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茶源自奇山,茶品正如人品

来源 :中外烟酒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_shen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桐木产奇种的金骏眉是以灰色为主,有部分比较黑,也有金黄色的条,但金色的条没有那么多。现在外面都有金骏眉,但是跟桐木的比还是有欠缺,因为海拔和森林覆盖率都不一样,所以还是桐木的特殊环境成就了金骏眉。
  
  近几年来,金骏眉是茶界一个既神秘又响亮的名字。其首创于2005年,茶青为野生茶芽尖,摘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1200~1800米高山的原生态野茶树。每斤金骏眉大概有六万至八万颗芽尖,是可遇不可求的茶中珍品。
  如今,在中国的茶界,金骏眉无疑是一面火红的旗帜,由它带动的中国红茶消费热潮,已经从武夷山的深山席卷到全国各地。可以这样说,八万个小小的芽头,在不经意间撬动了一个不温不火的产业。如今,精品金骏眉的市场价格每斤已经超过了12000元,面对这匹日益强健的茶叶界“黑马”,很多人在兴奋之余,也有几多猜测。带着对金骏眉的仰慕之情,记者专程来到了武夷山,拜访了武夷山桐木村老茶师梁骏德先生,以此探寻金骏眉天价背后的工艺秘诀和生态密码。
  在制茶方面,祖母是启蒙恩师
  《问道·中国茶》:梁老您好!很高兴能够采访您。我们知道,您自己不仅仅是骏德茶厂的负责人,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制茶师。那么您是什么时候确定自己一定要做一名制茶师的?谁在制茶方面对您的影响比较大呢?
  梁骏德:算起来我是8岁时开始采茶叶的,我的启蒙老师就是我的奶奶。那时候,由于没有机械,茶叶采下来都是用脚揉的。我的奶奶脚很小,就是农村妇女,有裹脚的习俗。她脚太小揉不了茶,就教我做,所以我从8岁起就开始上山采茶,用脚揉茶了。
  我的另一个老师就是我的父亲,那时,他主持江墩的茶叶生产。当时在加工的环节中,都有一个“过红锅”的工艺,这属于发酵后工艺,但是解放后遗失了。20世纪60年代中旬,上级领导特别重视传统的制茶工艺,还分配了一个农大的毕业生在桐木协助做茶。那个大学生就住在我家,非常勤劳地跟我父亲一起做茶叶,一个月的工资才24块钱。那时没有煤油灯,我们就把山上的毛竹叶片用水泡,然后再点着照明。泡完后燃烧的炭都是黑的。而我为什么对这个事情记忆这么深刻?因为那时父亲做茶,我就在旁边负责照明。
  《问道·中国茶》:现在有很多的茶师,可制出的茶质量却参差不齐,这是为什么呢?制茶的精髓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
  梁骏德:没错,制茶就是由那么几道工序组成的,随便什么人都会做,但是要做成好的产品难度就大了。同样的两个人肯定会做出不同味道和感觉的茶。我以前经常说:“要想做好茶,先要做好人。”除了天然的因素外,很多时候,是人的经验和秉性决定了茶的好坏。
  拿现在来讲,在制茶的过程中,‘萎凋’这道程序非常关键。什么叫萎凋呢?通俗来说就是鲜叶采回来是鲜绿色,通过萎调变成暗绿色。虽然可以这样概括,但具体操作上还是要靠目测,还有加温熏烟,这些都是需要经验的。现在,我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就是让它自然发酵,因为自然发酵才是传统工艺。人为发酵既要加温又要加湿,程度比较难以把握。
  金骏眉:好茶源自“奇山”
  《问道·中国茶》:您刚才提到对于好茶来讲,自然界的因素也是极为重要的。那么现在市场上那么多的金骏眉,可以说价格从几百元到上万元都有,有的甚至已经高达两三万一斤。这种差别是产地的原因吗?您怎样看待市场现在的这些反应?这跟您的预期是一致的吗?
