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6月15日,一位潜心研究中国铜元的日本老人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就是秋友晃先生。秋老是一位令人景仰的中国铜元研究者与收藏家,他的去世令人惋惜,也叫人怀念。我想为老先生写点纪念的文字,可是情郁于中,每一次提笔都感到文不达意,于是只好放下了,可这一放竟过了四年之久。
近期,从网上看到施诚一先生于2004年12月为秋友晃先生写的祭文,再一次勾起了我对秋老的怀念之情!
我与秋老相识是1992年6月3日,当日上午,“中日(沈阳-横滨)钱币学术交流会”在沈阳召开。这次会议已筹备了近一年时间,主办单位是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钱币学会及日本横滨货币俱乐部。中方特邀了北京、广东、天津、内蒙古等10省市的20多位钱币及史学专家;日方由菅谷信带队,邀请了东京、横滨、大阪、川崎、富山等地的16位日本泉界朋友,辽宁省钱币学会的理事、会员等400多人参加了大会。纵观整个会议,可谓厚积薄发、阵容强大。
会前,一位面庞清瘦、体态挺直、鹤发童颜的日本老人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认识的人说这位老人就是日本国内研究中国铜元成就突出的秋友晃先生。秋老热爱中国古文化,热爱中国铜元,热衷探求中国铜元中所蕴含的历史脉系,更敬慕中国铜元中千姿百态的龙文化,因此自号“龙痴”。
此前秋老与我从未见过面,他是从1989年辽沈书社出版的《中国机制铜币》一书中了解我的,所以非常想与我见面,这次来沈之前就要求安排约见,因会务工作太忙还未来得及安排,秋老已是迫不及待了。在当日上午的大会上,秋老带着翻译找到我时,老人家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久久不放。他原以为我的年龄与他相仿(那年我正好40周岁,秋老72岁),他说看过我的书,很赞同我的观点,同时也有很多的想法要与我交流。为了不影响会议的正常进行,秋老约我晚上7时在他下榻的沈阳凤凰饭店再谈,看我点头应允了,秋老才依依不舍地回到他的座席继续开会。
晚上7时我按时赴约,秋老非常客气地与我寒暄之后,赠送我一份预计第二年出版的《中国铜币图典》书稿的部分复印件,我回赠了我的精装《中国机制铜币》及《吉林机器局铸币》各一册,秋老非常高兴地说:“《中国机制铜币》我已购得,是黄皮的。”他一边说一边打着手势。
接着我与秋老在翻译的陪同下谈了40多分钟,后来翻译有事很抱歉地离开了,我也想起身告辞,可是秋老执意留我多聊一会,他拿来了纸和笔,说要用汉字和我交流,就这样我与秋老用笔交谈起来。秋老的汉字水平如同其人,工整清秀,文笔流畅,完全使用汉字,其中没用一个日文字。就这样,他写几句我写几句,那种默契融合在相同的文字之中,交融着也许本是同源文化的情结。
我们谈论了中国铜元研究的现状,谈论了双方今后研究的计划,秋老说他要出一本《中国铜币图典》的书,拟分为光绪元宝、大清铜币和民国铜元三部分,这次带来的复印件就是其中之一,还非常谦虚地说“请你斧正”。我们笔谈得非常融洽,不知不觉已到了9:30分,为了不打扰秋老休息,我执意提出告别。没想到这次分别竟成为永诀,从此之后的12年时间里,我和秋老再没有见过一面!
这次会议期间,辽宁省博物馆专门筹备了中日钱币联展,21位中国收藏家和9位日本收藏家展出个人藏品500余件,辽宁省博物馆首次系列展出馆藏历史货币。这次秋老专门为展会带来了精品、珍品铜元108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也参展了两组展品,一是吉林辛丑当一百个铜元和吉林光绪元宝七钱二分银圆错版铜样;二是中央苏区全套纸币、铜币和川陕苏区全套铜币的专题,也算是锦上添花吧。
这次分别后秋老多次给我来信,曾两次邀请我去日本,可惜因为工作关系均未成行,留下了终生遗憾!使我最难忘的是自分别后每年春节秋老都要给我寄贺年明信片,从最初的完全手工自制到后来的印刷品,但每次都要别出心裁地在明信片背面印上他的藏品拓片,还总不忘加盖“龙痴”印章,特别是不时地寄来最新藏品拓页和《龙痴藏拓集》,均为秋老亲手装订,据说秋老的“藏拓集”每次仅装订十册,分发给他认为有研究价值的朋友。
岁月如梭,一晃秋老离开我们已经4个多年头了,每一次想起和他从相识到相知的经历,我都很久不能平复心情,秋老以一个中国的“局外人”身份,对中国铜元如此热衷、如此执着、穷一生精力,使每一个中国铜元爱好者都感到振奋和钦佩,也让我们这些国内研究中国铜元的同行们感到汗颜。
12年的时间转瞬间流逝了,而今时今日,中国铜元研究方兴未艾,秋老如在天有灵也应感到欣慰吧!仅以此文献给这位中国铜元园地的耕耘者!
