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剃头匠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yuyu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前无论做什么生意的,开得起店铺的都很少。剃头师傅照例也是没有店,需要担着剃头挑子走街串巷揽生意,就等于是把整个理发店挑在肩上走了。剃头师傅和剃头挑子这形影不离的一对,游荡在街头巷尾。
  剃头这一行属于下九流,在过去的年代,被人称为“剃头匠”。人们对于服务行业存在一种歧视心理,认为是伺候人的,很多人都不愿意干。记忆中,不单我们村,连我们周围几个村都没有剃头师傅。豫剧《好队长》里有个唱段《马二牛学剃头》说道:“谁人不识我马二牛,十三岁上学剃头,旧社会剃头难糊口,挑起担子我到处游,往西去过老河口,往南走过信阳州,俺大伯、俺二叔、俺姑姑、俺舅舅,都说咱辈辈都是那种地户,你不该学那个下九流,我走到谁家谁不留”,说的就是那个年代剃头师傅的遭遇,倒是把剃头师傅的游荡生活描绘的活灵活现。
  我老家是个大村,千把号人,再加上周围三里五村的,剃头师傅的生意还是很多的。转到我们村,就在十字街停下来,剃头挑子一放,炉子烧起来,凳子一摆,不知道用了多久的剃头布往客人身上一围,师傅就开始开工干活了。
  剃头是用剃刀刮,这和后来的“理发”有明显的区别。旧时农村也有一些穷苦人家掏不出那点剃头钱,自己用割草刈麦的镰刀解决问题的,不过,多数人剃头,还是请剃头师傅解决。剃头师傅工具全,也得心应手,解决这每月一次的问题,自然比用镰刀安全快捷舒服多了。
  早年的剃头挑子里面内容非常多。所谓的剃头挑子一头热,说的就是剃头师傅的这个挑子,因为这个挑子一头是带三个抽屉的小柜子,上面一个是放钱的,下面两个抽屉分别放置围布、刀、剪之类剃头所用的工具,有生意时,这个柜子还当做凳子用;另外一头则是一个小小的炉火,上面有一个大沿儿的黄铜脸盆,烧着一盆热水,用来剃头、刮胡子用。虽然简陋,倒是一应齐全了。
  小时候的我们并不喜欢剃头,冰凉、生硬、锋利的剃刀在脖颈上反复来去,让它呵得怪痒痒的,还得安安稳稳坐上很久,让剃头师傅摁着脑袋拨弄来拨弄去,反正男孩们多半会觉得剃头是很受罪的,见到这剃头挑子,绝不像我们见了玩把戏的、吹糖人的那样兴奋,剃头师傅是我们尽量要躲着点儿的。
  给我留下记忆最深的要数剃刀和洗脸毛巾了。洗脸的毛巾是千人共用的,擦脸时,有一股难闻的气味钻进鼻孔,就像家里陈年抹布的味道,至于那造型别致、寒光慑人的剃刀在脸前晃来晃去,让年幼的我,一落座就心里直发怵,面如死灰。
  那时,曾经听过一则有关剃头的笑话,至今记忆犹新:“有一个徒弟学剃头,师傅教他先用剃刀在冬瓜上刮,练习浮劲,师娘叫他去干活,他‘哦’地应了一声,将剃刀插在冬瓜上,转身去干活了,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学习期满,徒弟正式给人剃头,这时,师娘又叫他干活了,他又‘哦’的一声,将剃刀插在人的头上”,这当然只是笑话,但也说明剃頭时候身处的“险境”。后来长大了,看的书多了,在一本书中,好像是松本清张的作品吧,有一篇《醇厚的杀人犯》写的不就是一个剃头匠剃头时候杀死顾客的故事吗?
