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鉴编纂的变革与守望

来源 :现代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fucyou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皮书等出版物的涌现,年鉴出版近年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比皮书、方志等,年鉴的内容往往更精准、全面、系统,可信度高。基于出版融合的时代趋势,年鉴出版传播内容需要更加精准和专业,同时增强知识性、趣味性、鉴赏性。在传播形式上,年鉴出版也有必要充分运用好移动智能终端等新载体,以便实现与读者新阅读习惯之间的衔接。
  关键词:年鉴;皮书;方志;内容;数字出版
  年鉴以其集权威性、连续性于一体的特点,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但近年来,皮书的大量涌现削弱了年鉴的影响力。年鉴要认清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坚持以专业和精准为生命的核心理念,离开了专业和精准,年鉴无论怎样变革和创新,都将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年鉴要丰富传播方式,跟上网络传播的步伐,利用好“互联网+”,开拓年鉴发展的新局面。年鉴编纂要认识到自身优势,懂得在哪些方面坚守阵地与开拓进取,进行变革与发展,首先要认识到年鉴与同类出版物的异同。
  一、皮书、方志与年鉴在体例上的区别
  年鉴是系统汇辑上一年度重要的文献信息,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具有资料权威、连续出版、功能齐全的特点,属信息密集型工具书。年鉴与皮书、方志虽然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是在性质、内容等方面具有诸多不同。
  1.年鉴与方志的区别
  “方志”通常简称“地方志”,是记述特定时空内某个地域一个方面或各个方面情况的资料性文献。年鉴与方志虽然都是资料性书籍,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首先,性质有别。年鉴是工具书,而方志是地情资料书,属于志书范畴,不是工具书。
  其次,功能有异。年鉴和方志都具有资政、存史的功能,但同比而言,年鉴的主要功能更倾向于为当下决策作参考借鉴使用。
  再次,时限不同。年鉴记述上一年度的内容,可以對在世的人物进行记述和介绍,而方志不受时间限制,但对于尚在世的人物一般不予立传。
  最后,文体不同。年鉴是编年体,其基本记录形式是条目,而方志是纪事本末体,其基本表现形式是文章。
  2.年鉴与皮书的区别
  “皮书”是大型系列图书,一般由一系列权威研究报告组成。年鉴和皮书都属于反映及时的信息源资料库,都具有权威性、资料性、时效性、总结性、多功能性。除这些相同点外,又有一些明显的不同:
  其一,性质不同。年鉴是一种编年体的资料性工具书。年鉴由每年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按时间或门类辑录而成,突出的是资料性、工具性、史册性。皮书虽然也是按年度出版,但皮书突出的是评估现状、分析问题、预测发展、提供建议,是一种高屋建瓴式的评估报告,一种全局性分析和战略性预测的科研成果,强调客观性、学术性和前瞻性。
  其二,载体形式不同。年鉴体是按部类划分内容,然后强调条目化记述,条目是年鉴体的基本表达形态。皮书内容虽然也按部类划分,但各部类强调专题报告式表达,专题报告是皮书的基本表达形态。
  其三,叙述方法不同。年鉴体的特点是述而不作,直陈其事,不加议论,不加个人见解,资料浓缩,言简意赅。皮书体以研究报告为主,有分析说明,带有学术观点。
  其四,内容不同。年鉴体要求全面、系统的记述。皮书要突出主报告和重点专题,强调调查分析,使人读了感觉言之有物、观点鲜明,且有对策,是一个严肃的科学研究过程。如果说年鉴体侧重于归纳式表达,那么皮书体则侧重于论证式表达。
  二、年鉴与同类出版物相比较的独特优势
  年鉴的独特优势是什么?与同类出版物相比,年鉴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内容精准,可信度高
  与同类出版物相比,尤其是与皮书相比,年鉴内容更精准,可信度高,更能满足读者求真、求实、求准的愿望。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
