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来,小学生的作文出现了许多奇怪的现象:“编造作文”、“模式作文”、“高仿作文”层出不穷。虚情假意、为文而文文风的盛行。“背、抄、仿”更是许多学生写作的法宝。这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经过调查研究,我发现了一些作文教学中的弊端——教师的功利性心理使作文教学偏离了航道;越来越枯燥的生活、越缩越小的活动范围使学生作文成了无源之水;教师的教学方法上也存在问题;受不良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小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这些“奇怪”现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是新课改的大背景和传统的评价观碰撞下的产物。要去除小学生作文的怪味,首先得修正老师教作文的观念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 奇怪 弊端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79-01
“编造作文”、“模式作文”、“高仿作文”成了近几年小学生作文中最常见的类型,而虚情假意、为文而文也成了小学生中盛行的文风。“背、抄、仿”更是许多学生写作文的法宝。很多作文书上的作品质量低下,不是沾染了成人的印记,就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虽然文辞精彩,但却找不到童真的美。小升初的作文更是让人無语,去年我县四万多名考生,可最后统计,真正算得上精品的作文却只有几十篇。这些现象,的确有点奇怪。
小学生的作文到底都怎么了?偶然和几个同事聊起这个话题,大家都很为这种现象担忧,可又都说不上来是哪儿出了问题。新课改都那么多年了,我们的作文教学居然教出了这样的效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笑话!都说学生是一张白纸,而老师就是在这张白纸上作画的艺术家。现在画出了这样的作品,我们难逃其咎!作为一个教了十几年语文的一线教师,惭愧之余,我静下心来认真地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过程。通过半年的调查和研究,终于找到了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弊端。
一、教师的功利性心理使作文教学偏离了航道。
首先,小学课程的丰富带来的冲击。新课改以来,小学课程有了极大的丰富,科学、英语、思品等也成了统考科目,致使传统“主科”在课堂上的可用教学时间减少。就语文课而言,最多时曾每周排过十节,而且还另外排两节写字课或者作文课。而那些“副科”课都没有专职教师,多由“主科”老师挂科。而这些课实际就成了语、数的练习课。有时候还可以“借”课上(即给“副科”老师找课来上“主科”课),所以语文老师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训练。现在,这些“副科”也被纳入了统考科目。近年由于大量特岗教师的引入,各科都有了专职教师,这些科目也逐渐正常开设了。
其次,随着各级对教育的重视,教学质量成了评价一切教育工作的中心。各级各类的统考、竞赛多如牛毛。这些考试、竞赛成了老师们捞取生存“资本”的战场。因为年终考核、绩效工资、晋级晋职等切身利益都是以此结果为标准。“如果统考得不到‘三率第一’(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那么一票否决!”这句话是我在教师会上听到的,也是很多学校领导的口头语。所以就算你是“省级骨干教师”也必须能考三率第一才发骨干津贴。就算你连“校级骨干教师”都不是,只要学生考了“三率第一”,也按省级骨干教师对待。在这种“一切从分数出发”的观念下,老师们教学的功利性越来越强。
第三,随着一系列教育法规的出台,教师的教育行为越加规范。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教师课后辅导、查缺补漏的环节被迫压缩或者取消。加上家长文化素质的低下、教育观念的淡泊、经济条件的窘迫,致使家庭教育的缺失。我们学校虽是一所县城小学,但是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多数来自小商贩、流动人口、农民家庭,99%都不是独生子女,而父母因生计无暇顾及孩子,所以家庭教育环境极差。我曾经做过调查,我们班82个学生,能够辅导孩子的只有两三家。学生在这种放任的环境下,还养成了懒散、马虎、厌学等不良习惯。
作为教师,在新课改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现实的生存(考试与分数是考核教师与学生的指定标准)及其矛盾的环境里工作,压力愈大,情绪愈浮躁。他们要想为自己谋得一席立足之地,唯一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多考分数。在试卷中占25%-30%的作文,使得作文教学成为语文老师必须攻克的主战场。自然,功利性可见一斑。在这种心态下,“应试”成了作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急功近利成了习惯。我了解到有些老师甚至违背心意让学生背作文,以应付考试!这就不难理解小学作文中出现的“奇怪”现象了。
二、越来越枯燥的生活、越缩越小的活动范围使学生作文成了无源之水。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追求越来越高,而家长只顾赚钱,却忽视了对孩子的关注和管理。他们很少有时间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体验生活。孩子的周末和节假日,不是和电视度过,就是在床上睡过,或者是在祖辈的呵护下混过。进少年宫和夏令营也只是极少数条件优越的孩子的专利,对于多数孩子来说,那样的梦太奢华。这样的枯燥生活会使孩子快乐吗?多少体验?有多少新鲜的东西可写?作文本来就是“有感而发”,而体验源于生活,没有多彩的生活,哪来的体验?所以老师布置作文时,总觉得没什么可写,只有编、抄……这能有真情实感吗?
还有,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对社会环境安全的担忧,过分的限制了孩子的活动,不让这不让那,甚至连门也不让出。孩子一时不在“监视”范围就紧张,致使许多孩子就连和邻居小伙伴做游戏都成了奢望。一个孩子在作文中这样写道:“一个小伙伴从窗子里扔进一个纸团,上面写道:我们在后面等着你跳皮筋,如果你能够出来的话就快点!我悄悄的从门缝里溜出去,然后偷偷的关上门……”读到这,我不禁有点心酸——现在的孩子虽然条件好,但是他们的童年是多么的单调啊!不就是约小伙伴玩吗?为什么还要写纸团!不就是跳皮筋吗?为什么还要“偷偷的!”这不都是家长过度的“保护”造成的吗?