  剃头师傅确实不把头当人头,剃着头,会突然用两个手掌把你的头左右搓一下,上下扳一下,而且事前不用打招呼,搓了扳了之后还叫你在那儿一动不能动,最要命的是剃耳朵边上的头发,剃头刀就贴着耳朵飞快地刷一下、刷一下地跳跃,剃头师傅这时还与旁边的闲人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让你提心吊胆的。
  但是剃头师傅们有自己的说法,他们说,上至皇帝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甭管贵贱,都得被我摸着脑袋说话!玩笑归玩笑,但透露着他们对自己这份职业被人瞧不起的反抗。
  来客如果是孩子,剃头师傅估计也就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就把头发剃好了,如此打发顾客,真是拿豆包不当干粮啊!孩子剃完后一身头发茬,自己回家去,让奶奶烧一盆热水,自己清洗了事。那时小孩的发型基本都是茶壶盖,就是边上剃了,只在头顶留下一小片那种,已经多年没见有人再剃这种头了,快被遗忘时,忽然,北朝鲜领导人以这种渐渐消失的发型在全世界人民面前亮相,感觉颇好玩。
  老年人剃头待遇自然不同了,除了剃头,还要刮脸,剃头师傅似乎很乐意做这些麻烦事,刮脸的时候,会先将毛巾用热水浸透,热气腾腾地在脸上敷上几分钟,待毛孔张开,再用蘸了肥皂沫的刷子在脸上除眼睛、鼻子和嘴唇的部位外细细地涂抹一遍,然后从上衣口袋取出牛角柄的剃刀,老道地在那条油光的荡刀布上唰唰地正反荡几下,使剃刀更加锋利,剃头师傅这时候就没那么多闲话了,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剃刀,在人的下巴上挥动翻腾,嘴唇、下巴、鬓角、脸颊、脖颈,一一仔细刮到,连上眼皮也轻轻带过。刮几下后,还会用手掌在客人脸上抚摸几下试一试,看看有没有没刮到的地方。
  被刮者仰头闭目,昏昏欲睡,怡然自得,仿佛在惬意地享受人生中这一个多月一次的快乐。
  白驹过隙,世事沧桑,那个剃头师傅挑着剃头挑子在我们眼前游荡的年代已经永远回不来了,现在的发廊、美发厅一个个时髦靓丽,不知何故,我却经常怀念起那些剃头匠、理发师为人打理的日子。
其他文献
8月13日下午5:00,一个朋友转发一条微信,《83岁诗人、学者任洪渊逝世,他曾培养出“北师大诗群”》。我的脑海一下子空空荡荡,转而又思绪万千,觉得有很多事情要去做了,为送别老师,也为迎接老师回乡。  三个月前,疫情阴影还没退去,我打电话问候任老师。他说,“北京防控得很好,不过,既然你来电话了,我还是要告诉你一件事情”。这件事就是他已经住进了医院。他不想亲友担心,叮嘱我不要告诉任何人。他说,沈浩波
期刊
自私像一条虫,一边咬噬着自己,一边咬噬着他人。  古语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就说明,真的“人人都是自私的”(古罗马喜剧作家普劳图斯语)。  你看赶集买菜,不管老头老太太还是年轻人,过完秤结完账,总还是再多拿人家一棵葱两根蒜薹。  我的一位老乡卖菜,他摸透了人的这种心理,在过秤时他总会少给顾客二两,结完账后,他再送顾客二两,这样顾客感觉沾了光,就不好意思再多拿,他也不吃亏。  有计较的会回家
期刊
我把自己化为黑色的语言,在地下一直,沉睡。  醒来。  回眸。  黄河一改奔涌咆哮的姿态,轻声吟唱着英雄的篇章。当我重新调整语序,在史册里被来回搬运。装满卡车的诗句运往春天,炙热的言辞抵达灵魂的峭壁。  夜晚的时光虚隐,幽蓝的火焰藏着我们未知的秘密。  在接受世间称赞之时,它用光和热陈述自己的一生。  盛极,而后,说出了真理。  煤的声音被更替。磅礴的泪水叙述着前世的苦厄和今生的涅槃。  在每一块
