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当今中国农村,存在着数量巨大、素质较低和迫切需要转移的劳动力。加速对其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尽快实现其有效的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和推进行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发展迅速,但出于种种原因,农村劳动力培训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给不足的现象同时存在,因此,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求与供给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于推进此项工作进程意义重大。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转移培训 政策建议
1.研究背景
农民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是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共同趋势。国际经验表明,现代化过程总是伴随着农业就业份额的大幅度下降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也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紧密相关。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保证,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之一,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随著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提升,农村转移就业人口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问题日渐突出。
2.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我国具有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已有相当一部分人转移到非农和城市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力量。
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依然艰巨。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存量偏大。二是农业生产效益偏低,务农农民收入不高,城乡收入差距持续增大,农民急需在产业和城镇开辟新的收入渠道。三是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隐性失业严重。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富余存量巨大,难以适应二三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一是文化水平偏低。二是整体技能水平不高。三是进城务工农民的技能水平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急需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劳动力供求存在严重的错位。一方面我国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迫切需要通过适当方式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劳动力又存在着素质偏低、技能水平不高等问题,难以适应转移就业的要求。从现阶段看,我国二三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存在一定的用工缺口,很多工作虚位以待,但农民的技能水平却无法胜任岗位要求。可以说,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问题,成为制约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考虑到当前我国农民较低的收入水平和费用负担能力,以及长期务农造成的城乡生活方式、观念的差异,当前我国迫切需要由国家财政出资,大规模对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民掌握非农岗位的生产技能,同时对其开展以基本政策法规、城市生活常识、权益保护、劳动安全、卫生防疫等知识为主的引导性培训,帮助其更好的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实践也证明,对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培训,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的有效措施。
3.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问题研究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发展,其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是培训供需存在错位,培训的质量不高等。
3.1 农民培训需求没有充分调动。我国存在巨大的潜在培训需求。一是我国有4.9亿农村劳动力,其中1亿多为富余劳动力,这些富余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很小甚至为零,只有通过转移就业才能实现这部分劳动力的生产要素价值,从而进一步增加家庭收入;二是当前我国务工收入远高于务农收入,但我国农民实际素质和技能水平还不能与大规模转移就业的要求相适应,而且随着我国制造业等用工量大的行业专业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不适应还将进一步增强,技能培训日益成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环节。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并不顺利,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一是政策制度原因。二是农民自身的原因。三是农民支付能力的原因。由于农民收入不高,对培训的支付能力有限,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潜在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
3.2 培训资源有效供给不足。在农村劳动力培训市场供给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目益显现,具体表现在:一是以适宜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机构少。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投入不足。三是培训资源分散。四是培训条件落后,主要表现为实训场地缺乏、师资力量薄弱、设备陈旧、数量不足,难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训专业。许多市场急需的工种无法开课,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五是激励政策不到位,国家项目对培训机构的补贴直接补贴农民,并要求培训机构负责安排学员就业,招生、组织输出等环节的成本由培训机构承担,学校赢利空间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承担国家项目的积极性;同时,补贴标准过低,难以完全调动学校办班、农民参训的积极性。
3.3 培训质量不高。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包括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两大方面的内容。
引导性培训亟待加强。引导性培训主要包括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普遍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原因主要有三个:(1)农民和培训机构对引导性培训不重视。(2)引导性培训师资缺乏。(3)引导性培训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
职业技能培训质量不高。相对于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开展情况较好,农民和培训机构也比较重视。但从实际情况看,也存在一些问题。
4.结论和政策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求受很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农民务工预期收入、农民务工的转移成本和心理成本,通过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需求影响培训需求。因此,当农民认为长时间培训导致增加的收入足以补偿由时间带来的机会成本增长时,农民倾向于选择时间较长的培训。 影响培训供给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政府关于扶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的政策以及培训投入品(包括教师工资)市场的变化等。不同的政策和市场变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造成培训供给曲线的旋转或平移。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或投入,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市场的供求状况,实现自己的政策目标。
加大各方投入力度。中央和各级财政应该根据财力增长,不断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力度。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行投资。各级政府要制定和出台优惠政策,对从事转移培训的培训机构,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降低贷款条件或予以贴息等措施进行扶持。
鼓励农村劳动力自发投入,调动农民受训积极性。切实加强对农民工的服务,降低农民转移就业的成本。同时,不断探索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的有效机制,消除阻碍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和实现农民工稳定转移的制度性因素,创造良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从而刺激农村劳动力转移需求,调动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调动农民转移就业的积极性。
