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语堂先生说过:“两脚踏中西文化,—心评宇宙文章。”中国的国际学校多数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中国元素是本土民办国际课程学校区别于全外籍学校的特征之一,中文、中国历史、中国传统工艺与设计这种特色课程与国际通行英文课程体系的良好融合也是培养一个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世界人所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位在使馆学校履新的美国老师听说我们的学校有更多的中文和中国元素课程,在校生有大量中国籍同学之后,果断把自己的孩子送过来读书,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更多的接触中国同学,多学习中国元素,实现中西合璧的境界。
校服
90%的国际学校是要穿校服的,从中国人的价值观看这也是杜绝攀比的有效方法。国际学校校服相对常见的运动服式的校服来说,质地比较精良,款式也多。访问过的一些偏英式教育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他们则要求每天必须穿着正装校服入校,但个人感觉对于每天要运动的小孩子换来换去会有些不方便。女孩子很适合读国际学校,起码不用每天为穿什么衣服而发愁。一位姑娘曾经来咨询过我学校是否允许留长发,当得到我肯定的答复之后,她果断选择了我们学校。
其实,国内有很多学校为了维持良好的学风而规定发型,告诉孩子外表是虚的、不重要的,全身心用在学习上才是正道。而国际教育需要阳光、健康的学生形象,最美的年华不应该被忽略,性别的魅力不应该被臃肿的服装所包裹。当然,校服的穿着有明晰的规定,穿着不合格是不允许进入校园的。
教材和社团
国际学校多数年级没有书本费,一般除了高中部以外的教材均不收费,采取每学期从图书馆借阅的方式。教科书是公共资产,学期结束后,学生将教科书还给图书馆,给下一年级的学生用。那种高考完的高三学生举行的盛大 “撕书仪式”在国际学校完全看不到。
对于国际学校来说,社团是其重要特色。社团相对课后兴趣小组概念更广泛,国际学校几乎都有学生自己办的电视台和杂志。从组稿、设计、制作和资金等方面没有任何校方的参与,学生电视台和刊物都是很活跃的。笔者所在的学校有50个左右的学生社团,包括运动队、哲学俱乐部、西班牙语俱乐部、烹饪俱乐部等等。和西方学校一样,社团对一个年轻人的影响可谓深远。世青学校杰出的毕业生,同时也是青年剧作家Karmia就是通过社团建立了对戏剧的兴趣。 在斯坦福大学就读期间自编自导并会同28名斯坦福大学的在校生出演音乐剧,剧目入围大邱国际音乐节和纽约国际戏剧节。当然我们现在看到传统教育也组织兴趣小组,都在提倡素质教育和快乐教育。这也是笔者会跟很多年轻父母们一再强调的,即传统教育也在不断改变,不应该以“好”和“坏” 来评价一种教育或一所学校,只能说不同的教育和学校适合不同的学生。
传统教育领域的课后活动也不是像当年只有物理兴趣小组,英语兴趣小组这种玩意儿了,同样丰富多彩。当然在应试指挥棒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课外活动时间多了还是会被老师和家长们认为是不务正业,这和多年前确实没什么变化。
设施
大资本进入到国际教育全日制办学领域只是时间问题。从笔者接触到的热心教育事业的企业家数量和实力看,今后大而美的校园将会越来越多。现有的民办国际课程项目学校敢说豪华的并不多,但多数比较在意细节,尽管校园环境和高大上的公办学校还远不是一个级别,但教学硬件肯定是世界一流的,投资一个实验室或专业教室的金额往往是惊人的。个人作为学生家长更偏向小而精的校舍。大门气派与否、设施豪华不豪华似乎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意义并不大。什么高档设施都有,但是不给孩子们日常使用,只作为炫耀的资本,那就没有实际意义了。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心自己的孩子跟什么家庭的孩子坐在一个课堂里,而不再只是关心坐在什么样的教室里。
多数学校对于教室的布置或者走廊的设计都会投入巨大的心力。曾经遇到一位去过国内很多名校的境外机构的国际协调员,他谈到:很多中国学校的校园都很漂亮,但是卫生间却很脏,这体现了一个学校管理团队的能力,所以当他再访问中国的学校时都会去其卫生间一探究竟。很荣幸,笔者所在学校的卫生间整洁程度获得了这位专家的高度评价。
细节
细微处最体现学校对学生的关照。不管是典礼还是活动,国际学校的风格都是学生坐着,演讲人站着。这点也是个人最欣赏的。以前安排过几位欧洲的孩子到河南省一所著名的公立高中做交换生,并有幸参加了这个学校的开学典礼,学生晒着太阳站在操场上,领导讲话持续了2个小时。这样的场面在国际学校简直不敢想象。
前几年带学生参加去英国活动的行前培训,很多学校的孩子都有参与。当得到把操场上的铁架子改成临时的简易凉棚供大家休息用的指令时,笔者学校中日韩三国学生迅速组成一个团队去找硬纸板并马上分工开始动手做,并由长头发的中国台湾的小伙子当组长,最后的成品即便缺乏美感但是绝对能用。而让公立学校的学生们也照着我们的模板做些遮阳设施时,得到的回答却出奇一致:我们不会。那所学校的领队老师告诉我们:我们学校确实没教过这个,他们单是学业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学手工。可笔者心中不免呐喊,“这难道真单纯只是手工的事儿吗?”
