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近代租界建筑中的地域文化及地域色彩

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1234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章以《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一书中呈现的租界区建筑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研与现状考察,探析中西文化碰撞下产生的独具天津特色的近代租界建筑,研究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对近代天津建筑形象的影响;透过租界建筑立面材料的运用,探析其中所蕴涵的天津地域文化及地域色彩,以及西洋风格建筑中天津传统元素运用,而承载着一个半世纪时光印记的近代天津租界建筑,是特殊时代下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的结果。
  〔关键词〕 近代天津;租界建筑;地域文化;地域色彩
  〔中图分类号〕 K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13)01-0079-05
  0 引言
  《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一书四册,以建筑功能分类为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各两册,涵盖了天津本土存在50年以上并能够反映时代特色与地域特征的各类建筑。“2005年的《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实施后,依法确定了5批746幢、114万平方米的历史风貌建筑” [1]。《天津历史风貌建筑》系列丛书是对其中的158处历史风貌建筑的历史人文背景和建筑特色进行了详细解读[2],从书中可以读出天津市历史风貌保护工作的点点滴滴,现存的保护建筑就是对保护工作成果的最好证明。从书中列举的建筑来看,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大多还是近代西洋建筑风格为主,论文选取书中租界建筑为研究对象,透过其保存现状及历史资料的记载,探寻天津独具特色的近代租界建筑所体现出的地域文化及地域色彩。
  一、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天津租界
  建筑的风格形成
  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两种文化之间接触时会产生相互交流渗透的现象,无法在维持其原有的文化形态,彼此之间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历史上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几乎是在各自封闭的环境条件下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形成两种迥然不同的发展模式并一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实际上就是由文化冲突过渡到文化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中西双方的文化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中,有“东学西传”和“西学东渐”两种模式,发生在近代天津以“被迫接受”带来的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明显属于后者。就近代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来讲,本土文化在接触到异域文化的最初形式是暴力而非和平的,近代的文化交流是在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和中国反侵略的动荡政治背景下进行的交流过程,清王朝被西方列强以武力逼迫开始的通商开埠,西方文化的传入是以经济侵略为后盾,带来了文化交流的平台:开埠通商、设立租界、公派留学、接纳传教和建立近代报业等形式,实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冲突与融合。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构成,李允鉌先生在《华夏意匠》中提到:“某一时代整个社会倾全力去建造的有代表性的一些重大建筑物,必然反映出当时最高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水平” [3](17)。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建筑风格,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产生了独具一格的近代租界建筑,外来文化赋予了建筑丰富的形式特点和设计理念,成就了中国土地上衍生出的中西文化交融思想下创造出的近代租界建筑,突破了中国传统思想和传统建筑一统天下的局面,促进了中国建筑文化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随着封闭的长时间发展,到封建社会末期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完整的传统建筑体系,建筑形式、建筑技术和建筑类型与西方建筑文化截然不同,成为两种相对独立的建筑体系。