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芝加哥,密歇根湖的强风扫过她每一寸肌肤,这里有最为纯正的蓝调音乐,同时也是一座活的现代建筑博物馆。人们可以从罗伯·马歇尔执导的《芝加哥》中一窥上个世纪初芝加哥在城市化过程中浮躁的心态,今天,一些从不为人知的照片,以无声的方式打开了人们与20世纪的芝加哥近50年的记忆。
薇薇安的芝加哥
这些黑白或彩色的照片约10万张,皆出自一位默默无闻的保姆——薇薇安·迈尔(Vivian Maier),这位从未在摄影史上留名的保姆,让摄影界大吃一惊。当你细看薇薇安的摄影作品,就能感受到照片背后摄影人的随性、温柔,还有一种经深思熟虑的沉稳。她的镜头扫过芝加哥和纽约一些不起眼的街道角落,定格其所想要的瞬间:路上的自行车,公园的长椅,哭泣的儿童,曾经流行的服饰和发型,等等。薇薇安在满足自己兴趣爱好的同时,无意间默默记录下大都会建筑、人物、服饰的变迁。
从拍摄人物的角度来看,大部分被摄对象并没发觉自己已然成为薇薇安镜头里的风景。人们或躺着,或背对着,有的凝视某个方向,有的两两交谈,姿势各异,却同样精彩。妇女头戴的帽子,行人手的姿态与川流不息的街道形成简单与繁复间的对此;一张孩子的脸充满整个画框,但却不显突兀与拥挤,夸张与变形消减了方画幅的呆板,画面因此而生动。在现已冲洗的相片中,有大量照片的拍摄主体是妇女和儿童,也许这和薇薇安的性别及职业相关,令她对这两个群体极为敏感,观察力也尤为敏锐。这些走在芝加哥或纽约街道上的妇女,出现在照片里可能仅是一个回眸,或一次转身,或一袭裙角飞扬的剪影,又或是一双踏上台阶的高跟鞋,这些貌似碎片似的场景却透露出20世纪时期女性独立、自主的精神气质。据当年曾受其看护的孩子回忆说,薇薇安是“社会主义者和女权主义者”,爱穿男装、男鞋,戴一顶大帽子。然而,从一堆薇薇安的自拍照来看,身材瘦弱的她常常是身着长裙,头戴礼帽,安静而沉默,唯有眼神中闪烁着一份难以遮掩的倔强。
发现薇薇安
人们首次发现她的摄影作品是在2007年的一场拍卖会上,约10万张,包括3000张照片和2000个胶卷。这些相片和胶卷整整占了几个大箱子,黑白和彩色兼有,大部分胶卷未冲洗成照片,因为她没有足够多的钱。
生活中的薇薇安敏感而低调,自上世纪50年代定居芝加哥后,她先后为40个家庭服务过。薇薇安曾因一位雇主称呼其为“梅尔太太”而觉得受到羞辱,她立马回复说:“是梅尔小姐,先生,我为此感到驕傲。”雇主们不太知晓薇薇安·迈尔在业余时间做什么,他们极少听她主动聊起自己的生活,也没见过这个保姆邀请什么人到自己房间做客。天气好的时候,人们会看到薇薇安身挂禄莱(Rolleiflex)双反相机出现在街头,但是鲜有人知晓她拍了多少胶卷。在寥寥无几的通信资料中,薇薇安不止一次提到自己所坚持的生活,所热爱的摄影,“这就是我的生活,我的人生和摄影融为一体”。
在照片公布于世之后,赞誉之声便如浪潮般涌来,人们热烈地讨论着、探究着这个神秘保姆的任何细节,终于引起了一部分异议。有人认为薇薇安只是追寻自己的兴趣而行,她所拍摄的照片也并未有意蕴含特定的深意,媒体在她本人离世两年后的大肆宣扬,未免有不尊重原作者之意。“我不认识迈尔女士,但我觉得她很‘酷’,她独自发现这座城市不同的一面,即使没有人赏识。我想如果把她放在闪光灯下,她会受不了的。”一位参观薇薇安摄影展的女士如是说。从薇薇安至死不愿公开所拍摄照片来看,她摄影的目的并非想与旁人分享镜头前瞬间的感受,也并非期望能在街头拍摄历史上占有一席。摄影仅是这个女子丰富其业余生活的方式,就如同她经常去歌剧院看戏一般寻常。
更尖锐的批评则指向这些照片的发现者及拥有者——约翰·马卢夫(John Maloof)。“我很欣赏这些照片,但是这些照片背后的宣传和炒作令人难以接受。”生活在芝加哥的教授Evan Harrington如此说道。Evan的父亲曾作为专职摄影记者走遍全球。在这位教授看来,当前媒体和人们的关注点集中于照片背后少之又少的信息以及照片被发现的神秘性。“很多人被图片背后的故事所吸引。虽然薇薇安不缺成为一个优秀职业摄影人的潜质,但是别忘了,在20世纪后50年的摄影黄金年代,大量的优秀摄影师默默无闻,优秀摄影作品被深藏地下室或保险柜中。”
