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外交作为一项现代外交实践活动已经被广泛运用到世界各国交流中。音乐外交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在美国的文化外交中得到广泛开展,如“美国声音”、“韵律之路:美国音乐世界行”、“爵士乐大使”、“嘻哈月特使”和“音乐序曲”等等。音乐在文化外交的过程中,体现出了互动作用和共同价值观,使得国家形象有所改善,国家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一定提高。
【关键词】音乐;文化外交;美国音乐文化外交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长久以来,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外交中的重要内容,文化外交在当代外交活动中承载着重要作用,音乐在文化外交中如何发展和运用,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以美国音乐文化外交为例进行论述说明。
一、音乐文化外交的传播途径
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2009年5月11日写给大使馆艺术与保护基金会(Foundatin for Art and Preservation in Embassies,简称FAPE)的信中说道:“随着我国和世界面临的多种挑战,有效的沟通是必要的。超越了书面和口头语言,艺术可以表达出人类的精神和创造力,把所有的民众连接到一个更深的层面。在我国驻外使馆的美国艺术的展现加强并丰富了我们国家参与其他国家文化的外交努力。大使馆艺术与保护基金会是一个重要的伙伴,使得这种强有力的交流方式在我们国家的驻外机构中容易获得,这有益于美国和全世界。为了使不同国家人们所存在的不同观点达成共识,文化外交与有效的公共外交一起广泛使用来应对国家间因政治分歧而造成的敌意。它或许无法解决国家间的政治意见分歧,但是它可以改善关系。”[1]的确如此,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帮助构建关系和友谊。尽管分歧存在,但是不同形式的表达能帮助每种文化展示出分歧,并帮助告知观众和听众他们自己的文化偏好。音乐支持者认为有益的结果来自使用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外交的活动。
音乐是通过人类创造性地组织的声波及其流止、变化而进行艺术表现的。[2]的确,音乐的表演形式,从古到今,我们的民族以及不同的国家,它们所拥有的乐器以及音乐所展现的民族风格是在渗透和融合之中,彼此相互依赖。因此,借助音乐常常可以构建民族、国家等国际关系的实体。民族和国家一般来说都有着某些“硬”边界来划定自己的范围,如领土、国籍等,但同时,他们必须有一些“软”因素来支撑,以确定自己的属性、构建成员的认同并使之保持忠诚——如共同祖先的传说——音乐也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手段。[3]
学术界一直在促进音乐作为文化交流的形式来改善国家间的关系,总部设在德国的文化外交学会(Institute of Cultural Diplomacy, 简称 ICD)就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音乐交流项目的形式有很多,包括举办艺术节、双年展、专题讨论会、舞台表演、讲习所等等。举办者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他们与外国公众通过互相参与,加深了对彼此文化成就的理解。当前许多国家正在以国家政府主导,非政府组织机构和各界民众参与,通过音乐的途径,直接接触目标国政府和民众,从而实现公共外交的目标,达到维护国家利益,改善国家形象的目的。
二、音乐文化外交的作用分析
(一)音乐的互动作用
“互动”的具体运行需要传播者与受众进行共同的生活体验。根据传播学可以得知,受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因此也会形成多元的解读系统。但是如果傳播者和受众拥有相似的生活体验以及共同的知识结构、语境思维和构建文本意义的习惯,这样传播者与受众就会形成一种共同的意义建构体系。文化外交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具有互动性,它是双向的对话交流,包括讲述和倾听两个方面。对话首次作为公共关系的理论方法而被概念化是在皮尔森(Pearson)的著作中,他认为道德的公共关系是基于对话系统,而不是独角戏(monologue)的政策。[4]对话的概念在公共关系中的深入发展是由博坦(Botan)进行的,他认为对话“把公众在对话中交流的地位提升到与组织相对等的地位。”[5]对话关系具有这样的特质:“相互性、开诚布公、直接的、诚实的、自发性、坦率的、没有虚伪、非操纵性的意图、沟通性,以及对彼此的责任感。”[6]约翰尼森(Johannesen)进一步指出“对话的最本质特质是友善的转向并接触对方。对话的一个基本元素是‘看见对方’或者‘经历对方’”。[7]换句话说,对话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接触到另一方,其基础是完全自愿加入到对方中。布伯(Buber)认为对话交流要求真实、移情认同(empathy)、无条件的积极对待、致意、平等互利的精神,以及对沟通环境的支持。[8]文化外交中对对话的强调指出参与者要公开诚实的进行相互交流,不应感觉到一方被另一方进行评价。对话的空间助长了自由表达、寻求了相互理解,并避免了价值判断。[9]不要告诉国外公众你的国家和价值观,有时提供一种被别的国家所珍视的服务会更巧妙。音乐作为一种无国界的语言,是人类音乐是以人类创造性地组织的声波及其流止、变化而进行艺术表现的。[10]音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蕴含着丰富情感及思想和观念的艺术。音乐的演出与被欣赏本身就是一个对话互动的过程,二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状态。欣赏者从音乐表演中找到了共鸣,会以掌声、口哨、肢体的扭动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表演者从欣赏者的回应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以更加投入和精湛的技艺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自身的想法。
(二)音乐中传递出共同价值观
