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写作教学面临的问题是“动力性困难”和“能力性困难”。写作教学的根本,在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写作活动建构主体世界,在此过程中获得写作动力,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写作教学;心理动力;自我建构;主体世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一表述既精当地揭示了写作教学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写作教学的基本策略,即: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角度出发。然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对此我们并没有给予充分的認识,往往把“写作”看成单一的教学内容,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写作背后宽广的心灵世界。
有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指出,学生作文困难,原因有二: “动力性困难”和“能力性困难”。前者指写作兴趣、热情、自发性和积极性方面的被动情绪,没有写作的内在需要;后者指学生写作技法和技巧等操作上的困难,具体表现在立意、材料、结构和语言等方面。两个因素中,“动力性困难”较“能力性困难”更为严重。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主体世界的形成是其发展的显著标志。两者具有同一性,是个体内在、综合、稳定的,通过日常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不能从外面灌注进去,而只能通过主体的自我建构形成。学生语文素养的获得与发展(它有赖于写作活动的支持)过程,也就是学生自我世界的建构过程。写作教学的根本,在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通过写作活动建构自我世界,在建构主体世界的过程中获得写作的心理动力,提高写作能力。
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写作的心理动力主要有两个途径。
1 兴趣与热情的培养。要充分利用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热情
具体做法如下:
(1)培养兴趣,从内容入手。认知心理学表明,以具体事实为基础的直接经验最能引起初学者的思维兴趣。特别是写作的初始阶段,要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周围的事物,努力把写作活动变成学生触摸世界、认识自我的一种基本方式。
(2)鼓励自由表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写作是一种自我表达。只有尽可能让学生 “以我手写我心”,才能保持写作兴趣,培养写作热情。
(3)提倡开放性写作。生动活泼的写作活动,才能让学生具有新鲜感,保持参与的热情。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避免因方式单一刻板而造成学生对写作的厌倦与抵触情绪。
(4)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创意的表达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在个性化的写作中逐步形成一定的写作意识,将写作视为自身的一种“需要”, 从而使写作活动具有强大的心理动力。
2 写作成功感、事业心的培养
从心理学上看,每一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价值追求。学生在写作活动中获得成功感,获得一种自我实现的人生体验,就会产生对写作的长期兴趣,深逐渐爱上写作,产生写作事业心。
培养写作事业心最有效的做法是广义发表。所谓广义发表,就是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传播媒体如报纸、刊物、墙报、校园广播以及课堂上的宣读、讲评等,使学生的作文在一定范围得以传播。通过广义发表,学生有了成功的写作体验,就会激发起更强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热情。
当然,在使学生获得心理动力的同时,小学写作教学也必须注意解决“能力性困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
所谓“基本写作能力”,是对写作过程中的感受、立意、聚材、结构、行文以及修改等能力的总称。其实质是写作思维的技术和能力。教育家皮亚杰说:“写作才能思维”。写作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解决写作能力性困难,关键在于思维训练,使学生获得思维的操作技术。进行思维训练,必须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重视积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想象、阅读,努力建构学生强大的主体心灵背景。这个背景体现在语文课程目标中,就是良好的语文素养,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内容;体现在写作过程中,就是强大的信息素材和对这些信息素材的感觉能力;体现在写作的结果中,就是文章境界和文章节奏。“境界”显示出写作者的心灵空间和思维高度,“节奏”体现着生命的灵动与生气。这个背景的建构过程与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过程是一致的,与写作活动本身也是互为条件的。
(2)重视写作过程,强化写作思维操作训练,建构写作的思维操作模型。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写作的思维活动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即从没有观念规定性的生活现象中生成具有价值取向规定性的“主题”、“立意”,并使之成为具有书面语言形式规定性的材料结构体系。前者是关于“写什么”的立意思维,后者是关于“怎么写”的结构思维。它们本质上都是确认自我,建构主体世界的思维活动,都有最基本的操作模式和操作技术。掌握了这种“无中生有”的思维技术,,就具备了基本的写作能力,能够将写作落实到具体的行为过程中,实现写作目的。
(3)重视学生习作的评改与交流。作文评改是写作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以教师为中心的作文评改方式,只是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检查、评价、判断、修正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改进自己的教学,较少涉及写作主体自己的思维训练。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将作文的评改与交流变成一种进行写作思维训练的途径与方法。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习作的评改与交流,改革作文评改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原则,激励和启发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在评改中训练写作思维,培养写作能力。