我们一直谈追求共性的应试教育——“孩子的基础知识一定要扎实”。殊不知一个“扎实”却扼杀了独立个性和创造性的思维习惯,孩子们离开家长和老师什么事情也不敢去尝试了。
一位在使馆学校履新的美国老师听说我们的学校有更多的中文和中国元素课程,在校生有大量中国籍同学之后,果断把自己的孩子送过来读书,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更多的接触中国同学,多学习中国元素,实现中西合璧的境界。
校服
90%的国际学校是要穿校服的,从中国人的价值观看这也是杜绝攀比的有效方法。国际学校校服相对常见的运动服式的校服来说,质地比较精良,款式也多。访问过的一些偏英式教育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他们则要求每天必须穿着正装校服入校,但个人感觉对于每天要运动的小孩子换来换去会有些不方便。女孩子很适合读国际学校,起码不用每天为穿什么衣服而发愁。一位姑娘曾经来咨询过我学校是否允许留长发,当得到我肯定的答复之后,她果断选择了我们学校。
其实,国内有很多学校为了维持良好的学风而规定发型,告诉孩子外表是虚的、不重要的,全身心用在学习上才是正道。而国际教育需要阳光、健康的学生形象,最美的年华不应该被忽略,性别的魅力不应该被臃肿的服装所包裹。当然,校服的穿着有明晰的规定,穿着不合格是不允许进入校园的。
教材和社团
国际学校多数年级没有书本费,一般除了高中部以外的教材均不收费,采取每学期从图书馆借阅的方式。教科书是公共资产,学期结束后,学生将教科书还给图书馆,给下一年级的学生用。那种高考完的高三学生举行的盛大 “撕书仪式”在国际学校完全看不到。
对于国际学校来说,社团是其重要特色。社团相对课后兴趣小组概念更广泛,国际学校几乎都有学生自己办的电视台和杂志。从组稿、设计、制作和资金等方面没有任何校方的参与,学生电视台和刊物都是很活跃的。笔者所在的学校有50个左右的学生社团,包括运动队、哲学俱乐部、西班牙语俱乐部、烹饪俱乐部等等。和西方学校一样,社团对一个年轻人的影响可谓深远。世青学校杰出的毕业生,同时也是青年剧作家Karmia就是通过社团建立了对戏剧的兴趣。 在斯坦福大学就读期间自编自导并会同28名斯坦福大学的在校生出演音乐剧,剧目入围大邱国际音乐节和纽约国际戏剧节。当然我们现在看到传统教育也组织兴趣小组,都在提倡素质教育和快乐教育。这也是笔者会跟很多年轻父母们一再强调的,即传统教育也在不断改变,不应该以“好”和“坏” 来评价一种教育或一所学校,只能说不同的教育和学校适合不同的学生。
传统教育领域的课后活动也不是像当年只有物理兴趣小组,英语兴趣小组这种玩意儿了,同样丰富多彩。当然在应试指挥棒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课外活动时间多了还是会被老师和家长们认为是不务正业,这和多年前确实没什么变化。
设施
大资本进入到国际教育全日制办学领域只是时间问题。从笔者接触到的热心教育事业的企业家数量和实力看,今后大而美的校园将会越来越多。现有的民办国际课程项目学校敢说豪华的并不多,但多数比较在意细节,尽管校园环境和高大上的公办学校还远不是一个级别,但教学硬件肯定是世界一流的,投资一个实验室或专业教室的金额往往是惊人的。个人作为学生家长更偏向小而精的校舍。大门气派与否、设施豪华不豪华似乎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意义并不大。什么高档设施都有,但是不给孩子们日常使用,只作为炫耀的资本,那就没有实际意义了。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心自己的孩子跟什么家庭的孩子坐在一个课堂里,而不再只是关心坐在什么样的教室里。
多数学校对于教室的布置或者走廊的设计都会投入巨大的心力。曾经遇到一位去过国内很多名校的境外机构的国际协调员,他谈到:很多中国学校的校园都很漂亮,但是卫生间却很脏,这体现了一个学校管理团队的能力,所以当他再访问中国的学校时都会去其卫生间一探究竟。很荣幸,笔者所在学校的卫生间整洁程度获得了这位专家的高度评价。
细节
细微处最体现学校对学生的关照。不管是典礼还是活动,国际学校的风格都是学生坐着,演讲人站着。这点也是个人最欣赏的。以前安排过几位欧洲的孩子到河南省一所著名的公立高中做交换生,并有幸参加了这个学校的开学典礼,学生晒着太阳站在操场上,领导讲话持续了2个小时。这样的场面在国际学校简直不敢想象。
前几年带学生参加去英国活动的行前培训,很多学校的孩子都有参与。当得到把操场上的铁架子改成临时的简易凉棚供大家休息用的指令时,笔者学校中日韩三国学生迅速组成一个团队去找硬纸板并马上分工开始动手做,并由长头发的中国台湾的小伙子当组长,最后的成品即便缺乏美感但是绝对能用。而让公立学校的学生们也照着我们的模板做些遮阳设施时,得到的回答却出奇一致:我们不会。那所学校的领队老师告诉我们:我们学校确实没教过这个,他们单是学业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学手工。可笔者心中不免呐喊,“这难道真单纯只是手工的事儿吗?”
我们一直谈追求共性的应试教育——“孩子的基础知识一定要扎实”。殊不知一个“扎实”却扼杀了独立个性和创造性的思维习惯,孩子们离开家长和老师什么事情也不敢去尝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