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本教育鼓励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前置作业沟通了学生的“先学”和教师的“后教”.前置作业的设置应遵循低入、高出、指导性、趣味性、开放性、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前置作业的展示和评价由教师帮助学生共同完成知识构建.
关键词:先学后教;前置作业;设计原则;展示评价
一、前置作业的功效
“生本教育”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鼓励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然而,学生到底要“先学”什么?教师的“后教”要以何为参照?前置作业即可作为载体,沟通学生的“先学”与教师的“后教”. “前置作业”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先进行尝试性学习,而教师通过前置作业的评价,确切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及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的问题,实现“以学定教”.
二、前置作业的设计原则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现有发展水平:儿童能独立地解决智力任务及最近发展水平:儿童还不能独立解决任务,但在成人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前置作业正是立足于现有发展水平、解决部分最近发展水平的问题,因此,前置作业的设计应以低入(简单、根本、开放),多做,深思,高出为基本考量.
1.低入高出原则
例1 苏教版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强弱电解质及电离平衡复习课的前置作业:①请回顾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②请写出HCl和CH3COOH电离方程式,③请设计实验方案证明HCl和CH3COOH电离程度存在差异?
本作业从回顾概念及电离方程式入手,保证全体学生的参与,实验设计时,能力稍弱的学生能提出当两种酸同浓度时比较其中H+浓度的大小的系列方案,能力稍强的学生则可提出同pH的HCl、CH3COOH测其中酸的浓度及验证CH3COOH中存在电离平衡的系列方案,以及提出通过测CH3COONa溶液的酸碱性来证明CH3COOH的不完全电离.既保证每位学生在复习课前都能完成对基本概念的复习,又可通过实验设计将该专题中强弱电解质、电离平衡、中和滴定及盐类水解知识进行串联,实现“高出”.
2.指导性原则
前置作业的布置要能承载学习内容的核心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把握下节课的主要脉络.
例2 苏教版必修1,“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的前置作业:请利用所学知识尽可能多地设计制备氢氧化铝的方案,并进行预习,比较出最佳制备方案.
学生制定的方案归纳如下:
(1)以Al3+为起始原料:
①将NaOH溶液滴入含Al3+的溶液中,②将含Al3+的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③将氨水滴入含Al3+的溶液中,④ 将含Al3+的溶液滴入氨水中.
(2)以AlO-2为起始原料
①向NaAlO2溶液中通入CO2,②向NaAlO2溶液中滴入HCl或H2SO4溶液,③向HCl或H2SO4溶液中滴入NaAlO2溶液.
通过对前置作业展示和评价可引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Al(OH)3的两性问题.
3.个人研究与小组合作研究相结合原则
例3 苏教版必修1,“硫酸的制备和性质”在学习浓硫酸脱水性及强氧化性时,提前进行“蔗糖变面包”实验.布置合作完成的前置作业:①为什么在该实验中得到的不是黑色的炭粉,而是蓬松又有一定硬度的像黑面包一样的整体?是什么作用力把的碳原子连成整体?②得到的炭蓬松像黑面包且多孔,同时闻到刺激性气味,试推测该实验中除了蔗糖脱水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化学反应?若有,请分析可能的产物是什么?设计实验对产物进行验证.
该前置作业不仅是浓硫酸使蔗糖脱水碳化,由实验还可将本节另一重要内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联系起来,并且要与前面学习的结构理论、氧化还原理论、热化学相挂钩,因此以合作研究的形式布置给学生.
4.趣味性原则
例4 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第2章第3节“常见的材料”的前置作业:
金属为什么会生锈?产生锈蚀的条件有哪些?
准备下列材料:洁净无锈的铁钉、试管、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思考:为什么要用蒸馏水?)植物油、棉花和干燥剂氯化钙,也可选用其他物品,设计实验证明铁制品锈蚀的条件.
通过趣味性实验的探究,使初中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深刻体会到科学并不遥远,只要用心,同样可成为小小“科学家”.
5.开放性原则
布置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各有说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
例5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一节的前置作业:请通过多种渠道(例如图书馆、互联网等)收集元素周期表的形成过程,整理不同形式的元素周期表,并根据元素周期律结合所收集到的资料尝试编制自己的元素周期表.
三、前置作业的展示和评价
前置作业的展示就是学生“想法”、“做法”的展现过程.在展示中,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思维碰撞中不断建构知识体系.一般先在小组内展示,经过小组评议,选择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在全班展示.
展示过程中,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方式.评价内容上应转变传统评价仅仅关注对知识和技能评价的单一倾向,开展全面化评价.要重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以及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31.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9.
