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系列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大学生的职业人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国内大部分的高校已经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差很远,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对该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在普通高校本科生中开设该课程的模式进行探析。
【关键词】普通高校;本科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模式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消退,国内大学生就业中紧张的供需关系有所缓解,但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人才市场的匹配度差距明显。如何帮助在校大学生客观分析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准确认识自我,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是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更高层次的工作要求。
一、课程开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早在2003年,教育部在教学[2003]6号文件中做出明确要求: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而在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中再次强调: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以下简称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人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已相继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以辽宁省为例,截止到2007年,94%的高校已开设了就业指导必选课,其中65%的高校将就业创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部分高校还结合各自特点采取选修加必修的方式开设课程。但因为它在我国是一门新兴课程,没有成熟的经验和理论可以借鉴,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暴露出许多的问题和不足。
1、课程定位不够准确
尽管大多数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还没有像国外高校那样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有的高校只是将就业指导课狭义地理解成为毕业生介绍就业形势、政策,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技巧;有的高校过于注重就业指导的实用性、功利性、技巧性,忽视了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心理特征、所学专业的特点,使得就业指导失去了与时俱进的科学性、前瞻性;有的高校在大纲制定、教学计划实施等方面缺少严谨、科学的态度,随意性较大。
2、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由于受传统的影响,国内不少学校和教师把就业指导课程仍然当作学科课程,重视理论,重视课堂讲授,重视知识的传授,很少进行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实习实践等。对于职业测评工具的利用程度不高,且许多引进的测评工具并不太合适我国具体校情。而一般高校把邀请校外专家、人力资源经理、优秀校友等开设讲座等作为单独的就业指导活动,并未纳入课程体系,随意性比较大,参与的学生人数有限,很难通过系统的学习与实践,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3、课程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更多高校把课程建设的重点放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上。但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新生存在的四大问题是目标定位、人际交往、学习问题、就业压力,可见,就业已成为新生思考的重要诉求。而江苏教育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45.27%的学生要求将就业指导时间提前,还有近400名毕业生认为,就业指导课应从大一开始。由此可见,国家对就业指导全程化的要求完全符合学生需要,就业指导课应从新生开始,全程贯穿在本科整个学习期间。
4、授课师资过于零散
当前,各高校的授课教师大多采取专兼结合,兼职为主的形式,常常出现数量短缺,且专业化程度不足的现象。这是由于:一方面,虽然各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激增,但就业专职人员并没有随之增加,不少高校没有达到教育部提出的不低于毕业生500:1的配比要求,且指导老师的岗位不稳定,经常和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换岗”,这是造成授课老师不够专业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就业指导课程涉及心理、法律、求职技巧、礼仪、创业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主要来自高校学工系统的授课教师而言,不可能对以上知识领域有充分的了解,且大部分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就业指导课程变成“纸上谈兵”也就在所难免。由此可见,教师队伍是就业指导课建设的瓶颈,这将是关系到该课程作用发挥的决定因素。
二、课程教学的实施模式
就业指导课程属于什么课程类型?不同的课程类型需要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经过近些年的研究与实践,业界专家普遍认为该课程属于体验式课程,此类课程的教学,应采用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理论性课堂”或“讲授性课堂”,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探索与创新。
1、教学观念开放,注重实习实践
“高等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规划和实施个人生涯发展规划,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自觉发展的内在原动力,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突破大学生发展障碍,完善个性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或工具,让大学生有能力在人生不同发展阶段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一个审视、评估的机会,即使在无法预期、充满不确定感的人生中,也能学会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修正可执行的计划,为自己人生的每个阶段创造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要把高校就业指导课堂看作是为学生提供将书本知识、理论转化为行为的能力的场所,侧重于“实践”而不是“教学”,以学生积累职业生涯规划及求职择业的经验为目的进行课程设计,将规定的实习实践纳入课程体系,授予一定学分,学生通过“做”,即参与专业实习、求职择业活动等,作为获得职业经验的方式,在实践体验中找出自己欠缺的能力并有意识地加以锻炼和培养;这样就将就业指导从课堂带到实战中,提高了课程的实践性。
2、授课形式开放,注重现代媒介
首先,以多种教学形式来丰富第一课堂。要运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剖析、情境模拟训练、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角色扮演、专题报告会、社会调查与实践等方法,发挥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潜在能力转化为实际技能。如在职业通用技能训练中,可以安排学生分别担任“招考官”和“应聘者”,用“模拟面试”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择业决策、面试程序、面试礼仪、面试题目,训练学生的择业技能。
