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画像

来源 :油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俄罗斯人民艺术家列维金?阿纳托利?帕夫洛维奇(1922—2018,以下简称列维金),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从生活和历史中选取典型事件与人物,以饱满的爱国主义热情,大手笔地刻画着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代大潮中的个人际遇。无论是生产建设题材、革命历史题材、西伯利亚大开发题材,亦或是人物肖像作品,都在创作形式和精神层面传递出了最真实的时代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历史、时代的脉搏,其作品堪称时代的画像。同时,他还为西伯利亚地区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艺术人才,对西伯利亚艺术乃至俄罗斯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初露锋芒
  1922年7月16日,列维金出生于莫斯科。他的父亲曾是莫斯科音乐剧院的小提琴手,后成为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广播委员会的乐队成员,曾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在被围困的列宁格勒参加了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的首场演出。他的母亲是一位从事学龄前教育的老师。父母经常在家里举办小型音乐会,演奏室内古典音乐。每到周末,父亲还带他去观看交响音乐会,观摩歌剧以及芭蕾舞表演。父母希望借此挖掘和培养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但他却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9岁时,母亲便把他送进儿童艺术教育中心之家学习美术,他很快显露出与生俱来的色彩天赋,成为了该校的佼佼者,其作品也在1934年的国际儿童绘画展得以展出。在艺术学校学习了四年之后,1935年秋,列维金又被保送进列宁格勒美术学校。他独自来到圣彼得堡求学,两年以后,父母也搬迁到了圣彼得堡。此时的他,已经成长为一名朝气蓬勃、活泼开朗的男孩,拥有了非常广泛的兴趣,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是学校里公认的小社会活动家和各类艺术活动的组织者。
  1941年畢业时,列维金的作品被授予一等奖,并以免试的方式被推荐进入列宾美术学院。就在他对未来充满无限期待的时候,突如其来的战争打断了这一切,苏联的卫国战争爆发了。在生日当天他被应征入伍,进入列宁格勒高射炮炮兵技术学校学习,并很快随学校疏散转移到了西伯利亚的托木斯克。经过一年的紧张学习,列维金便进入前线高炮部队,一直战斗到战争结束的那天。在战争期间,他也没有放下画笔,而是利用战斗间歇为一同浴血奋战的战友创作了大量的人物速写,其中一些作品还参加了部队驻防城市的画展。
  1945年返回圣彼得堡后,他正式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列宾美术学院,师从当时苏联著名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约干松和教育家扎伊采夫。他的很多同学与他一样,都经历过残酷战争和艰苦岁月的洗礼,因而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时光与学习机会,他们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代青年的理想和价值观。怀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列维金积极参加所有活动,对新生事物敞开心扉,充满浓厚的兴趣。毕业创作开始时,他本想创作战争题材的作品,但约干松劝他关注当代题材,研究与工厂生产或集体农庄相关的主题,用真情实感去呈现现实生活中美好的一切。他欣然接纳了导师的建议,并很快去了当时一家著名的机床制造厂体验生活。在这之前的整个夏天,他一直待在工厂,和工人交流沟通,认真搜集创作素材。他渐渐发现,不需要去想象任何内容,仅仅从实际出发,就能获取构思中的动态群体肖像,而且所有人物都是真实的、具体的。
  《斯达汉诺夫经验交流会》这幅来源于真实场景的毕业作品,描绘的是苏联一位著名的车工。在偌大的车间里,他正在自己的机床旁边进行操作,引得身旁同事纷纷前来围观,他们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与经验。机床、工具和车间环境,都得到了很好的呈现,与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情思想深度结合在一起。同时,艺术家对色彩的精准把握和对细节的清晰描绘,令观者很容易感受到画面呈现出的实体本质,从而对艺术家的想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约干松对这幅作品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苏联艺术院校成就的最好例证。