[3] 毕华林.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42.
[杭州外国语学校 (310023)]
关键词:先学后教;前置作业;设计原则;展示评价
一、前置作业的功效
“生本教育”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鼓励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然而,学生到底要“先学”什么?教师的“后教”要以何为参照?前置作业即可作为载体,沟通学生的“先学”与教师的“后教”. “前置作业”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先进行尝试性学习,而教师通过前置作业的评价,确切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及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的问题,实现“以学定教”.
二、前置作业的设计原则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现有发展水平:儿童能独立地解决智力任务及最近发展水平:儿童还不能独立解决任务,但在成人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前置作业正是立足于现有发展水平、解决部分最近发展水平的问题,因此,前置作业的设计应以低入(简单、根本、开放),多做,深思,高出为基本考量.
1.低入高出原则
例1 苏教版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强弱电解质及电离平衡复习课的前置作业:①请回顾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②请写出HCl和CH3COOH电离方程式,③请设计实验方案证明HCl和CH3COOH电离程度存在差异?
本作业从回顾概念及电离方程式入手,保证全体学生的参与,实验设计时,能力稍弱的学生能提出当两种酸同浓度时比较其中H+浓度的大小的系列方案,能力稍强的学生则可提出同pH的HCl、CH3COOH测其中酸的浓度及验证CH3COOH中存在电离平衡的系列方案,以及提出通过测CH3COONa溶液的酸碱性来证明CH3COOH的不完全电离.既保证每位学生在复习课前都能完成对基本概念的复习,又可通过实验设计将该专题中强弱电解质、电离平衡、中和滴定及盐类水解知识进行串联,实现“高出”.
2.指导性原则
前置作业的布置要能承载学习内容的核心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把握下节课的主要脉络.
例2 苏教版必修1,“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的前置作业:请利用所学知识尽可能多地设计制备氢氧化铝的方案,并进行预习,比较出最佳制备方案.
学生制定的方案归纳如下:
(1)以Al3+为起始原料:
①将NaOH溶液滴入含Al3+的溶液中,②将含Al3+的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③将氨水滴入含Al3+的溶液中,④ 将含Al3+的溶液滴入氨水中.
(2)以AlO-2为起始原料
①向NaAlO2溶液中通入CO2,②向NaAlO2溶液中滴入HCl或H2SO4溶液,③向HCl或H2SO4溶液中滴入NaAlO2溶液.
通过对前置作业展示和评价可引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Al(OH)3的两性问题.
3.个人研究与小组合作研究相结合原则
例3 苏教版必修1,“硫酸的制备和性质”在学习浓硫酸脱水性及强氧化性时,提前进行“蔗糖变面包”实验.布置合作完成的前置作业:①为什么在该实验中得到的不是黑色的炭粉,而是蓬松又有一定硬度的像黑面包一样的整体?是什么作用力把的碳原子连成整体?②得到的炭蓬松像黑面包且多孔,同时闻到刺激性气味,试推测该实验中除了蔗糖脱水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化学反应?若有,请分析可能的产物是什么?设计实验对产物进行验证.
该前置作业不仅是浓硫酸使蔗糖脱水碳化,由实验还可将本节另一重要内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联系起来,并且要与前面学习的结构理论、氧化还原理论、热化学相挂钩,因此以合作研究的形式布置给学生.
4.趣味性原则
例4 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第2章第3节“常见的材料”的前置作业:
金属为什么会生锈?产生锈蚀的条件有哪些?
准备下列材料:洁净无锈的铁钉、试管、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思考:为什么要用蒸馏水?)植物油、棉花和干燥剂氯化钙,也可选用其他物品,设计实验证明铁制品锈蚀的条件.
通过趣味性实验的探究,使初中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深刻体会到科学并不遥远,只要用心,同样可成为小小“科学家”.
5.开放性原则
布置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各有说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
例5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一节的前置作业:请通过多种渠道(例如图书馆、互联网等)收集元素周期表的形成过程,整理不同形式的元素周期表,并根据元素周期律结合所收集到的资料尝试编制自己的元素周期表.
三、前置作业的展示和评价
前置作业的展示就是学生“想法”、“做法”的展现过程.在展示中,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思维碰撞中不断建构知识体系.一般先在小组内展示,经过小组评议,选择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在全班展示.
展示过程中,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方式.评价内容上应转变传统评价仅仅关注对知识和技能评价的单一倾向,开展全面化评价.要重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以及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31.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9.
[3] 毕华林.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42.
[杭州外国语学校 (3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