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弦一百年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xiao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曲艺园地,“单弦拉戏”,一根弦,一手指,弓弦拉弹,近乎人声,既能扬鞭催马,嘶鸣长啸,也能柔和婉转,轻哝细语,其韵味十足,惟妙惟肖凡听过“单弦拉戏”者,无不对它产生深刻印象。
  说起“单弦拉戏”,自然会想到与之有着渊源关系的表演形式“唢呐咔戏”“三弦弹戏”“三弦拉戏”“雷琴拉戏”等。曾几何时,它们就像民间文艺百花园里的朵朵奇葩,为人们喜闻乐见并流行一时。虽然这些表演形式出现的时间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从散见的史料和相关的回忆录里能够知道,“单弦拉戏”,清末民初时期受惠于“三弦弹戏”“三弦拉戏”的启蒙,得益于民间表演艺术生态环境。而“单弦拉戏”这一表演形式的产生,离不开在姑苏城被誉为“拉戏大王”的艺人顾伯年。
  在当时的苏州,各种各样的娱乐场子兴盛,街头表演名目繁多,其中就有拉戏。顾伯年为了生计迎合彩头,在“三弦”乐器上改弦易张,用一根弦拉戏,别出心裁的形式让观众耳目一新,引得路人驻足观看表演,并喝彩不断。这看似偶然,实则不尽然,因为他之前跟前辈艺人学习“三弦拉戏”,日子久了,对拉戏的窍门慢慢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想法。戏曲唱腔讲求韵味,“三弦拉戏”多弦运弓,虽占有把位的相对稳定及多指触弦带来的演奏便利,但换弓换指难以避免的间隔颗粒感却也流失了韵味。“单弦拉戏”一弦一指则不同,无论唱腔怎么变化,全是依腔滑弦巧无缝隙,唱腔韵味自然就提升了许多,这也是顾伯年为何改多指触弦为单指触弦获得行腔韵味的妙法,其创新并非只是简单的标新立异,以一弦一指哗众取宠。
  “单弦拉戏”的韵味基于对戏曲唱腔的熟悉和演奏技术的得心应手,心里有韵方能传达于弓弦,这注定了习“单弦拉戏”者需先有熟悉戏曲唱腔的功底以及唱腔韵味的意识形成,对于顾伯年而言,也就意味着尝试“单弦拉戏”有了多方面的经验积蓄。顾伯年少年时期就进入姑苏城的京剧小班,跟随本地名师习京戏,不仅如此,期间还习昆曲和苏滩,历经艰辛,显其天赋,被前辈艺人们称之为吹拉弹唱的多面手。习艺数年,顾伯年还能表演戏曲的诸多行当,不仅熟悉戏曲唱腔,还能给戏曲唱腔伴奏,对戏曲唱腔的熟练掌握和伴奏功夫,使得他对戏曲韵味的理解和认识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也是他日后能琢磨出“单弦拉戏”的前提。
  “单弦拉戏”的个性特征直接来源于使用乐器的型制。顾伯年拜“三弦拉戏”艺人习拉戏,由此熟悉了“三弦”这种乐器的構造功能与演奏手法,这是顾伯年将“三弦”乐器转变成“单弦拉戏”建立的对乐器的认知基础,才能做到乐器总成的取舍。虽然只是在原有“三弦”乐器上减少琴弦数量,但手指的触弦方式和音阶排列的改变意味着一根弦上的演奏技术体系随之更新了,也将本是弹弦乐器的“三弦”转变成了纯粹的拉弦乐器,可以认为,这是建立在传统乐器基础上的一次革新。而且,相关史料反映出,顾伯年在长期的行艺过程中深受当地民间“戏法”影响,不仅能表演一些“戏法”,重要的是,他将“戏法”的变幻莫测和趣味性意识嵌入了“单弦拉戏”乐器和表演中,既能让人直接观赏到以一弦一指演奏的炫技之美,也能因它的个性音色使听觉跟人声自然联系起来,产生乐器唱戏的奇妙联想。
  演奏技术上,“单弦拉戏”因为刻意只允许用左手食指独立触弦,任何一个音程的前后关联只能是单指独立完成,也就形成了一个音位就是一个把位的技术特点和准则,特别是快速把位转换运动的频率极限,是一般拉弦乐器难以实现的,而这样的演奏技术在一种陌生未知的乐器上是否成立,就全凭顾伯年的反复磨合和手指破皮生茧付出的练琴工夫了,这也从他当年在琴杆上刻有的“苦练不断”四字中可以想象该过程的艰难。不成功,所有的付出成为枉然,成功了就是绝技。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日久天长勤学苦练终得绝活儿,“单弦拉戏”从“三弦弹戏”“三弦拉戏”里脱离了出来,改头换面自成一家,不仅成就了一种新乐器的诞生,也确立了“单弦拉戏”这门独特的、令人称奇的艺术表演形式。
  从“单弦拉戏”的出现,观照顾伯年创立这种表演艺术的意义,在于他摸索发现了一种适合以乐器演奏戏曲唱腔和对戏曲唱腔人声模仿的形式。如今,人们不仅多了一种饶有趣味的表演形式欣赏戏曲音乐,也能通过“单弦拉戏”触及和感受到近现代民族乐器拉戏这一奇特现象的文脉,对于那段少有文献记载且存在于民间的拉戏现象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活体参照。不能忽略的是,顾伯年将生于苏州的“单弦拉戏”带到了戏码头的武汉,并立住了脚跟,使“单弦拉戏”在一个新的人文生态环境里延续着它更为适应的发展,尤其是武汉说唱团将其吸纳并成为经常上演的保留节目,使“单弦拉戏”的艺术高度不断得到提升,这些是对“单弦拉戏”的历史变迁进行研究不可或缺的命题。诚然,从“单弦拉戏”的传承发展进程中也可以观察到,对“单弦拉戏”的关注主要集中在近几十年间宣传报道的状态,缺少对顾伯年作为“单弦拉戏”创始人以及生前艺术成就的系统性研究和评价,不能不说是“单弦拉戏”历史记录的缺失。
  如果说顾伯年对“单弦拉戏”的发现与创立正好契合了中国戏曲音乐韵味的内涵,那么,“单弦拉戏”历经百年的每一次关键革新,琴杆之长度,琴筒之铜质与开阔,琴弓之粗长,完善单指演奏技术,使其趋近人声,更加确立了顾伯年的“单弦拉戏”模仿演奏中国戏曲唱腔所奠定的基石。
  如果说“单弦拉戏”在出现之初只是因为稀奇能在民间产生影响,时至今日,它依然是别开生面、趣味新颖,为百姓津津乐道,在曲艺园地里散发着让人回味的芬芳。这种表演形式既有着来自于民间文化的草根意味与价值,还能不断地衍化成艺术的审美和欢乐回馈给百姓生活。当年的“三弦弹戏”“三弦拉戏”早已难寻踪迹,而“单弦拉戏”以自己特有的个性不断前行,成为现今民族乐器演奏戏曲唱腔仍具有较强生命力的表演艺术,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醒目的一页。