  二、生产建设题材
  随着国家建设的蓬勃发展,整个苏联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因此生产建设题材成了列维金首要选取的题材。他毕业后的第一幅作品《“列斯诺耶”农场著名女饲养员雷西克》就是以集体农庄为主题:碧空如洗,青草鲜嫩多汁,女饲养员正在悉心喂养身旁的黑白花小牛,周身散发着慈祥和蔼的气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是千千万万个满怀希望、热爱事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更是这一群体的缩影。同年秋天,圣彼得堡美协发布了一项竞赛通知,旨在为即将到来的全联盟艺术展选送具有当代主题的作品。他运用之前在工厂搜集的素材,联合当时就读于艺术科学院的研究生图林(后成为俄罗斯知名艺术家),于第二年年初共同创作完成了名为《最新一期的车间生产进度表》的作品。从侧面展现了那个到处都在进行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比学赶超、团结一致、人人争当先进的火热年代。这件作品以真实的场景与贴近生活的气息受到了无数人的喜爱,作品被刊登在了多家报纸、杂志上,甚至被印刷成了招贴画,轰动一时。
  列维金在创作之初就显现出了成熟艺术家的风范,随着大量作品的出现,他本人也被逐渐认可,相继收到了各大博物馆、国家政府机构以及各类专题艺术展发来的许多订单。在原有题材的基础之上,他又开启了革命历史这一新题材的创作。这虽然是命题作业,但他从一开始就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进行创作。列维金在最初开始创作《新观众》时就出手不凡。他根据现有的风格体系进行创作,创新之处则在于尽量避免刻板的模式,尽量为传统主题找到个人原创的解决方案。在这一时期,无论是社会主义劳动模范还是革命历史人物,列维金都没有刻意去美化他们,画中描绘的都是最真实的感受。因为他对这些人有真正的兴趣,他尊重他们、爱他们并理解他们。他也坚信,他和同时代无数像他一样的人,正处在稳步向前的生活洪流之中,正走向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
  三、深入生活
  伴随着创作体会的深入,列维金以时代思想潮流为导向,以生活现实为基础,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式,于1957年创作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暖日》。新公寓的一角,一个女孩在刚刚洗完地板之后,不禁被窗外的风景吸引,坐在了窗台上。从敞开的窗口倾泻进的阳光,洒在凝视着城市的女孩身上,而这座城市就在她的窗下漫延。屋顶组成的海洋一直延伸到地平线,仿佛能隐隐听见城市远方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喧闹之声。阳光温暖着一切——女孩裸露的肩膀、被晒黑的双腿以及干净的地板和明亮的玻璃,散发出春天般的味道,沁人心脾。概括而简洁的画面极富表现力,使观者衍生出许多情感和联想。女孩的形象折射出了所有年轻一代积极乐观、勤劳朴实、热爱生活、朝气蓬勃、满怀梦想且不惧未来的优秀品质,也包含了整个国家的希望;而她凝视的这座城市,体现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这是一座宽敞而明亮的城市、一座充满欢声笑语的城市,更是一座拥有美好未来的城市。这是属于她的城市,也是属于我们的城市,更是属于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的城市。作品通过刻画普通的生活场景,充分展现了苏联卫国战争之后,国家生产和建设已步入正轨所呈现出的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同时也展示了苏联人民现代生活中那段充满诗意的美好时光。作品在传递出真实的时代精神的同时,更是突破了时代的重围,体现了人类共同的美好追求,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另外,它也有着绝佳的简洁构图,正如艺术家本人所说的那样:“不增,不减!”整个画面中没有一处细节是多余的,也没有一个平方厘米是没有被填满的“空缺”之地。并且,绘画本身也很轻松,既没有使用令人印象深刻的技巧,也没有色彩的风暴,仿佛只是在一个呼吸之间就取得了这么完美的效果,但却是那样少有的和谐。无论从内容的深度,还是艺术形式的完美性来看,《暖日》都是一件真正出色的作品,是一件超越了时代框架的作品,一件永恒的作品。同年,这件作品就在全苏艺术展上获得了银奖,又于1958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的国际艺术展上获得了铜奖。