  首先,年鉴的编辑队伍系统规范。年鉴的编纂队伍一般都有严密的组织架构,是“正规军”,基本上都具备一套行之有效的供稿机制、审稿流程和核对方法。以行业年鉴为例,年鉴的编辑队伍遍及全国各个省市,资料来源于工作一线。基层资料经过层层筛选、核对、编辑,汇总到各省的特约编辑手中,再经过当地行业领导的签阅,方能提供给年鉴的责任编辑,责任编辑经过再度把关过滤,编辑整理成稿件,再经过三审制、多校次把关等程序,最终成书。一部全国性行业年鉴的资料往往经过数百人“把关”。皮书、方志在信息数据的精准、权威方面,都无法与年鉴相比。
  其次,年鉴的编辑队伍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与方志不同,年鉴的供稿队伍、编辑队伍大都是本行业的从业人员或研究人员,具备完备的专业知识。以《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为例,其资料来源于全国各市、区、县的广电局、广播电视台等广播电视行业相关部门,一手资料来源于一线的广电专业人员,从事广电年鉴编辑的队伍大都是本行业的研究人员,审稿人多为本行业的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与皮书、方志的编辑队伍相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行业特点。
  2.内容更系统、更全面
  与方志相比,年鉴更强调查阅功能、服务现实。
  第一,年鉴同时具备资料性与存史性两种功能。年鉴的主要功能是服务现实,为从业人员、研究学者提供大量新鲜的资料和数据。同时,年鉴具有存史功能,年鉴因其出版的连续性、全面性,成为年度全面资料的整合。通过查阅年鉴,不仅可以得到近年的信息资料,更可以查阅历史,纵向比较,从而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一个行业、领域里的信息。
  第二,年鉴收录广泛,容量大。年鉴博采众长,集辞典、手册、年表、图录、书目、索引、文摘、表谱、统计资料、指南、便览于一身。从收录内容看,年鉴收录的信息涵盖领域广泛,信息的数量大、密度高,比如人物类、评奖表彰类内容,一般皮书是没有的;从“体型”上看,年鉴的开本、厚度均大于皮书。
  三、年鉴出版的创新路径
  目前来看,年鉴依然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与特点,年鉴本身的功用也是其他出版物难以取代的。但年鉴出版存在的危机也正在逐步显现,年鉴如果固步自封,势必将落后于读者的需求,落后于时代的步伐,就有可能逐渐落入无人问津的窘境。“穷则思变”,年鉴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坚定守望自身独特优势的同时,大胆变革,才能更好地赢得未来。   守望什么?变革什么?笔者以为,年鉴需要在两个方面做出切实努力:
  1.传播内容要更加精准和专业
  第一,内容的精准和专业,是年鉴应该坚守的核心。就知识工具而言,随着各类出版物的涌现、媒体的多元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有海量信息需要处理,而“精准”问题终究需要依靠专业和智慧来解决。年鉴就是这样帮助读者获得精准的工具书之一。年鉴需要扬长避短,牢牢把握内容精准这个精髓,将精准信息传播视为安身立命之本。
  第二,年鉴工作者需要大力强化专业化精神。什么是专业化精神?年鉴的信息资料是要载入史册的,既为现实服务,又对历史负责,为此,年鉴工作者需要在工作中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在年鉴信资料整合中,做到不遗余力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做到“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任何马虎大意、粗制滥造、蒙混过关、得过且过都与年鉴编辑无缘,都是对年鉴编辑专业化精神的践踏。
  专业化精神还体现在年鉴要提供专业化服务。年鉴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信息服务平台,很多年鉴编辑部本身就相当于一家微型出版社,从组稿、资料汇集、整理加工、审稿发排、文稿校对、设计制作,再到印制发行,是一条完整的链路。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差池和纰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化的工作手段。这就要求年鑒编辑成为多面手,成为每一个工作环节的行家里手。专业化的服务是实现年鉴自身价值的保障。专业化服务也是对年鉴经营机制、发展规划、队伍素养的要求,绝不可等闲视之。
