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安然飞回祖国怀抱。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中华民族漫步太空的梦想终成现实。从神一到神七,中国航天人创造了共和国载人航天史上的辉煌,以九大创新性突破成就了中国人民上千年来的飞天梦想。
突破一:现代化载人航天发射场
位于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承担载人航天发射任务新建了一批先进完善的发射设施。建设载人航天发射场,采用中国特色的总体技术方案——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整体运输,这在世界航天界可谓独树一帜。
为了保障发射过程中航天员的安全,发射塔增加了逃逸救生滑带,建设了功能齐全的副着陆场,应对上升段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具备了世界先进水平,不仅可以满足载人飞船的发射需要,还可以在将来满足发射大型空间站的需要。
突破二:“中国特色”亮化神舟飞船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中国飞船只经过了4次无人飞行试验就开始正式载人升空。
神舟飞船的研制从一开始即采用了多人多舱的设计方案。神舟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构成,可容纳3名航天员:返回舱直径2.5米,是目前世界上可利用空间最大的飞船。
神舟飞船还具备一舱多用功能和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能力。在返回舱返回地面后,轨道舱可以留轨工作半年以上,继续执行空间实验任务。
神舟飞船的设计理念不仅融入了当今世界载人航天的发展方向,也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中国特色”。
突破三:打造可靠性最高的火箭
承担将神舟飞船送上太空任务的是我国目前最高、最重的长征2号F型运载火箭。
与普通火箭相比,长征2号F型运载火箭增加了故障检测处理和逃逸系统,在功能、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全部达到载人运载火箭的要求。
到目前为止,长征2号F型运载火箭已经成功地将7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达到100%,其可靠稳定的飞行性能得到了检验。
长征2号F型运载火箭是迄今为止我国航天史上技术最复杂、可靠性安全性指标最高的火箭。通过长征2号F型运载火箭的技术研发,可以看到标准化、模块化、集成化将是我国运载火箭未来的发展方向。
突破四:百炼成金的航天员队伍
航天员是载人航天的核心,选拔和训练航天员是一个国家能否独立自主实施载人航天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首批航天员由14名从空军部队挑选的飞行员组成。中国航天员大队叫响了“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高于一切”的口号,制定了“团结、自律、勤奋、奉献”8个字的队训。每名航天员都系统进行了航天专业技术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救生和生存训练以及心理和体质训练。
突破五:太空的首位中国访客
2003年10月15日9时10分,神舟五号飞船进入预定轨道。从这一刻起,杨利伟成为了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飞行过程中,飞船和火箭没有出现任何质量问题,参加任务的数千台地面设施设备无一故障,全系统数万个口令无一差错,操作无一失误。
神舟五号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飞天梦想,但它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标志着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新纪元的开始。
突破六:多人多天的太空飞行
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32分,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缓缓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我国首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在近5天5夜、约325万公里的太空飞行中,2名航天员经历了76次日出日落,成功进行了穿越轨道舱与返回舱、工效学评价、医学试验、轨道舱飞船设备操作等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各睡了5次觉,吃了15顿饭,还与家人进行了天地通话。
无论是在火箭发射、飞船变轨,还是在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着陆返回时,航天员传给地面的回答总是“正常”与“感觉良好”。
突破七:身着“飞天”游太空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当翟志刚在太空中走出轨道舱后,电视机前收看直播的观众惊喜地发现,他穿着是我国自行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
在神七出舱试验中,“飞天”仓外航天服经受住了太空环境的严格考验,为舱外活动的实施和航天员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安全屏障,这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
突破八:太空首次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中国人首次太空漫步,虽然只有短短的19分35秒,但在中国航天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神七航天员翟志刚首次真正把中国人的足迹留在了太空。
在这个过程中,翟志刚在刘伯明的配合下,顺利完成了空间润滑材料和太阳能电池极板的实验项目。强大的地面测控系统全力保证“天地”联系畅通并提供了必要的支持。通信设备、照明设备、操作界面、摄像机……每一个细节都无懈可击。
为了这一刻,航天员们训练了整整10年,中国航天人自发射第一颗卫星以来准备了38年,而中华民族则等待了漫长的数千年。
突破九:天基测控提高测控覆盖面
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比较完善的陆基和海基航天测控网,5个国内测控站、4个国外测控站、5艘远洋测量船参加了神舟七号飞行的测控。
2009年4月发射的我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为我国建设天基航天测控网提供了平台。享有“卫星的卫星”之誉的中继卫星,可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极大提高各类卫星的使用效益和应急能力。
