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不仅仅是依靠理性来支配,同時还会受到思维以及行为惯性的制约。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他们的日常的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使其成为稳定的习惯对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深入分析现阶段小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矫正,力求把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规范;表现;矫正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287-02
一、引言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确实如此,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人们健康生活学习的保障,同时也是人们未来事业发展的基石,而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恰是培养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过往的教育方式往往容易使小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小学教师应当积极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其生理、心理特点探索出有效的策略,为后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表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越来越迅速,我国的政策不断发生变化,独生子女的数量呈上涨趋势,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也不断增多,因此而产生的“问题儿童”也在不断的增多,这部分问题儿童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为:一是人格缺陷,受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小学生在行为习惯上表现出言行不一,焦虑脆弱,自私偏执,自理性差等问题,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健全人格的发展;二是学习懈怠,由于家庭环境及部分家长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因此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采取放任自流、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农村小学学生占据大多数,导致这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缺乏自主性与刻苦精神;三是生活自理能力差,现在的家庭大多都是一个孩子,父母和爷爷奶奶对孩子十分娇惯宠溺,过度的溺爱导致小学生依赖心理强,不愿接触陌生环境,不善交往,生活自理能力差等,这些都影响着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四是处事行为不文明,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自制力,因此很多小学生在面临外界的诱惑时很难理智对待,有些小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还有些小学生缺乏纪律观念,不爱护公共设施及环境,乱丢垃圾,随地吐痰…。
三、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一是个人主观原因,据调查了解,很多农村小学生道德认知水平与行为习惯普遍滞后于心理年龄,在面对社会中的复杂现象时难以分清是非,缺乏一定的自制力,言行脱节。另外当他们受到批评与指责时,情绪化倾向明显,很容易内心深处投下阴影,长期以往消磨个性与胆识。二是家庭环境负面效应,家庭关系作为影响孩子的重要因素,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有些家长工作繁忙,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及时抽出时间指导孩子学习,有时也很少有耐心,动辄打骂,监管方式缺乏合理性。三是学校教育机制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当前有些学校,特别是民办学校,为了迎合家长追求分数,忽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机制,对于行为不良的学生大多数停留在叫家长监督教育、或变相体罚、训斥等方式上,简单的否定其他。另外,在利益最大化的影响下,小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带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倾向,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务实化以及功利化的特征,各种不良资讯的引导与蛊惑很容易将他们引向歧途。
四、小学生行为规范的矫正策略
1.案例分析。
李某是小学三年级的一名学生,她在班级里的表现总让李老师十分头疼。在课堂上,她纪律比较散漫,面对同学们的指责与老师的批评始终是我行我素,不爱学习,爱看课外读物,但是不分时间与场合。经常不完成作业,对于班级值日很少参与。一次她连续几天没交作业,李老师将其叫到办公室,她依旧对李老师的苦口婆心不以为然,于是李老师狠狠的批评了她一顿,决定不再管她。然而事后冷静下来,李老师认为这样做并不合适,孩子来到这个班级放弃她就是对她最大的不负责任。
反思之余,李老师决定改变对李某的教育策略。在一次期末复习中,李老师偶然发现李某的作文写得很好,内容表现出了这个孩子的才华与思想,也许跟她平时看课外书有关系,于是李老师在作文评讲课上,以她的作文为范例来指导学生写作,并让她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此时李老师发现了看到她脸上的惊讶,以及被别人肯定的满足。这之后,李老师瞅准机会,适时地与她谈了几次话,一方面肯定她的优点及进步,一方面指出她的问题和不足。李老师从她的表情可以看出她开始接受自己的教育了。在这个学期中,李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绩上升很快,行为习惯有了大的改变。
2.案例反思。
由李某的案例可以看看出,行为不良的学生并不是生性愚顽、不可救药,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们的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过来的。教师在转化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他们的特殊的心理状态与特点。
首先,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行为习惯不良的小学生心理较为敏感,会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对于同学与老师都有戒心,甚至抱有敌意。有些学生认识不到自身的问题,认为是老师偏心,讨厌自己。因此在行为表现上回出现沉默、逃避、怨恨等态度,并不肯接受教师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要放下身段,亲近学生,通过真诚的关心与时常关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老师们的关怀,教师可以用感人的事例和深刻的道理去鼓励他们,用尊重和赞赏在教育实践中激励他们,让老师的话语不再冷漠生硬,而是入情入理入心,让学生们真正听得进、记得住、改的快。
其次,多与家长沟通联系。针对独生子女依赖性强、优越感强、自理能力差等特点指导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学会交流与沟通,学会生存,学会自理,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改掉任性的坏习惯。让家长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孩子,对于缺乏自主能力的孩子需要家长多放手,给予孩子充分的锻炼机会,例如自己洗衣服、规定时间内吃完饭,需要收拾餐桌,洗碗等。同时还要做好爷爷奶奶的工作,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实行“一刀切”,要积极了解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如李老师在了解李某的长处之后可以采取有效的矫正策略来改变学生。经常接触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以及日常表现,对于改善小学生的日常习惯十分重要。只有本着负责任的态度,选择有效的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积极地保护学生敏感的心灵,才能给学生提供各种获得成功体验的光彩,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创造辉煌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双.“优秀是一种习惯”在教育中的渗透[J].中国教育学刊,2010(09).