优化转移培训的供给。优化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源的配置。通过对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进行政策和资金扶持,促进培训机构的发展,特别是县以下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的发展,降低农民接受培训的成本,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市场的竞争主体,规范培训市场的竞争。通过对农民给予补贴,减轻农民接受培训的负担。扩大培训市场的需求。努力形成培训市场供需两旺的良好局面。
选择适当的培训模式。不同的培训模式有其不同的优缺点,在具体培训工作中,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培训机构工作的指导。推广适当的培训模式。比如,对40、50人员的培训,应该考虑其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选择乡镇企业、乡村特色产业、农村服务业相关技能的培训,引导其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而对年轻农民的培训,特别是对00后的培训,则要选择时间较长、技能层次较高的培训,转移就业的半径也可相对大一些。在补贴方式上来讲,如果本地培训任务小,监管容易,可以选择直接降低学费的补助方式,但如果是任务大、机构多的地区,则应该逐步推广培训券的方式。
提高培训的质量和层次。要通过政府项目,调节培训机构的办学方向,使培训机构能够主动适应市场,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加大对学员的实训力度,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水平;加大对培训机构改善办学条件的扶持力度,帮助培训机构不断提高技能培训的层次,为国家培养高技能农民创造条件。
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强化政府行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对政府项目的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1] 我国50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程、特点和经验,中国经济时报(http://flnance.sina.ctmtcn/2000-09-13/12(104.htral)
[2] 中国统计年鉴编写委员会.中国统计年鉴-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 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2005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
[4] 赵树凯.纵横城乡一农民流动的观察与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5]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6] 崔传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与地位,1997
[7] 张小建.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启示录.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7
[8]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回顾与展望,农村劳动力流动课题组,http://finance.people.eom.cn/GB/43429/43544/59613/4204322.html)
[9] 中国乡镇企业年鉴编委会.2003年中国乡镇企业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0] 刘永泉等.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项目,2007
[11] 农业部课题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2004
[12] 农业部重大课题调研组.多渠道、多形式,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2005
[13] 中国乡镇企业年鉴编委会.2006年中国乡镇企业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4]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2005年全国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比上年增长5.5%,2005
[15]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2003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情况分析,2004
[16] 国家统计局.农民工平均月收入966元.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4日第六版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中国的就业状况与政策白皮书,2004
[18] 朱力.中国民工潮.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19] 零河.农民工培训戍和就业相结合.北京:人民日报,2003年9月23日
[20] 陈栋.农民工培训:也要重视生存技能的提高.北京:中国改革报2004.4.20
在当今中国农村,存在着数量巨大、素质较低和迫切需要转移的劳动力。加速对其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尽快实现其有效的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和推进行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发展迅速,但出于种种原因,农村劳动力培训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给不足的现象同时存在,因此,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求与供给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于推进此项工作进程意义重大。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转移培训 政策建议
1.研究背景
农民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是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共同趋势。国际经验表明,现代化过程总是伴随着农业就业份额的大幅度下降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也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紧密相关。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保证,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之一,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随著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提升,农村转移就业人口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问题日渐突出。
2.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我国具有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已有相当一部分人转移到非农和城市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力量。
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依然艰巨。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存量偏大。二是农业生产效益偏低,务农农民收入不高,城乡收入差距持续增大,农民急需在产业和城镇开辟新的收入渠道。三是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隐性失业严重。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富余存量巨大,难以适应二三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一是文化水平偏低。二是整体技能水平不高。三是进城务工农民的技能水平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急需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劳动力供求存在严重的错位。一方面我国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迫切需要通过适当方式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劳动力又存在着素质偏低、技能水平不高等问题,难以适应转移就业的要求。从现阶段看,我国二三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存在一定的用工缺口,很多工作虚位以待,但农民的技能水平却无法胜任岗位要求。可以说,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问题,成为制约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考虑到当前我国农民较低的收入水平和费用负担能力,以及长期务农造成的城乡生活方式、观念的差异,当前我国迫切需要由国家财政出资,大规模对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民掌握非农岗位的生产技能,同时对其开展以基本政策法规、城市生活常识、权益保护、劳动安全、卫生防疫等知识为主的引导性培训,帮助其更好的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实践也证明,对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培训,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的有效措施。
3.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问题研究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发展,其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是培训供需存在错位,培训的质量不高等。
