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部编版新教材中的课文,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而且语言丰富生动、布局独具匠心。立足课文语言特色、分析文章结构特点、总结写作文体特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三年级是小学生习作教学启蒙阶段。分析语言特点,随文练写能起到引导作用;揣摩文章结构,也能做到有循可依;总结文体特点,遵循文体导向,也能帮助学生选用合适的表达方式,做到仿中有创。
关键词:随文练写;语言特点;文章结构;文体特征;仿中有创
小学语文课文,不失为一篇篇现成的范文。学生们在阅读时早已情动于中,便都乐于驰骋言辞于外。“从学文到练写”立足课文特点,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感受成功喜悦。“由模仿到创新”促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调动已有的素材及经验进行再创造,这样的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联想力、想象力的有效方法。下面结合三年级《秋天的雨》、《荷花》两课具体阐述在教学中如何立足课文的语言特点、文章结构、文体特征等进行随文练写,为学生开启习作之门。
一、分析语言特点 重视随文练写
(一)对比教学 感受语言特色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发现。教学中,可以采用对比教学,剖析课文的语言表达特征,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课堂教学片断如下:
句 1: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它把红色给了枫树。
句 2: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师:你更喜欢哪一句呢?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 1:第二句,因为它写得更具体生动。
生 2:第二句,因为它写得更美了。
师:看来大家都自己的体会。句 2 中的两句话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 1:都有颜色,都是“把 给了 ”。
生 2:都有比喻句,都有“ 像 ”,還写了怎么样。
生 3:都有四个小分句,而且“扇哪扇哪”“ 飘哇飘哇”都是动作。
师:是啊!这两个句子结构相似。用横线划出相同部分,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出示:它把 给了 , 像 , 哪 哪。
上述教学片断中进行了两次比较教学。第一次是缩句与扩句的文本比较。感受长句的语言特色,只有加上合适的形容词才能将事物描写得更为具体、生动。第二次是句式之间的比较。感受相同结构的句子带来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如果没有这样的定格、放大,在后面的写的环节学生就容易忽视其中的合理性,有了这样对语言特点的品读、分析,学生习作中的语言就会有意识地规范。
(二)交流讨论 把握用词准确
为作品提供“发表”的平台,才能激发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孩子们的作品各有亮点,通过同学间相互讨论,可以取长补短。以其中一个小组汇报为例:
它把黄色给了玉米,黄澄澄的玉米像一颗颗小牙齿,嚼啊嚼啊,嚼出了美味的香甜。它把紫色给了葡萄,紫色的葡萄像一个个玻璃球,弹呀弹呀,弹来了丰收的喜悦。在小组讨论中,“小牙齿”从“吃”到“咬”再到“嚼”,“玻璃球”从“闪啊闪啊”到“滚啊滚啊”到“弹啊弹啊”,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使得措辞越来越准确、生动。展示环节不仅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培养合作能力,更能帮助全体学生获得成功感。如果只是每个小组的那几句,虽然精彩但也会略显单薄,如果把全班同学的好句串成小诗,就很有气势了。习作和点评密不可分,化传统点评为优秀作品展示,每位同学参与其中,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为自身写段提供范例。
二、把握文体特征 达到仿中有创
《秋天的雨》《荷花》都是写景物的课文,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将所学课文进行比较、整合,归纳同一类文章体裁的共性特征,从而引导学生创作。
(一)归纳文体特点 巧立提纲
