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如果不讲求科学策略,那么导致的结果势必质效低下、盲目混乱。本文中所提及的“发散性提问策略”,以生物课堂教学出发,围绕高效提问目标多维度展开实践探索,可有效地明确提问的目标性、增强提问的针对性、深化提问的主体性及统筹提问的系统性。
关键词:发散性;提问策略;生物思维能力
通常情况下,作为生物课堂教学最主要方式之一,提问的质量将直接与学生的学习质效挂钩。当前的生物课堂仍存在较多不足,我们往往可以看到,某节课堂上,老师提了数十个问题,量太多、质太低,缺乏目标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学生根本应付不过来,对问题研究的角度和深度无法体现,培育应用思维能力更无从谈起。对此,笔者以优化“发散性提问策略”为基础,通过思考、归纳、提炼与总结,力求提升学生的学习质效和思维能力。
一、高效提问与生物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
实践证明,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激发的过程,而高效提问极大可能激发学生积极开展思考,潜移默化中促进这些生物学科整体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具体教学上,鉴于生物思维能力包括生物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笔者认为应从三个角度培养,一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引导学生转变角度思考生物问题;二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生物问题;三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二、提问策略及发散性提问策略的内涵与联系
笔者发现,高中阶段学生抽象逻辑思维主要以理论型为主,具体优势有五点:一是能通过假设拓展思维;二是具有预设性;三是能够有思维的形式化;四是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的明显化;五是能跳出旧框框等等。如果在整个思维的发生过程中,我们加入发散性思维,不得不说是一种对逻辑思维进一步深化的体现。
现代教学中,提问基本策略主要有四类,分为会聚、发散、评价和反思。具体实践中,不同的提问策略發生机制不同,影响作用不同,达成的目标也不同。提问的四类策略详析如下图:
三、生物课堂如何更好地使用发散性提问策略
基于提问内容、角度、方法、主题、细节等多种元素,我们力求解决提问过程中一切问题。就构建发散性提问,具体分为如下三点:
1.注重微观特征,拓展生物思维的逻辑性
具体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局部和整体、个体和集体的关系。俗话说:“一叶一世界”。实践中,把握好局部和整体、个体和集体的关系,逐一展开这一类的发散性提问,进一步引导学生高质量回答问题,并增强增强学生思考问题过程中的推测、分析和综合联系等能力。
立足微观特征建构发散性提问的基本流程是:确定研究主题——展现一个显性的生物环境特征——思考该特征与主题之间的直接联系——探讨该特征与主题之间的间接联系——归纳与总结。具体如以下教学片段:
高三必修一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复习时,提问:“在供给C18O2极短时间后,能够检测到含有18O2的物质有哪些?”,学生就会仅仅从光合作用角度分析情境变化。当然,如果该提问改成;“在供给C18O2较长时间后,能够检测到含有18O2的物质有哪些?”,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就不能仅仅考虑光合作用,还需从细胞呼吸的角度思考,该问题就较为复杂,就可以通过一个显性点的变化将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加以联系、拓展和系统化了。
课堂实践表明,起初,学生们只能从显性的特征直接联系主题开展思考;但随着提问深入,学生们思维能力进一步打开,能使用联系、分析等思维方法开展探究,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参与度和投入度都很高。这种情况表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2.把握宏观要素,完善生物思维的系统性
通常情况下,如果只为对某一区域开展系统学习,力求学生较为全面理解该区域的总体特征,教师往往可能会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但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提问数量偏多,学生并不能真正做到内化并系统化。因此,当前生物课堂教学中也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课堂提问的系统性难兼顾”。为此,我们可以立足宏观区域开展发散性提问。
立足宏观区域构建发散性提问的基本流程是:拟定某一探究主题——给出某区域示意图——呈现该区域与探究主题相联系的某些主要的生物特征——立足提示特征信息结合所学开展主题思考——轮流式开展交流——补充与完善——小结。具体如以下教学片段:
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和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F2都会出现固定的表现分离比,探讨具体产生分离比的机制,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孟德尔的假说内容,同时也能更为深入的掌握两个遗传定律的实质,不会落入常规的误区。
课堂实践发现,学生讨论分析孟德尔的假说内容,相互提出发散性的问题,结合减数分裂和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对本情境的现象有个科学本质的学习讨论。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发散性提问高水平思考中的“分析、综合与运用”。立足区域为背景,以某些区域生物要素为切口,开展主题式的发散性问题探究,对培养学生生物思维能力的系统性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3.深化比较思想,巩固生物思维的严密性
