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而近年来,随着大量海归学生回国就业,名牌大学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空间逐渐减少。因此,提升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应当成为重中之重。
【关键词】地方院校;就业竞争力;对策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与趋势》综合报告指出,中国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在过去非常短的时间里翻了一番,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说,这是中国首次在高等教育规模上超过美国。从1999年开始,高校开始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阶段。毕业生数大增:2001年115万人,2002年145万人,2003年212万人,2004年250万人,2006年413万人,2007年500万人,2008年559万人,2009年611万人,7年增加了444万人。与此同时,企业减员增效,政府精简机构,事业单位下岗分流,人才需求下降。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近年来,随着大量海归学生回国就业,名牌大学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空间逐渐减少。那么,怀揣地方院校文凭的毕业生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获得机会,成功就业呢?这是地方高等院校所要面临的严峻挑战,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此类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可以理解为高校或毕业生就业能力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即毕业生具有比竞争对手更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能力。因此,对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全面、合理的分析,提出促进地方院校就业和发展的对策,帮助地方院校毕业生认清努力方向,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实现地方院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改变大学生职业意识较差的状况
要提高地方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改变大学生职业意识差的状况。在某地方院校的调查中发现:清楚自己职业发展方向吗?没考虑过、不太清楚者占75.4%;了解自己最喜欢、最不喜欢的工作吗?答:不了解、没考虑的占69.2%;你非常清楚自己的就业优势与劣势吗?答:不太确定、没考虑的占79.8%;是否有把握找到满意的工作?没把握、不敢想的占45.6%。因此,地方高等院校要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便迎接毕业后的挑战。
二、加大对职业生涯设计与发展课程的教学、管理力度
美国等西方国家早就开设了职业生涯设计与职业发展课程,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都普遍存在不足,部分高校出现就业指导课领导不重视、教师不认真、学生不学习等状况。而随之而来的后果就是,学生对大学生活没有规划或随意规划,没有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等,致使就业竞争力减弱。
三、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活相结合
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及方法上应该更成熟,一年级新老学生学习经验交流会,激发学习兴趣,树立成才愿望;及时了解专业特点及职业类型;加强对职业理想、职业技能的教育与学习。二年级帮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心理测试、个别咨询等方式,促进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初步确定职业发展方向;组织各种校园活动,提高相关技能。三年级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自己的人生细致规划;安排学生开展课程见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增强对职业的感性认识;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和环境的教育和学习,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四年级进行择业方法、技巧的教育,指导学生包装、推销自己;积极开展各种就业创业心理咨询,激发创造力,鼓励学生撰写创业计划书;组织学生参加招聘会;开展签约过程的教育等。
四、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鉴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学校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掌握某种技能或获得某个文凭,解决学生一时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赋予学生一种内涵丰富的就业力,那就是不仅包括他具备实现就业的能力,还应该包括他保持工作、更换工作以及实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根据高校学生的现状,应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1.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去掉学生的“娇”“骄”二气,在工作岗位上要任劳任怨,不怕吃苦;2.服从及团队意识。去掉任性、逆反心理,做到求同存异,从大局出发;3.坚韧的意志品质。要去掉浮躁、轻薄作风,培养咬定青山、坚忍不拔的毅力;4.和谐的人脉理念。要去掉清高、孤傲性情,学会创造友好型工作环境;5.基层锻炼的决心。要去掉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毛病,要敢于在基层、第一线锻炼和丰富自己。
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进行自我定位
在地方高校的学校教育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下的就业形势,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高校毕业生有三条出路:1.就业——端起别人给自己制造的饭碗;2.失业——暂时还没有端起别人给创造的饭碗;3.创业——自己给自己以及给别人制造饭碗。
当前形势下的就业策略选择:1.出国或考研;2.骑马找马(先就业再择业);3.占领两厢(西部与城市社区);4.自主创业。毕业生要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仔细分析就业形势以及自身的优劣势,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高度重视网络搜索功能
地方高校由于大部分集中在各个地市县,那里大多具有经济欠发达、信息较闭塞、消息传递过慢、企业较少等特点,这就要求毕业生重视网络的力量,充分利用网络来完成就业的投递、面试等工作。互联网拥有海量信息。国外数据显示:56.5%的求职者认为网络招聘职位信息丰富,投递简洁,成本低廉,企业相关信息多。在中国,网络招聘发展了8年,79.9%人认为网络使其获得最多面试机会。
七、加强对未就业毕业生的联系及教育工作
如今,就业率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毕业生在毕业后的联系将成为提升就业率的重要保证。高校要加强与未就业者的联系与沟通,让他们意识到工作给人带来的好处,即可以带来一份经济报酬;可以找到一个发挥才能的舞台;可以获得人与人需要相互支持;可以获得一种不断成长的感觉。鼓励待业者要积极寻求就业与创业,早日自立。
八、加大对转移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
所谓转移就业即是通过就业岗位改变、就业地点转换等方式将就业岗位较为紧张的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岗位相对充裕的地区和企业。地方高校要坚决贯彻执行国家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以充分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包括“三支一扶”、“到村任职”、“选调生”等政策,以及积极开展“岗位拓展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等活动,建立促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N].关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1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N].教育部、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3.
[3]平芸.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07(1):54-55.