从中国进入近代时期开始,这种单纯的文化环境最终被打破。随着通商开埠和各国租界地的设立,大量西方文化涌入天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其中也包括近代社会形成过程中大量涌现的西方建筑。租界地的建设,使得天津近代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受到租界文化的影响,这也是天津接触西方文化的直接途径,也比内地其他城市更早更多的认识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各个租界里出现了一些西式建筑,其建筑风格和形式与天津旧城区传统建筑大相径庭,也打破了天津原有的中国北方传统建筑风格的格局。近代天津城市中出现的西洋建筑,是当时西方建筑设计中流行的各种建筑形式,各国租界在营建过程中实施建造的建筑,能够体现出租界所属国家的建筑文化特点、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等,在与天津地方文化、气候特点、材料运用、施工工艺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近代天津城市独有的建筑风貌。
  (一)租界中的西式建筑特色群落
  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初,天津先后建立了九国租界,各租界都是自行管理的“国中之国”,彼此之间不考虑协调配合,各自营建,以本国的利益为基点进行建设,有独立的管理机构,这样的建设虽然对天津城市的发展有所推进,但各租界各成系统,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划,城市建筑物杂乱无章。例如英租界在一些地区内“严格规定必须是外国式建筑,营造计划必须先送工部局批准,对房屋的取暖、采光、卫生、安全及与街道环境的协调绿化也有详细的明文规
  定” [4](361-362)。意租界地区规定凡临街建筑物形式不准雷同等等建设要求,各租界基本以本国风格建筑为基准,为适应天津的气候和风土,多少做出一些改变,再加上建筑工人均为中国人,可以理解为租界地建筑是使用中国本土的建材和工匠,来建造西式房屋。
  租界地建设期间,各租界内都陆续营建了先进体面的大型建筑,银行、洋行和商场等建筑林立,风格各异;英、意、法租界都规划有高级别墅住宅和新式里弄住宅,借鉴了当时西方流行的多种布局方式,且中高级民宅中卫生取暖设施一应俱全,建筑周围还有花园绿地;租界内街道密度大,四通八达,道路铺设柏油或混凝土路面,主要街道设有路灯、通夜长明,一派西方近代城市景象。
  (二)介于中西风格之间的天津城市建筑形象
  租界区在不断建设扩张,而天津老城区却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后元气大伤逐渐衰落,加上1902年袁世凯接管天津后开辟的河北新区,与老城区和租界区三者共同构成一段时间的城市平衡发展格局。开埠后的天津城市形象,已不再是原先的“令人惊叹的南北物资交流枢纽” [5](18)、“京师的储运中心,也是整个河北地区的仓储中心” [6](124)。因历史原因由诸多移民组成的传统天津城市,其本身的城市文化就呈现多元性,导致天津人民的文化具有包容性强且本土文化底蕴不深的特点,在因租界开发建设接触到西方文化影响后,本土文化自然趋向对西方文化的好奇、触碰、交融和互相渗透,从而形成了近代天津城市建筑介于中西风格之间的形象特征。例如少数几座近代新增老城厢建筑——天津八大家之一“益德王”王奎章家宅在主体中国传统式建筑中,局部装饰采用了中西合璧式的廊柱(图1),以及大门上方的椭圆拱券石材雕花(图2)。作为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英租界的庆王府,其建筑外观采用西洋风格,与中国传统琉璃栏杆交相辉映,建筑内部的房间安排按周边式设计,采用明三暗五对称式排列,这其实是一种四合院模式的变体;为适应当时的西化生活,室内设有宽敞的共享大厅;门窗玻璃采用的是以比利时工艺雕琢的中式传统花鸟纹样(图3);庭院花园的布局、太湖石和凉亭(图4)这些也都是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手法。   二、租界区建筑外立面材质中体现的地域文化与城市色彩
  天津城市从明朝天津建卫至开埠之前,一直以传统建筑的模式平稳发展,材料的选择也是遵循了中国北方的传统建材,以砖、石材、木为主要的材料进行建筑活动。“天津卫城初建为由土筑,因而不能持久。大约到了弘治初年以颓圮不堪,弘治六至七年,委都指挥使陈达用砖包砌,并在四门之上构筑城楼” [7](53),如今的鼓楼建筑依循了旧建筑的形式为青砖砌墙,灰瓦顶,门窗等建筑构件则为木材质刷红褐色漆;一般的民居为四合院形式的平房建筑,以朴素简洁的清水砖为墙面或灰砖砌墙,屋顶为灰陶瓦,门、窗、柱等构件则为木材质涂褐色或黑色漆(图5),是典型的北方民间色彩,集合这些材质,共同塑造了天津旧城整体呈一片朴素的灰色调。清末民初建成的通庆里(现天津文化街内),建筑装饰融入了西洋建筑符号,因为靠近老城区,建筑依然保持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青砖外墙,灰瓦坡屋顶,这点也可看作是环境色彩辐射作用的体现。