没有丰富多彩的童年,没有自己的生活实践,作文就没有了活水源头,因为老师的布置勉强而写的作文,“不怪”才怪呢?
总之,小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这些“奇怪”现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是新课改的大背景和传统的评价观碰撞下的产物。而老师,是牵引学生作文方向的人。要去除小学生作文的怪味,首先得修正老师教作文的观念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 奇怪 弊端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79-01
“编造作文”、“模式作文”、“高仿作文”成了近几年小学生作文中最常见的类型,而虚情假意、为文而文也成了小学生中盛行的文风。“背、抄、仿”更是许多学生写作文的法宝。很多作文书上的作品质量低下,不是沾染了成人的印记,就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虽然文辞精彩,但却找不到童真的美。小升初的作文更是让人無语,去年我县四万多名考生,可最后统计,真正算得上精品的作文却只有几十篇。这些现象,的确有点奇怪。
小学生的作文到底都怎么了?偶然和几个同事聊起这个话题,大家都很为这种现象担忧,可又都说不上来是哪儿出了问题。新课改都那么多年了,我们的作文教学居然教出了这样的效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笑话!都说学生是一张白纸,而老师就是在这张白纸上作画的艺术家。现在画出了这样的作品,我们难逃其咎!作为一个教了十几年语文的一线教师,惭愧之余,我静下心来认真地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过程。通过半年的调查和研究,终于找到了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弊端。
一、教师的功利性心理使作文教学偏离了航道。
首先,小学课程的丰富带来的冲击。新课改以来,小学课程有了极大的丰富,科学、英语、思品等也成了统考科目,致使传统“主科”在课堂上的可用教学时间减少。就语文课而言,最多时曾每周排过十节,而且还另外排两节写字课或者作文课。而那些“副科”课都没有专职教师,多由“主科”老师挂科。而这些课实际就成了语、数的练习课。有时候还可以“借”课上(即给“副科”老师找课来上“主科”课),所以语文老师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训练。现在,这些“副科”也被纳入了统考科目。近年由于大量特岗教师的引入,各科都有了专职教师,这些科目也逐渐正常开设了。
其次,随着各级对教育的重视,教学质量成了评价一切教育工作的中心。各级各类的统考、竞赛多如牛毛。这些考试、竞赛成了老师们捞取生存“资本”的战场。因为年终考核、绩效工资、晋级晋职等切身利益都是以此结果为标准。“如果统考得不到‘三率第一’(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那么一票否决!”这句话是我在教师会上听到的,也是很多学校领导的口头语。所以就算你是“省级骨干教师”也必须能考三率第一才发骨干津贴。就算你连“校级骨干教师”都不是,只要学生考了“三率第一”,也按省级骨干教师对待。在这种“一切从分数出发”的观念下,老师们教学的功利性越来越强。
第三,随着一系列教育法规的出台,教师的教育行为越加规范。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教师课后辅导、查缺补漏的环节被迫压缩或者取消。加上家长文化素质的低下、教育观念的淡泊、经济条件的窘迫,致使家庭教育的缺失。我们学校虽是一所县城小学,但是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多数来自小商贩、流动人口、农民家庭,99%都不是独生子女,而父母因生计无暇顾及孩子,所以家庭教育环境极差。我曾经做过调查,我们班82个学生,能够辅导孩子的只有两三家。学生在这种放任的环境下,还养成了懒散、马虎、厌学等不良习惯。
作为教师,在新课改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现实的生存(考试与分数是考核教师与学生的指定标准)及其矛盾的环境里工作,压力愈大,情绪愈浮躁。他们要想为自己谋得一席立足之地,唯一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多考分数。在试卷中占25%-30%的作文,使得作文教学成为语文老师必须攻克的主战场。自然,功利性可见一斑。在这种心态下,“应试”成了作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急功近利成了习惯。我了解到有些老师甚至违背心意让学生背作文,以应付考试!这就不难理解小学作文中出现的“奇怪”现象了。
二、越来越枯燥的生活、越缩越小的活动范围使学生作文成了无源之水。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追求越来越高,而家长只顾赚钱,却忽视了对孩子的关注和管理。他们很少有时间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体验生活。孩子的周末和节假日,不是和电视度过,就是在床上睡过,或者是在祖辈的呵护下混过。进少年宫和夏令营也只是极少数条件优越的孩子的专利,对于多数孩子来说,那样的梦太奢华。这样的枯燥生活会使孩子快乐吗?多少体验?有多少新鲜的东西可写?作文本来就是“有感而发”,而体验源于生活,没有多彩的生活,哪来的体验?所以老师布置作文时,总觉得没什么可写,只有编、抄……这能有真情实感吗?
还有,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对社会环境安全的担忧,过分的限制了孩子的活动,不让这不让那,甚至连门也不让出。孩子一时不在“监视”范围就紧张,致使许多孩子就连和邻居小伙伴做游戏都成了奢望。一个孩子在作文中这样写道:“一个小伙伴从窗子里扔进一个纸团,上面写道:我们在后面等着你跳皮筋,如果你能够出来的话就快点!我悄悄的从门缝里溜出去,然后偷偷的关上门……”读到这,我不禁有点心酸——现在的孩子虽然条件好,但是他们的童年是多么的单调啊!不就是约小伙伴玩吗?为什么还要写纸团!不就是跳皮筋吗?为什么还要“偷偷的!”这不都是家长过度的“保护”造成的吗?
没有丰富多彩的童年,没有自己的生活实践,作文就没有了活水源头,因为老师的布置勉强而写的作文,“不怪”才怪呢?
总之,小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这些“奇怪”现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是新课改的大背景和传统的评价观碰撞下的产物。而老师,是牵引学生作文方向的人。要去除小学生作文的怪味,首先得修正老师教作文的观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