《富饶的西沙群岛》按海面、海底等方位顺序展开;《美丽的小兴安岭》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描绘;《秋天的雨》是在总分总的总体结构基础上,由每段话的总起句串联而成;而《荷花》则是从闻到花香、看到花姿、幻想成花这三方面去展开描述。引导学生梳理同类体裁文体的特点,便于为写作列好提纲。再进一步比较,不难发现同样是写景物的文章,《秋天的雨》《荷花》都从嗅觉、视觉、感觉三方面维度展开。可见在写景物的同类文体中,都可以从“看”“听”“闻”“想”等方面一一展开。如“看”,可以看颜色,也可以看形态,还可以看变化。文有章法,思路清晰,文章的雏形自然就具备了。对于习作启蒙阶段的孩子们而言,归纳文体特点,能巧立提纲,使得文章紧扣主题。
(二)张开想象翅膀 妙用修辞
归纳出写景文章的文体特点,布局谋篇就显得简单多了,但要写得具体生动,必然离不开孩子们丰富的想象。提纲是骨架,想象则是骨肉,有了丰富的想象,整篇文章才能鲜活起来。以身边景物“香樟树”为写话的素材,学生从“看”“听”“闻”“想”四个维度展开想象,习作片段欣赏如下:
最高最大的要属那棵站在食堂边的香樟树了,它有四层楼那么高,壮得要三个小朋友合抱才能抱得住。青褐色的树干又粗又直,难道它就是擎天巨树?长在树干上的树枝,为这棵香樟树打扮了一番。这棵树犹如千手观音,上面的树枝千姿百态。有的树枝伸向厨房,好像饿了一样,也想尝尝食堂阿姨的手艺。有的树枝扭了扭身体向天上伸,仿佛想当一当天路的交通警察。还有的树枝弯来弯去,恰似一位舞蹈家在空中舞蹈。每一根树枝上都长着青翠欲滴的树叶,一阵风吹来,树叶们唱起了“沙沙沙”的奏鸣曲。细雨中,树叶们的身上都镶上了珍珠似的雨露。
由课内到课外,是学生读完课文后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更是训练作文能力、培养创造意识的重要渠道。在了解文体体裁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三)提供展示平台交流提升
每个孩子笔尖的倾诉自然希望得到聆听,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既能满足其倾吐的欲望,也能得到交流的回应。除了在课堂上请学生自己朗读作品,也可以四人一小组交流,同时在教室专门设立一个“采蜜园”,将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既肯定孩子们的成果,又为其它小朋友树立榜样。此外,可以就电子图片形式制作班级月报,将孩子们的优秀作品展示给家长们,让孩子们得到充分肯定,明确进步方向。
总之,随文练写是学生写作的起始,如同书法中的临摹,是写作兴趣培养的基石。只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从学文到练写,由模仿到创新,需要教师立足教材中每篇课文的语言特色及布局特点,引领学生归纳文体特征,学生有章可循、情之所至,才能行云流水、妙笔生花。
参考文献
[1]林彩球.《小学语文常规课教学设计》.宁波出版社:2015 年 11 月
[2]裴海安.《名师同步教学设计》.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 年 5 月
关键词:随文练写;语言特点;文章结构;文体特征;仿中有创
小学语文课文,不失为一篇篇现成的范文。学生们在阅读时早已情动于中,便都乐于驰骋言辞于外。“从学文到练写”立足课文特点,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感受成功喜悦。“由模仿到创新”促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调动已有的素材及经验进行再创造,这样的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联想力、想象力的有效方法。下面结合三年级《秋天的雨》、《荷花》两课具体阐述在教学中如何立足课文的语言特点、文章结构、文体特征等进行随文练写,为学生开启习作之门。
一、分析语言特点 重视随文练写
(一)对比教学 感受语言特色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发现。教学中,可以采用对比教学,剖析课文的语言表达特征,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课堂教学片断如下:
句 1: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它把红色给了枫树。
句 2: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师:你更喜欢哪一句呢?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 1:第二句,因为它写得更具体生动。
生 2:第二句,因为它写得更美了。
师:看来大家都自己的体会。句 2 中的两句话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 1:都有颜色,都是“把 给了 ”。
生 2:都有比喻句,都有“ 像 ”,還写了怎么样。
生 3:都有四个小分句,而且“扇哪扇哪”“ 飘哇飘哇”都是动作。
师:是啊!这两个句子结构相似。用横线划出相同部分,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出示:它把 给了 , 像 , 哪 哪。