其他文献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賡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剪纸的花纹图案越来越多样化
期刊
中国曲协举行“携手共建曲艺界优良行风”座谈会  2019年12月19日,中国曲协举行“携手共建曲艺界优良行风”座谈会并发布倡议书,中国曲协相关负责人,中国曲协行风建设委员会、相声艺术委员会、全国曲艺小剧场艺术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人,部分国营曲艺院团和小剧场代表,法律界人士,中国曲协干部职工和媒体人士近20人参加会议。与会者一致表示,广大曲艺工作者应当认真学习《携手共建新时代曲艺界优良行风倡议书》的有
期刊
东北大鼓是地域特色鲜明的重要的民间曲艺艺术形式,有200余年历史。自清代乾隆年间从北京传播到东北,流传于我国东北三省和京、津、内蒙等地,成为我国北方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大鼓作为一门曲艺形式,具有娱乐、教化、审美、认识等多种社会功能。近年,东北大鼓因传承人才断档、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等原因进一步衰落,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东北大鼓创作与表演人才培养立项并顺利实施
期刊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如何不断向前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过程中必须被解决的一个课题。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而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证明,这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在现实基础上生成的实践逻辑,才具有决定意义和指导作用,才能由特殊而一般,归纳总结出普遍性的理论逻辑。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大部分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只有让农民全面富起来,让
期刊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科学理论引路指向,以正确舆论凝心聚力,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断涌现,文化艺术日益繁荣,网信事业快速发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
期刊
当代喜剧小品是我国喜剧艺术传统在电视媒介引发下的回归,借用教学小品的理念,融合相声、二人转等民间喜剧艺术的形式,汲取话剧、影视、戏曲等姊妹艺术的营养而形成的短小而隽永的表演艺术形式。对当代流行的喜剧小品,目前学术界的认识很不一致,一般有“教学小品说”“教学小品渐变说”“喜剧艺术回归说”“原生态喜剧小品说”“融合说”等说法。“跨界”是小品的重要内涵和属性。一、当代喜剧小品的兴起  (一)时代与小品 
期刊
大理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古朴且带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曲艺艺术在这里发酵并被继承着,有诸多的曲艺工作者为了曲艺传承发展奉献着毕生心力,郭晓梅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她曾任云南省曲协副主席,大理州、市曲协主席,多次荣获全国、省、州、市、局级先进工作者;1996年、2005年、2012年被评为大理市文化局优秀共产党员;曾创作白族大本曲、歌曲、舞蹈剧目等100多个,荣获各类作品创作奖(含与人合作作品)
期刊
古时,说书艺人通过耳闻目睹现实生活,加以揣摩前人说书内容编述故事。清中叶,扬州评话演出初具规模,出现了固定的营业性书场,说书艺人愈发潜心研究说书技巧,编创书目。说书人才涌现,不仅有文人如叶霜林改习扬州评话,还有张破头、谢寿子、范松年等戏曲艺人兼从事说书,为扬州评话注入了艺术性、文学性血液。清嘉庆后,扬州评话出现不同门派、不同系统分别授徒传艺现象,曲坛知名艺人如邓光斗、许殿章、任德成、张敬轩、孙干臣
期刊
2018这一年,多位曲艺界特别是相声界的前辈名家相继辞世,不仅是我们相声行业的重大损失,也令无数相声观众们由衷地扼腕叹息。作为曲艺理论研究者,我们在深切缅怀这些前辈的同时,从理论层面认真客观地总结他们的表演经验与艺术追求,理应成为当前最为迫切的课题之一。  本文即以师胜杰先生的相声作品为例,重点谈谈他对相声美学精神的承继与传扬。  一、相声除了讽刺,还有“美”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相声的艺术功
期刊
目前,多媒体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以动画评书、动画鼓曲、动画相声等为代表的传统艺术的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开始活跃,并且在电视、网络、移动新媒体等诸多平台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曲艺动画,实际上就是以Flash动画的方式来实现对传统曲艺艺术的演示。但它并不是曲艺与动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简单融合,而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既充分呈现出与传统曲艺样式的明显不同,又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