  一部年鉴,无论综合性年鉴还是专业性年鉴,都有自己跟踪记述的范围与边界。年鉴要做好,就需要在“专”字上做文章,别人才无法替代;唯有“专”,才可能“精”,才可能“深”,才可能“特”,才可能“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年鉴特色和品牌才可能呼之欲出。对于年鉴工作者来说,专业体现在具备“年度感知力”,具备“感觉和识别出年度要素的能力”。面对大量稿件与资料,年鉴工作者只有做到专业化,才可能在浩如烟海的资料面前有正确的选择。
  2.传达方式要更加丰富多样
  信息传达方式更加多样化,是年鉴应该变革的着力点。多样化的传达方式,本应该是年鉴与生俱来的。年鉴的传达方式涉及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第一,从内容上说,年鉴要增加知识性、趣味性、鉴赏性。年鉴不仅具有权威性、资料性、存史性,同时也具有知识性、趣味性、鉴赏性。如果说权威性、资料性、存史性是年鉴的主要功能,那么知识性、趣味性、鉴赏性可以看作年鉴的附属功能。目前年鉴存在的问题是:主要功能不够健全和丰富,附属功能得不到足够重视,很多年鉴甚至没有附属功能,导致大多数年鉴功能单一,“官书官腔”,服务面窄,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
  年鉴面对的资料十分丰富,除了供稿人提供的一线材料,还可以获得各种出版物的资料以及网络资源等,这给年鉴的信息资料采集、整理、利用带来新的机遇。年鉴应该敞开胸怀,大胆利用网络带来的信息资料便利,逐步突破目前单一被动的接受年鉴资料收集的模式,大胆探索、主动丰富信息资料来源,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魄力,以“拾得篮中就是菜,得开怀处且开怀”的胆识,研究建立网络信息资料采集整合系统,从而丰富年鉴的组稿渠道,改变单一供稿的局限。这样一来,年鉴的信息料来源将大大丰富,年鉴的多功能性就能得到支持保障。也只有年鉴的多功能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改变年鉴固有的呆板、陈旧、僵化、无趣的形象,才能以崭新的姿态服务读者、服务社会、服务现实。
  第二,从传播形式上说,年鉴要开发新的载体。目前大多数年鉴除了纸质本外,只附带一个光盘,光盘内容也基本与纸质本完全相同,很少有外延链接与扩充。有些年鉴甚至没有光盘,不提供电子传播媒介。这种状况偏离了新媒体传播的大趋势,势必与读者产生隔膜。年鉴要跟上网络时代的步伐,就需要在信息传播形式上做文章,在适应当今读者信息采信习惯上做文章。
  年鉴的信息资料应该从纸质本和电子光盘中走出来,走向现代读者的移动智能终端,与读者新的阅读习惯无缝衔接,大大提高年鉴信息传播的时效性。目前,一些年鉴出版机构已经开通了公众号,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大型数字出版平台合作发行网络版,还有个别年鉴实现了手机APP阅读。另一方面,年鉴出版机构还应该想方设法丰富数字出版内容。数字出版不能仅仅是纸质本内容的原样复制,而应该在外延拓展上做文章。
其他文献
编辑作为助人出版的职业,“为人作嫁衣”的辛劳不言自明。优秀的编辑之所以甘愿一生与书为伴,往往因为他在编书人之外,更是爱书人。也总有一些资深编辑愿意化身“写书人”,将这些观察和经验分享出来,帮助年轻的同行一窥职业门径,《做书的故事》便是其中的一本。这本书是李昕先生继《做书——感悟与理念》《做书的日子:1982-2014》之后,第三本以“做书”为题的著作。这三部书视角独特、文风坦荡,既有编辑出版之灼见
期刊
摘要:本文从教育类图片资源库建设入手,通过分析出版社图片资源生产与保存状况,构建教育类图片资源库协同建设与共享模式,为我国图书出版业图片资源大数据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图片资源库;协同建设;共享模式;国家文化产业项目  20世纪90年代初,计算机排版及电脑绘图技术开始普及,图书排版及绘图文件开始被保存下来。然而,插图资源的再利用始终停留在出版社内部,且仅限于同一本书的修订和改版工作。要实现图片
期刊