  在创作《暖日》的同一时期,列维金还创作了一幅取材于卫国战争期间青年近卫军真实事件的作品——《我们的领路人·顿巴斯,1942年》,同一时间创作的两幅作品却表现出两种不同形式的现实主义。前者是概括而简洁的画面,它是时代的概括体现,超越了日常生活,可以衍生出许多情感和联想的画面;后者则是描绘了一个充满细节的故事,是为残酷而英勇的战争史所作的插图。它是具体的事件,是悲剧性的英勇事件,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与之对应,事件发生的地点和参与行动的人员都被具体化,画中传递出肖像的细节与精神状态。并且,作品通过巧妙的色彩搭配达到了生动的效果,具有空间深度的流动性,对德国法西斯的残暴、对被俘苏军士兵的威武不屈、对少女那难以抑制的怒火都进行了很好的呈现。正是这一事件,激发了年轻人和共青团员们抗击侵略者、保卫家园的斗志。
  四、革命历史题材
  在之后岁月里,列维金出于对革命历史题材的热爱,相继创作了多幅作品。特别是《十月之夜》这类反映俄国十月革命题材的系列作品,其创作时间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十月司令部》和《十月列兵》简单而浓缩地刻画了革命的一个瞬间以及革命事件的个人参与者;在《阿芙乐尔号水兵》中,圣彼得堡十月的夜晚潮湿阴冷,水兵们正在紧张地等待进攻的信号,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坚定信心和剛毅神情让人动容不已。列维金在高度还原历史场景的同时,还对人物进行了深度塑造,使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从而使这些形象更富于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时代精神。虽然列维金的一些作品具有特定时代的烙印,但都与其他作品一样,深深根植于俄罗斯艺术传统,具有持久的审美价值。这些在当时的潮流框架内创作出的形象生动且内涵丰富的作品,堪称传世之作。
  五、西伯利亚题材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后期,苏联千千万万的人民响应国家号召,怀着满腔热忱向“新的边疆”进发。他们或奔向了西伯利亚的处女地和宏伟的建筑工地;或帮助恢复因战争而被摧毁的城市;或去拦截河流、建造水力发电站。作品《到新的边疆去》此时应运而生,它的题材很巧妙地呼应了当时经常在广播电台播出的一首歌曲的歌词:
  出发吧,朋友们,
  到遥远的边疆去,
  我们将成为新的定居者,
  那里有我,有你。
  质朴的画面中,大河两岸从日落到暮色至深的景色变幻令人叹为观止,周围的一切被晚霞柔和的光芒照得熠熠发亮。码头上,一家人正在等待渡船,女人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怀中的孩子身上,男人将宽厚的胸膛努力靠向妻儿,深邃的目光望向即将奔赴的远方。列维金也随着他的目光把创作投入到了遥远的西伯利亚,把发展大型英雄主义绘画以及探索表现大型新建设项目和人民劳动成就作为新的主题方向。


  列维金对《西伯利亚系列》的创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从1961年起,他就多次到西伯利亚水力建设工程进行实地考察写生,并于70年代先后在那里度过了几个夏天。这里的生活、工作和建设都极其艰苦,来这里生活尤其需要巨大的勇气、强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但也正是在这里,列维金找到了充满大无畏精神的人物和事迹,为创作充满庄严而神圣的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找到了肥沃的土壤。总体来说,这个阶段的作品与他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相比,看起来更加宏大。这是因为西伯利亚的大自然以及建筑工地本身就是宏大的,是它们自己向画家提供了相应的绘画语言。这时列维金的创作风格更加趋于理性,呈现出了纪实浪漫主义色彩,《萨彦岭切廖穆什基小镇的夜色》可以说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作者以别出心裁的视角,把观者的目光,通过被房间里的灯光所照亮的阳台上熟睡的婴儿,吸引到下面宽敞的街道上。而这街道上所发生的一切,实际上就是婴儿未来生活的投影。从楼房明亮的窗口流淌出迷人的灯火,街上传来了劳动一天之后的年轻人的喧哗声。在这蓝色暮光之中,正发生着许多有趣的事情:救护车正准备把病人送往医院;一场婚礼正在进行;孩子们在荡秋千;有人在晾衣服被单;士兵们正在将行李搬到房子里,而这所房子就是他们在退役之后来到的工地宿舍;小伙们弹着吉他,而阳台上的姑娘正在侧耳倾听。在这种看似充满了各种情节的描述性画面中,作者成功地将大量细节准确地植入到整体色调和配色方案之中,它们服从于构图的总体结构,不仅没有减少作品总体的宏大意义和作品的整体高度,甚至还对其进行了强化并赋予了更多的生机,更让人们有了可以近距离去感知、去“阅读”作品的可能性。画家通过这一空间呈现出新城市建设者所创造的史诗般壮丽的风景线,探讨日常生活如何在不失温暖和舒适性的情况下变得庄重有序且充满生机。
  此外,列维金在西伯利亚还创作了大量的建设场景实地写生作品(《红崖》《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水电站拦河坝坑基》《萨彦岭中的叶尼塞河》《萨扬舒申斯克水电站左岸坑基》《新外貌》《阳光明媚》),虽然这部分作品大都是他为某些特定作品所收集的实物材料,但同样具备作为独立作品的意义,具有文献一般的可靠性和持久的艺术魅力。可以说,“西伯利亚”系列为这一自然与文明的起源之地奉上了大量独特且富有表现力的描绘。
