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渗透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es_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序言
   (一)心理教育的提出
  心理作为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活动基础,其健康状况如何在诸素质的培养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只有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才能得到充分和健全发展。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走出重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个性培养,巨大潜能挖掘的教育误区,把心理教育尽快纳入学校教育的日程。
   (二)心理教育的几种形式
   1.开设心理教育课程;2.团体心理辅导;3.个别心理咨询;4.学科渗透。
  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即将心理学知识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学科教育为主载体,充分发挥学校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在进行学科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将意志品质的培养、良好个性的形成、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学科学习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在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受到心理教育的熏陶。
  二、心理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渗透
  语文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将心理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中去,运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于语文教学过程,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与心理特点同教材教法的关系,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实施心理教育。
  当然,语文教学不是纯粹的心理教育,语文教学的任务也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按我国的语文教学研究专家的观点,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有三个:“一是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与熏陶;二是让学生有一些文学素养,逐步具有一些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三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技能,特别是读、写、听、说的能力。”所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其精髓,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材所选作品,多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风格各异,从语言的锤炼到表现的技巧等方面,都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让学生感受古今中外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让他们进入到作品所设置的艺术情境中,特别是通过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身上汲取其人格力量。
  《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中,哈尔威“运用了他船长的权利”——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在利益面前,特别在死亡面前,更是能够考验一个人的敬业精神和为人之道。“跳出文本看世界”,不仅使学生受到哈尔威船长人格的熏陶和感染,还生发出作为一个工作人员,一个普通公民,所具有的高度的责任心、遵守社会秩序及工作秩序的社会公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其中,学生的情感得到超越和升华。
  《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怀着深情,缅怀了周总理的丰功伟绩,展示了周总理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光辉照人的形象,诗中描写的伟大形象如昆仑巍峨挺立,他的革命精神似长江奔流不息,人民永远不会把他忘记。
  通过这些高尚的艺术形象的人格魅力,使学生自觉地意识到人性的力量和做人的价值,并从这些艺术形象中比照认识自己,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人类的热爱,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二)通过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品味其中的真善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将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理教育。将心理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情感要素是激起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的催化剂。
   现实生活中有真也有假,有善也有恶。世界就是以这种矛盾的对立面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对于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来说,要充分认识这一矛盾的世界是有一定困难的。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多出自古今中外名家之手,文质兼美,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通过对诗歌中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意象的品味和对富于色彩的词语的品味,体会诗歌的色彩美,以及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通过鉴赏这首诗句式排列的特点,品味诗的音乐美及建筑美,进而感受作者在写离情别绪时与一般别离诗相比的独特之处——清新飘逸。教杜甫的《春望》这首诗,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期间唐朝社会的的现实。通过品味诗中写实等手法以及表达的悲凉思念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通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求真求美的心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谆谆教导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一文中说过,作文若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这些大师的话,告诉我们在做人作文中“真”的重要性。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教育学生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社会生活,发现美,感受美,并将自己真实的感情世界表现出来,使作品充满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也要显示自己高尚的审美理念,不能为追赶新潮,标新立异而对事物不作理性分析,缺乏辩证思维,以偏概全,强词夺理,夸张失实。否则,不仅会使文章丧失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人文力量,也会使学生变成一个虚伪的人。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害的。
   (四)发挥语文课的功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文化修养
   现代教育培养的学生,要具有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与处事等等。传统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方略,修身做人的教诲,对父母、兄弟、夫妻、朋友、别人以及对自己等应采取的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告诫,对现代的中学生仍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同时,语文教师还应从语文的角度让学生涉猎当今先进的科普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的途径方法还有很多。语文学科应充分发挥其独特性,发掘教材中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能力,求得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影响心理教育与语文教学渗透的因素
