”的君子正在神往之际,李老师话锋一转,展示寄语,三个“如果”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与引导,希望他们能学有所成,一展抱负。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习得知识的地方,也是对人产生影响的地方,这节课的意义在此。
  正如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语文教研专家王鹏伟老师在评课时所说:“李老师长期以来形成了独到的教学艺术,当然有天赋,但也非一日之功。李老师最为可取之处,是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诗意地描绘画面,因为这次活动是文学课堂。文学的基础是什么?创造的要素是什么?是想象能力的培养。李老师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他自己的教学行为寓于学生的示范意义。例如:他示范了写给妻子的诗歌《读你》和对中学生的寄语,这两种对学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对学生最好的示范,对学生文学创作和情感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者通联:李前尚,北京师范大学;刘海英,北京市大兴区采育中学]
其他文献
一、检测学情,生成切入点①  1.春天的什么时候?  师:请大家结合全诗(指向PPT),了解题目中5种事物所涉及的基本信息。第一个字是“春”,我的提问是:“大致是春天的什么时候?”  生:大概是晚春。  师:你的证据是?  生:可怜春半不还家。  师:她说是暮春,有没有同学补充?  生:我也认为是暮春。  师:原因呢?  生:江水流春去欲尽。  师:有没有不同看法?(一男生举手)  生:我觉得是初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在这一理念观照下,语文教材的选文愈加趋向多元化,重视人文教育与审美功能,阿城的《棋王》就集中体现了这个要求,因此被选入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小说单元。选文是小说的第四章,是整部小说的高潮,主人公王一生在本章与九位象棋高手鏖战,作者手法独到,将大战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蔚为壮观,同时人物的
“诗可以怨”突出的是诗歌的美刺、言志和观风俗、知民情的作用,也是儒家政治、社会理想在诗歌中的体现。这种怨、刺的情感是有限度的,即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体现 “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中和精神。温柔敦厚的中和审美原则,是孔子儒家诗学思想的要义。  一、怨而不怒,悲悯意识  《诗经·卫风·氓》塑造了一个蕴涵着中国文化意味的弃妇,她的怨而不怒正与儒家诗教的温柔敦厚相吻合,同时也奠定了后世中国弃妇哀而后思的基调
一、挖掘贫困之因  上海市特级教师余党绪先生认为当下中学生大多还处在浅阅读阶段,处于“量少、质次、结构不合理、教学效益有限”的阅读现状,我深有同感。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至今,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学生阅读的贫困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新课程改革一再提出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但是阅读时间的有限性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高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自己支配的时间很少,有限的时间还得分配给其
在鲁迅笔下,用调侃的语调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荒诞”的三味书屋,展现了近代中国儿童成长的一种空间。古人把经书、史书和子书比作三种食物:经书是米谷,史书是蔬菜,子书是醯醢。在三味书屋中有“高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鹿者禄也,肥鹿高官也。本来拜孔是表示对老师和知识的尊重,但神圣的拜师仪式变成看对着匾和梅花鹿行礼。读书的意义和目的变了,儿童成长的空间变狭窄了。而一入书屋,死读书,读死书的模式将伴随儿童成长直
一、创写诗歌,巧妙导入  师:“七月扬州百卉悠,湖光潋滟画中游。非是西湖依旧瘦,古来佳景总含情。”(ppt同步出示)我爱扬州的瘦西湖,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瘦西湖之美。瘦西湖之美,是到扬州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这是一位来自陕西的语文老师近日在游历过扬州瘦西湖之后的一点感受。  非常有幸,和你们一起学习一位你们同乡的作品,他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是屈指可数、语言造诣颇高的一位作家。让我们一起学习汪曾祺汪先
目前,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命题在文言文阅读板块上,“虚词”单独设题,“句式”置于翻译题中考查,依然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设题的依据是《高考语文大纲》中的“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的考点要求。笔者以为,这种考纲
引言:古典诗词炼字的嵌入性特点十分突出,为什么诗人特别钟情于此,是文学艺术的技巧性安排,还是有其他的动因?本文将尝试探讨其产生的根源及对诗歌审美的意义。  一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炼字,诗人为选用一个字甚至能“拈断数茎须”,经过反复推敲,乃至具体观察和实践后最终才能将某个字确定下来,这样的咬文嚼字不可谓不煞费苦心。在考察这类有创意的诗句时,我们发现一个很特别的现象:许多诗句所炼之字是谓语的话,那么这
先说一下教学目标与其标准的关系。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概念,包括“对象”“行为”“条件”“标准”四个要素。“对象”(Audience)即学习者,“行为”(Behavior)即学习后学习者的行为变化,“条件”(Condition)即学习者行为变化所产生的条件,“标准”(Degree)即行为变化达到程度。可见,“标准”是教学目标中的一个要素。“标准”也是四要素中最能决定目标难易度的一个关键要素,人们陈述教
一直以来,文言文的教学内容都在“文”与“言”两端纠结,或以“言”为重,或以“文”为重,前者又常常因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而被人讥为“死于章句”,后者又因架空文本、随意引申而有“废于清议”之嫌;于是便有“言文并重”之说,由此又衍生出“以文带言”“以言带文”等做法。但在教学实践中,“并重”时常难以兼顾,结果又成了平均用力;再者,“文”的内容又比较繁杂,包含文章、文体、文化等;这样一来,“言文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