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学生一碰到作文就犯难,无从下笔,已成为普遍现象,而在创意法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作文教学,从激发学生灵感开始到从现实和想象中取材,再经过多方多次修改出精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主自动地去掘宝,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
【关键词】创意法,作文教学,自主,修改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直接手段,它的成败至关重要。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无非是:教师:命题——辅导——批阅——讲评;学生:审题(拟题)——立意——选材——构思——行文。这种程式化、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枯燥呆板而低效,甚至使学生作文水平下降,写作兴趣丧失。为了让作文教学灵活生动而又高效,在创意法教育理念指导下,我对中学作文教学作了一些尝试。
1.创设情境,激发灵感
教师运用语言、教具、媒体等为学生创设与作文内容相联系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情感体验。如音乐、歌曲的运用就往往可以收到语言难以企及的效果。例如:以《我的中国心》为题叫学生写作文时,我就先播放《黄河大合唱》的乐曲让学生欣赏,随着歌曲的播放,那歌词的雄浑豪迈,那旋律的激昂高亢,在音乐,歌曲构成的特殊氛围里,每个人的情绪受到感染,感情得到净化和升华,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豪迈激情和英雄气概,从而激起学生的写作灵感。又如叫学生站在风中、雨中、雪中或月下、花间、霞光里写一景致;凭窗远眺,写远山、远水或是远天。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写作境界,何愁写不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还如开展写作“活动”课:报告、讲演、讲座、交流、讨论、辩论、竞赛、实验、参观等,变“单一”为多样,变“静写死写”为“动写活写”。情境激发情感,情境点燃灵感,学生在情境中触发情绪,在活动中激发热情,在一种亢奋中抒写作文才是写作的最佳境界。
2.发挥想象,取材丰富
许多学生作文时常常无从下笔、无话可说,头脑一片空白;或者套话、假话、空话一大堆。究其原因,是学生心中无材料,那么怎样才能积累丰富材料呢?①学会向现实取材。学生写出的文章之所以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苍白无力,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或者更准确地说没有真正接触过生活,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有人说了,学生的生活就这么三点一线,怎么取材呢?很简单——“两记”并重。“两记”指日记和读书笔记。写日记要刻录生活中人、事、物、理,特别要学会撷取意蕴丰富的生活细节。②学会展开心灵的翅膀。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艾米莉一辈子几乎没出过大门,但她善于挖掘自己的心灵,写出了世界名著《呼啸山庄》。我们也要指导学生利用想象在现实的基础上开出富丽的花朵。可以“旧事新题”“故事接龙”“科学幻想”……但我们不能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也不能抄袭别人的思想,要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
3.分组探究,寻觅真美
我根据学生个人的写作能力及兴趣爱好分了小组,每每作文时,他们在组内展开激烈讨论、争辩,相互合作、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比如在“慢慢走,欣赏啊”这一模块中,从上第一节课开始就开始“作文行动”,第一步:“寻找美人芳踪”,要求学生在文中寻找使你震撼的“美点”。第二步,课内和课外互相佐证,揭示这一“美点”的一般规律。第三步,老师补充文化内涵。第四步,同学们互相出题检测……如第一小组找到了《荷塘月色》一文中量词“粒粒”很有情味,“粒粒明珠”,极显月下白荷花苞的莹洁剔透光滑状,于是,他们寻找了大量的例证,如“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予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发现好的量词,可以巧用比喻修辞,使事物更加形象生动,还可以化虚为实,如“友人来访,不小心碰翻了一杯乡愁,浓浓的气氛四溢弥漫”。于是他们互出量词,如一“豆”灯、一“丸”月,请对方补写情境。第一小组作业:漆黑的深夜,寒风呼啸,古老的木屋摇摇欲倒,一灯如豆,有一老妇孤独地坐着,听亘古年代里吹来的风,枯黄的眼角慢慢淌下一滴浑浊的泪……青青评语:此境尽得“一灯如豆”之神髓。