约翰·马卢夫并不是资深摄影爱好者。2007年拍下薇薇安的照片时,他对街头摄影的了解微乎其微。这位现年29岁的年轻人身兼E-bay企业家与房地产经纪人之职,精于电子商务和营销传播。约翰对因特网上用数字化电子方式完成商务活动了如指掌,同时清楚如何通过设计和规划这些底片,挖掘其内涵,扩展其展示渠道,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和欲望。2009年,他建立了一个博客,并在其上发布了一些照片,“这些照片是不是很普通?它们值得办个展览或出本书吗?我要拿它们做些什么?”约翰在其中一篇博文中写道。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约翰走访了薇薇安曾经的雇主家,收集到除照片之外薇薇安的许多物品,包括她生前收集的报纸,记录她和拍摄对象谈话的录音带,以及记事本、相机、衣服等等。约翰将自己的房子改建成照片冲洗房,他和朋友一起将薇薇安的底片扫描进电脑,再筛选出一些进行打印。他重建个人网站,将薇薇安的照片及个人简介传至网站。约翰制作的网站吸引了众多人点击浏览,继而吸引了传统媒体特别是芝加哥媒体的关注,而他本人则被定义成“为薇薇安·迈尔在摄影史上争取地位的人”。现在,一部关于她的纪录片正在拍摄中,每批作品的公布都会引来薇薇安粉丝们更高涨的热情,有人提议说,她应该被列为美国最优秀的街头摄影家之一。
约翰否认自己是出于商业目的而从事这些事,薇薇安的照片不仅帮助他了解上世纪大都市的建筑与人,同时改变了他对摄影的态度。“我喜欢这些照片,它们启发我去接触摄影,并成为一名摄影师,更多地了解这个社会。她的照片带领我的生命找到一个新的方向。”这位年轻的芝加哥历史学会会长希望自己能穿越时空去问薇薇安两个问题,“为什么你不发表你的作品”以及“你容许我现在所做的事情吗”。
令人扼腕的是,这位颇具天赋的保姆摄影师晚景甚为凄凉,她的照片没有为她带来任何商业利润,膝下又无儿女,只能依靠一些曾受她照看的孩子不时的接济来维持生活。
街头的眼睛
追溯历史,街头摄影这种诞生于纽约等大都会的城市艺术形式,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业已形成各种拍摄风格。但这片领域大都被男性所占,女性摄影师尤其是女性街头摄影师更是少之又少,譬如法国人尤金·阿杰(Eugene Atget)专注于18世纪巴黎街道建筑的全景和细节,以历史的眼光剖析建筑中的社会文化;又如李·弗里德兰德(Lee Friedlander)着迷于寻常街景,喜用玻璃等透明物体增加层次,使人与物体显得冷漠、执拗甚至凄苦;对日本摄影师荒木经惟而言,街头摄影甚至是一种手段,他将都市想象成一个女人,从她身上寻找欲望。
混迹于噪杂熙攘街头的摄影家们,在人群交汇之间,发掘不同的灵感,探寻生活中某些本质显露的一刹那,虽然这些照片的观赏者可能只有拍摄者本身。但这是摄影家们寻找自己与都市、他人与都市,摄影与都市相连的重要方式之一。
薇薇安的拍摄时间跨越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芝加哥人们无从知晓这个保姆是何时开始学习摄影的,因为她已于2009年离世。 “她冷峻而善意地捕捉着芝加哥人的一个个心事瞬间,将他们以一种庄严、哀伤而幽默的方式定格。她留存了一个已经消逝的城市,以及这个城市从未被意识到的许多片段。”一家当地媒体如此写道。
摄影为薇薇安打开了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令她的生活孤单而不孤寂。摄影大师布列松的一段话恰似诠释了保姆薇薇安的摄影人生:“照相机就是一本速写簿、一件工具,是获取直觉的、自发的,以及令疑问和决心并存的伟大瞬间的工具。摄影的意义在于理解,这是一种解放自己的拍摄方式,而不是为了证明和显示自己的创造力。这是一种生活方式。”
