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县推广了“三主五步教学法”, “三主五步教学法”中“三主”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五步”是定向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总结归纳、巩固提升。经过几年尝试和探索,我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心得:
1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学习,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做到爱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教师要爱所有的学生,不能只爱优等生、嫌弃后进生和忽视中等生。特别是对后进生更要亲近、了解、关心和帮助他们,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只要该学生稍微有进步,就肯定表扬他,课堂上给他创造表现的机会,适当多提问,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回答问题,得到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另外,建立平等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尊重学生,多听学生的意见。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发言机会,不以学习成绩优劣来评价学生,即使学生的观点错了,也要运用语言技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在课余时间经常与学生交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学习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历史本身是极具趣味性的,传统教学的“死记硬背”、“满堂灌”学生不会对历史感兴趣,更不会自主的去学习。趣味性的问题具有一定吸引力, 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完成。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运用历史与现实“热点”相结合,更容易激起学生探讨历史的兴趣。例如,我讲到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割占中国领土台湾一事,激发学生对当今台海两岸关系的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的认识,学生自然而然展开对台独势力的讨论,自然而然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关注。当今中日关系尤其以“钓鱼岛”等事件为焦点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的展开讨论,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催化剂。
3 巧设学习的问题
问题设计是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提供的空间,合理设置有思维含量的问题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要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或情境,给学生创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舞台,从而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例如在讲《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中,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要想让学生理解并不是很容易。教师不要急,要循循善诱,合理设计问题。我先让同学表演了这段大泽乡起义的故事,然后问同学们:“陈胜吴广遇大雨而起义,没有大雨他们会不会起义?”同学们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然后我引导同学们看陈胜吴广说得话,让同学们明白他们到底在反对什么?结合前面讲的秦朝的暴政,大多数都明白了,但是还是有少数学生不明白,我让他们分成两个小组进行辩论,我趁机点拨,问题就解决了。
4 鼓励学生质疑
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教会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过程和途径,让学生去参与,创造一种师生平等的环境,形成互相论辩问题、各抒己见和激烈讨论的活跃气氛。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想法,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学生有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后,教师不能只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要抓住这个契机,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方面的答疑,更要给学生这一良好的求异思维的苗头以鼓励与进一步引导,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也要耐心倾听后,让学生自由讨论,而不要急于下结论,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后,再耐心帮其解释,这样学生的错误思维经过老师的点拨得到纠正,学生长掌握了知识,也在思考中发展了创新思维。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初中学生常常以今人的思想和行动准则来度量古人。例如:学生对岳飞乖乖的奉旨班师、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当临时大总统等都迷惑不解的认为古人太愚蠢。还有对艺术形象和历史形象的差异疑惑。例如:由于电视剧、小说等文艺作品的影响,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西游记》中的唐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刘备等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一定的艺术印象。在教学相关内容时,这些人物的历史形象和学生心目中的艺术形象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容易引起学生产生疑问。
5 巧妙运用评价
课堂中,教师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此后学生的听课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强化教学效果。我认为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问题的回答,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多样化。要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来激发学生兴趣。这样既能给学生知识,又能教会它们求知、合作、竞争,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多用“很好,不错”“你的想法有创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呢?”、“如果……这样就更好了”、“你帮老师解答好吗?”等。即使学生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你的想法很特别”、“你再想想看”等,引导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不要挫伤学生积极性的行为和语言。
总之,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浪潮,我们肩负重任。只要我们更新观念,敢于创新,把理论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就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富有生命力,新的课程改革才会驶向成功的彼岸。
1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学习,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做到爱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教师要爱所有的学生,不能只爱优等生、嫌弃后进生和忽视中等生。特别是对后进生更要亲近、了解、关心和帮助他们,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只要该学生稍微有进步,就肯定表扬他,课堂上给他创造表现的机会,适当多提问,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回答问题,得到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另外,建立平等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尊重学生,多听学生的意见。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发言机会,不以学习成绩优劣来评价学生,即使学生的观点错了,也要运用语言技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在课余时间经常与学生交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学习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历史本身是极具趣味性的,传统教学的“死记硬背”、“满堂灌”学生不会对历史感兴趣,更不会自主的去学习。趣味性的问题具有一定吸引力, 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完成。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运用历史与现实“热点”相结合,更容易激起学生探讨历史的兴趣。例如,我讲到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割占中国领土台湾一事,激发学生对当今台海两岸关系的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的认识,学生自然而然展开对台独势力的讨论,自然而然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关注。当今中日关系尤其以“钓鱼岛”等事件为焦点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的展开讨论,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催化剂。
3 巧设学习的问题
问题设计是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提供的空间,合理设置有思维含量的问题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要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或情境,给学生创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舞台,从而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例如在讲《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中,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要想让学生理解并不是很容易。教师不要急,要循循善诱,合理设计问题。我先让同学表演了这段大泽乡起义的故事,然后问同学们:“陈胜吴广遇大雨而起义,没有大雨他们会不会起义?”同学们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然后我引导同学们看陈胜吴广说得话,让同学们明白他们到底在反对什么?结合前面讲的秦朝的暴政,大多数都明白了,但是还是有少数学生不明白,我让他们分成两个小组进行辩论,我趁机点拨,问题就解决了。
4 鼓励学生质疑
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教会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过程和途径,让学生去参与,创造一种师生平等的环境,形成互相论辩问题、各抒己见和激烈讨论的活跃气氛。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想法,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学生有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后,教师不能只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要抓住这个契机,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方面的答疑,更要给学生这一良好的求异思维的苗头以鼓励与进一步引导,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也要耐心倾听后,让学生自由讨论,而不要急于下结论,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后,再耐心帮其解释,这样学生的错误思维经过老师的点拨得到纠正,学生长掌握了知识,也在思考中发展了创新思维。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初中学生常常以今人的思想和行动准则来度量古人。例如:学生对岳飞乖乖的奉旨班师、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当临时大总统等都迷惑不解的认为古人太愚蠢。还有对艺术形象和历史形象的差异疑惑。例如:由于电视剧、小说等文艺作品的影响,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西游记》中的唐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刘备等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一定的艺术印象。在教学相关内容时,这些人物的历史形象和学生心目中的艺术形象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容易引起学生产生疑问。
5 巧妙运用评价
课堂中,教师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此后学生的听课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强化教学效果。我认为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问题的回答,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多样化。要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来激发学生兴趣。这样既能给学生知识,又能教会它们求知、合作、竞争,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多用“很好,不错”“你的想法有创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呢?”、“如果……这样就更好了”、“你帮老师解答好吗?”等。即使学生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你的想法很特别”、“你再想想看”等,引导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不要挫伤学生积极性的行为和语言。
总之,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浪潮,我们肩负重任。只要我们更新观念,敢于创新,把理论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就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富有生命力,新的课程改革才会驶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