其次,以网络信息化为辅助手段,实现第一课堂外的开放式教学。要注重整理和收集课程资源,如音频、视频、电子课件等,建立课堂的信息库和案例库。同时建设课程网站,利用留言簿、论坛、E-MAIL等完成教师在线指导和师生互动,作为第一课堂的延展,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后,选择一些符合大学生职业需求、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本土化测评工具。目前生涯测评工具主要是一些职业兴趣量表(比如霍兰德兴趣量表)和性格量表(MBTI量表和16PF量表)等,还有一些公司研发的测评系统,这些标准化的测验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自我的准确性,提供更有意义的结果和结果解释。但要注意使用测评工具时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3、授课师资开放,强化专业素养
首先,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组织机构。成立教研室可以指导和协调教学工作,为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提供平台和空间,同时有利于骨干教师队伍的稳定,通过优胜劣汰的聘任过程和教研室的管理,形成一支相对固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其次,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授课队伍。在加拿大、德国以及我国香港等地的高校,从事就业课程教授的专职教师一般都是复合型人才,不仅有心理学、管理学、哲学等学历背景,而且有企业从业经验。而国内兼职授课团队的建立也应是动态的、开放的,包括理论专家、人力资源专家、政府人员、企业家、法律专家等。
最后,建立和完善培训激励机制。授课团队组建之后还要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教育的师资水平,提供各种培训机会,除了正规的培训班授课式培训外,还要注重企业体验式培训,支持“教师走出去,跟社会和市场多沟通”,积累实战经验。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利益上的激励能增强教学工作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总而言之,就业指导是一门集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信息学、礼仪学等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其进入第一课程教学环节在国内比较晚,我们应把它同学生的人生观教育、世界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巩固专业思想教育等统合起来,形成一门系统课程,提高其在学校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予以保证。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实现“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辽宁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辽宁省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3):113.
[2]夏星,何艾兵,龙艳等.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调查与思考[J].理论月刊,2007(8):81.
[3]周巧云.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现状及改革的实施途径[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7):97-98.
[4]刘朝华.提高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5).
[5]教育部办公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Z].教高厅(2007)7号,2007-12-28.
[6]冯峰.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潜在危机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5):117.
[7]方芳.我国创业教师师资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0).
【关键词】普通高校;本科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模式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消退,国内大学生就业中紧张的供需关系有所缓解,但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人才市场的匹配度差距明显。如何帮助在校大学生客观分析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准确认识自我,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是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更高层次的工作要求。
一、课程开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早在2003年,教育部在教学[2003]6号文件中做出明确要求: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而在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中再次强调: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以下简称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人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已相继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以辽宁省为例,截止到2007年,94%的高校已开设了就业指导必选课,其中65%的高校将就业创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部分高校还结合各自特点采取选修加必修的方式开设课程。但因为它在我国是一门新兴课程,没有成熟的经验和理论可以借鉴,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暴露出许多的问题和不足。
1、课程定位不够准确
尽管大多数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还没有像国外高校那样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有的高校只是将就业指导课狭义地理解成为毕业生介绍就业形势、政策,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技巧;有的高校过于注重就业指导的实用性、功利性、技巧性,忽视了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心理特征、所学专业的特点,使得就业指导失去了与时俱进的科学性、前瞻性;有的高校在大纲制定、教学计划实施等方面缺少严谨、科学的态度,随意性较大。
2、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由于受传统的影响,国内不少学校和教师把就业指导课程仍然当作学科课程,重视理论,重视课堂讲授,重视知识的传授,很少进行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实习实践等。对于职业测评工具的利用程度不高,且许多引进的测评工具并不太合适我国具体校情。而一般高校把邀请校外专家、人力资源经理、优秀校友等开设讲座等作为单独的就业指导活动,并未纳入课程体系,随意性比较大,参与的学生人数有限,很难通过系统的学习与实践,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3、课程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更多高校把课程建设的重点放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上。但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新生存在的四大问题是目标定位、人际交往、学习问题、就业压力,可见,就业已成为新生思考的重要诉求。而江苏教育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45.27%的学生要求将就业指导时间提前,还有近400名毕业生认为,就业指导课应从大一开始。由此可见,国家对就业指导全程化的要求完全符合学生需要,就业指导课应从新生开始,全程贯穿在本科整个学习期间。