薇薇安的芝加哥
这些黑白或彩色的照片约10万张,皆出自一位默默无闻的保姆——薇薇安·迈尔(Vivian Maier),这位从未在摄影史上留名的保姆,让摄影界大吃一惊。当你细看薇薇安的摄影作品,就能感受到照片背后摄影人的随性、温柔,还有一种经深思熟虑的沉稳。她的镜头扫过芝加哥和纽约一些不起眼的街道角落,定格其所想要的瞬间:路上的自行车,公园的长椅,哭泣的儿童,曾经流行的服饰和发型,等等。薇薇安在满足自己兴趣爱好的同时,无意间默默记录下大都会建筑、人物、服饰的变迁。
从拍摄人物的角度来看,大部分被摄对象并没发觉自己已然成为薇薇安镜头里的风景。人们或躺着,或背对着,有的凝视某个方向,有的两两交谈,姿势各异,却同样精彩。妇女头戴的帽子,行人手的姿态与川流不息的街道形成简单与繁复间的对此;一张孩子的脸充满整个画框,但却不显突兀与拥挤,夸张与变形消减了方画幅的呆板,画面因此而生动。在现已冲洗的相片中,有大量照片的拍摄主体是妇女和儿童,也许这和薇薇安的性别及职业相关,令她对这两个群体极为敏感,观察力也尤为敏锐。这些走在芝加哥或纽约街道上的妇女,出现在照片里可能仅是一个回眸,或一次转身,或一袭裙角飞扬的剪影,又或是一双踏上台阶的高跟鞋,这些貌似碎片似的场景却透露出20世纪时期女性独立、自主的精神气质。据当年曾受其看护的孩子回忆说,薇薇安是“社会主义者和女权主义者”,爱穿男装、男鞋,戴一顶大帽子。然而,从一堆薇薇安的自拍照来看,身材瘦弱的她常常是身着长裙,头戴礼帽,安静而沉默,唯有眼神中闪烁着一份难以遮掩的倔强。
发现薇薇安
人们首次发现她的摄影作品是在2007年的一场拍卖会上,约10万张,包括3000张照片和2000个胶卷。这些相片和胶卷整整占了几个大箱子,黑白和彩色兼有,大部分胶卷未冲洗成照片,因为她没有足够多的钱。
生活中的薇薇安敏感而低调,自上世纪50年代定居芝加哥后,她先后为40个家庭服务过。薇薇安曾因一位雇主称呼其为“梅尔太太”而觉得受到羞辱,她立马回复说:“是梅尔小姐,先生,我为此感到驕傲。”雇主们不太知晓薇薇安·迈尔在业余时间做什么,他们极少听她主动聊起自己的生活,也没见过这个保姆邀请什么人到自己房间做客。天气好的时候,人们会看到薇薇安身挂禄莱(Rolleiflex)双反相机出现在街头,但是鲜有人知晓她拍了多少胶卷。在寥寥无几的通信资料中,薇薇安不止一次提到自己所坚持的生活,所热爱的摄影,“这就是我的生活,我的人生和摄影融为一体”。
在照片公布于世之后,赞誉之声便如浪潮般涌来,人们热烈地讨论着、探究着这个神秘保姆的任何细节,终于引起了一部分异议。有人认为薇薇安只是追寻自己的兴趣而行,她所拍摄的照片也并未有意蕴含特定的深意,媒体在她本人离世两年后的大肆宣扬,未免有不尊重原作者之意。“我不认识迈尔女士,但我觉得她很‘酷’,她独自发现这座城市不同的一面,即使没有人赏识。我想如果把她放在闪光灯下,她会受不了的。”一位参观薇薇安摄影展的女士如是说。从薇薇安至死不愿公开所拍摄照片来看,她摄影的目的并非想与旁人分享镜头前瞬间的感受,也并非期望能在街头拍摄历史上占有一席。摄影仅是这个女子丰富其业余生活的方式,就如同她经常去歌剧院看戏一般寻常。
更尖锐的批评则指向这些照片的发现者及拥有者——约翰·马卢夫(John Maloof)。“我很欣赏这些照片,但是这些照片背后的宣传和炒作令人难以接受。”生活在芝加哥的教授Evan Harrington如此说道。Evan的父亲曾作为专职摄影记者走遍全球。在这位教授看来,当前媒体和人们的关注点集中于照片背后少之又少的信息以及照片被发现的神秘性。“很多人被图片背后的故事所吸引。虽然薇薇安不缺成为一个优秀职业摄影人的潜质,但是别忘了,在20世纪后50年的摄影黄金年代,大量的优秀摄影师默默无闻,优秀摄影作品被深藏地下室或保险柜中。”