  梁骏德:其实追溯起来,“金骏眉”是用正山小种的单芽制成的,它现在这么红火,离不开正山小种的重新振兴。正山小种红茶是从2000年再次被广泛认可的,那一年正好实施农残检测,正山小种红茶没有检测出农药残留,是有机茶叶。这样,国外的很多企业就认可了正山小种。
  在我们这里,茶树跟外面的很不一样,不是一片一片的阶梯,而是一丛一丛分布,而且都分布在山窝里,营养充足。另外,市面上很少有像桐木这种环境生产的茶叶,我们这里可以说绝对没有农残。我们这里有12个自然村,海拔最高的“麻粟”有1400米,一半天气云雾缭绕,一半看得见太阳。茶叶生产环境特殊,口感就特殊。另外,桐木的森林覆盖率很高,没有成片的茶树,每丛茶树都是半野生的状态,鸟类多、天敌多,就不生虫。还有我们这里的茶树都是武夷山当地土生土长的奇种,叶子很苦,病虫害就很少。
  现在,正山小种的产地仍以桐木为中心,囊括崇安、建阳、光泽三县交界处的高地,生长环境则牵涉了两省三县。但是这一地带茶园的总面积只有7000多亩,产量为40多万斤。
  另外,金骏眉的采制期非常短,从每年的清明后到五月底,也就一个月的时间。而且我们只用春茶,茶期非常短。茶期短、采制量有限,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使得金骏眉的价格居高不下。
  金骏眉的贵人缘
  《问道·中国茶》:随着“金骏眉”的热销,很多人都在猜测这个茶到底是怎样来的。我们来之前也在网上看过了很多的版本,传言是一位姓张的官员非常喜欢喝茶……
  梁骏德:呵呵,外界对金骏眉确实有一些误传。说到金骏眉的来历,我们真应该感谢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姓阎的记者,1999年他第一次坐飞机进到武夷山,觉得这里的山特别美,就回去跟朋友介绍。于是他的朋友们也开车来桐木了。桐木的山吸引了他们,他们认定这里产的茶肯定好!所以2000年以后,他们就到这里来买茶叶。不过,那时候这里还只有正山小种。
  那时候,我还在别的茶厂做制茶师,结果和张先生、阎先生成了好朋友。在他们的启发和劝说之下,我们一起试验用单芽制作红茶。记得第一批茶从2005年6月21号采摘开始,做到6月22号凌晨两点结束。第二天烘干后,我们一起品尝,觉得口感确实不错。然后,我们还拿天平称100克数其中的芽头量,以此推算出一斤金骏眉大概由五万八千颗芽头组成。
  后来,金骏眉被他们带出了桐木关,带出了武夷山,就这样,金骏眉一下子名扬万里了。
  《问道·中国茶》:但很多的客户却遇到了这样一种情况,就是说他们不知道怎么去鉴定真正的“金骏眉”,冒着风险花大价钱还经常买到假茶。不知道在金骏眉的鉴定方面,梁老有没有什么建议?
  梁骏德:这个只要品尝一下,就能辨别出来了。真正的桐木产奇种的金骏眉是以灰色为主,有部分比较黑,也有金黄色的条,但金色的条没有那么多。现在外面都有金骏眉,但是跟桐木的比还是有欠缺,因为海拔和森林覆盖率都不一样,所以还是桐木的特殊环境成就了我们。
  “做坏了一泡茶叶就很委屈,心疼啊”
  《问道·中国茶》:很多人都称您为“茶王”,茶在您的生活中占据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地位,那么对于您来讲,是怎样界定“茶”和“人”的关系呢?您要离开了茶是不是特别难受?