作为象牙塔里的“知识守望者”,笔者在地方本科院校新闻传播学领域从教恰满三年。这三年中,从一名出版学的博士毕业生到“什么课都可以拿来讲”的教书机器,我教过多门新闻传播领域的专业基础课,但唯独与自己的“老本行”出版学“完美”地擦肩而过。偶然的一次课堂互动,让我有了在讲台上重新讲述出版学的冲动。这次教学体验让我仿若在漫夜里找到一个有光的罅隙。正如《旧约·创世记》所言:“神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转变了
期刊
摘要: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大学出版社”为研究对象,对近10年来C88CI期刊收录论文作为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发表数量总体呈现递增的态势,但尚未形成一批持续的较有影响力的研究团队,高水平研究成果较少,研究方法主要表现为经验性研究与思辨性研究;“大学出版社”这一领域研究需进一步培育研究团队,规范研究范式与研究方式,提升学术贡献。  关键词:大学出版社;CSSCI;计量分析  在社会文明
期刊
摘要:近年来,学界对世界书局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但对世界书局的通俗文学生产尚存偏见。朱联保先生《关于世界书局的回忆》是目前世界书局研究中最杈威也最完整的回忆文献。但该文对通俗文学几乎不提。该手稿原名《在上海世界书局工作的回忆》,写于1962年,完成后历经三次发表:“63版”“87版”“02版”。其中,以“87版”最翔实可靠。但“87版”对世界书局优缺点的评价彼此抵牾。手稿详细记载了朱联保与审
期刊
2017年6月20日,商务印书馆老少近600人济济一堂,为庆祝商务印书馆创立120年拍了一张全家福。  自近代照相机传人中国,摄影留念作为一种文化就固定在中国的传统中。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大型组织还是私人家庭,重要活动和重要节庆日都要拍照留念。至今,我们参加各种大大小小的会议,摄影留念都是少不了的重要环节。商务印书馆就是中国摄影留念这种文化最早和最好的实践者,而且由于商务印书馆在中国近现代文
期刊
摘要:章雪峰著《中國出版家·章锡琛》为国内第一本章锡琛研究传记。作者基于史料梳理、考证,较为客观地论证了开明书店创始人章锡琛从被商务印书馆辞退到创办开明书店等出版历程。章锡琛注重产品质量的相关出版经验以及团结、务实等“开明精神”,时至今日仍有其现实价值。  关键词:章锡琛;开明书店;开明精神  相较于“张元济和商务印书馆”“陆费逵和中华书局”“邹韬奋和生活书店”等专题研究而言,学界、业界对“章锡琛
期刊
摘要:本研究统计分析了全国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出版物选题数据,对大学出版社选题数量、内容特色、地域分布、学科结构、类型结构、作者结构、定价结构等作了详细解读。研究认为,单纯依靠规模推动的发展模式需要尽快转变,要将选题特色和原创能力作为发展的第一要素;读者对内容要求越来越高,编辑选题工作量基本接近饱和,选题质量提升和优化应该是未来急需解决的问题;当前高等教育建设和
期刊
摘要:抗战时期,郑天挺等西南联大学人购书之余,时常以书会友,互通有无,借以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梳理郑天挺访书、购书、赠书、读书活动,不但有助于审视其阅读取向和科研旨趣,也能考察西南联大学人群体间的交游互动,以及战时状态下中国书刊文献的出版、保存与流通情状。  关键词:西南联大;学人;书刊;阅读;学术;出版  1938年1月18日,前后兼任北京大学秘书长十余年的郑天挺(字毅生)教授,与陈雪屏、魏建功、
期刊
摘要:新阅读时代要求图书营销模式和策略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从《刺杀骑士团长》的成功营销策略来看,出版社需要通过融合营销的方式调动一切有利资源,以提升读者体验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还需要提升装帧设计,重视社群与文创的融合。  关键词:营销策略;体验营销;融合营销  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林少华翻译的村上春树新作《刺杀骑士团长》从2018年初开始预售,目前1版1次印70万册已经售馨,1版2次印10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