约翰·马卢夫并不是资深摄影爱好者。2007年拍下薇薇安的照片时,他对街头摄影的了解微乎其微。这位现年29岁的年轻人身兼E-bay企业家与房地产经纪人之职,精于电子商务和营销传播。约翰对因特网上用数字化电子方式完成商务活动了如指掌,同时清楚如何通过设计和规划这些底片,挖掘其内涵,扩展其展示渠道,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和欲望。2009年,他建立了一个博客,并在其上发布了一些照片,“这些照片是不是很普通?它们值得办个展览或出本书吗?我要拿它们做些什么?”约翰在其中一篇博文中写道。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约翰走访了薇薇安曾经的雇主家,收集到除照片之外薇薇安的许多物品,包括她生前收集的报纸,记录她和拍摄对象谈话的录音带,以及记事本、相机、衣服等等。约翰将自己的房子改建成照片冲洗房,他和朋友一起将薇薇安的底片扫描进电脑,再筛选出一些进行打印。他重建个人网站,将薇薇安的照片及个人简介传至网站。约翰制作的网站吸引了众多人点击浏览,继而吸引了传统媒体特别是芝加哥媒体的关注,而他本人则被定义成“为薇薇安·迈尔在摄影史上争取地位的人”。现在,一部关于她的纪录片正在拍摄中,每批作品的公布都会引来薇薇安粉丝们更高涨的热情,有人提议说,她应该被列为美国最优秀的街头摄影家之一。
约翰否认自己是出于商业目的而从事这些事,薇薇安的照片不仅帮助他了解上世纪大都市的建筑与人,同时改变了他对摄影的态度。“我喜欢这些照片,它们启发我去接触摄影,并成为一名摄影师,更多地了解这个社会。她的照片带领我的生命找到一个新的方向。”这位年轻的芝加哥历史学会会长希望自己能穿越时空去问薇薇安两个问题,“为什么你不发表你的作品”以及“你容许我现在所做的事情吗”。
令人扼腕的是,这位颇具天赋的保姆摄影师晚景甚为凄凉,她的照片没有为她带来任何商业利润,膝下又无儿女,只能依靠一些曾受她照看的孩子不时的接济来维持生活。
街头的眼睛
追溯历史,街头摄影这种诞生于纽约等大都会的城市艺术形式,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业已形成各种拍摄风格。但这片领域大都被男性所占,女性摄影师尤其是女性街头摄影师更是少之又少,譬如法国人尤金·阿杰(Eugene Atget)专注于18世纪巴黎街道建筑的全景和细节,以历史的眼光剖析建筑中的社会文化;又如李·弗里德兰德(Lee Friedlander)着迷于寻常街景,喜用玻璃等透明物体增加层次,使人与物体显得冷漠、执拗甚至凄苦;对日本摄影师荒木经惟而言,街头摄影甚至是一种手段,他将都市想象成一个女人,从她身上寻找欲望。
混迹于噪杂熙攘街头的摄影家们,在人群交汇之间,发掘不同的灵感,探寻生活中某些本质显露的一刹那,虽然这些照片的观赏者可能只有拍摄者本身。但这是摄影家们寻找自己与都市、他人与都市,摄影与都市相连的重要方式之一。
薇薇安的拍摄时间跨越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芝加哥人们无从知晓这个保姆是何时开始学习摄影的,因为她已于2009年离世。 “她冷峻而善意地捕捉着芝加哥人的一个个心事瞬间,将他们以一种庄严、哀伤而幽默的方式定格。她留存了一个已经消逝的城市,以及这个城市从未被意识到的许多片段。”一家当地媒体如此写道。
摄影为薇薇安打开了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令她的生活孤单而不孤寂。摄影大师布列松的一段话恰似诠释了保姆薇薇安的摄影人生:“照相机就是一本速写簿、一件工具,是获取直觉的、自发的,以及令疑问和决心并存的伟大瞬间的工具。摄影的意义在于理解,这是一种解放自己的拍摄方式,而不是为了证明和显示自己的创造力。这是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