作者简介:
黎芷伶(1984—),女,广西宜州人,苗族,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刘红领(1981—),男,河南淮阳人,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地方院校;就业竞争力;对策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与趋势》综合报告指出,中国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在过去非常短的时间里翻了一番,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说,这是中国首次在高等教育规模上超过美国。从1999年开始,高校开始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阶段。毕业生数大增:2001年115万人,2002年145万人,2003年212万人,2004年250万人,2006年413万人,2007年500万人,2008年559万人,2009年611万人,7年增加了444万人。与此同时,企业减员增效,政府精简机构,事业单位下岗分流,人才需求下降。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近年来,随着大量海归学生回国就业,名牌大学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空间逐渐减少。那么,怀揣地方院校文凭的毕业生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获得机会,成功就业呢?这是地方高等院校所要面临的严峻挑战,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此类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可以理解为高校或毕业生就业能力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即毕业生具有比竞争对手更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能力。因此,对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全面、合理的分析,提出促进地方院校就业和发展的对策,帮助地方院校毕业生认清努力方向,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实现地方院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改变大学生职业意识较差的状况
要提高地方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改变大学生职业意识差的状况。在某地方院校的调查中发现:清楚自己职业发展方向吗?没考虑过、不太清楚者占75.4%;了解自己最喜欢、最不喜欢的工作吗?答:不了解、没考虑的占69.2%;你非常清楚自己的就业优势与劣势吗?答:不太确定、没考虑的占79.8%;是否有把握找到满意的工作?没把握、不敢想的占45.6%。因此,地方高等院校要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便迎接毕业后的挑战。
二、加大对职业生涯设计与发展课程的教学、管理力度
美国等西方国家早就开设了职业生涯设计与职业发展课程,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都普遍存在不足,部分高校出现就业指导课领导不重视、教师不认真、学生不学习等状况。而随之而来的后果就是,学生对大学生活没有规划或随意规划,没有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等,致使就业竞争力减弱。
三、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活相结合
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及方法上应该更成熟,一年级新老学生学习经验交流会,激发学习兴趣,树立成才愿望;及时了解专业特点及职业类型;加强对职业理想、职业技能的教育与学习。二年级帮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心理测试、个别咨询等方式,促进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初步确定职业发展方向;组织各种校园活动,提高相关技能。三年级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自己的人生细致规划;安排学生开展课程见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增强对职业的感性认识;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和环境的教育和学习,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四年级进行择业方法、技巧的教育,指导学生包装、推销自己;积极开展各种就业创业心理咨询,激发创造力,鼓励学生撰写创业计划书;组织学生参加招聘会;开展签约过程的教育等。
四、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鉴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学校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掌握某种技能或获得某个文凭,解决学生一时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赋予学生一种内涵丰富的就业力,那就是不仅包括他具备实现就业的能力,还应该包括他保持工作、更换工作以及实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根据高校学生的现状,应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1.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去掉学生的“娇”“骄”二气,在工作岗位上要任劳任怨,不怕吃苦;2.服从及团队意识。去掉任性、逆反心理,做到求同存异,从大局出发;3.坚韧的意志品质。要去掉浮躁、轻薄作风,培养咬定青山、坚忍不拔的毅力;4.和谐的人脉理念。要去掉清高、孤傲性情,学会创造友好型工作环境;5.基层锻炼的决心。要去掉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毛病,要敢于在基层、第一线锻炼和丰富自己。
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进行自我定位
在地方高校的学校教育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下的就业形势,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高校毕业生有三条出路:1.就业——端起别人给自己制造的饭碗;2.失业——暂时还没有端起别人给创造的饭碗;3.创业——自己给自己以及给别人制造饭碗。
当前形势下的就业策略选择:1.出国或考研;2.骑马找马(先就业再择业);3.占领两厢(西部与城市社区);4.自主创业。毕业生要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仔细分析就业形势以及自身的优劣势,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高度重视网络搜索功能
地方高校由于大部分集中在各个地市县,那里大多具有经济欠发达、信息较闭塞、消息传递过慢、企业较少等特点,这就要求毕业生重视网络的力量,充分利用网络来完成就业的投递、面试等工作。互联网拥有海量信息。国外数据显示:56.5%的求职者认为网络招聘职位信息丰富,投递简洁,成本低廉,企业相关信息多。在中国,网络招聘发展了8年,79.9%人认为网络使其获得最多面试机会。
七、加强对未就业毕业生的联系及教育工作
如今,就业率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毕业生在毕业后的联系将成为提升就业率的重要保证。高校要加强与未就业者的联系与沟通,让他们意识到工作给人带来的好处,即可以带来一份经济报酬;可以找到一个发挥才能的舞台;可以获得人与人需要相互支持;可以获得一种不断成长的感觉。鼓励待业者要积极寻求就业与创业,早日自立。
八、加大对转移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
所谓转移就业即是通过就业岗位改变、就业地点转换等方式将就业岗位较为紧张的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岗位相对充裕的地区和企业。地方高校要坚决贯彻执行国家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以充分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包括“三支一扶”、“到村任职”、“选调生”等政策,以及积极开展“岗位拓展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等活动,建立促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N].关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1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N].教育部、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3.
[3]平芸.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07(1):54-55.
作者简介:
黎芷伶(1984—),女,广西宜州人,苗族,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刘红领(1981—),男,河南淮阳人,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