  除了大型系列主题作品外,列维金一生还创作了数十件肖像作品(《邦达连科肖像》《电气安装队队长罗戈扎》《苏联人民演员巴西拉什维利肖像》《艺术评论家舍连戈娃肖像》),这些作品凭借无可挑剔的画面以及对外貌的高度还原和准确的心理再现而闻名于世。虽然一部分作品是在大型绘画的创作过程中诞生的,而且从任务本身来看,它们只能算是预备性质的草图,但实际上,其中许多肖像都属于完整作品,价值不亚于大型绘画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情以及不同职业的人群:艺术家、拖拉机司机、挤奶女工、科学院院士、建筑工程师、施工队长、工人、共青团的积极分子、民间艺人、乡村放牧人、老人和儿童等,画家对每个个体形象的塑造都堪称典型,每幅肖像都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由环境、职业和时代所塑造的某些特性和个性,令观者不由自主地走进人物的生平。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画面,而是形象;不再是面孔,而是个性;不再是眼睛,而是目光。观看不同年代的肖像,我们甚至开始想象我们的父辈曾是什么样子,他们有过怎样的生活,他们有过怎样的梦想。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读到这个国家的历史,看到时代的影子和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六、结语
  列维金创作了多种题材的作品,每件作品都具有独立的意义,都值得进入俄罗斯和世界艺术宝库。但于他而言,处在第一位的永远都是主题绘画。正是在这种题材中,他看到了生活最本质的内容以及时代的变化和公民地位的提升。他不仅是创作绘画,更是生活在其中,可以说生活为绘画赋予了情节。同时,在列维金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每隔十年的风格变化以及他对新事物和新的创作形式所做出的频繁尝试。例如,大多数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和90年代的肖像和风景作品看起来像是出自同一时期,而不同时期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在风格上也几乎没有差别。他的创作演化一直都是有条不紊的,没有急剧的转弯,也没有僵化不变,而是在向前的运动中伴随着周期性的反转,反转回到之前的任务。对此,他本人也指出:“起初,我倾向于在生活中见到的室内情节,后来,随着对历史的喜爱,出现了革命历史的主题。而《暖日》突然就闯入了这条历史主线,然后是大型西伯利亚系列作品,同期还不时插入呈现日常生活情节的作品。而在反映日常生活的同时,还带有一点抒情史诗意味的作品《萨彦岭切廖穆什基小镇的夜色》。”因此,他从来不会刻意模仿某种风格特征,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最大程度地呈现预设的情节,他一直希望自己的每一件新作品都能够在情节、塑造和绘画解决方案方面,与之前完成的作品有所不同。


  列維金在生命的最后30年里,把工作重心从创作转向了教学及发展地方艺术。从1987年起,他开始担任俄罗斯艺术科学院乌拉尔、西伯利亚、远东分院油画创作工作室导师, 2009年又兼任该分院主席。在此期间,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倾囊相授,为西伯利亚地区培育出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为西伯利亚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该地区艺术的持续发展和进一步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广泛认可和尊重,被亲切地称为“我们的西伯利亚人”。他本人也因此成为了西伯利亚艺术史中的关键人物,站在了西伯利亚当代艺术的前沿。


  列维金是书写在俄罗斯艺术史上的优秀艺术家,更是现实主义艺术的代表。他一生都在捍卫并遵循着现实主义艺术,以讴歌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塑造英雄主义人物为主旨,展示了人类美好精神追求和美好现实生活图景。在他看来,生活是真正艺术的源泉,而现实主义艺术是美术以生活本身的形式反映现实的唯一方法。艺术来源于生活,也该服务于生活。只有这样,艺术才能生生不息,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时代特征,唱响时代旋律,为时代造像。◆


  杨嘉冰,旅俄华侨,俄罗斯西伯利亚艺术史研究学者。
  〔俄〕Sosnovskaya N,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国立师范大学,俄罗斯艺术史研究学者。











其他文献
桑坤利,1989年出生,2013年毕业于四川美院,職业画家。
期刊
引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显光留学于德国莱比锡书籍与版画艺术学院。回国后,他在鲁迅美术学院长期担任教学工作,创办了“全显光教学工作室”。全显光是一位学者型画家,迄今已完成三百余万字的《艺术笔记》。本文即是从其《艺术笔记》第37—41本中辑录与编选部分有关“艺术散乱、模糊、微差与微妙”的论述,以飨读者。  艺术散乱与模糊  人脑所形成的概念,多数是模糊的。人在生活中所进行的判断、推理,其过程、结