[2]廉串德.关注学生的习惯—谈行为矫正方法[J].河南教育,2003(10).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规范;表现;矫正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287-02
一、引言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确实如此,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人们健康生活学习的保障,同时也是人们未来事业发展的基石,而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恰是培养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过往的教育方式往往容易使小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小学教师应当积极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其生理、心理特点探索出有效的策略,为后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表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越来越迅速,我国的政策不断发生变化,独生子女的数量呈上涨趋势,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也不断增多,因此而产生的“问题儿童”也在不断的增多,这部分问题儿童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为:一是人格缺陷,受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小学生在行为习惯上表现出言行不一,焦虑脆弱,自私偏执,自理性差等问题,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健全人格的发展;二是学习懈怠,由于家庭环境及部分家长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因此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采取放任自流、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农村小学学生占据大多数,导致这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缺乏自主性与刻苦精神;三是生活自理能力差,现在的家庭大多都是一个孩子,父母和爷爷奶奶对孩子十分娇惯宠溺,过度的溺爱导致小学生依赖心理强,不愿接触陌生环境,不善交往,生活自理能力差等,这些都影响着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四是处事行为不文明,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自制力,因此很多小学生在面临外界的诱惑时很难理智对待,有些小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还有些小学生缺乏纪律观念,不爱护公共设施及环境,乱丢垃圾,随地吐痰…。
三、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一是个人主观原因,据调查了解,很多农村小学生道德认知水平与行为习惯普遍滞后于心理年龄,在面对社会中的复杂现象时难以分清是非,缺乏一定的自制力,言行脱节。另外当他们受到批评与指责时,情绪化倾向明显,很容易内心深处投下阴影,长期以往消磨个性与胆识。二是家庭环境负面效应,家庭关系作为影响孩子的重要因素,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有些家长工作繁忙,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及时抽出时间指导孩子学习,有时也很少有耐心,动辄打骂,监管方式缺乏合理性。三是学校教育机制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当前有些学校,特别是民办学校,为了迎合家长追求分数,忽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机制,对于行为不良的学生大多数停留在叫家长监督教育、或变相体罚、训斥等方式上,简单的否定其他。另外,在利益最大化的影响下,小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带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倾向,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务实化以及功利化的特征,各种不良资讯的引导与蛊惑很容易将他们引向歧途。
四、小学生行为规范的矫正策略
1.案例分析。
李某是小学三年级的一名学生,她在班级里的表现总让李老师十分头疼。在课堂上,她纪律比较散漫,面对同学们的指责与老师的批评始终是我行我素,不爱学习,爱看课外读物,但是不分时间与场合。经常不完成作业,对于班级值日很少参与。一次她连续几天没交作业,李老师将其叫到办公室,她依旧对李老师的苦口婆心不以为然,于是李老师狠狠的批评了她一顿,决定不再管她。然而事后冷静下来,李老师认为这样做并不合适,孩子来到这个班级放弃她就是对她最大的不负责任。
反思之余,李老师决定改变对李某的教育策略。在一次期末复习中,李老师偶然发现李某的作文写得很好,内容表现出了这个孩子的才华与思想,也许跟她平时看课外书有关系,于是李老师在作文评讲课上,以她的作文为范例来指导学生写作,并让她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此时李老师发现了看到她脸上的惊讶,以及被别人肯定的满足。这之后,李老师瞅准机会,适时地与她谈了几次话,一方面肯定她的优点及进步,一方面指出她的问题和不足。李老师从她的表情可以看出她开始接受自己的教育了。在这个学期中,李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绩上升很快,行为习惯有了大的改变。
2.案例反思。
由李某的案例可以看看出,行为不良的学生并不是生性愚顽、不可救药,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们的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过来的。教师在转化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他们的特殊的心理状态与特点。
首先,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行为习惯不良的小学生心理较为敏感,会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对于同学与老师都有戒心,甚至抱有敌意。有些学生认识不到自身的问题,认为是老师偏心,讨厌自己。因此在行为表现上回出现沉默、逃避、怨恨等态度,并不肯接受教师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要放下身段,亲近学生,通过真诚的关心与时常关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老师们的关怀,教师可以用感人的事例和深刻的道理去鼓励他们,用尊重和赞赏在教育实践中激励他们,让老师的话语不再冷漠生硬,而是入情入理入心,让学生们真正听得进、记得住、改的快。
其次,多与家长沟通联系。针对独生子女依赖性强、优越感强、自理能力差等特点指导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学会交流与沟通,学会生存,学会自理,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改掉任性的坏习惯。让家长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孩子,对于缺乏自主能力的孩子需要家长多放手,给予孩子充分的锻炼机会,例如自己洗衣服、规定时间内吃完饭,需要收拾餐桌,洗碗等。同时还要做好爷爷奶奶的工作,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实行“一刀切”,要积极了解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如李老师在了解李某的长处之后可以采取有效的矫正策略来改变学生。经常接触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以及日常表现,对于改善小学生的日常习惯十分重要。只有本着负责任的态度,选择有效的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积极地保护学生敏感的心灵,才能给学生提供各种获得成功体验的光彩,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创造辉煌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双.“优秀是一种习惯”在教育中的渗透[J].中国教育学刊,2010(09).
[2]廉串德.关注学生的习惯—谈行为矫正方法[J].河南教育,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