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我们的印象里,美国人是没有家庭观念的。每逢被问到,中美最大的差异是什么,大家几乎不假思索,第一条就会说中国人注重家庭。潜在意思是,美国人是不注重家庭的。初到美国的时候,老实说,至少我是带着这种观念来的,但慢慢地,我发现这是对美国社会最大的误会。
超乎想象的美国家庭观
其实,美国的家庭观念超出我们的想象,有时感觉更胜中国。首先表现在这里夫妻关系稳定,互相忠实,这点恐怕当代中国完全不能和美国相比。有朋友怀疑说,是不是你观察有局限,或者有偏差?我不敢肯定。但得此结论的绝非我一人,北美网上几乎是共识。好多在国内有“花花心思”的,在这里浪子回头恐怕不在少数,可能是环境教育了他们,让他们找到了道德感。美国人注重家庭的表现形式,更多的是时间上在一起,彼此尊重,彼此关注,关注成员的情感,爱好,发展,互相鼓励,获得自信,并见证每一个进步。
不同于国内,美国人干什么都爱以家庭为单位,无论出去吃饭,看球赛,看电影,还是去运动等等。美国社会很多设计都和家庭有关,比如酒店,餐馆等,尤其是教育,我的学生放学之后大多属于不同兴趣团体,有乐队的,还有各种体育项目的。团体之间经常有频繁的各种比赛,这些比赛常常是跨市甚至跨州的,但参赛选手的家庭大都驱车前往支持,甚至不在乎来回10多个小时的车程;参赛者呢,大概在亲情的感染下,也争取有最好的表现,来回报家人的鼓励。激动的获奖者,大都是泪流满面,获奖感言的第一句往往是:感谢家庭的支持!至于像毕业典礼就更不用说了,无论是小学毕业,还是博士毕业,无论多远,无论多忙,亲人朋友很少缺席。所以常常见到的是,大家都放下繁忙的工作从国外飞回来,从西海岸飞到东海岸,爷爷奶奶不顾路途之苦驾车数小时,就是为了家庭齐聚一堂,共同分享毕业生收获的喜悦,见证他们人生重要的一页。
美国人注重亲情
我们注重亲情,以为这是中国的专利,殊不知人之为人,情感绝对是一样的。尽管出于文化的原因,表现形式不见得一样。刚开始看到朋友和他们父母大都不住在一起,甚至住在不同州时;当得知他们父母生病,也未见他们有什么“表示”时,闲聊中我还给他们上过“孝”的中国文化课。
但后来知道了,美国人医疗保险是无所不包的,他们有自己的方式表达关切。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很深。一个中国同事的美国指导老师德比,今年47岁,都快有自己的孙子了。上次搭她便车去首府开会,途中每隔一段时间她就接到一个电话。她主动告诉我们,说是她70多岁的老爸,关心她到了没有,叮嘱她注意行车安全。她还告诉说每次出差她爸妈都这样。要是和她爸妈同车出行呢,她爸爸是绝不会让她摸方向盘的,因为她爸爸一生爱车,尤其喜欢卡迪拉克(我去他们家,发现这老头至少有3辆卡迪拉克),更坚信自己对车性能的把握,永远不放心她女儿的技术。要知道,德比可是有20多年驾龄的人啊!看来,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说者无心,我听了,却很是温暖,要不是眼前的她金发碧眼,我还以为是在中国呢。谁说美国人不注重亲情呢?感恩节那天,朋友的女儿去拉斯维加斯玩,朋友每隔一会就说,我想我的孩子了,再打个电话吧。
美国人为了家庭更多的是牺牲所谓的事业,选择家庭基本是美国人的首选。在美国,为了家庭,可以放弃不错的前途,放弃薪酬很高的工作,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为了家庭可以放弃竞选总裁,甚至州长之类的事也时有耳闻。郎平放弃续约美国排球队主教练这个令人眼红的职位,我个人相信她是受了美国文化的影响而做出的正确选择。要是在国内,恐怕她不会,即使她说了,估计也没几人会相信。我们学校的几个博士任教高中的决定也大多源于此,他们就想就近和家人在一起。反观现时的中国,我们常常打着事业的旗号,牺牲的却是家庭。
美国人一下班,就赶紧回家,希望尽快和家人呆在一起。中国人节假日旅游出行,为了事业,常常是撇下家庭,和同事出游,这样可以和谐,可以建立凝聚力,可以有利于工作。美国人认为不可理解,那家庭呢?奋斗在美国的中国人,很多人都是抛家弃子,在这儿拼命工作攻读,美其名曰为了家庭,为了事业!中国人谁都能理解,谁又说不是呢?可美国人不干了,他们常常问:“你们为什么不和家人在一起?离开家庭,我可一刻也受不了!”“美漂”当中,有些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家人的陪伴,选择了中途放弃,恐怕多少是受了美国文化的同化,认同了他们的这种家庭价值观。家庭和事业孰轻孰重,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但在他们看来,似乎能说得清楚地是,事业是虚的,家庭是实的。生命的意义不大说得清楚,但在他们看来,可以说得清楚的是,事业绝不是生命的意义。把事业挂在嘴上的我们,也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来(当然自己的感觉则另当别论)。相反选择了家庭的美国,事业好像也没有差得十万八千里。看来在美国文化看来,颠倒家庭和事业的关系,是多么的荒唐!人短暂一生陪伴自己的不正是家庭吗?