期刊
2019年7月,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的仙游国际油画城开业。与此同时,京东强势入驻油画城,成立了京东全球(仙游)工艺美术品展示交易公共服务平台。新城崛起,将会推动这里的油画产业产生怎样的新变化?  油画生根 电商入驻  谈起仙游油画产业的发展,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王永声。  王永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莆田市油画产业艺术协会及仙游县油画产业协会名誉会长。1983年,他从香港返乡,带回三台黑白电视,
期刊
干什么工作该最有前途?当你发现财富、美貌、辛劳眨眼间可以转瞬即逝的时候,这个问题便显得那么没有意义。到最后,留下来的不过是一些片段一些感受的记忆。前途是一个概念,该做的,是抓紧时间做想做的一切,该寄托的不该是那将来的人或者事。  这五位出色的女律师最明白这个道理,因为公平、责任、良心容不得她们逃避,最初的生存,后来的发展容不得她们犹豫,维护女人的幸福、尊严和美丽,这五位女性各有自己的特技。    
期刊
中国油画家、艺术教育家卫天霖(1898—1977)曾赴日本努力研习印象主义技法,回国后致力于油画民族化的技法研究以及美术教育事业,不仅艺术成就卓著,而且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人才。作为中国油画教育的实践者和先驱者,其教育理念和历史地位值得审视与定位。  一、卫天霖的主要艺术教育理念  卫天霖在东京美术学校留学期间,追随最早将印象派介绍到日本的画家之一——藤岛武二学习油画。在此他掌握了扎实的油画技
期刊
林冠华出生于中国福建省东南沿海莆田市仙游县,1997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來自地域环境和文化的影响,这里的海洋文化和地域传统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他的作品有一种浓烈的海洋的气息,渔民的生活或生存状态、海洋风光,都是他关注和热衷表现的题材。  《惠风》描绘的是劳作之余的惠安女参加乡村文化活动的某个场景,林冠华大胆采用冷灰色调来凸显惠安女温暖的内心世界。
期刊
云南艺术学院前身为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科,正式成立于1959年,在成立之初,即在美术系下设国画、油画、雕塑专业,在2000年成立了美术学院,下设国画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美术教育系、史论系,后增设壁画系、新媒体艺术系、书法系。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曾于1996年至2000年举办三届双年展,在中断十余年之后,于2014年以来又开办第四至第七届双年展。“临界图相——第七届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双年展”于
期刊
要回顾胡安·米罗(Joan Miró,1893—1983)这样一位高产的艺术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其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米罗至少创作了2000幅油画、5000幅素描和拼贴、500件雕塑、400件陶器,还有大量的版画。许多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他是达达主义者汉斯·阿尔普、立体主义者巴勃罗·毕加索、超现实主义者安德烈·布勒东的同代人,又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和欧洲非具形艺术的先驱。米罗历来受到美术
期刊
一、摹本的历史背景与特点  临摹是进入传统的钥匙,画家对于时间长度和空间跨度巨大的作品应进行深入分析。丹培拉临摹要注重对于临摹作品的时代精神和审美取向的理解。临摹前需要对临摹作品的时间、空间展开探索与想象。正如戴海鹰先生所说,我们所关心的是当时画家如何运用造型的手段传达出作品的面貌,捕捉时代精神。  作品《阿维尼翁新城圣殇》来自于阿维尼翁新城的教堂,其作者一直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将法国尚蒂依孔代美
期刊
与汪鹏飞相识不过一年多,原本不应妄加评价他的作品。但人与人之间的熟知有时候也并不完全以时间的长短来衡量。有的人天天见面,却不过是点头之交,甚至话不投机半句多;有的人虽是刚刚认识,却一见如故。对于艺术作品又何尝不是如此。有的作品虽然也很优秀,但却不是你的菜,难以激起丝毫兴趣。而那些最能触动人心的作品,往往能让你一见倾心,过目不忘,久久回味。有时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鹏飞兄的为人、作品于我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