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如果我们用自己的教学来代替学生的主动学习,用自己的思考来代替学生的主动思考,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空间萎缩,久而久之,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没有了,创造的火花熄灭了,成了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实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布鲁姆说:“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目地相信某种结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而步步设疑层层启发,既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必要手段,也能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教师提问到学生会问,是体现该思想的重要手段。
一、如何通过课堂提问的优化来提高课堂效益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一老师在讲《打折销售》时,一开始就陆续提出了如下问题:
同学们你们将来有谁想当老板做买卖吗?
那你知道做买卖如何赚钱吗?(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大家都想发表意见。对学生的看法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按每件100元的批发价购进一种服装,标价是140元,如果我按标价卖出一件服装,那么我可以赚多少元?
如果为了促销,我打8.5折卖出一件服装,那么我可以赚多少元?
另一种服装批发价每件150元,可按170元卖出,你认为我应该卖哪种服装?为什么?
随着以上问题的一一解答,使学生初步了解销售问题中的相关量(进价、标价、打折、售价、利润、利润率等)及其关系,为下面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打折销售问题做好铺垫。
2.启发诱导,步步设疑
所提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既不能过难又不能过易,要使学生有“跳一跳才能摸得着”的感觉。如一个老师在讲多边形内角和时陆续提出如下一些问题:同学们你能求出四边形内角和吗?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和还能求吗?求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呢?此时学生已经知道其基本思路是将一个多边形转化为几个三角形,也知道了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式的推导过程。但此时绝大多数学生只知道把多边形的某一个顶点做为起点,从该点向与它不相邻的顶点连线,从而实现这种转化。因此,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老师又继续提问,还有其他的转化方法吗?起点不放在顶点还可放在哪呢?此时学生兴趣大增,经过思考与探究又找出起点在边上、在多边形内、在多边形外等三种转化方法,并进一步探究每种转化方法的求内角和的方法。
3.培养发散思维,拓宽思维空间
所提的问题要使学生有较广泛的思考空间和比较充足的思考时间。课堂提问最忌讳“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问题要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与争鸣,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索。如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就可问“通过方面的阅读你有哪些收获呢”,面对教材中的插图,我们又可提问学生“通过观察这幅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呢”,等等。
二、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
课堂提问有些是即时性的或课堂生成性的,是不可预料的,但主要的多数问题应该在备课时就要有总体设计。“因为教师课堂提问是连接‘主导’和‘主体’的纽带,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所以,(1)要紧扣课题来设计问题。(2)在关键处提问,避免满堂问;在教材重点和难点处设问,重点处设问谓之突出,难点处设问谓之分散。(3)要灵活应变,针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
如在听一节数学课“梯形”这节课时,一个老师是这样导课的:“请同学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四边形,说一说你剪成的两个四边形的形状.”再问:“说说看怎样能剪成两个平行四边形,怎样能剪成两个梯形?”再追问:“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有什么不同?”学生为了准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集中注意力,加快思维活动,迅速处理信息并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
三、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
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要我问到我要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内在推动。
1.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1)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的事例,这样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如:一个物理老师在上一节《重力》课时,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2)从成材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教育学生要想培养自己具有创新能力,只有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一个学生如果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也就无创新可言,将影响个人的成长。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1)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2)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居里夫人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
各科新教材都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一个物理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如:在一节物理课上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位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啦,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
3.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物理课讲密度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油比水轻’,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油会浮在水面上?油的质量一定比水小吗?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考虑油和水的质量,还要了解它们的体积,从而引入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责任编辑:张华伟)
一、如何通过课堂提问的优化来提高课堂效益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一老师在讲《打折销售》时,一开始就陆续提出了如下问题:
同学们你们将来有谁想当老板做买卖吗?
那你知道做买卖如何赚钱吗?(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大家都想发表意见。对学生的看法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按每件100元的批发价购进一种服装,标价是140元,如果我按标价卖出一件服装,那么我可以赚多少元?
如果为了促销,我打8.5折卖出一件服装,那么我可以赚多少元?
另一种服装批发价每件150元,可按170元卖出,你认为我应该卖哪种服装?为什么?
随着以上问题的一一解答,使学生初步了解销售问题中的相关量(进价、标价、打折、售价、利润、利润率等)及其关系,为下面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打折销售问题做好铺垫。
2.启发诱导,步步设疑
所提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既不能过难又不能过易,要使学生有“跳一跳才能摸得着”的感觉。如一个老师在讲多边形内角和时陆续提出如下一些问题:同学们你能求出四边形内角和吗?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和还能求吗?求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呢?此时学生已经知道其基本思路是将一个多边形转化为几个三角形,也知道了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式的推导过程。但此时绝大多数学生只知道把多边形的某一个顶点做为起点,从该点向与它不相邻的顶点连线,从而实现这种转化。因此,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老师又继续提问,还有其他的转化方法吗?起点不放在顶点还可放在哪呢?此时学生兴趣大增,经过思考与探究又找出起点在边上、在多边形内、在多边形外等三种转化方法,并进一步探究每种转化方法的求内角和的方法。
3.培养发散思维,拓宽思维空间
所提的问题要使学生有较广泛的思考空间和比较充足的思考时间。课堂提问最忌讳“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问题要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与争鸣,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索。如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就可问“通过方面的阅读你有哪些收获呢”,面对教材中的插图,我们又可提问学生“通过观察这幅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呢”,等等。
二、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
课堂提问有些是即时性的或课堂生成性的,是不可预料的,但主要的多数问题应该在备课时就要有总体设计。“因为教师课堂提问是连接‘主导’和‘主体’的纽带,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所以,(1)要紧扣课题来设计问题。(2)在关键处提问,避免满堂问;在教材重点和难点处设问,重点处设问谓之突出,难点处设问谓之分散。(3)要灵活应变,针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
如在听一节数学课“梯形”这节课时,一个老师是这样导课的:“请同学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四边形,说一说你剪成的两个四边形的形状.”再问:“说说看怎样能剪成两个平行四边形,怎样能剪成两个梯形?”再追问:“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有什么不同?”学生为了准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集中注意力,加快思维活动,迅速处理信息并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
三、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
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要我问到我要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内在推动。
1.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1)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的事例,这样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如:一个物理老师在上一节《重力》课时,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2)从成材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教育学生要想培养自己具有创新能力,只有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一个学生如果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也就无创新可言,将影响个人的成长。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1)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2)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居里夫人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
各科新教材都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一个物理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如:在一节物理课上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位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啦,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
3.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物理课讲密度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油比水轻’,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油会浮在水面上?油的质量一定比水小吗?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考虑油和水的质量,还要了解它们的体积,从而引入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