  梁骏德:没错,我这一辈子都跟茶结缘,离不开它。我很享受做茶的过程,也很享受喝茶的过程,好茶让我结交了很多朋友。我始终认为,先要做好人,才能做好茶,爱上做茶的人会变得很有耐心,要是一泡茶做坏了就很委屈。我现在每天早晨都喝一泡厂里新出的茶,从这泡早茶中,我能尝出这批茶采摘时的天气状况、工艺水平和质量程度。老茶师都有这个毛病,这也是我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其他文献
2011年已经过去,我们又将迎来新的一年(农历龙年)。又逢佳节,中国人普遍送礼,礼尚往来,那么新春送什么礼物既有面子又有理子呢?  茶,是天地间最好的礼物。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钟灵毓秀,绝世风光和适宜气候,造就绝世好茶!从古至今,武夷山的茶叶一直都是全世界最好茶叶的象征之一。如今,武夷茶以其独有的养生功能再度风靡全国,送武夷茶已经成为商务交往的必备礼品。  武夷岩茶文化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
期刊
没胃口不消化,迟迟进入不了工作状态,注意力不集中,同时伴有焦虑、心不在焉等症状。其实啊,这是典型的假日饮食综合症,每年春节过后,患上这些症状的人都不在少数。那么,你想知道如何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吗?    “活泼兔年已结束,奔腾龙气正出炉。四海欢腾辞旧岁,八方笑语展宏图。”寒来暑往间,转眼就到了过年的时候,有人按捺不住激动,已经做起了打油诗,来期待这普天同庆的时刻。要说这过年吧,的确是个好事,奔波了
期刊
“印象大红袍”是福建省武夷山市倾力打造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一直以来,武夷山的山水风光让人们流连忘返。近年来,武夷山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着力打造精品文化旅游项目,不断提升旅游形象。武夷山大红袍作为“茶中之王”,早在唐宋时期就盛名远播,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在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又代表中国乌龙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山借助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的高水平创意策划,把悠远厚重的茶文化内涵用艺术形
期刊
一件品相上佳的茶宠,其实需要品茶人长期甚至用一生的时间来滋养,它是年华和心意的见证。    说到“茶宠”,你首先会想到什么?珍贵的茶叶,还是沉迷茶道几乎忘我的茶人?曾几何时,我有过更离谱的解释,不但将“茶宠”误作“茶虫”,并且一本正经地告诉身边的伙伴说:“嗯,茶叶放久了,那当然是要长虫的。”这件事发生在我的小学阶段,现在想起来,实在很傻很天真。  上中学时,家中一度住了一个很体面的大叔。说他体面,
期刊
“印象大红袍,它融合了武夷山的山水和人文,是在武夷山政府的主导下,在武夷山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最终成为了武夷山文化产业的领头羊。”林锋说,总结起来,印象大红袍应当是武夷山集体智慧的结晶。    对林锋而言,“印象大红袍”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可以说“印象大红袍”就像她看着长大的孩子。“我是这个项目最早介入的成员之一。”林锋说,当时从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想做这个事情开始,到后来去北京找张艺谋,再到后来北京导演
期刊
提起“印象大红袍”,很多人也许都会脱口而出:它改变了武夷山的旅游业,它改变了武夷山的茶产业。但实际上,“印象大红袍”不仅改变了武夷山,它更改变了它自己—尤其是作为整台戏单个“细胞”的印象演员。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们,倾听他们如何看待“印象大红袍”对自己带来的影响和改变。    周禹  年龄:28  岗位:男四班班长  在加入“印象大红袍”之前,我做过很多工作。但那时对任何一份工作,更多的是抱着做一
期刊
2012年3月29日,是福建省武夷山“印象大红袍”两周岁的日子。一大早,“印象大红袍”的技术人员就开始调试音响,布置舞台。演员们一边忙着化妆,一边利用化妆间隙的时间再次排练。显然,为了庆祝两周岁“生日”,印象人已经为自己筹备了盛大的“生日庆典”。然而,这场“庆典”的演出现场,却不在印象剧场,而在武夷山市喜乐园的礼堂。  喜乐园是由意大利归侨占喜乐女士创办的武夷山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喜乐园陆续收养过
期刊
现阶段,中国茶产业管理属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四川情况类似。这样带有部门色彩、政出多门怎么行呢?为了川茶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笔者建议:以四川省茶叶学会为核心,整合管理资源。    四川地杰人灵,又是茶文化发祥地,资源十分丰富。在国家大力提倡文化强国的历史机遇面前,如何借鉴浙江、香港、云南、福建、湖南、贵州等地经验,扬长避短,积极发展川茶产业呢?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一、合理利用
期刊
“印象大红袍”这一山水视觉盛宴,显然已经成为了福建省武夷山市的一张名片。公演两年以来,“印象大红袍”将震撼、惊喜带给了无数的游客。但“印象大红袍”到底给武夷山的旅游业带来了什么呢?许多人都会有各自独到的见解。福建省武夷山市旅游局副局长林飞也对本刊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看法。    《问道·中国茶》:作为武夷山市旅游业的负责人之一,你如何看待公演两年来,“印象大红袍”给武夷山带来的变化?  林飞:“印象大
期刊
2012年3月26日,“重走茶叶之路”活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钓鱼台大酒店举行,共有来自福建、湖南、山西、内蒙古、广西、北京等地的100多位代表以及数十家主流媒体记者出席。发布会后,本刊采访了武夷山市茶业局局长陈泽财先生。    《问道·中国茶》:陈局长,这次“重走茶叶之路”活动对于武夷山的茶文化宣传有什么意义?  陈泽财:武夷山是茶叶之路的起点城市,重走茶叶之路自然要从起点开始。早在明末清初的明万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