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心属于舞台。”谈到如何走进话剧这一行业。李婧如是说。李婧,女,山东话剧院演员,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戏剧表演系。在毕业大戏最后一场演出谢幕的一刹。李婧发现自己对舞台有那么的不舍与不甘。那种感觉就像要与自己的至亲生离死别一样。正因为那种将要失去的痛苦感觉,毕业后她毅然决定到话剧院工作,幸运地开始从事自己热爱的话剧行业。虽然工作不久她就有机会得到很多在外人看来很优越的其它工作,但她内心始终不能忘却毕业演出舞台上的那种痛。也正因为那曾经的痛,她更加懂得珍惜。话剧和舞台成了她永远珍藏的东西。
作为一名青年演员,李婧至今已参演了《清明过后是谷雨》(饰清明)、《洒满月光的荒原》(饰细草)、《家》(饰梅)、《霸王别姬》(饰吕稚)、《朱丽小姐》(饰克里斯婷)、《远去的家园》(饰里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饰丽达)、《他没有两个老婆》(饰玉莲)、《朱丽小姐》(饰朱丽)、《让生命不再哭泣》(饰路南妻)、《客厅里的白鲨》(饰罗恩情人)、《有多少爱可以胡来》(饰郭晓丹)、《大商无算》(饰王雪莹)等多部剧目,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生动形象的舞台人物。李婧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和她平时注重自身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她认为年轻演员要想更好的发展自己,要先练就自己的基本功,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平时她对自己要求很严,为了能够更多的了解和理解饰演的不同角色,她很注意学习,这其中既包括舞台表演技巧方面的学习,也包括一些人文知识的学习。勤奋学习使她具有了一定的知识面和哲学意识,这对她更好地诠释、塑造人物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话剧人,李婧经常思考“话剧的处境及其未来”这一既让人失落又让人充满希望的话题。她认为:“大众文艺审美越来越趋向娱乐化,整个文化艺术界也越来越趋向市场化。顺应大众与市场,未尝不是一种话剧人新的生存方式。但一味的追求娱乐化与市场化可能就是话剧人自己的悲哀了。当前话剧人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找到文化与娱乐。艺术与市场的平衡点。当然这个平衡点也是随着大众市场对文艺需求的水平高低不断波动的。这就意味着我们话剧人乃至整个戏剧界目前要保持‘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心态。观众也是要慢慢培养成长的。就像我们教育孩子一样,他们的认知水平也是会不断提高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耐心和正确的循序渐进的引导。贵在坚持。话剧不是一个大众的艺术,不像电视电影可以达到几亿的受众群体。但就目前的受众群体的数量来看,话剧市场还是有很大潜力去挖掘的。就是我们话剧人自己身边的朋友,有多少真正了解话剧。真正去看过几场话剧的?恐怕很少。所以话剧的未来是很有希望的。因为很多第一次走进话剧剧场的人,都会感慨话剧的魅力是电视、电影不能比拟的。所以我们有希望,我们要不抛弃、不放弃。”
谈到创新就不能不提小剧场话剧,小剧场话剧适应了戏剧艺术审美心理的变化,打破了观众与舞台的疏离。实现了观众和演员之间更加直接密切的交流,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李婧也参与过多部小剧场话剧的演出如《客厅里的白鲨》、《有多少爱可以胡来》,对于小剧场话剧她有着比别人更深的理解:“小剧场话剧本身的定义是带有开拓性、创新性、实验先锋性的一种戏剧演出模式。现在人们所说的小剧场话剧大多只是泛指那些场地比较小,观演形式打破常规的话剧演出形式。但既然会有后者这样的解释,必然就有其存在的原因(也许这也是一种市场的需求)。小剧场话剧对于现代都市人快餐意识的生活方式是有一定不谋而合的存在意义的。它的运作周期短,经费小。演职人员少,剧情必然会有一定时效性。这是很适合当前快节奏市场运作方式的。而它的近距离观演模式也是观众乐于接受的。这对于演员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表演尺度的把握是要恰到好处的。但正是这种近距离,使得观众可以从演员细微的表演中获得更多艺术感受。这种感受近于影视剧的直观,又有别于影视剧的交流屏障性。它更加的真实,更加具有现场交流感受的氛围。所以小剧场话剧对于现代话剧市场的开拓,是有关键性作用的。”
这就是李婧,一个话剧人,一个对话剧发展创新有着深刻思考的话剧人;一个对舞台有着深深眷恋和执着坚持的话剧人。我们相信,这位年轻的话剧新秀,一定会在话剧舞台上绽放出更为迷人的光彩!