总之,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只能在具体的写作活动中进行。必须树立让学生在写作活动中进行主动的自我建构的教学意识,将思维训练落实到具体的写作行为和写作过程中。这应视为解决“作文难”的一个基本思路。
【关键词】小学写作教学;心理动力;自我建构;主体世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一表述既精当地揭示了写作教学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写作教学的基本策略,即: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角度出发。然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对此我们并没有给予充分的認识,往往把“写作”看成单一的教学内容,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写作背后宽广的心灵世界。
有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指出,学生作文困难,原因有二: “动力性困难”和“能力性困难”。前者指写作兴趣、热情、自发性和积极性方面的被动情绪,没有写作的内在需要;后者指学生写作技法和技巧等操作上的困难,具体表现在立意、材料、结构和语言等方面。两个因素中,“动力性困难”较“能力性困难”更为严重。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主体世界的形成是其发展的显著标志。两者具有同一性,是个体内在、综合、稳定的,通过日常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不能从外面灌注进去,而只能通过主体的自我建构形成。学生语文素养的获得与发展(它有赖于写作活动的支持)过程,也就是学生自我世界的建构过程。写作教学的根本,在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通过写作活动建构自我世界,在建构主体世界的过程中获得写作的心理动力,提高写作能力。
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写作的心理动力主要有两个途径。
1 兴趣与热情的培养。要充分利用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热情
具体做法如下:
(1)培养兴趣,从内容入手。认知心理学表明,以具体事实为基础的直接经验最能引起初学者的思维兴趣。特别是写作的初始阶段,要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周围的事物,努力把写作活动变成学生触摸世界、认识自我的一种基本方式。
(2)鼓励自由表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写作是一种自我表达。只有尽可能让学生 “以我手写我心”,才能保持写作兴趣,培养写作热情。
(3)提倡开放性写作。生动活泼的写作活动,才能让学生具有新鲜感,保持参与的热情。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避免因方式单一刻板而造成学生对写作的厌倦与抵触情绪。
(4)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创意的表达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在个性化的写作中逐步形成一定的写作意识,将写作视为自身的一种“需要”, 从而使写作活动具有强大的心理动力。
2 写作成功感、事业心的培养
从心理学上看,每一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价值追求。学生在写作活动中获得成功感,获得一种自我实现的人生体验,就会产生对写作的长期兴趣,深逐渐爱上写作,产生写作事业心。
培养写作事业心最有效的做法是广义发表。所谓广义发表,就是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传播媒体如报纸、刊物、墙报、校园广播以及课堂上的宣读、讲评等,使学生的作文在一定范围得以传播。通过广义发表,学生有了成功的写作体验,就会激发起更强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热情。
当然,在使学生获得心理动力的同时,小学写作教学也必须注意解决“能力性困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
所谓“基本写作能力”,是对写作过程中的感受、立意、聚材、结构、行文以及修改等能力的总称。其实质是写作思维的技术和能力。教育家皮亚杰说:“写作才能思维”。写作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解决写作能力性困难,关键在于思维训练,使学生获得思维的操作技术。进行思维训练,必须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重视积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想象、阅读,努力建构学生强大的主体心灵背景。这个背景体现在语文课程目标中,就是良好的语文素养,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内容;体现在写作过程中,就是强大的信息素材和对这些信息素材的感觉能力;体现在写作的结果中,就是文章境界和文章节奏。“境界”显示出写作者的心灵空间和思维高度,“节奏”体现着生命的灵动与生气。这个背景的建构过程与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过程是一致的,与写作活动本身也是互为条件的。
(2)重视写作过程,强化写作思维操作训练,建构写作的思维操作模型。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写作的思维活动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即从没有观念规定性的生活现象中生成具有价值取向规定性的“主题”、“立意”,并使之成为具有书面语言形式规定性的材料结构体系。前者是关于“写什么”的立意思维,后者是关于“怎么写”的结构思维。它们本质上都是确认自我,建构主体世界的思维活动,都有最基本的操作模式和操作技术。掌握了这种“无中生有”的思维技术,,就具备了基本的写作能力,能够将写作落实到具体的行为过程中,实现写作目的。
(3)重视学生习作的评改与交流。作文评改是写作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以教师为中心的作文评改方式,只是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检查、评价、判断、修正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改进自己的教学,较少涉及写作主体自己的思维训练。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将作文的评改与交流变成一种进行写作思维训练的途径与方法。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习作的评改与交流,改革作文评改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原则,激励和启发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在评改中训练写作思维,培养写作能力。
总之,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只能在具体的写作活动中进行。必须树立让学生在写作活动中进行主动的自我建构的教学意识,将思维训练落实到具体的写作行为和写作过程中。这应视为解决“作文难”的一个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