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使得古今中外的艺术在同一个时刻都涌现到我们面前。一百年前,我们的前辈还在讨论中国的艺术要不要向西方学习,要不要写实;三十年前,我们曾为艺术要不要走向现代争执不休;而今天,当代艺术已经成为一个蔓延世界各地的事实。
这样剧烈的变化,反映出人们感知、表达外界与内心的方法越来越趋于多元化,观众以及人们欣赏艺术的方式也在不断细分。在新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下,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如何适应并寻求对策,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选择一种更合理、更具包容性也更有效率的教育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有着深厚的传统艺术教育渊源。徐悲鸿先生创建的课程体系,直到今天仍被众多院校广泛继承与运用。作为发源地,我们既引以为骄傲,同时我们也更有责任在传承的基础上寻求突破,悲鸿先生的革新精神就是我们探索教学改革的动力。
成立工作室制,无疑可以更好地实现艺术创作、研究与教学的融合性与开放性,激活学生不同向度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展现艺术教育的活力与魅力。艺术教育的目的,本来就是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培植学生独立的艺术认知、思考与表达,我们分四个方向成立工作室,既尊重骨干教师按照不同的学术与创作方向开展不同类型的教学探索,也使学生的选择权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保障。这一模式,使得教师“各得其所”,学生“各取所需”。在未来,我们也希望在保证不同专业方向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寻求方向之间的交叉与互动,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复合型人才。这对整个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工作室 写实风格与主题性创作研究
追求方向:强调本民族写实主义的绘画传统,结合欧洲古典油画及苏俄油画的历史遗存,重视对自然客观物象的科学性研究,探究写生色彩的奥妙,注重油画本体语言的深入研究,努力建构适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写实主义风格的绘画谱系。
学术思想:关注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结合现实生活,切合时代脉搏,运用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创作符合时代精神风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作品。
历史沿革及特征:秉承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百年学府的优良传统,传承徐悲鸿、吕斯百、吴作人、秦宣夫、黄显之等诸先生倡导的写实主义绘画教学体系,且融合20世纪50年代徐明华先生留学苏联带回的现实主义绘画教学理念与方法,逐步形成了以写实绘画为主旨的绘画教学模式。
师资组成:该工作室由时卫平教授、李建民副教授、冯薇讲师三位老师组成。其中李建民副教授为教学主持人。
特色课程:在基础课程之外,开设写生色彩研究、主题性人物画创作等课程。
第二工作室 具象表现与意象绘画研究
追求方向:强调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论体系,注重具象表现与意象造型的路径探索,激发学生个体对视觉与精神的绘画语言表达,立足油画表现性语言的全面研究,重释“中西融合”与中国传统精神融通的艺术追求。
学术思想:吸取“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理论的思想成果,以“回到事物本身、超越原有艺术”为宗旨,强调人与世界相即相融的境域关怀。以现象学为基本方法来揭示视觉的呈现过程,在主客体之间寻求新的思想和创作方式,以实现中西融合深层次取向的新可能性。
教学特色:强调观看的方式,研究和发掘自身视觉方式的表达形式,去除先在的概念或自然主义的理解模式。强调“人在其中、超越原有”的境域构成关系,提倡学生在学习中主动遭遇问题,让学生充分表达在视觉认知中对事物的认识,并领悟艺术创作精神的本质。
师资组成及特点:该工作室由盛梅冰教授、封加樑教授、商桦副教授三位老师组成。其中盛梅冰教授为教学主持人。他们皆长期致力于具象表现与意象绘画的研究与创作实践。
特色课程:在基础课程以外,开设实验性素描、油画表现性语言的创作方法等专门课程。
第三工作室 当代绘画与材料艺术研究
追求方向:该工作室以中西文化精神的汇通融合为切入口,尤其重视对艺术表现综合形态的研究,与学生共同拓宽学科与媒材的界限并努力追寻艺术的边界,探讨当今绘画和面向未来的艺术发展方向。
培养目标:该工作室通过教学、研究与共同合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空间和专业的学术场域。在教学中不仅注重基本功训练,还会广泛地介绍国内外最新画种、表现方法等相关知识,促进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的自我培养。
教学特色:强调多样性、卓越性、独创性以及专业性,追求通过展览及讨论来促进和激发同学追求艺术卓越的雄心壮志,而不是仅仅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该工作室特别尊重每一位同学的个人特质,努力帮助学生潜力的极致发挥,从而能够成为卓越的面向未来的艺术人才。
师资组成:该工作室由吴维佳教授、卞少之讲师、武小平讲师三位老师组成。其中,吴维佳教授为教学主持人。他们在多维的油画表现语言及材料媒介的探索方面富有成果,教学经验丰富。
特色课程:在基础课程之外,开设绘画材质的形式语言探索等专门课程。
第四工作室 水性材料及技法研究
追求方向:本工作室主要由水彩、水粉两类课程组成。重在水溶性材料的探索与不同操作方式的研究,拓展和丰富水性材料独特的表现性。
歷史沿革及优势:水性材料的使用可溯源到清末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开设的的图画手工科。民国时期,在徐悲鸿先生的倡导下,中央大学艺术系的水彩和粉画教学确立了写实主义的发展道路,此后不断完善,形成了注重基本技能训练与水性材料属性发挥相结合的教学特色。同时,以理论和实践结合,教与学互动,习作与创作并重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本工作室重视课程建设,自著教材齐备,现有教材如:《水粉》(高柏年编著)与《水粉簿画法》(省精品课程,高柏年著)、《水彩画教程》(钱洪兵著)。
师资组成:水性材料研究工作室由钱洪兵副教授、涂蓉蓉讲师担任教学主持,油画专业教师适当配合教学。