   (一)教师的心理特质
   1.教师的智力因素
   语文教师的一切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智力的积极参与,特别是依赖智力结构的整体功能。语文教师的智力结构是多种智力因素以不同方式的有机结合,其中包括(1)观察的敏锐性;(2)思维的创造性;(3)想像的丰富性。
   2.教师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总称。非智力因素对语文教师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它不仅能调节整个智力活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塑造高尚的师魂、师德。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态度
  心理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育者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力量,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与学生架起心灵的桥梁进行情感交流。以炽热的情感、成熟的社会生活经验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打动学生。
  (三)课堂形式与教学模式
  心理教育对语文学科的渗透,不仅表现在思想内容上的渗透,对于课堂形式等外在条件也有所要求,简言之,课堂形式对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两者的渗透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心理教育讲究的是主体参与性原则,教师和学生一起在活动中自己去体验、去感知。
  总而言之,教师作为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渗透的“工程师”,除了自身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个性品质之外,掌握过硬的心理学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将帮助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实施渗透,提高教学艺术,从而保证教育工程的质量,使学生在智育、德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真正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其他文献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是自己相信自己的情绪体念,是对自我力量的充分估计。自信心是学生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自信心在目标的实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充满自信,不畏艰难,则事成;反之,则会一事无成。教师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仅对学科成绩直接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结果、他人态度及自我评价对自信心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是从
期刊
摘要:外地来京务工子女的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人士的关注。凭借天时、地利、人和优势的本地生,对“初来乍到”外地借读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压力。有的嘲笑人家有口音、有的“抢答”问题,故意让人家难堪等等,长此以往有些“借读孩子”就成了角落里的野百合:不敢交朋友、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遇到不懂得问题不敢问,自卑心理渐渐形成,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没有了春天。自卑心理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病症”,它严重影响了学习活动的
期刊
摘要:本案例是一个教学案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源于九年制义务教育《思想政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合编)第四册第五课《依法律护我成长》——《家庭保护》。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这部分教材设置对学生了解家庭在对未成年人保护具体的规定从而增强学生的维权意识,促使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如何联结教材和学生个人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
期刊
【学情分析】: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呵护着,不知父母生活的艰辛劳累,不知父母的希望。他们总埋怨父母太唠叨、麻烦,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但从不从父母的角度,去为父母想想,体谅父母生活的忙碌与劳累。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是十分有必要的,除了在平时的教育中不断渗透,还应该寻找一个契机,让学生去感受到父母的给与和付出,触动学生的情感,在学生的心底播下爱的种子,从而去激发学生在往后的生
期刊
1. 引言  自我国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就成了很多人人生的转折点,很多山村的孩子靠着它走出山里;很多贫穷的家庭靠它摆脱贫瘠;很多知识青年靠它走向知识的更高殿堂。正因为人们对高考的重视,也就有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面对这一人生大考时产生了焦虑。  考试焦虑是指在一定的应试情景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能力、人格倾向与其它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
期刊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研究中小学心理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面临的问题,探索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促进其职业生涯顺利发展,提高职业满意度,对于稳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职业生涯的诠释  职业是“跨越个人一生的相关工作经历模式”,是“一个人的工
期刊
一. 基本资料  (一)来访者姓名:李某  (二)性别:男  (三)年龄:15岁(1994年6月)  (四)籍贯:北京  (五)学校与年级:北京市大兴区第六中学  (六)辅导员:北京市大兴区第六中学 于万杰   (七)辅导期间:2008年3月至2008年9月  (八)个案来源:来访者原是我们班的一名学生,由于对来访者产生一定作用,来访者家属希望得到进一步的帮助和辅导。由来访者奶奶提出接受个别辅
期刊
摘要:本研究应用SCL—90和16PF两个量表,调查210名内地藏族高一新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特质。结果显示:内地藏族高一新生在强迫、人际关系因子上得分偏高;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女生;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非独生子女;总体上在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幻想性、内向与外向因子上得分高,而在独立性上得分低。内地藏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  关键词:内地西藏班(校);
期刊
2009年8月22日,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10月27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表示,教师正当使用的、恰如其分的惩戒不属于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对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给予包容甚至迁就的做法。近年来,“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呼声越来越高,让我们重新澄清了惩罚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育功能的积极性。本文主要从实践层面
期刊
“音乐艺术本身就是情感艺术,音乐教育本身就是情感教育,音乐教学过程本身更是情感的发展与变化过程,只有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等活动,引起学生的情感震撼,情感撞击,情感抒发,情感宣泄,情感交流与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的审美境界与教育的终极目标”。这是《现代音乐教学》一书中的一段话,读后不禁给我许多启示。在平时的常态教学中,教师本身就容易脱离情感,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