3.1 农民培训需求没有充分调动。我国存在巨大的潜在培训需求。一是我国有4.9亿农村劳动力,其中1亿多为富余劳动力,这些富余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很小甚至为零,只有通过转移就业才能实现这部分劳动力的生产要素价值,从而进一步增加家庭收入;二是当前我国务工收入远高于务农收入,但我国农民实际素质和技能水平还不能与大规模转移就业的要求相适应,而且随着我国制造业等用工量大的行业专业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不适应还将进一步增强,技能培训日益成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环节。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并不顺利,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一是政策制度原因。二是农民自身的原因。三是农民支付能力的原因。由于农民收入不高,对培训的支付能力有限,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潜在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
3.2 培训资源有效供给不足。在农村劳动力培训市场供给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目益显现,具体表现在:一是以适宜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机构少。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投入不足。三是培训资源分散。四是培训条件落后,主要表现为实训场地缺乏、师资力量薄弱、设备陈旧、数量不足,难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训专业。许多市场急需的工种无法开课,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五是激励政策不到位,国家项目对培训机构的补贴直接补贴农民,并要求培训机构负责安排学员就业,招生、组织输出等环节的成本由培训机构承担,学校赢利空间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承担国家项目的积极性;同时,补贴标准过低,难以完全调动学校办班、农民参训的积极性。
3.3 培训质量不高。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包括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两大方面的内容。
引导性培训亟待加强。引导性培训主要包括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普遍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原因主要有三个:(1)农民和培训机构对引导性培训不重视。(2)引导性培训师资缺乏。(3)引导性培训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
职业技能培训质量不高。相对于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开展情况较好,农民和培训机构也比较重视。但从实际情况看,也存在一些问题。
4.结论和政策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求受很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农民务工预期收入、农民务工的转移成本和心理成本,通过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需求影响培训需求。因此,当农民认为长时间培训导致增加的收入足以补偿由时间带来的机会成本增长时,农民倾向于选择时间较长的培训。 影响培训供给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政府关于扶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的政策以及培训投入品(包括教师工资)市场的变化等。不同的政策和市场变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造成培训供给曲线的旋转或平移。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或投入,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市场的供求状况,实现自己的政策目标。
加大各方投入力度。中央和各级财政应该根据财力增长,不断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力度。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行投资。各级政府要制定和出台优惠政策,对从事转移培训的培训机构,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降低贷款条件或予以贴息等措施进行扶持。
鼓励农村劳动力自发投入,调动农民受训积极性。切实加强对农民工的服务,降低农民转移就业的成本。同时,不断探索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的有效机制,消除阻碍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和实现农民工稳定转移的制度性因素,创造良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从而刺激农村劳动力转移需求,调动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调动农民转移就业的积极性。
优化转移培训的供给。优化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源的配置。通过对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进行政策和资金扶持,促进培训机构的发展,特别是县以下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的发展,降低农民接受培训的成本,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市场的竞争主体,规范培训市场的竞争。通过对农民给予补贴,减轻农民接受培训的负担。扩大培训市场的需求。努力形成培训市场供需两旺的良好局面。
选择适当的培训模式。不同的培训模式有其不同的优缺点,在具体培训工作中,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培训机构工作的指导。推广适当的培训模式。比如,对40、50人员的培训,应该考虑其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选择乡镇企业、乡村特色产业、农村服务业相关技能的培训,引导其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而对年轻农民的培训,特别是对00后的培训,则要选择时间较长、技能层次较高的培训,转移就业的半径也可相对大一些。在补贴方式上来讲,如果本地培训任务小,监管容易,可以选择直接降低学费的补助方式,但如果是任务大、机构多的地区,则应该逐步推广培训券的方式。
提高培训的质量和层次。要通过政府项目,调节培训机构的办学方向,使培训机构能够主动适应市场,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加大对学员的实训力度,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水平;加大对培训机构改善办学条件的扶持力度,帮助培训机构不断提高技能培训的层次,为国家培养高技能农民创造条件。
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强化政府行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对政府项目的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1] 我国50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程、特点和经验,中国经济时报(http://flnance.sina.ctmtcn/2000-09-13/12(104.htral)
[2] 中国统计年鉴编写委员会.中国统计年鉴-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 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2005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
[4] 赵树凯.纵横城乡一农民流动的观察与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5]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6] 崔传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与地位,1997
[7] 张小建.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启示录.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7
[8]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回顾与展望,农村劳动力流动课题组,http://finance.people.eom.cn/GB/43429/43544/59613/4204322.html)
[9] 中国乡镇企业年鉴编委会.2003年中国乡镇企业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0] 刘永泉等.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项目,2007
[11] 农业部课题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2004
[12] 农业部重大课题调研组.多渠道、多形式,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2005
[13] 中国乡镇企业年鉴编委会.2006年中国乡镇企业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4]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2005年全国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比上年增长5.5%,2005
[15]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2003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情况分析,2004
[16] 国家统计局.农民工平均月收入966元.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4日第六版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中国的就业状况与政策白皮书,2004
[18] 朱力.中国民工潮.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19] 零河.农民工培训戍和就业相结合.北京:人民日报,2003年9月23日
[20] 陈栋.农民工培训:也要重视生存技能的提高.北京:中国改革报200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