  相比天津旧城区的单一灰色调,租界区内的历史保护建筑的色彩要丰富许多,这与西方建筑思想带来的各种建筑材料及其运用方式密切相关。租界建筑是由各租界自行营建,风格各异,规模较大的租界区内还形成了商业区、金融区和居住区等西方城市规划的雏形,例如英租界内的五大道地区成为高档住宅区,区内建筑红砖使用普及,形成了和谐统一建筑色彩(图6);英法租界区内的中街(现解放北路)开设了各类银行、洋行等,形成了金融一条街[8],街道两旁高大的银行建筑选材考究,多以花岗岩、大理石等天然石材装饰墙面或柱子,精美奢华,天然石材的自然色彩与混凝土的灰色也成了该区的主要色彩。另外,清水红砖墙搭配灰色石材或浅色水泥墙面的搭配也是租界建筑的用色主流,如原天津工商学院、南开学校范孙楼、原天津公学等不胜枚举。在对近代历史保护建筑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从立面材质的色彩可以看出与周边当代建筑明艳的涂料墙面或光滑的饰面砖相比色调淡雅清新,即便是清水红砖的色彩也是柔和的暗砖红色;混水墙或水刷石等立面材质粗糙,建筑色彩为浅灰色系的材质原色,整体感觉朴素大方,散发着历史的沉淀感和时光印记,同时也体现了天津的地域文化与城市色彩。
  三、西洋风格建筑中的天津传统文化元素
  天津传统建筑中,很多大户豪门喜爱将砖雕、木雕和石雕作为装饰运用到住宅中,以显示身家富有。富商豪门在打造住宅时也是不吝钱财的,怎样舒适华丽怎样营建,从庭院到大门,从厅堂到内房,雕刻艺术可以运用在各式建筑构件上,如照壁、屋脊、柱础、挑檐梁柱等等,在图案方面还广源吸收南北方各地的艺术特色,建筑的装饰纹样十分丰富。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津的砖雕石刻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天津近代租界建筑以极其丰富的样式风格和建筑空间展现西方建筑文化,在查阅文献和现状调研过程中,作者发现很多租界建筑,会将天津传统文化表现之一的砖雕石刻技艺作为建筑的装饰细节部分融入其中,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丰富了建筑的立面造型,也表现出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建筑情趣。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也并非有意为之,而是由于在建造近代租界建筑过程中,所雇用的建筑工人是当地的工匠,这些工匠并没有接受过西方建筑教育,建材运用的也是本土材料,因此在建筑的装饰细节上,工匠们透过自己的想象,创造出许多带有天津地方文化元素的西洋建筑装饰,习惯性的将天津传统建筑特色中精美的砖雕和石刻艺术运用其中,“无论是紫竹林教堂上的石刻还是哥德式的望海楼的砖雕花纹,都表现了中国佛教的莲花、珠宝和传统的万字图案主题。精美的雕工手艺是天津旧城遗韵中天津手工艺术在洋教堂上的发挥” [9](153)。这些砖雕石刻装饰使得西洋建筑上或多或少的刻上了天津的地方文化印记,这种天津地方建筑文化特征与外来建筑文化的交相辉映正是近代天津建筑的独特风格所在。
  四、结 语
  《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一书展现了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工作的卓越成果,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天津租界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色进行解读,选取的案例也是能够反映出天津城市文化特色的代表建筑。随着时间的流逝,近代时期的建筑距今已经过去了一个半世纪之久,近代租界建筑的风格也打破了天津传统城市风貌,其文化影响作用甚至延续至今并成为了天津的城市特色,如今当代新建筑中可见遍街的欧风线脚、坡顶窗套,无不是对西式风格建筑元素的现代演绎。现存的一些被列为“历史风貌建筑”被保存下来进行修复,也依然不能避免现代化的沾染,有的历史保护建筑采取原有材质的基础上覆盖现代材料使之看起来“焕然一新”,磨灭了近代建筑表皮在历史长河中产生的沧桑感。论文希望透过对中西方文化碰撞下产生的天津近代租界建筑研究,探寻其中所蕴涵的天津地域文化特色,及透过建筑材料的选择运用所体现出的地域色彩,找出其中值得现今建筑从业人员追溯和继承的建筑文化内涵,了解近代天津的“历史情感”,希望为未来天津建筑活动中地域性特征的形式体现做出文化探究和理论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1] 吴延龙主编.天津历史风貌建筑 公共建筑卷一 [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2] 冬雷.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在制度与管理层面的经验探析[J] .建筑与环境,2010(04):114-116.
  [3] 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4] 罗澍伟主编.近代天津城市史[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5] 戴学艳.中外文化碰撞中的天津形象——以近代租界为中心[D] .福建师范大学,2010.
  [6] [美]丁匙良,沈弘译.花甲记忆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 罗澍伟主编.近代天津城市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8] 李睿.重庆近代金融建筑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6 .