最后这组同学得出规律:注意对量词的精心锤炼,往往可达到妙笔生花的效果。通过这种小片断的训练,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有了这种“寻美”观念,学生会去反复循环利用经典并参透其精髓。一次,某一同学发现《药》一文中有大量的对比色:整个大环境是“乌蓝的天”“青白的光”,微微发白的晨光中有浑身“黑色”的人,撮一“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在一点一点地往下滴。用“红红白白”的灯笼和“碧绿”的荷叶烧成了一“乌黑”的圆东西,拗开却是“白面”馒头……强烈的色彩对比,阴气森森,令人心惊肉跳。但同样是对比,“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的色调却是那么的明丽宁静,富含生机。我对罗海芬同学这一新发现给予极高评价,之后,这一组同学开始研读鲁迅的小说。他们发现像“苍黄的天底下,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的清冷苍凉是《呐喊》中的主色调,只有在回忆童年伙伴时才用了“海边碧绿的沙地,深蓝天空中有一轮金黄的圆月”这样的偏暖色调,他们得出结论,鲜明的色彩不但可以达到“文中有画”的效果,还可以体现出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如“烟花三月”四字浓缩了无限的色调风物,包含了无尽的生活内涵,涵盖了作者对游人的绵绵情思。罗海芬这一组同学还各自选定一个色彩体系进行创作,现摘录罗海芬同学《五月的山村》中的一段:“初夏的清晨,田野是清新宁静的。雨后的池塘平得如磨过的镜子,照着五月的一切。踏着一级级印满青苔的柔滑的石阶,不知不觉走至桥头,偎栏望去,五月的这一片绿呀,真像无边无际的海。熏风拂过,绿浪前仆后继,像拨动的柳琴,奏出一曲曲婉转悠扬的细歌,岸边的桐花绒绒地铺满地面,显得树上嫩芽点点鲜绿。看一湾细流的夹岸,东风忽起,垂杨舞,榴火开欲燃。高的是丛丛簇簇的细竹,矮的是嫣然欲醉的紫云英,返青的秧苗浓浓郁郁,新生的青杏鲜嫩欲滴,还有那迎风摇曳的蒲公英张开的是绿色的梦想。”全文以绿色为主色调,因为绿色是最具中性特点的和平色,偏向自然美、宁静、生机勃勃,可衬托多种颜色而达到和谐……本文写得绿深似海,春浓似酒,尽得五月山村的神韵,被《创新作文》和《金田作文》刊出。学生自己从经典中寻美(包括主题美、语言美、结构美),互相命题,不但更贴近学生实际,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作文也可以由老师命题,但教师的题目要有扬鞭催马的作用,即要激活学生的阅读欲望创造潜能,使之产生求异思维,并通过创作实践,使学生的作品合理化,有可读性,有内涵,有创意。这样,作文指导不再是教师一言堂了,教师只是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点拨,没有提纲,没有框框,解除束缚,解放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中流畅地表达真情实感。
4.师生互评,修改至善
我们知道,传统的作文批改绝对是劳民伤财的无效劳动。我认为作文修改要从立意和构思开始,同学编写提纲后,由作文组长先审核,要新颖和深刻,摒弃“第一构思”。这点我认为非常关键,与盖房同理,你见过不审核图纸只管盖大厦,盖成后看着不行又拆的吗?虽说有老师提倡多写写手顺点,但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学生费尽心机细描细绘地结构出一篇思想平庸俗之又俗的惊世废品,老师给判个不及格两星期后发回去,谁知下次出来的是废品还是次品?提纲审核通过后再写出初稿,组内互评修改后才上交,大作文必须是“成品”。接下来由学生推荐,在班级作文园地里“佳作亮相”,教师审阅,选最有代表性的文章一篇当堂修改,教师引导、渗透作文写作方法和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以肯定优点为主,通过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学会自改作文,学会批改别人作文。在这过程中老师最好不要做“旱鸭子”式的“游泳教练”,老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老师下下水,陪学生练练,偶然运气好了也发表篇文章,这对学生是很重要的信念和乐趣,多些时间、空间,多点思维开拓,作文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好好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叶圣陶语)。用这种方法写成的一篇大作文,让学生参与了整个动态生成过程,不但记录了学生的写作体验,而且使学生能够具体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让学生体验成功,将成为学生往后作文的强大动力。
综上所述,我在创意法教育理念指引下,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顾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他们的创意思维,让他们自主自动地去掘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变学生作文“千人一面”为“万紫千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进而成为和谐的人。