面对多元文化,文化价值观的取向至关重要。但我们需要不断认识和尊重多元文化,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创造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境界。[11]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使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当我们把穆斯林、犹太人、希腊人、基督徒、日本人这样一组文字排列在一起时,人们的第一念头“就是从文化认同的角度而不是从地理的角度对它们加以区分。这就是人们的“历史敏感”和“文化敏感”,同时,也是文化塑造力量的巨大辐射作用。[12]音乐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乐器及音乐风格都有很大程度地相互融合渗透。如美国的各个音乐交流项目到了各个目标国,都不同程度地融合进了当地的音乐与文化元素。这也说明尽管国家之间由于各种历史、文化和地理等的原因,产生了不同的价值理念,但是音乐通过其独特的形式传递出共同价值观,使得不同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渗透提供了可能。克林顿总统曾提出:“文化外交能够渗入到我们人类的共性当中。”[13]那么音乐也是如此。比如,音乐中可以体现出“和谐相处”的理念。音乐通过各种旋律、曲调以及音符让各个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们产生精神情感的共鸣。在音乐的共鸣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和谐相处带来的愉快与欣慰。 三、结论
美国政府如今以音乐为途径进行文化外交已经取得了广泛的成果,目前活跃在世界各地的各个音乐项目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通过音乐独特的形式,美国与目标国进行了一定程度地互动,也获得了当地公众的好评。双方都能从音乐的互动中找到共同价值观。但是,音乐文化外交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如美国外交政策会某种程度上抵消文化外交带来的成果。但即使这样,不能忽视音乐文化外交的积极成果。音乐文化外交使得目标国对美国文化有了很大程度的了解,这对美国国家形象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政府当前非常重视公共外交在国家与国家关系中的作用。在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成果清单中就可以看到许多音乐文化外交的成果。1997年11月1日,江泽民主席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的时候指出:“相互了解,是发展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前提。惟有相互了解,才能增进信任,加强合作。”[14]音乐作为文化外交的一种手段,是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相互了解和增进信任的一种有效途径,只有相互进行了交际、增加了信任,才能提供加强合作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Maria Lewytzkyj,Instead of a tambourine you play a daff? Cultural diplomacy at the table and away from the table,CA:San Francisco Examiner,July 16,2009.
[2]郑锦扬.艺术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2.
[3]陈玉聃.音乐的国际关系学: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文化视角[J].外交评论,2011(3):125-127.
[4]Carl H. Botan & Maureen Taylor,“Public Relations: State of the Field”,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 54,2003,pp.645-661.
[5]Carl H.Botan & Maureen Taylor,“Public Relations: State of the Field”,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 54,2003,p.192.
[6]Richard L.Johannesen,“The Emerging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as Dialogu”,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Vol. 57,1971, p.375.
[7]Richard L.Johannesen,“The Emerging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as Dialogu”,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Vol. 57, 1971, p.375.
[8]Martin Buber,I and thou,New York:Macmillan,1958.
[9]Mohan J.Dutta-Bergman,“U.S.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Middle East: A Critical Cultural Approach”,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2006 30,p.120.
[10]鄭锦扬.艺术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2.
[11]俞新天.国际关系中的文化:类型、作用与命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26).
[12]刘靖华,东方晓.现代政治与伊斯兰教[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9.
[13]White House 2000 Conference on Cultural Diplomacy:Final Report,the Bureau of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ffairs,Washington,DC, November 28,2000.