  [9] 滕邵华 荆其敏 主编.天津建筑风格[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
  (责任编辑:马胜利)
其他文献
〔摘要〕 文章介绍了2017年11月1日至2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的第21届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论坛的理论研究。相关主旨发言主要是对功能语言学目标的整体把握,对词、词组层面相关领域的拓展,以及对小句层面相关研究的深化。本次论坛的开展对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尤其对功能语言学本土化研究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功能语言学;本土化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期刊
〔摘要〕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至今已有三年,全球媒体持续关注。文章基于LexisNexis新闻数据库,以2013年9月至2016年6月《纽約时报》、《印度时报》和《海峡时报》的报道为研究样本,在语义韵和评价理论框架内考察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媒体对“一带一路”话语建构的特征、差异以及原因。研究发现,美印新三国媒体的“一带一路”术语的英文表达并不一致,其修饰语和指称详略度不同,映
期刊
〔摘要〕 文章介绍了2017年11月1日至2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的第21届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论坛的应用研究。八位主旨发言专家立足于语篇分析、语言教学或翻译研究等不同领域,探讨了功能语言学的适用性。本次论坛的召开推动了功能语言学的本土化发展,为中国学者解决汉语问题提供了研究范式。  〔关键词〕 功能语言学;应用研究;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
期刊
〔摘要〕 通过对《梦窗词提要》的得失辨正,发现《四库全书总目》词集提要的编纂思想自成体系,涵容了汉学考证与宋学思辨之长,即以汉学实证方法考评词集版本与作家身世,以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统观词人的交游网络与人格气节,以历史观念来观照词集的艺术价值与词史定位。在考量词人的人品与文品时,《总目》词集提要秉持“未以其人掩其文”的价值尺度,表现出超迈时代的开明通达的批评立场。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梦
期刊
〔摘要〕 “女性家庭地位”在本次调查研究中界定为已婚女性在家庭中所拥有的自主权、支配权、决策权,同时引入了家庭冲突处理方式以及家务分工状况、妇女自我角色认知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其研究表明,贫困地区农村已婚女性家庭地位调查数据与全国平均水平值差距悬殊;男性是家庭权力的绝对拥有者;家务劳动分工中的性别倾向仍很严重,“男主外,女主内”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有:思想观念的滞后、教育资源的匮乏、经
期刊
[摘要]自由主义文学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文章试图对国内学界的自由主义文学研究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历史梳理,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始,研究者们就开始了对自由主义文学的理论建构和概念阐释,他们的阐释话语直接影响了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概念和内涵。时至当下,学者们对自由主义文学的关注已经显化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思潮研究,但对于研究中普遍存在的“泛自由主义”倾向,也应引起人们的警惕和批评。  [关键词]自由
期刊
〔摘要〕 由于中国的税收制度不完善,造成家庭收入与支出的准确信息较难获得。因而,认定高校贫困生的定量化研究成了难点。文章采用了九个非收支变量,即:家中主要经济来源、户口类型、贫困县、单亲、家中成员有患重病者、祖父母收入情况、家中上学人口数、家中欠债情况、家中有重大灾难情况,以此来估计家庭收入与支出状况,并利用这些变量构建了认定高校贫困生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是有效的、可行的,同时为我国高校贫困
期刊
[摘要]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不以盈利为目的、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社会组织,在自然灾害救助及灾后重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四川5·12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背景出发,通过对活跃在什邡、绵竹的各类非政府组织的调查,分析了非政府组织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其在灾后重建中将承担比抗震救灾时更加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地震灾区;赈灾重建  [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
期刊
[摘要]文章以中国A股市场的数据,基于市场氛围对大小非减持的市场反应程度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观察与测度。研究发现大股东减持行为的确产生了短期的市场财富效应。大股东减持幅度与短期市场财富效应负相关,在股市上涨的市场环境中表现更为显著。公司投资价值与短期市场财富效应显著相关,但影响方向并不一致,投资者表现出偏好逆转现象,说明影响投资者决策的因素是复杂的,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理性有限。  [关键词]大股
期刊
〔摘要〕 研究利用Schmidt & Mishra (2009)和Sahin(2011)所设计的TPACK量表对65位大学英语教师TPACK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TPACK总体水平中等,其中PCK最高,TK最低。男教师的TK和TCK知识水平显著高于女教师。教师的教育经历对CK, PK, PCK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的职称与教师的CK、PK、TPK、TPACK存在正相关。综合研究结果,研究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