【关键词】创意法,作文教学,自主,修改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直接手段,它的成败至关重要。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无非是:教师:命题——辅导——批阅——讲评;学生:审题(拟题)——立意——选材——构思——行文。这种程式化、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枯燥呆板而低效,甚至使学生作文水平下降,写作兴趣丧失。为了让作文教学灵活生动而又高效,在创意法教育理念指导下,我对中学作文教学作了一些尝试。
1.创设情境,激发灵感
教师运用语言、教具、媒体等为学生创设与作文内容相联系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情感体验。如音乐、歌曲的运用就往往可以收到语言难以企及的效果。例如:以《我的中国心》为题叫学生写作文时,我就先播放《黄河大合唱》的乐曲让学生欣赏,随着歌曲的播放,那歌词的雄浑豪迈,那旋律的激昂高亢,在音乐,歌曲构成的特殊氛围里,每个人的情绪受到感染,感情得到净化和升华,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豪迈激情和英雄气概,从而激起学生的写作灵感。又如叫学生站在风中、雨中、雪中或月下、花间、霞光里写一景致;凭窗远眺,写远山、远水或是远天。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写作境界,何愁写不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还如开展写作“活动”课:报告、讲演、讲座、交流、讨论、辩论、竞赛、实验、参观等,变“单一”为多样,变“静写死写”为“动写活写”。情境激发情感,情境点燃灵感,学生在情境中触发情绪,在活动中激发热情,在一种亢奋中抒写作文才是写作的最佳境界。
2.发挥想象,取材丰富
许多学生作文时常常无从下笔、无话可说,头脑一片空白;或者套话、假话、空话一大堆。究其原因,是学生心中无材料,那么怎样才能积累丰富材料呢?①学会向现实取材。学生写出的文章之所以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苍白无力,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或者更准确地说没有真正接触过生活,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有人说了,学生的生活就这么三点一线,怎么取材呢?很简单——“两记”并重。“两记”指日记和读书笔记。写日记要刻录生活中人、事、物、理,特别要学会撷取意蕴丰富的生活细节。②学会展开心灵的翅膀。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艾米莉一辈子几乎没出过大门,但她善于挖掘自己的心灵,写出了世界名著《呼啸山庄》。我们也要指导学生利用想象在现实的基础上开出富丽的花朵。可以“旧事新题”“故事接龙”“科学幻想”……但我们不能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也不能抄袭别人的思想,要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
3.分组探究,寻觅真美
我根据学生个人的写作能力及兴趣爱好分了小组,每每作文时,他们在组内展开激烈讨论、争辩,相互合作、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比如在“慢慢走,欣赏啊”这一模块中,从上第一节课开始就开始“作文行动”,第一步:“寻找美人芳踪”,要求学生在文中寻找使你震撼的“美点”。第二步,课内和课外互相佐证,揭示这一“美点”的一般规律。第三步,老师补充文化内涵。第四步,同学们互相出题检测……如第一小组找到了《荷塘月色》一文中量词“粒粒”很有情味,“粒粒明珠”,极显月下白荷花苞的莹洁剔透光滑状,于是,他们寻找了大量的例证,如“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予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发现好的量词,可以巧用比喻修辞,使事物更加形象生动,还可以化虚为实,如“友人来访,不小心碰翻了一杯乡愁,浓浓的气氛四溢弥漫”。于是他们互出量词,如一“豆”灯、一“丸”月,请对方补写情境。第一小组作业:漆黑的深夜,寒风呼啸,古老的木屋摇摇欲倒,一灯如豆,有一老妇孤独地坐着,听亘古年代里吹来的风,枯黄的眼角慢慢淌下一滴浑浊的泪……青青评语:此境尽得“一灯如豆”之神髓。最后这组同学得出规律:注意对量词的精心锤炼,往往可达到妙笔生花的效果。通过这种小片断的训练,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有了这种“寻美”观念,学生会去反复循环利用经典并参透其精髓。