[14]江泽民.增进相互了解加强有好合作——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1997-11-1.
作者简介:郭晓会,山西工商学院讲师、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
【关键词】音乐;文化外交;美国音乐文化外交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长久以来,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外交中的重要内容,文化外交在当代外交活动中承载着重要作用,音乐在文化外交中如何发展和运用,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以美国音乐文化外交为例进行论述说明。
一、音乐文化外交的传播途径
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2009年5月11日写给大使馆艺术与保护基金会(Foundatin for Art and Preservation in Embassies,简称FAPE)的信中说道:“随着我国和世界面临的多种挑战,有效的沟通是必要的。超越了书面和口头语言,艺术可以表达出人类的精神和创造力,把所有的民众连接到一个更深的层面。在我国驻外使馆的美国艺术的展现加强并丰富了我们国家参与其他国家文化的外交努力。大使馆艺术与保护基金会是一个重要的伙伴,使得这种强有力的交流方式在我们国家的驻外机构中容易获得,这有益于美国和全世界。为了使不同国家人们所存在的不同观点达成共识,文化外交与有效的公共外交一起广泛使用来应对国家间因政治分歧而造成的敌意。它或许无法解决国家间的政治意见分歧,但是它可以改善关系。”[1]的确如此,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帮助构建关系和友谊。尽管分歧存在,但是不同形式的表达能帮助每种文化展示出分歧,并帮助告知观众和听众他们自己的文化偏好。音乐支持者认为有益的结果来自使用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外交的活动。
音乐是通过人类创造性地组织的声波及其流止、变化而进行艺术表现的。[2]的确,音乐的表演形式,从古到今,我们的民族以及不同的国家,它们所拥有的乐器以及音乐所展现的民族风格是在渗透和融合之中,彼此相互依赖。因此,借助音乐常常可以构建民族、国家等国际关系的实体。民族和国家一般来说都有着某些“硬”边界来划定自己的范围,如领土、国籍等,但同时,他们必须有一些“软”因素来支撑,以确定自己的属性、构建成员的认同并使之保持忠诚——如共同祖先的传说——音乐也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手段。[3]
学术界一直在促进音乐作为文化交流的形式来改善国家间的关系,总部设在德国的文化外交学会(Institute of Cultural Diplomacy, 简称 ICD)就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音乐交流项目的形式有很多,包括举办艺术节、双年展、专题讨论会、舞台表演、讲习所等等。举办者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他们与外国公众通过互相参与,加深了对彼此文化成就的理解。当前许多国家正在以国家政府主导,非政府组织机构和各界民众参与,通过音乐的途径,直接接触目标国政府和民众,从而实现公共外交的目标,达到维护国家利益,改善国家形象的目的。
二、音乐文化外交的作用分析
(一)音乐的互动作用
“互动”的具体运行需要传播者与受众进行共同的生活体验。根据传播学可以得知,受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因此也会形成多元的解读系统。但是如果傳播者和受众拥有相似的生活体验以及共同的知识结构、语境思维和构建文本意义的习惯,这样传播者与受众就会形成一种共同的意义建构体系。文化外交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具有互动性,它是双向的对话交流,包括讲述和倾听两个方面。对话首次作为公共关系的理论方法而被概念化是在皮尔森(Pearson)的著作中,他认为道德的公共关系是基于对话系统,而不是独角戏(monologue)的政策。[4]对话的概念在公共关系中的深入发展是由博坦(Botan)进行的,他认为对话“把公众在对话中交流的地位提升到与组织相对等的地位。”[5]对话关系具有这样的特质:“相互性、开诚布公、直接的、诚实的、自发性、坦率的、没有虚伪、非操纵性的意图、沟通性,以及对彼此的责任感。”[6]约翰尼森(Johannesen)进一步指出“对话的最本质特质是友善的转向并接触对方。对话的一个基本元素是‘看见对方’或者‘经历对方’”。[7]换句话说,对话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接触到另一方,其基础是完全自愿加入到对方中。布伯(Buber)认为对话交流要求真实、移情认同(empathy)、无条件的积极对待、致意、平等互利的精神,以及对沟通环境的支持。[8]文化外交中对对话的强调指出参与者要公开诚实的进行相互交流,不应感觉到一方被另一方进行评价。对话的空间助长了自由表达、寻求了相互理解,并避免了价值判断。[9]不要告诉国外公众你的国家和价值观,有时提供一种被别的国家所珍视的服务会更巧妙。音乐作为一种无国界的语言,是人类音乐是以人类创造性地组织的声波及其流止、变化而进行艺术表现的。[10]音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蕴含着丰富情感及思想和观念的艺术。音乐的演出与被欣赏本身就是一个对话互动的过程,二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状态。欣赏者从音乐表演中找到了共鸣,会以掌声、口哨、肢体的扭动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表演者从欣赏者的回应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以更加投入和精湛的技艺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自身的想法。
(二)音乐中传递出共同价值观