适当地运用“比较”的思想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难点,通过比较和分析异同,帮助学生掌握相关问题中深层次的事实表现与理论依据,从而实现质的突破。此外,在比较过程中,一是能够实现发散性提问所涉及到的分析、运用和综合;另一方面,通过对“比较标准”的思考,则将学生的思维上升到了评价性提问当中,实现了高层次提升。
运用比较思想构建发散性提问的基本流程是:确定教学难点——提供比较情境(材料)——观察发现异同——反思形成差异的原因——小结。具体如以下教学片段:
分析上述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结果时,如果仅从常规的书本实验角度考虑,显然是无法解释上述的三种情况,需要比较结果中的差异来分析实验过程。提问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其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若提问时:请描述甲乙丙三种溶液中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这样的提问,不是发散性的提问,因为思考的角度仅仅是描述实验现象,束缚了学生的思考深度,属于会聚性提问。若提问改为“比较观察,说一说导致甲乙丙实验现象差异的原因和机理?”。这样的提问具有开放性,学生会从浓度、溶质等角度加以思考,提供更多的学生讨论平台。
课堂实践发现,教师的提问策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运用比较思想也非常重要,提问策略的选择对提升学生生物思维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运用这一策略开展发散性提问的实践,能让教师的课堂提问更具针对性,能让学生的回答更具发散性,从而解决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指向不明确、拓展性不够广等问题。
四、小结
课堂提问受不同学科性质,特点的影响,也受学生知识、心里发展水平和具体提问的情境及教师自身素养的制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还应根据需要灵活把握,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熟知提问策略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更高效的生物问题;熟悉发散性提问策略有助于提问层次性、系统性和严密性的构建;熟练运用提问策略有助于学生开展发散性生物问题的思考,最终推升学生的生物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教会学生思维》P55 教育科技出版社 郅庭瑾.
[2]《教学策略——有效教学指南》P16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美] 荷烈治 等著.
浙江省平湖中学 314200
关键词:发散性;提问策略;生物思维能力
通常情况下,作为生物课堂教学最主要方式之一,提问的质量将直接与学生的学习质效挂钩。当前的生物课堂仍存在较多不足,我们往往可以看到,某节课堂上,老师提了数十个问题,量太多、质太低,缺乏目标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学生根本应付不过来,对问题研究的角度和深度无法体现,培育应用思维能力更无从谈起。对此,笔者以优化“发散性提问策略”为基础,通过思考、归纳、提炼与总结,力求提升学生的学习质效和思维能力。
一、高效提问与生物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
实践证明,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激发的过程,而高效提问极大可能激发学生积极开展思考,潜移默化中促进这些生物学科整体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具体教学上,鉴于生物思维能力包括生物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笔者认为应从三个角度培养,一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引导学生转变角度思考生物问题;二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生物问题;三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二、提问策略及发散性提问策略的内涵与联系
笔者发现,高中阶段学生抽象逻辑思维主要以理论型为主,具体优势有五点:一是能通过假设拓展思维;二是具有预设性;三是能够有思维的形式化;四是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的明显化;五是能跳出旧框框等等。如果在整个思维的发生过程中,我们加入发散性思维,不得不说是一种对逻辑思维进一步深化的体现。
现代教学中,提问基本策略主要有四类,分为会聚、发散、评价和反思。具体实践中,不同的提问策略發生机制不同,影响作用不同,达成的目标也不同。提问的四类策略详析如下图:
三、生物课堂如何更好地使用发散性提问策略
基于提问内容、角度、方法、主题、细节等多种元素,我们力求解决提问过程中一切问题。就构建发散性提问,具体分为如下三点:
1.注重微观特征,拓展生物思维的逻辑性
具体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局部和整体、个体和集体的关系。俗话说:“一叶一世界”。实践中,把握好局部和整体、个体和集体的关系,逐一展开这一类的发散性提问,进一步引导学生高质量回答问题,并增强增强学生思考问题过程中的推测、分析和综合联系等能力。
立足微观特征建构发散性提问的基本流程是:确定研究主题——展现一个显性的生物环境特征——思考该特征与主题之间的直接联系——探讨该特征与主题之间的间接联系——归纳与总结。具体如以下教学片段:
高三必修一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复习时,提问:“在供给C18O2极短时间后,能够检测到含有18O2的物质有哪些?”,学生就会仅仅从光合作用角度分析情境变化。当然,如果该提问改成;“在供给C18O2较长时间后,能够检测到含有18O2的物质有哪些?”,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就不能仅仅考虑光合作用,还需从细胞呼吸的角度思考,该问题就较为复杂,就可以通过一个显性点的变化将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加以联系、拓展和系统化了。
课堂实践表明,起初,学生们只能从显性的特征直接联系主题开展思考;但随着提问深入,学生们思维能力进一步打开,能使用联系、分析等思维方法开展探究,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参与度和投入度都很高。这种情况表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2.把握宏观要素,完善生物思维的系统性
通常情况下,如果只为对某一区域开展系统学习,力求学生较为全面理解该区域的总体特征,教师往往可能会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但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提问数量偏多,学生并不能真正做到内化并系统化。因此,当前生物课堂教学中也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课堂提问的系统性难兼顾”。为此,我们可以立足宏观区域开展发散性提问。
立足宏观区域构建发散性提问的基本流程是:拟定某一探究主题——给出某区域示意图——呈现该区域与探究主题相联系的某些主要的生物特征——立足提示特征信息结合所学开展主题思考——轮流式开展交流——补充与完善——小结。具体如以下教学片段:
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和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F2都会出现固定的表现分离比,探讨具体产生分离比的机制,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孟德尔的假说内容,同时也能更为深入的掌握两个遗传定律的实质,不会落入常规的误区。
课堂实践发现,学生讨论分析孟德尔的假说内容,相互提出发散性的问题,结合减数分裂和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对本情境的现象有个科学本质的学习讨论。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发散性提问高水平思考中的“分析、综合与运用”。立足区域为背景,以某些区域生物要素为切口,开展主题式的发散性问题探究,对培养学生生物思维能力的系统性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3.深化比较思想,巩固生物思维的严密性
适当地运用“比较”的思想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难点,通过比较和分析异同,帮助学生掌握相关问题中深层次的事实表现与理论依据,从而实现质的突破。此外,在比较过程中,一是能够实现发散性提问所涉及到的分析、运用和综合;另一方面,通过对“比较标准”的思考,则将学生的思维上升到了评价性提问当中,实现了高层次提升。
运用比较思想构建发散性提问的基本流程是:确定教学难点——提供比较情境(材料)——观察发现异同——反思形成差异的原因——小结。具体如以下教学片段:
分析上述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结果时,如果仅从常规的书本实验角度考虑,显然是无法解释上述的三种情况,需要比较结果中的差异来分析实验过程。提问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其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若提问时:请描述甲乙丙三种溶液中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这样的提问,不是发散性的提问,因为思考的角度仅仅是描述实验现象,束缚了学生的思考深度,属于会聚性提问。若提问改为“比较观察,说一说导致甲乙丙实验现象差异的原因和机理?”。这样的提问具有开放性,学生会从浓度、溶质等角度加以思考,提供更多的学生讨论平台。
课堂实践发现,教师的提问策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运用比较思想也非常重要,提问策略的选择对提升学生生物思维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运用这一策略开展发散性提问的实践,能让教师的课堂提问更具针对性,能让学生的回答更具发散性,从而解决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指向不明确、拓展性不够广等问题。
四、小结
课堂提问受不同学科性质,特点的影响,也受学生知识、心里发展水平和具体提问的情境及教师自身素养的制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还应根据需要灵活把握,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熟知提问策略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更高效的生物问题;熟悉发散性提问策略有助于提问层次性、系统性和严密性的构建;熟练运用提问策略有助于学生开展发散性生物问题的思考,最终推升学生的生物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教会学生思维》P55 教育科技出版社 郅庭瑾.
[2]《教学策略——有效教学指南》P16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美] 荷烈治 等著.
浙江省平湖中学 31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