一次,某一同学发现《药》一文中有大量的对比色:整个大环境是“乌蓝的天”“青白的光”,微微发白的晨光中有浑身“黑色”的人,撮一“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在一点一点地往下滴。用“红红白白”的灯笼和“碧绿”的荷叶烧成了一“乌黑”的圆东西,拗开却是“白面”馒头……强烈的色彩对比,阴气森森,令人心惊肉跳。但同样是对比,“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的色调却是那么的明丽宁静,富含生机。我对罗海芬同学这一新发现给予极高评价,之后,这一组同学开始研读鲁迅的小说。他们发现像“苍黄的天底下,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的清冷苍凉是《呐喊》中的主色调,只有在回忆童年伙伴时才用了“海边碧绿的沙地,深蓝天空中有一轮金黄的圆月”这样的偏暖色调,他们得出结论,鲜明的色彩不但可以达到“文中有画”的效果,还可以体现出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如“烟花三月”四字浓缩了无限的色调风物,包含了无尽的生活内涵,涵盖了作者对游人的绵绵情思。罗海芬这一组同学还各自选定一个色彩体系进行创作,现摘录罗海芬同学《五月的山村》中的一段:“初夏的清晨,田野是清新宁静的。雨后的池塘平得如磨过的镜子,照着五月的一切。踏着一级级印满青苔的柔滑的石阶,不知不觉走至桥头,偎栏望去,五月的这一片绿呀,真像无边无际的海。熏风拂过,绿浪前仆后继,像拨动的柳琴,奏出一曲曲婉转悠扬的细歌,岸边的桐花绒绒地铺满地面,显得树上嫩芽点点鲜绿。看一湾细流的夹岸,东风忽起,垂杨舞,榴火开欲燃。高的是丛丛簇簇的细竹,矮的是嫣然欲醉的紫云英,返青的秧苗浓浓郁郁,新生的青杏鲜嫩欲滴,还有那迎风摇曳的蒲公英张开的是绿色的梦想。”全文以绿色为主色调,因为绿色是最具中性特点的和平色,偏向自然美、宁静、生机勃勃,可衬托多种颜色而达到和谐……本文写得绿深似海,春浓似酒,尽得五月山村的神韵,被《创新作文》和《金田作文》刊出。学生自己从经典中寻美(包括主题美、语言美、结构美),互相命题,不但更贴近学生实际,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作文也可以由老师命题,但教师的题目要有扬鞭催马的作用,即要激活学生的阅读欲望创造潜能,使之产生求异思维,并通过创作实践,使学生的作品合理化,有可读性,有内涵,有创意。这样,作文指导不再是教师一言堂了,教师只是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点拨,没有提纲,没有框框,解除束缚,解放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中流畅地表达真情实感。
4.师生互评,修改至善
我们知道,传统的作文批改绝对是劳民伤财的无效劳动。我认为作文修改要从立意和构思开始,同学编写提纲后,由作文组长先审核,要新颖和深刻,摒弃“第一构思”。这点我认为非常关键,与盖房同理,你见过不审核图纸只管盖大厦,盖成后看着不行又拆的吗?虽说有老师提倡多写写手顺点,但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学生费尽心机细描细绘地结构出一篇思想平庸俗之又俗的惊世废品,老师给判个不及格两星期后发回去,谁知下次出来的是废品还是次品?提纲审核通过后再写出初稿,组内互评修改后才上交,大作文必须是“成品”。接下来由学生推荐,在班级作文园地里“佳作亮相”,教师审阅,选最有代表性的文章一篇当堂修改,教师引导、渗透作文写作方法和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以肯定优点为主,通过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学会自改作文,学会批改别人作文。在这过程中老师最好不要做“旱鸭子”式的“游泳教练”,老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老师下下水,陪学生练练,偶然运气好了也发表篇文章,这对学生是很重要的信念和乐趣,多些时间、空间,多点思维开拓,作文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好好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叶圣陶语)。用这种方法写成的一篇大作文,让学生参与了整个动态生成过程,不但记录了学生的写作体验,而且使学生能够具体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让学生体验成功,将成为学生往后作文的强大动力。
综上所述,我在创意法教育理念指引下,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顾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他们的创意思维,让他们自主自动地去掘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变学生作文“千人一面”为“万紫千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进而成为和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