(责任编辑 于放)
近期,从网上看到施诚一先生于2004年12月为秋友晃先生写的祭文,再一次勾起了我对秋老的怀念之情!
我与秋老相识是1992年6月3日,当日上午,“中日(沈阳-横滨)钱币学术交流会”在沈阳召开。这次会议已筹备了近一年时间,主办单位是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钱币学会及日本横滨货币俱乐部。中方特邀了北京、广东、天津、内蒙古等10省市的20多位钱币及史学专家;日方由菅谷信带队,邀请了东京、横滨、大阪、川崎、富山等地的16位日本泉界朋友,辽宁省钱币学会的理事、会员等400多人参加了大会。纵观整个会议,可谓厚积薄发、阵容强大。
会前,一位面庞清瘦、体态挺直、鹤发童颜的日本老人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认识的人说这位老人就是日本国内研究中国铜元成就突出的秋友晃先生。秋老热爱中国古文化,热爱中国铜元,热衷探求中国铜元中所蕴含的历史脉系,更敬慕中国铜元中千姿百态的龙文化,因此自号“龙痴”。
此前秋老与我从未见过面,他是从1989年辽沈书社出版的《中国机制铜币》一书中了解我的,所以非常想与我见面,这次来沈之前就要求安排约见,因会务工作太忙还未来得及安排,秋老已是迫不及待了。在当日上午的大会上,秋老带着翻译找到我时,老人家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久久不放。他原以为我的年龄与他相仿(那年我正好40周岁,秋老72岁),他说看过我的书,很赞同我的观点,同时也有很多的想法要与我交流。为了不影响会议的正常进行,秋老约我晚上7时在他下榻的沈阳凤凰饭店再谈,看我点头应允了,秋老才依依不舍地回到他的座席继续开会。
晚上7时我按时赴约,秋老非常客气地与我寒暄之后,赠送我一份预计第二年出版的《中国铜币图典》书稿的部分复印件,我回赠了我的精装《中国机制铜币》及《吉林机器局铸币》各一册,秋老非常高兴地说:“《中国机制铜币》我已购得,是黄皮的。”他一边说一边打着手势。
接着我与秋老在翻译的陪同下谈了40多分钟,后来翻译有事很抱歉地离开了,我也想起身告辞,可是秋老执意留我多聊一会,他拿来了纸和笔,说要用汉字和我交流,就这样我与秋老用笔交谈起来。秋老的汉字水平如同其人,工整清秀,文笔流畅,完全使用汉字,其中没用一个日文字。就这样,他写几句我写几句,那种默契融合在相同的文字之中,交融着也许本是同源文化的情结。
我们谈论了中国铜元研究的现状,谈论了双方今后研究的计划,秋老说他要出一本《中国铜币图典》的书,拟分为光绪元宝、大清铜币和民国铜元三部分,这次带来的复印件就是其中之一,还非常谦虚地说“请你斧正”。我们笔谈得非常融洽,不知不觉已到了9:30分,为了不打扰秋老休息,我执意提出告别。没想到这次分别竟成为永诀,从此之后的12年时间里,我和秋老再没有见过一面!
这次会议期间,辽宁省博物馆专门筹备了中日钱币联展,21位中国收藏家和9位日本收藏家展出个人藏品500余件,辽宁省博物馆首次系列展出馆藏历史货币。这次秋老专门为展会带来了精品、珍品铜元108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也参展了两组展品,一是吉林辛丑当一百个铜元和吉林光绪元宝七钱二分银圆错版铜样;二是中央苏区全套纸币、铜币和川陕苏区全套铜币的专题,也算是锦上添花吧。
这次分别后秋老多次给我来信,曾两次邀请我去日本,可惜因为工作关系均未成行,留下了终生遗憾!使我最难忘的是自分别后每年春节秋老都要给我寄贺年明信片,从最初的完全手工自制到后来的印刷品,但每次都要别出心裁地在明信片背面印上他的藏品拓片,还总不忘加盖“龙痴”印章,特别是不时地寄来最新藏品拓页和《龙痴藏拓集》,均为秋老亲手装订,据说秋老的“藏拓集”每次仅装订十册,分发给他认为有研究价值的朋友。
岁月如梭,一晃秋老离开我们已经4个多年头了,每一次想起和他从相识到相知的经历,我都很久不能平复心情,秋老以一个中国的“局外人”身份,对中国铜元如此热衷、如此执着、穷一生精力,使每一个中国铜元爱好者都感到振奋和钦佩,也让我们这些国内研究中国铜元的同行们感到汗颜。
12年的时间转瞬间流逝了,而今时今日,中国铜元研究方兴未艾,秋老如在天有灵也应感到欣慰吧!仅以此文献给这位中国铜元园地的耕耘者!
(责任编辑 于放)