天基测控网将极大提升我国的航天测控能力,它为我国航天事业,特别是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中华民族漫步太空的梦想终成现实。从神一到神七,中国航天人创造了共和国载人航天史上的辉煌,以九大创新性突破成就了中国人民上千年来的飞天梦想。
突破一:现代化载人航天发射场
位于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承担载人航天发射任务新建了一批先进完善的发射设施。建设载人航天发射场,采用中国特色的总体技术方案——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整体运输,这在世界航天界可谓独树一帜。
为了保障发射过程中航天员的安全,发射塔增加了逃逸救生滑带,建设了功能齐全的副着陆场,应对上升段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具备了世界先进水平,不仅可以满足载人飞船的发射需要,还可以在将来满足发射大型空间站的需要。
突破二:“中国特色”亮化神舟飞船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中国飞船只经过了4次无人飞行试验就开始正式载人升空。
神舟飞船的研制从一开始即采用了多人多舱的设计方案。神舟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构成,可容纳3名航天员:返回舱直径2.5米,是目前世界上可利用空间最大的飞船。
神舟飞船还具备一舱多用功能和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能力。在返回舱返回地面后,轨道舱可以留轨工作半年以上,继续执行空间实验任务。
神舟飞船的设计理念不仅融入了当今世界载人航天的发展方向,也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中国特色”。
突破三:打造可靠性最高的火箭
承担将神舟飞船送上太空任务的是我国目前最高、最重的长征2号F型运载火箭。
与普通火箭相比,长征2号F型运载火箭增加了故障检测处理和逃逸系统,在功能、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全部达到载人运载火箭的要求。
到目前为止,长征2号F型运载火箭已经成功地将7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达到100%,其可靠稳定的飞行性能得到了检验。
长征2号F型运载火箭是迄今为止我国航天史上技术最复杂、可靠性安全性指标最高的火箭。通过长征2号F型运载火箭的技术研发,可以看到标准化、模块化、集成化将是我国运载火箭未来的发展方向。
突破四:百炼成金的航天员队伍
航天员是载人航天的核心,选拔和训练航天员是一个国家能否独立自主实施载人航天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首批航天员由14名从空军部队挑选的飞行员组成。中国航天员大队叫响了“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高于一切”的口号,制定了“团结、自律、勤奋、奉献”8个字的队训。每名航天员都系统进行了航天专业技术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救生和生存训练以及心理和体质训练。
突破五:太空的首位中国访客
2003年10月15日9时10分,神舟五号飞船进入预定轨道。从这一刻起,杨利伟成为了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飞行过程中,飞船和火箭没有出现任何质量问题,参加任务的数千台地面设施设备无一故障,全系统数万个口令无一差错,操作无一失误。
神舟五号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飞天梦想,但它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标志着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新纪元的开始。
突破六:多人多天的太空飞行
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32分,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缓缓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我国首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在近5天5夜、约325万公里的太空飞行中,2名航天员经历了76次日出日落,成功进行了穿越轨道舱与返回舱、工效学评价、医学试验、轨道舱飞船设备操作等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各睡了5次觉,吃了15顿饭,还与家人进行了天地通话。
无论是在火箭发射、飞船变轨,还是在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着陆返回时,航天员传给地面的回答总是“正常”与“感觉良好”。
突破七:身着“飞天”游太空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当翟志刚在太空中走出轨道舱后,电视机前收看直播的观众惊喜地发现,他穿着是我国自行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
在神七出舱试验中,“飞天”仓外航天服经受住了太空环境的严格考验,为舱外活动的实施和航天员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安全屏障,这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
突破八:太空首次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中国人首次太空漫步,虽然只有短短的19分35秒,但在中国航天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神七航天员翟志刚首次真正把中国人的足迹留在了太空。
在这个过程中,翟志刚在刘伯明的配合下,顺利完成了空间润滑材料和太阳能电池极板的实验项目。强大的地面测控系统全力保证“天地”联系畅通并提供了必要的支持。通信设备、照明设备、操作界面、摄像机……每一个细节都无懈可击。
为了这一刻,航天员们训练了整整10年,中国航天人自发射第一颗卫星以来准备了38年,而中华民族则等待了漫长的数千年。
突破九:天基测控提高测控覆盖面
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比较完善的陆基和海基航天测控网,5个国内测控站、4个国外测控站、5艘远洋测量船参加了神舟七号飞行的测控。
2009年4月发射的我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为我国建设天基航天测控网提供了平台。享有“卫星的卫星”之誉的中继卫星,可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极大提高各类卫星的使用效益和应急能力。
天基测控网将极大提升我国的航天测控能力,它为我国航天事业,特别是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