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标》为语文正本清源,帮助我们认识语文教学的本质,正如潘新和在《表现与存在》中指出的那样——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通过各种《课标》解读和培训研讨,大家都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要从“教课文”转向“教课程”,要从“理解语言内容”转向“学习语言形式”,要从注重内容情感体验的“语意教学”转向言意共生的“语用教学”。在教学实际中,当面对具体文本的时候,如何切实转变观念,在教学中落实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理念呢?在此以《那只松鼠》课例研究为例,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关注文本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那只松鼠》是西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那只松鼠”为线索,按照“逮松鼠、放松鼠、惦记松鼠”的过程展开叙写。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真情,人物情感跌宕起伏。父亲逮到松鼠由异常兴奋到矛盾重重,放了松鼠由得意忘形到忐忑不安,最终在女儿饱含深情的追问下如释重负。父亲自觉放松鼠的行为折射出高尚的情操,女儿对小松鼠命运的关注反映了她心地的善良、纯洁。为了转变观念,将语用教学思想落实在课堂教学行为中,我们在备课时深入思考,用心研读教材: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这篇课文的语用教学价值点在何处?内容理解与语用训练结合点在哪里?语用训练如何一步一步落实?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反复研讨,教学设计逐步形成。
一、目标确定导向语用训练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目标定位准确才能让教学行为不偏离方向。在当下,教什么比怎么教显得更加重要,如果教什么定位不准,在怎么教上花再多工夫也是枉然,所以教学研讨首先从“课时目标”的确定开始。通常我们会为本课教学设计以下几项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3)感受作者和女儿对小动物的关爱。纵观以上目标,关注的都是对文本故事内容的理解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体验,目标定位并没有跳出“语意教学”的桎梏。因此,我们反复研读文本,发现文本语言表达的特点,然后确定一项关于“语用教学”的课时目标。
1.研讨文本,发现语言特点
聪明的语文教师总是善于透过文本的语言内容看到文本的语言形式,找准理解内容与学习语用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让学生在不断的发现中,体会语言表达的奥妙,习得语言运用的方法。反复阅读《那只松鼠》,品味语言形式有什么特点。从篇章结构看,文章采用了首尾照应的方式,紧扣题目,以“那只松鼠”开头,又以“那只松鼠”结束全文;在逮松鼠这部分,作者采用了倒叙的写法,先写被困在网袋里可怜巴巴的松鼠,再写作者逮松鼠的经过。课文有两条交织的线索:一条是以作者“逮松鼠—放松鼠—惦记松鼠”及其情感变化为线索的;一条是以小松鼠被逮住前后的变化为线索来展开的,即被逮住前的“活泼伶俐”,被逮住时的“可怜巴巴”,被放回树林后的“兴奋快活”。作者对被逮住前的“活泼伶俐”和被逮住时的“可怜巴巴”都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而把松鼠被放回树林后的快活情景作为留白,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从段落的结构方式、叙写方法上看,第3段紧紧围绕“活泼伶俐”这个中心词写;第1、4、5段紧紧围绕“可怜巴巴”这个中心词写。从遣词造句的“新”“好”“特”方面看,“蹿”“跳”“逃”等动作描写,“唆”等拟声词的运用,“圆球”等外貌描写,“小精灵”“小俘虏”等称呼,以及神态描写和“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求救”等句式,还有多处意犹未尽的省略号的运用等,越是深入解读,越会发现这篇文章在语言形式上并不乏亮点。
2.精心筛选,确定语用训练点
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训练点究竟如何确定呢?我们知道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符合课程标准年段目标的要求,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生的可接受度,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根据《课标》对小学中段的要求,以及训练点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空泛等,在大家充分讨论后,确定以段的训练为主,确定把发现作者围绕中心词展开描写的方法并尝试“围绕中心词写一段话”确定为本课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并列入课时目标中。最后,形成本课教学的课时目标:(1)学习抓关键词理解段落,体会情感。(2)练习围绕一个中心词写一段话。(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小动物的关爱。
二、教学过程落实语用训练
1.导读第3自然段,悟写法
第3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作者写逮松鼠的过程中,围绕一系列的动作写出松鼠的活泼伶俐。教师通过“四读”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遍读,找到写小松鼠的段落中心词“活泼伶俐”;第二遍读,抓住关键词体会松鼠的“活泼伶俐”;第三遍读,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感情;第四遍读,发现这段话在表达上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活动,表面上看,学生也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但是实际所指向的不但有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更重要的还在于学习教师与文本对话后所确定的“语用内容”。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出这段话的写作“秘妙”:作者主要是抓住准确的动作描写来表现松鼠的“活泼伶俐”,而且整段话都是围绕中心词“活泼伶俐”来写的。这样的教学设计,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文本表达的“秘妙”。