面对多元文化,文化价值观的取向至关重要。但我们需要不断认识和尊重多元文化,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创造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境界。[11]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使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当我们把穆斯林、犹太人、希腊人、基督徒、日本人这样一组文字排列在一起时,人们的第一念头“就是从文化认同的角度而不是从地理的角度对它们加以区分。这就是人们的“历史敏感”和“文化敏感”,同时,也是文化塑造力量的巨大辐射作用。[12]音乐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乐器及音乐风格都有很大程度地相互融合渗透。如美国的各个音乐交流项目到了各个目标国,都不同程度地融合进了当地的音乐与文化元素。这也说明尽管国家之间由于各种历史、文化和地理等的原因,产生了不同的价值理念,但是音乐通过其独特的形式传递出共同价值观,使得不同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渗透提供了可能。克林顿总统曾提出:“文化外交能够渗入到我们人类的共性当中。”[13]那么音乐也是如此。比如,音乐中可以体现出“和谐相处”的理念。音乐通过各种旋律、曲调以及音符让各个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们产生精神情感的共鸣。在音乐的共鸣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和谐相处带来的愉快与欣慰。 三、结论
美国政府如今以音乐为途径进行文化外交已经取得了广泛的成果,目前活跃在世界各地的各个音乐项目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通过音乐独特的形式,美国与目标国进行了一定程度地互动,也获得了当地公众的好评。双方都能从音乐的互动中找到共同价值观。但是,音乐文化外交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如美国外交政策会某种程度上抵消文化外交带来的成果。但即使这样,不能忽视音乐文化外交的积极成果。音乐文化外交使得目标国对美国文化有了很大程度的了解,这对美国国家形象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政府当前非常重视公共外交在国家与国家关系中的作用。在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成果清单中就可以看到许多音乐文化外交的成果。1997年11月1日,江泽民主席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的时候指出:“相互了解,是发展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前提。惟有相互了解,才能增进信任,加强合作。”[14]音乐作为文化外交的一种手段,是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相互了解和增进信任的一种有效途径,只有相互进行了交际、增加了信任,才能提供加强合作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Maria Lewytzkyj,Instead of a tambourine you play a daff? Cultural diplomacy at the table and away from the table,CA:San Francisco Examiner,July 16,2009.
[2]郑锦扬.艺术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2.
[3]陈玉聃.音乐的国际关系学: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文化视角[J].外交评论,2011(3):125-127.
[4]Carl H. Botan & Maureen Taylor,“Public Relations: State of the Field”,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 54,2003,pp.645-661.
[5]Carl H.Botan & Maureen Taylor,“Public Relations: State of the Field”,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 54,2003,p.192.
[6]Richard L.Johannesen,“The Emerging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as Dialogu”,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Vol. 57,1971, p.375.
[7]Richard L.Johannesen,“The Emerging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as Dialogu”,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Vol. 57, 1971, p.375.
[8]Martin Buber,I and thou,New York:Macmillan,1958.
[9]Mohan J.Dutta-Bergman,“U.S.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Middle East: A Critical Cultural Approach”,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2006 30,p.120.
[10]鄭锦扬.艺术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2.
[11]俞新天.国际关系中的文化:类型、作用与命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26).
[12]刘靖华,东方晓.现代政治与伊斯兰教[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9.
[13]White House 2000 Conference on Cultural Diplomacy:Final Report,the Bureau of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ffairs,Washington,DC, November 28,2000.
[14]江泽民.增进相互了解加强有好合作——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1997-11-1.
作者简介:郭晓会,山西工商学院讲师、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