上述教学片断中进行了两次比较教学。第一次是缩句与扩句的文本比较。感受长句的语言特色,只有加上合适的形容词才能将事物描写得更为具体、生动。第二次是句式之间的比较。感受相同结构的句子带来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如果没有这样的定格、放大,在后面的写的环节学生就容易忽视其中的合理性,有了这样对语言特点的品读、分析,学生习作中的语言就会有意识地规范。
(二)交流讨论 把握用词准确
为作品提供“发表”的平台,才能激发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孩子们的作品各有亮点,通过同学间相互讨论,可以取长补短。以其中一个小组汇报为例:
它把黄色给了玉米,黄澄澄的玉米像一颗颗小牙齿,嚼啊嚼啊,嚼出了美味的香甜。它把紫色给了葡萄,紫色的葡萄像一个个玻璃球,弹呀弹呀,弹来了丰收的喜悦。在小组讨论中,“小牙齿”从“吃”到“咬”再到“嚼”,“玻璃球”从“闪啊闪啊”到“滚啊滚啊”到“弹啊弹啊”,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使得措辞越来越准确、生动。展示环节不仅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培养合作能力,更能帮助全体学生获得成功感。如果只是每个小组的那几句,虽然精彩但也会略显单薄,如果把全班同学的好句串成小诗,就很有气势了。习作和点评密不可分,化传统点评为优秀作品展示,每位同学参与其中,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为自身写段提供范例。
二、把握文体特征 达到仿中有创
《秋天的雨》《荷花》都是写景物的课文,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将所学课文进行比较、整合,归纳同一类文章体裁的共性特征,从而引导学生创作。
(一)归纳文体特点 巧立提纲
《富饶的西沙群岛》按海面、海底等方位顺序展开;《美丽的小兴安岭》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描绘;《秋天的雨》是在总分总的总体结构基础上,由每段话的总起句串联而成;而《荷花》则是从闻到花香、看到花姿、幻想成花这三方面去展开描述。引导学生梳理同类体裁文体的特点,便于为写作列好提纲。再进一步比较,不难发现同样是写景物的文章,《秋天的雨》《荷花》都从嗅觉、视觉、感觉三方面维度展开。可见在写景物的同类文体中,都可以从“看”“听”“闻”“想”等方面一一展开。如“看”,可以看颜色,也可以看形态,还可以看变化。文有章法,思路清晰,文章的雏形自然就具备了。对于习作启蒙阶段的孩子们而言,归纳文体特点,能巧立提纲,使得文章紧扣主题。
(二)张开想象翅膀 妙用修辞
归纳出写景文章的文体特点,布局谋篇就显得简单多了,但要写得具体生动,必然离不开孩子们丰富的想象。提纲是骨架,想象则是骨肉,有了丰富的想象,整篇文章才能鲜活起来。以身边景物“香樟树”为写话的素材,学生从“看”“听”“闻”“想”四个维度展开想象,习作片段欣赏如下:
最高最大的要属那棵站在食堂边的香樟树了,它有四层楼那么高,壮得要三个小朋友合抱才能抱得住。青褐色的树干又粗又直,难道它就是擎天巨树?长在树干上的树枝,为这棵香樟树打扮了一番。这棵树犹如千手观音,上面的树枝千姿百态。有的树枝伸向厨房,好像饿了一样,也想尝尝食堂阿姨的手艺。有的树枝扭了扭身体向天上伸,仿佛想当一当天路的交通警察。还有的树枝弯来弯去,恰似一位舞蹈家在空中舞蹈。每一根树枝上都长着青翠欲滴的树叶,一阵风吹来,树叶们唱起了“沙沙沙”的奏鸣曲。细雨中,树叶们的身上都镶上了珍珠似的雨露。
由课内到课外,是学生读完课文后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更是训练作文能力、培养创造意识的重要渠道。在了解文体体裁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三)提供展示平台交流提升
每个孩子笔尖的倾诉自然希望得到聆听,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既能满足其倾吐的欲望,也能得到交流的回应。除了在课堂上请学生自己朗读作品,也可以四人一小组交流,同时在教室专门设立一个“采蜜园”,将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既肯定孩子们的成果,又为其它小朋友树立榜样。此外,可以就电子图片形式制作班级月报,将孩子们的优秀作品展示给家长们,让孩子们得到充分肯定,明确进步方向。
总之,随文练写是学生写作的起始,如同书法中的临摹,是写作兴趣培养的基石。只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从学文到练写,由模仿到创新,需要教师立足教材中每篇课文的语言特色及布局特点,引领学生归纳文体特征,学生有章可循、情之所至,才能行云流水、妙笔生花。
参考文献
[1]林彩球.《小学语文常规课教学设计》.宁波出版社:2015 年 11 月
[2]裴海安.《名师同步教学设计》.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 年 5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