4、授课师资过于零散
当前,各高校的授课教师大多采取专兼结合,兼职为主的形式,常常出现数量短缺,且专业化程度不足的现象。这是由于:一方面,虽然各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激增,但就业专职人员并没有随之增加,不少高校没有达到教育部提出的不低于毕业生500:1的配比要求,且指导老师的岗位不稳定,经常和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换岗”,这是造成授课老师不够专业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就业指导课程涉及心理、法律、求职技巧、礼仪、创业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主要来自高校学工系统的授课教师而言,不可能对以上知识领域有充分的了解,且大部分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就业指导课程变成“纸上谈兵”也就在所难免。由此可见,教师队伍是就业指导课建设的瓶颈,这将是关系到该课程作用发挥的决定因素。
二、课程教学的实施模式
就业指导课程属于什么课程类型?不同的课程类型需要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经过近些年的研究与实践,业界专家普遍认为该课程属于体验式课程,此类课程的教学,应采用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理论性课堂”或“讲授性课堂”,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探索与创新。
1、教学观念开放,注重实习实践
“高等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规划和实施个人生涯发展规划,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自觉发展的内在原动力,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突破大学生发展障碍,完善个性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或工具,让大学生有能力在人生不同发展阶段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一个审视、评估的机会,即使在无法预期、充满不确定感的人生中,也能学会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修正可执行的计划,为自己人生的每个阶段创造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要把高校就业指导课堂看作是为学生提供将书本知识、理论转化为行为的能力的场所,侧重于“实践”而不是“教学”,以学生积累职业生涯规划及求职择业的经验为目的进行课程设计,将规定的实习实践纳入课程体系,授予一定学分,学生通过“做”,即参与专业实习、求职择业活动等,作为获得职业经验的方式,在实践体验中找出自己欠缺的能力并有意识地加以锻炼和培养;这样就将就业指导从课堂带到实战中,提高了课程的实践性。
2、授课形式开放,注重现代媒介
首先,以多种教学形式来丰富第一课堂。要运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剖析、情境模拟训练、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角色扮演、专题报告会、社会调查与实践等方法,发挥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潜在能力转化为实际技能。如在职业通用技能训练中,可以安排学生分别担任“招考官”和“应聘者”,用“模拟面试”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择业决策、面试程序、面试礼仪、面试题目,训练学生的择业技能。
其次,以网络信息化为辅助手段,实现第一课堂外的开放式教学。要注重整理和收集课程资源,如音频、视频、电子课件等,建立课堂的信息库和案例库。同时建设课程网站,利用留言簿、论坛、E-MAIL等完成教师在线指导和师生互动,作为第一课堂的延展,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后,选择一些符合大学生职业需求、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本土化测评工具。目前生涯测评工具主要是一些职业兴趣量表(比如霍兰德兴趣量表)和性格量表(MBTI量表和16PF量表)等,还有一些公司研发的测评系统,这些标准化的测验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自我的准确性,提供更有意义的结果和结果解释。但要注意使用测评工具时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3、授课师资开放,强化专业素养
首先,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组织机构。成立教研室可以指导和协调教学工作,为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提供平台和空间,同时有利于骨干教师队伍的稳定,通过优胜劣汰的聘任过程和教研室的管理,形成一支相对固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其次,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授课队伍。在加拿大、德国以及我国香港等地的高校,从事就业课程教授的专职教师一般都是复合型人才,不仅有心理学、管理学、哲学等学历背景,而且有企业从业经验。而国内兼职授课团队的建立也应是动态的、开放的,包括理论专家、人力资源专家、政府人员、企业家、法律专家等。
最后,建立和完善培训激励机制。授课团队组建之后还要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教育的师资水平,提供各种培训机会,除了正规的培训班授课式培训外,还要注重企业体验式培训,支持“教师走出去,跟社会和市场多沟通”,积累实战经验。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利益上的激励能增强教学工作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总而言之,就业指导是一门集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信息学、礼仪学等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其进入第一课程教学环节在国内比较晚,我们应把它同学生的人生观教育、世界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巩固专业思想教育等统合起来,形成一门系统课程,提高其在学校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予以保证。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实现“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辽宁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辽宁省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3):113.
[2]夏星,何艾兵,龙艳等.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调查与思考[J].理论月刊,2007(8):81.
[3]周巧云.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现状及改革的实施途径[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7):97-98.
[4]刘朝华.提高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5).
[5]教育部办公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Z].教高厅(2007)7号,2007-12-28.
[6]冯峰.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潜在危机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5):117.
[7]方芳.我国创业教师师资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