超乎想象的美国家庭观
其实,美国的家庭观念超出我们的想象,有时感觉更胜中国。首先表现在这里夫妻关系稳定,互相忠实,这点恐怕当代中国完全不能和美国相比。有朋友怀疑说,是不是你观察有局限,或者有偏差?我不敢肯定。但得此结论的绝非我一人,北美网上几乎是共识。好多在国内有“花花心思”的,在这里浪子回头恐怕不在少数,可能是环境教育了他们,让他们找到了道德感。美国人注重家庭的表现形式,更多的是时间上在一起,彼此尊重,彼此关注,关注成员的情感,爱好,发展,互相鼓励,获得自信,并见证每一个进步。
不同于国内,美国人干什么都爱以家庭为单位,无论出去吃饭,看球赛,看电影,还是去运动等等。美国社会很多设计都和家庭有关,比如酒店,餐馆等,尤其是教育,我的学生放学之后大多属于不同兴趣团体,有乐队的,还有各种体育项目的。团体之间经常有频繁的各种比赛,这些比赛常常是跨市甚至跨州的,但参赛选手的家庭大都驱车前往支持,甚至不在乎来回10多个小时的车程;参赛者呢,大概在亲情的感染下,也争取有最好的表现,来回报家人的鼓励。激动的获奖者,大都是泪流满面,获奖感言的第一句往往是:感谢家庭的支持!至于像毕业典礼就更不用说了,无论是小学毕业,还是博士毕业,无论多远,无论多忙,亲人朋友很少缺席。所以常常见到的是,大家都放下繁忙的工作从国外飞回来,从西海岸飞到东海岸,爷爷奶奶不顾路途之苦驾车数小时,就是为了家庭齐聚一堂,共同分享毕业生收获的喜悦,见证他们人生重要的一页。
美国人注重亲情
我们注重亲情,以为这是中国的专利,殊不知人之为人,情感绝对是一样的。尽管出于文化的原因,表现形式不见得一样。刚开始看到朋友和他们父母大都不住在一起,甚至住在不同州时;当得知他们父母生病,也未见他们有什么“表示”时,闲聊中我还给他们上过“孝”的中国文化课。
但后来知道了,美国人医疗保险是无所不包的,他们有自己的方式表达关切。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很深。一个中国同事的美国指导老师德比,今年47岁,都快有自己的孙子了。上次搭她便车去首府开会,途中每隔一段时间她就接到一个电话。她主动告诉我们,说是她70多岁的老爸,关心她到了没有,叮嘱她注意行车安全。她还告诉说每次出差她爸妈都这样。要是和她爸妈同车出行呢,她爸爸是绝不会让她摸方向盘的,因为她爸爸一生爱车,尤其喜欢卡迪拉克(我去他们家,发现这老头至少有3辆卡迪拉克),更坚信自己对车性能的把握,永远不放心她女儿的技术。要知道,德比可是有20多年驾龄的人啊!看来,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说者无心,我听了,却很是温暖,要不是眼前的她金发碧眼,我还以为是在中国呢。谁说美国人不注重亲情呢?感恩节那天,朋友的女儿去拉斯维加斯玩,朋友每隔一会就说,我想我的孩子了,再打个电话吧。
美国人为了家庭更多的是牺牲所谓的事业,选择家庭基本是美国人的首选。在美国,为了家庭,可以放弃不错的前途,放弃薪酬很高的工作,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为了家庭可以放弃竞选总裁,甚至州长之类的事也时有耳闻。郎平放弃续约美国排球队主教练这个令人眼红的职位,我个人相信她是受了美国文化的影响而做出的正确选择。要是在国内,恐怕她不会,即使她说了,估计也没几人会相信。我们学校的几个博士任教高中的决定也大多源于此,他们就想就近和家人在一起。反观现时的中国,我们常常打着事业的旗号,牺牲的却是家庭。
美国人一下班,就赶紧回家,希望尽快和家人呆在一起。中国人节假日旅游出行,为了事业,常常是撇下家庭,和同事出游,这样可以和谐,可以建立凝聚力,可以有利于工作。美国人认为不可理解,那家庭呢?奋斗在美国的中国人,很多人都是抛家弃子,在这儿拼命工作攻读,美其名曰为了家庭,为了事业!中国人谁都能理解,谁又说不是呢?可美国人不干了,他们常常问:“你们为什么不和家人在一起?离开家庭,我可一刻也受不了!”“美漂”当中,有些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家人的陪伴,选择了中途放弃,恐怕多少是受了美国文化的同化,认同了他们的这种家庭价值观。家庭和事业孰轻孰重,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但在他们看来,似乎能说得清楚地是,事业是虚的,家庭是实的。生命的意义不大说得清楚,但在他们看来,可以说得清楚的是,事业绝不是生命的意义。把事业挂在嘴上的我们,也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来(当然自己的感觉则另当别论)。相反选择了家庭的美国,事业好像也没有差得十万八千里。看来在美国文化看来,颠倒家庭和事业的关系,是多么的荒唐!人短暂一生陪伴自己的不正是家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