2.合作学习第1、4、5段,仿写法
课文第1、4、5自然段紧紧围绕中心词“可怜巴巴”展开描写。教学这部分时,让学生运用学习第3自然段时的“四读”法,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出示小组学习提示:
一读:找出关键词,写写体会,在组内交流。
二读:体会关键词。
三读:带着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四读:找找文章背后写的秘密。
学生运用学法,通过合作学习,找出这3段话的中心词“可怜巴巴”,然后分别抓住“绝望”“抗拒”“乞求”“一动不动”“小俘虏”“直盯盯”“望”等关键词语体会松鼠被困在网袋里时的“可怜巴巴”。这时,老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此时此刻,如果你是这只躺在网袋里的小松鼠,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看似在进行角色体验、情感体验,实际是让学生在说话时尝试仿照第3自然段“抓动作和围绕一个词语表达”的方法来练习说话。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典型句式“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 ,像是 ,像是 ”进行迁移练习。最后再自主发现,这里写松鼠的秘妙是,重点对神态进行描写。这部分的教学,巧妙利用了文本的表达特点,摒除对课文串讲串问的教学弊病,不仅对重点段的学习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同时加深对“围绕中心词写一段话”这一表达特点的认识。
3.巧用课文留白,当堂迁移运用
松鼠被逮住前“活泼伶俐”,被逮住后“可怜巴巴”,被放回树林后的“兴奋快活”,作者对被逮住前的“活泼伶俐”和被逮住时的“可怜巴巴”都进行了具体生动的描写,而松鼠被放回树林后的快活情景没有进行描写,此处留白带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我们敏锐地利用此处留白,设计课堂小练笔,让学生迁移运用。
“松鼠被逮住前是那样的活泼伶俐,逮住后变得如此的可怜巴巴,此时小松鼠被放回树林重获自由,回到密林深处后,又会是一只怎样的松鼠呢?”出示句式“瞧,小松鼠多么____!”学生纷纷说出“自由、快乐、幸福”等许多中心词,然后让学生自由想象:小松鼠回到树林,见到亲人和同伴时是怎样的情景?先在横线上补充一个词语,再围绕这个中心词,抓住小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等写一段话。这样的练笔,将文本内容的理解、关爱动物的情感升华和落实语言文字运用训练有机整合在一起,可谓一举多得,言意共生。
本课教学在“关注语言特点,落实语用训练”上做了有益的探索。不仅准确定位训练目标,找准内容理解与语用训练的最佳结合点,而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段目标,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以语言特点最突出、最值得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文段作为落脚点,抓关键词理解内容,从扶到放,学以致用,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并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精妙用词的方法。“围绕中心词写一段话”的训练有层次,通过“抓特点,悟写法”“想象说话,仿写法”“个性表现,创意写练”引导学生从悟到仿,从仿到创,实践迁移,训练有梯度,有实效。课堂教学中语言内容与形式多次交织起来,或以语言内容带语言形式,或以语言形式带语言内容,从语言文字运用训练上真正实现了一课一得,从学过到学会,习得语言,习得方法,为学生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王一娴.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阅读教学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13(01).
?誗编辑 鲁翠红
一、目标确定导向语用训练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目标定位准确才能让教学行为不偏离方向。在当下,教什么比怎么教显得更加重要,如果教什么定位不准,在怎么教上花再多工夫也是枉然,所以教学研讨首先从“课时目标”的确定开始。通常我们会为本课教学设计以下几项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3)感受作者和女儿对小动物的关爱。纵观以上目标,关注的都是对文本故事内容的理解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体验,目标定位并没有跳出“语意教学”的桎梏。因此,我们反复研读文本,发现文本语言表达的特点,然后确定一项关于“语用教学”的课时目标。
1.研讨文本,发现语言特点
聪明的语文教师总是善于透过文本的语言内容看到文本的语言形式,找准理解内容与学习语用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让学生在不断的发现中,体会语言表达的奥妙,习得语言运用的方法。反复阅读《那只松鼠》,品味语言形式有什么特点。从篇章结构看,文章采用了首尾照应的方式,紧扣题目,以“那只松鼠”开头,又以“那只松鼠”结束全文;在逮松鼠这部分,作者采用了倒叙的写法,先写被困在网袋里可怜巴巴的松鼠,再写作者逮松鼠的经过。课文有两条交织的线索:一条是以作者“逮松鼠—放松鼠—惦记松鼠”及其情感变化为线索的;一条是以小松鼠被逮住前后的变化为线索来展开的,即被逮住前的“活泼伶俐”,被逮住时的“可怜巴巴”,被放回树林后的“兴奋快活”。作者对被逮住前的“活泼伶俐”和被逮住时的“可怜巴巴”都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而把松鼠被放回树林后的快活情景作为留白,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从段落的结构方式、叙写方法上看,第3段紧紧围绕“活泼伶俐”这个中心词写;第1、4、5段紧紧围绕“可怜巴巴”这个中心词写。从遣词造句的“新”“好”“特”方面看,“蹿”“跳”“逃”等动作描写,“唆”等拟声词的运用,“圆球”等外貌描写,“小精灵”“小俘虏”等称呼,以及神态描写和“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求救”等句式,还有多处意犹未尽的省略号的运用等,越是深入解读,越会发现这篇文章在语言形式上并不乏亮点。
2.精心筛选,确定语用训练点
