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一直苦苦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既能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语文专题性学习可以将笔者的这一教学理想润物无声地落实到常态教学中。本文结合笔者自己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几种模式的语文专题教学的实践,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对课文的批注点评专题
在初中阶段,除了要让学生广泛涉猎语言文字优美、思想感情丰富健康的作品外,还应引导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让作品震撼学生的心,使之产生独特体验,这比起枯燥的字词训练给学生带来的益处不知要有效多少倍。比如在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何立伟的《白色鸟》等文章行云流水般流畅而真挚细腻的语言风格里,同学们能学到的不仅是优美的语言文字,还有文字之外的智慧和开阔的思路、真挚的情感和撼人心魄的魅力!而读《藤野先生》《再塑生命》《傅雷家书》《最后一次演讲》等饱含真挚而热烈情感的文章则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健康的情感,并丰富其内心世界。
为了引领学生自主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笔者指导学生自主批注和点评课文。批注,即批语注释,可以对难字生词加以注释,也可以在词句旁写下个性的批语。点评即有感而发的圈点评价,从字词的运用到句段的意义、篇章的结构层次及艺术特色都可点评。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古人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借鉴古人的读书经验,笔者指导学生在文章中做好勾画、圈点,写下自己在阅读思考中的点滴收获。在实践过程中,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养成了静心读书、认真批注的好习惯,他们充滿个性灵气的思想也更活跃了。在阅读中,学生的语感明显增强;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文化后,学生的书面语言也大有起色。
二、走进名家专题
本学期,我们接触了大量的小说作品,如鲁迅的《故乡》、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曹文轩的《孤独之旅》等。小说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它富含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撼人心魄的情感波澜、丰富多彩的生活风貌以及生动精妙的文学语言,这些最容易吸引学生,并引发其深邃持久的人生思考。基于此,笔者和学生在本学期开设了两个小说阅读专题——“走近鲁迅作品”和“走进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人,他的作品种类繁多,仅读课本的几篇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鲁迅,除了《故乡》外,笔者又选了《孔乙己》和《祝福》两篇文章供学生阅读鉴赏。通过三篇小说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认识并评价鲁迅笔下的三位主要人物:《故乡》中的闰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祝福》中的“祥林嫂”,经过一周时间的比较阅读,学生对不同作品中的三位主要人物有了比较客观而立体的认识,并且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探究,对造成主人公人生悲剧的社会环境以及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由此再一次感知鲁迅先生对国民性的思考,感受到了一位思想家深沉的忧虑。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懂得了鲁迅对于“国民性”的思考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也明白了其作品的创作意图:唤醒沉睡的民众。同学们对鲁迅的作品也由原来的冷漠、畏难到赞赏喜欢了,这样的效果是仅仅依靠教材本身所无法收到的。
学完了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之后,笔者又引导学生利用阅读课和课外时间阅读了莫泊桑的《项链》、契诃夫的《变色龙》、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与《最后的常春藤叶》等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或构思新颖、描写生动,或谐趣横生,发人深思。学生通过阅读和故事会的形式充分感受到了大家的奇特构思,增强了阅读兴趣及对文章的鉴赏能力。
在语文专题性学习的摸索与实践中,笔者渐渐领悟到:课堂教学可以不必面面俱到,不必完美无瑕,但一定要有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教师要会采用多样的手段和媒介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同学们的情绪,活跃他们的思维,让其充分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
一、对课文的批注点评专题
在初中阶段,除了要让学生广泛涉猎语言文字优美、思想感情丰富健康的作品外,还应引导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让作品震撼学生的心,使之产生独特体验,这比起枯燥的字词训练给学生带来的益处不知要有效多少倍。比如在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何立伟的《白色鸟》等文章行云流水般流畅而真挚细腻的语言风格里,同学们能学到的不仅是优美的语言文字,还有文字之外的智慧和开阔的思路、真挚的情感和撼人心魄的魅力!而读《藤野先生》《再塑生命》《傅雷家书》《最后一次演讲》等饱含真挚而热烈情感的文章则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健康的情感,并丰富其内心世界。
为了引领学生自主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笔者指导学生自主批注和点评课文。批注,即批语注释,可以对难字生词加以注释,也可以在词句旁写下个性的批语。点评即有感而发的圈点评价,从字词的运用到句段的意义、篇章的结构层次及艺术特色都可点评。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古人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借鉴古人的读书经验,笔者指导学生在文章中做好勾画、圈点,写下自己在阅读思考中的点滴收获。在实践过程中,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养成了静心读书、认真批注的好习惯,他们充滿个性灵气的思想也更活跃了。在阅读中,学生的语感明显增强;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文化后,学生的书面语言也大有起色。
二、走进名家专题
本学期,我们接触了大量的小说作品,如鲁迅的《故乡》、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曹文轩的《孤独之旅》等。小说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它富含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撼人心魄的情感波澜、丰富多彩的生活风貌以及生动精妙的文学语言,这些最容易吸引学生,并引发其深邃持久的人生思考。基于此,笔者和学生在本学期开设了两个小说阅读专题——“走近鲁迅作品”和“走进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人,他的作品种类繁多,仅读课本的几篇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鲁迅,除了《故乡》外,笔者又选了《孔乙己》和《祝福》两篇文章供学生阅读鉴赏。通过三篇小说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认识并评价鲁迅笔下的三位主要人物:《故乡》中的闰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祝福》中的“祥林嫂”,经过一周时间的比较阅读,学生对不同作品中的三位主要人物有了比较客观而立体的认识,并且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探究,对造成主人公人生悲剧的社会环境以及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由此再一次感知鲁迅先生对国民性的思考,感受到了一位思想家深沉的忧虑。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懂得了鲁迅对于“国民性”的思考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也明白了其作品的创作意图:唤醒沉睡的民众。同学们对鲁迅的作品也由原来的冷漠、畏难到赞赏喜欢了,这样的效果是仅仅依靠教材本身所无法收到的。
学完了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之后,笔者又引导学生利用阅读课和课外时间阅读了莫泊桑的《项链》、契诃夫的《变色龙》、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与《最后的常春藤叶》等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或构思新颖、描写生动,或谐趣横生,发人深思。学生通过阅读和故事会的形式充分感受到了大家的奇特构思,增强了阅读兴趣及对文章的鉴赏能力。
在语文专题性学习的摸索与实践中,笔者渐渐领悟到:课堂教学可以不必面面俱到,不必完美无瑕,但一定要有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教师要会采用多样的手段和媒介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同学们的情绪,活跃他们的思维,让其充分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