特色课程:在基础课程之外,开设水粉薄画法研究、水彩材料技法研究等专门课程。
现按工作室顺序展示各位教师的创作作品,以共讨工作室下的融合与开放。
这样剧烈的变化,反映出人们感知、表达外界与内心的方法越来越趋于多元化,观众以及人们欣赏艺术的方式也在不断细分。在新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下,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如何适应并寻求对策,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选择一种更合理、更具包容性也更有效率的教育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有着深厚的传统艺术教育渊源。徐悲鸿先生创建的课程体系,直到今天仍被众多院校广泛继承与运用。作为发源地,我们既引以为骄傲,同时我们也更有责任在传承的基础上寻求突破,悲鸿先生的革新精神就是我们探索教学改革的动力。
成立工作室制,无疑可以更好地实现艺术创作、研究与教学的融合性与开放性,激活学生不同向度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展现艺术教育的活力与魅力。艺术教育的目的,本来就是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培植学生独立的艺术认知、思考与表达,我们分四个方向成立工作室,既尊重骨干教师按照不同的学术与创作方向开展不同类型的教学探索,也使学生的选择权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保障。这一模式,使得教师“各得其所”,学生“各取所需”。在未来,我们也希望在保证不同专业方向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寻求方向之间的交叉与互动,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复合型人才。这对整个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工作室 写实风格与主题性创作研究
追求方向:强调本民族写实主义的绘画传统,结合欧洲古典油画及苏俄油画的历史遗存,重视对自然客观物象的科学性研究,探究写生色彩的奥妙,注重油画本体语言的深入研究,努力建构适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写实主义风格的绘画谱系。
学术思想:关注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结合现实生活,切合时代脉搏,运用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创作符合时代精神风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作品。
历史沿革及特征:秉承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百年学府的优良传统,传承徐悲鸿、吕斯百、吴作人、秦宣夫、黄显之等诸先生倡导的写实主义绘画教学体系,且融合20世纪50年代徐明华先生留学苏联带回的现实主义绘画教学理念与方法,逐步形成了以写实绘画为主旨的绘画教学模式。
师资组成:该工作室由时卫平教授、李建民副教授、冯薇讲师三位老师组成。其中李建民副教授为教学主持人。
特色课程:在基础课程之外,开设写生色彩研究、主题性人物画创作等课程。
第二工作室 具象表现与意象绘画研究
追求方向:强调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论体系,注重具象表现与意象造型的路径探索,激发学生个体对视觉与精神的绘画语言表达,立足油画表现性语言的全面研究,重释“中西融合”与中国传统精神融通的艺术追求。
学术思想:吸取“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理论的思想成果,以“回到事物本身、超越原有艺术”为宗旨,强调人与世界相即相融的境域关怀。以现象学为基本方法来揭示视觉的呈现过程,在主客体之间寻求新的思想和创作方式,以实现中西融合深层次取向的新可能性。
教学特色:强调观看的方式,研究和发掘自身视觉方式的表达形式,去除先在的概念或自然主义的理解模式。强调“人在其中、超越原有”的境域构成关系,提倡学生在学习中主动遭遇问题,让学生充分表达在视觉认知中对事物的认识,并领悟艺术创作精神的本质。
师资组成及特点:该工作室由盛梅冰教授、封加樑教授、商桦副教授三位老师组成。其中盛梅冰教授为教学主持人。他们皆长期致力于具象表现与意象绘画的研究与创作实践。
特色课程:在基础课程以外,开设实验性素描、油画表现性语言的创作方法等专门课程。
第三工作室 当代绘画与材料艺术研究
追求方向:该工作室以中西文化精神的汇通融合为切入口,尤其重视对艺术表现综合形态的研究,与学生共同拓宽学科与媒材的界限并努力追寻艺术的边界,探讨当今绘画和面向未来的艺术发展方向。
培养目标:该工作室通过教学、研究与共同合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空间和专业的学术场域。在教学中不仅注重基本功训练,还会广泛地介绍国内外最新画种、表现方法等相关知识,促进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的自我培养。
教学特色:强调多样性、卓越性、独创性以及专业性,追求通过展览及讨论来促进和激发同学追求艺术卓越的雄心壮志,而不是仅仅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该工作室特别尊重每一位同学的个人特质,努力帮助学生潜力的极致发挥,从而能够成为卓越的面向未来的艺术人才。
师资组成:该工作室由吴维佳教授、卞少之讲师、武小平讲师三位老师组成。其中,吴维佳教授为教学主持人。他们在多维的油画表现语言及材料媒介的探索方面富有成果,教学经验丰富。
特色课程:在基础课程之外,开设绘画材质的形式语言探索等专门课程。
第四工作室 水性材料及技法研究
追求方向:本工作室主要由水彩、水粉两类课程组成。重在水溶性材料的探索与不同操作方式的研究,拓展和丰富水性材料独特的表现性。
歷史沿革及优势:水性材料的使用可溯源到清末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开设的的图画手工科。民国时期,在徐悲鸿先生的倡导下,中央大学艺术系的水彩和粉画教学确立了写实主义的发展道路,此后不断完善,形成了注重基本技能训练与水性材料属性发挥相结合的教学特色。同时,以理论和实践结合,教与学互动,习作与创作并重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本工作室重视课程建设,自著教材齐备,现有教材如:《水粉》(高柏年编著)与《水粉簿画法》(省精品课程,高柏年著)、《水彩画教程》(钱洪兵著)。
师资组成:水性材料研究工作室由钱洪兵副教授、涂蓉蓉讲师担任教学主持,油画专业教师适当配合教学。
特色课程:在基础课程之外,开设水粉薄画法研究、水彩材料技法研究等专门课程。
现按工作室顺序展示各位教师的创作作品,以共讨工作室下的融合与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