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训练点究竟如何确定呢?我们知道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符合课程标准年段目标的要求,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生的可接受度,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根据《课标》对小学中段的要求,以及训练点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空泛等,在大家充分讨论后,确定以段的训练为主,确定把发现作者围绕中心词展开描写的方法并尝试“围绕中心词写一段话”确定为本课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并列入课时目标中。最后,形成本课教学的课时目标:(1)学习抓关键词理解段落,体会情感。(2)练习围绕一个中心词写一段话。(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小动物的关爱。
二、教学过程落实语用训练
1.导读第3自然段,悟写法
第3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作者写逮松鼠的过程中,围绕一系列的动作写出松鼠的活泼伶俐。教师通过“四读”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遍读,找到写小松鼠的段落中心词“活泼伶俐”;第二遍读,抓住关键词体会松鼠的“活泼伶俐”;第三遍读,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感情;第四遍读,发现这段话在表达上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活动,表面上看,学生也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但是实际所指向的不但有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更重要的还在于学习教师与文本对话后所确定的“语用内容”。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出这段话的写作“秘妙”:作者主要是抓住准确的动作描写来表现松鼠的“活泼伶俐”,而且整段话都是围绕中心词“活泼伶俐”来写的。这样的教学设计,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文本表达的“秘妙”。
2.合作学习第1、4、5段,仿写法
课文第1、4、5自然段紧紧围绕中心词“可怜巴巴”展开描写。教学这部分时,让学生运用学习第3自然段时的“四读”法,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出示小组学习提示:
一读:找出关键词,写写体会,在组内交流。
二读:体会关键词。
三读:带着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四读:找找文章背后写的秘密。
学生运用学法,通过合作学习,找出这3段话的中心词“可怜巴巴”,然后分别抓住“绝望”“抗拒”“乞求”“一动不动”“小俘虏”“直盯盯”“望”等关键词语体会松鼠被困在网袋里时的“可怜巴巴”。这时,老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此时此刻,如果你是这只躺在网袋里的小松鼠,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看似在进行角色体验、情感体验,实际是让学生在说话时尝试仿照第3自然段“抓动作和围绕一个词语表达”的方法来练习说话。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典型句式“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 ,像是 ,像是 ”进行迁移练习。最后再自主发现,这里写松鼠的秘妙是,重点对神态进行描写。这部分的教学,巧妙利用了文本的表达特点,摒除对课文串讲串问的教学弊病,不仅对重点段的学习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同时加深对“围绕中心词写一段话”这一表达特点的认识。
3.巧用课文留白,当堂迁移运用
松鼠被逮住前“活泼伶俐”,被逮住后“可怜巴巴”,被放回树林后的“兴奋快活”,作者对被逮住前的“活泼伶俐”和被逮住时的“可怜巴巴”都进行了具体生动的描写,而松鼠被放回树林后的快活情景没有进行描写,此处留白带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我们敏锐地利用此处留白,设计课堂小练笔,让学生迁移运用。
“松鼠被逮住前是那样的活泼伶俐,逮住后变得如此的可怜巴巴,此时小松鼠被放回树林重获自由,回到密林深处后,又会是一只怎样的松鼠呢?”出示句式“瞧,小松鼠多么____!”学生纷纷说出“自由、快乐、幸福”等许多中心词,然后让学生自由想象:小松鼠回到树林,见到亲人和同伴时是怎样的情景?先在横线上补充一个词语,再围绕这个中心词,抓住小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等写一段话。这样的练笔,将文本内容的理解、关爱动物的情感升华和落实语言文字运用训练有机整合在一起,可谓一举多得,言意共生。
本课教学在“关注语言特点,落实语用训练”上做了有益的探索。不仅准确定位训练目标,找准内容理解与语用训练的最佳结合点,而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段目标,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以语言特点最突出、最值得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文段作为落脚点,抓关键词理解内容,从扶到放,学以致用,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并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精妙用词的方法。“围绕中心词写一段话”的训练有层次,通过“抓特点,悟写法”“想象说话,仿写法”“个性表现,创意写练”引导学生从悟到仿,从仿到创,实践迁移,训练有梯度,有实效。课堂教学中语言内容与形式多次交织起来,或以语言内容带语言形式,或以语言形式带语言内容,从语言文字运用训练上真正实现了一课一得,从学过到学会,习得语言,习得方法,为学生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王一娴.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阅读教学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13(01).
?誗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