期刊
桃花墩是一个地名,在大别山的脚下。  老宅在桃花墩最后面,也就是仙姑山下,再走几步几乎出村。  一到春天,浓妆的桃花开满了老宅,一枝枝从墙头伸出来,有“红杏出墙”的妖娆,艳得很。特别是在落雨天,你走在青石街上,忽而看到几枝桃花一下子出现在眼帘里,简直是游园惊梦。  我学美术时,以老宅为意象画了一幅画:白墙,黑瓦,院门紧闭,三两枝桃花探出头来。整张画,几乎全是留白,几条粗细相搭的线条,勾勒出院子,一
期刊
一次幻想的有力证明  先听到鸦啼,后面是水声。中途有段空白  谁也没来过,就是孤独存在着的时间  我要把我的名字写进去,这个幽居山林的  清苦长夜,除此之外我什么也不在乎  我们的黑暗开始互相匹配,它体内的痕迹  无疑要更深一些。当身体彻底退到深渊时  任何虔诚的动作都是多余的,只有木屋中  我那微末的秉性已被轻轻罢免。我独对镜子  发现自己前后透亮,不见五指的窗外,森林  越来越接近原始。珙桐聚
期刊
随着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一条条绿道像彩绸缎带,飘舞人间,一个个公园似珍珠玛瑙,镶嵌天府,一处处场景,如诗如画,温润心灵,酿造出成都人民特有的诗意栖居生活。  过去只有两个公园的成都市金牛区,近年却呼啦啦“生长”出30多个具有“国际范”“蜀都味”的靓丽公园族群。“公园城市”既涵养了生活美学、刷新了城市品牌,也注入了文化内涵。  一个由政府的“命名”的“新金牛公园”,却被网民“赐名”的“小蛮腰公园”替
期刊
在我家亲戚圈里,我妈是神一样的存在,她有一份世界上最不着调的工作叫做家庭主妇,一个人带我和弟弟两个不省心的孩子,同时她也是自由撰稿人还开着网店经营着个人公众号。大家都想不到她为什么会有如此充沛的精力,一般人忙乎一个已经精疲力尽。在我们家里,我妈总是让我们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我爸下班之后就被她 “奴役”,支使着干这干那。说她行吧,我从小到大的手工作业都是爸爸完成的。说她不行吧,她的文章都能在全国的征
期刊
刚出锅的煮鸡蛋最烫手,要大口咬完,再吸溜几勺浓稠的小米汤,混着南瓜丝儿,刚好和满嘴的蛋黄末儿中和起来。放下碗筷,套上校服,裤脚都来不及理顺,就扭开了门锁。疯了似地跑下楼,楼道里除了回响着渐次弱下去的脚步声,自然少不了母亲探出頭去大喊的一句:“馒头怎么又不吃完就走了!”  回想起高中的每个早晨,脑海里全是叮叮当当、横冲直撞。我美其名曰“争分夺秒早读书”,其实就是为了逃避每天摆在饭桌上的那两个大馒头。
期刊
他在菜市让脑袋陷入手掌  将一粒一粒的蚕豆剥离  豆荚汁顺势嵌入皲裂的指甲  指间的黑像攒满百万个夜  昏暗的指甲,笨挫的神经末梢  传递关于人间的一些疼痛  我怀念起我基台上的老父亲  他也拥有一双黑指甲  铅灰色的天空下  他们成群结队,拉耸脑袋  被揉进一种灰白色的泥浆里  童 年  我闭着眼睛离开了,  居住了很久的心和一个幼小的世界。  我想起了那些疯长似的童年记忆,  那时的心情就和喝
期刊
我们家阳台上最多的植物应该算芦荟了。最初养芦荟,是因为我姐姐有一段时间脸上老是长痘痘,奶奶说芦荟对她有帮助,所以,就把长在菜地边的芦荟摘回来,用芦荟汁给姐姐擦脸,取得了效果。后来,又被奶奶移植到了桶里,妈妈将它搬來了城里。  自从2014年我们家乔迁,妈妈就爱种花养花。每逢春节,爸妈就买花,什么富贵竹、月季花、康乃馨、发财树等。去年春节,爸爸买回两盆很大的茶花、金钱菊,放在客厅里。在家里种花期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