作为一名青年演员,李婧至今已参演了《清明过后是谷雨》(饰清明)、《洒满月光的荒原》(饰细草)、《家》(饰梅)、《霸王别姬》(饰吕稚)、《朱丽小姐》(饰克里斯婷)、《远去的家园》(饰里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饰丽达)、《他没有两个老婆》(饰玉莲)、《朱丽小姐》(饰朱丽)、《让生命不再哭泣》(饰路南妻)、《客厅里的白鲨》(饰罗恩情人)、《有多少爱可以胡来》(饰郭晓丹)、《大商无算》(饰王雪莹)等多部剧目,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生动形象的舞台人物。李婧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和她平时注重自身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她认为年轻演员要想更好的发展自己,要先练就自己的基本功,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平时她对自己要求很严,为了能够更多的了解和理解饰演的不同角色,她很注意学习,这其中既包括舞台表演技巧方面的学习,也包括一些人文知识的学习。勤奋学习使她具有了一定的知识面和哲学意识,这对她更好地诠释、塑造人物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话剧人,李婧经常思考“话剧的处境及其未来”这一既让人失落又让人充满希望的话题。她认为:“大众文艺审美越来越趋向娱乐化,整个文化艺术界也越来越趋向市场化。顺应大众与市场,未尝不是一种话剧人新的生存方式。但一味的追求娱乐化与市场化可能就是话剧人自己的悲哀了。当前话剧人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找到文化与娱乐。艺术与市场的平衡点。当然这个平衡点也是随着大众市场对文艺需求的水平高低不断波动的。这就意味着我们话剧人乃至整个戏剧界目前要保持‘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心态。观众也是要慢慢培养成长的。就像我们教育孩子一样,他们的认知水平也是会不断提高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耐心和正确的循序渐进的引导。贵在坚持。话剧不是一个大众的艺术,不像电视电影可以达到几亿的受众群体。但就目前的受众群体的数量来看,话剧市场还是有很大潜力去挖掘的。就是我们话剧人自己身边的朋友,有多少真正了解话剧。真正去看过几场话剧的?恐怕很少。所以话剧的未来是很有希望的。因为很多第一次走进话剧剧场的人,都会感慨话剧的魅力是电视、电影不能比拟的。所以我们有希望,我们要不抛弃、不放弃。”
谈到创新就不能不提小剧场话剧,小剧场话剧适应了戏剧艺术审美心理的变化,打破了观众与舞台的疏离。实现了观众和演员之间更加直接密切的交流,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李婧也参与过多部小剧场话剧的演出如《客厅里的白鲨》、《有多少爱可以胡来》,对于小剧场话剧她有着比别人更深的理解:“小剧场话剧本身的定义是带有开拓性、创新性、实验先锋性的一种戏剧演出模式。现在人们所说的小剧场话剧大多只是泛指那些场地比较小,观演形式打破常规的话剧演出形式。但既然会有后者这样的解释,必然就有其存在的原因(也许这也是一种市场的需求)。小剧场话剧对于现代都市人快餐意识的生活方式是有一定不谋而合的存在意义的。它的运作周期短,经费小。演职人员少,剧情必然会有一定时效性。这是很适合当前快节奏市场运作方式的。而它的近距离观演模式也是观众乐于接受的。这对于演员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表演尺度的把握是要恰到好处的。但正是这种近距离,使得观众可以从演员细微的表演中获得更多艺术感受。这种感受近于影视剧的直观,又有别于影视剧的交流屏障性。它更加的真实,更加具有现场交流感受的氛围。所以小剧场话剧对于现代话剧市场的开拓,是有关键性作用的。”
这就是李婧,一个话剧人,一个对话剧发展创新有着深刻思考的话剧人;一个对舞台有着深深眷恋和执着坚持的话剧人。我们相信,这位年轻的话剧新秀,一定会在话剧舞台上绽放出更为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